中国科技大学为什么选择了建在合肥?

中国科技大学是由于战备疏散迁出北京,1969年3月,“珍宝岛”事件后,中苏关系恶化,党中央和毛主席判断前苏联很有可能对中国进行突袭,甚至可能使用核武器。在此背景下,首都一些重要单位,中央决定采取疏散政策。据中国科技大学校史记载,学校南迁原定在河南南阳,后改为安徽安庆。从有关资料也可以看出,中国科技大学是想建在河南的。河南之所以拒绝中科大,最权威的说法是怕大学师生挤占河南的主、副食品。当时时任安徽省革委会主任兼党的核心领导小组组长的李德生同志,得知中科大要搬迁,积极主动请求中央将这所大学迁往安徽。

中国科大先接到疏散到安徽省安庆市的指示,1969年12月,中科大近千人到达安庆。部分师生认为安庆条件困难,反对学校搬迁。当时李德生同志说,“中央决定将科大下放安徽,原来考虑放在安庆,现在看来不一定合适,可以放在合肥”。

安徽省革委会研究决定,撤销合肥师范学院建制,将合肥师院的各系师生分别充实到安徽师范学院(芜湖市)、安徽劳动大学(位于宣城市宣郎广农场)和安徽师范学院安庆教学点。于是,中国科大6000名师生家属和仪器图书迁至合肥,在原合肥师范学院校址办学。中国科大在局势好转后一直想迁回北京,毕竟它要依托中科院办学,但安徽方面极力挽留,最终中国科大没有回成。为了挽留中科大,地理上不集中供暖的合肥,给中国科大装了暖气,这在合肥是首家。另外安徽省积极与铁道部协调,开通合肥——北京专线,以便科大教职员工回北京探亲,由于这样中国科大取消了回北京的念头,一心留在合肥市办学。于是安徽取得了对中国科技大学的长期拥有,一个偶然的机会,使安徽拥有了一所中国顶尖大学。以中国科技大学为基础,安徽省还争取到中国科学院在合肥建立研究所、研究院。国家筹建的20个顶级的国家实验室中,安徽有三个,仅次于北京。




这个问题我回答过好多遍了,我再来大体说一下当初的原因吧。

60年代末,中苏关系紧张,为了战备需要,北京很多高校都开始外迁,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就是奉命外迁高校之一。当初考虑的选址有四个,分别是河南、江西、湖北、安徽四省,但是河南明确表示接纳不了,网传原因是因为解决不了口粮问题。江西和湖北因为当时分别有了清华大学和中科院的五七干校,所以也没有能力接纳中科大,最后中科大选择了安徽,而且得到了安徽领导人的热烈欢迎。

最初选址是在安徽安庆,但是条件很艰苦,没有搬迁完,就停止了搬迁。为了挽留中科大,安徽拿出了合肥的师范大学校址给中科大,所以中科大落址在了合肥。

历史证明,中科大落址合肥其实是一项双赢的决策。合肥因为有了中科大,科研实力大增,获得科教城之名。中科大因为落户在了合肥,得到了安徽的大力支持,安徽似乎是在举全省之力支持中科大,中科大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中苏关系缓和后,很多内迁的大学纷纷迁回原址,中科大也曾有此意,但再次被安徽的热情所挽留,所以永久落户在了安徽合肥。就在上个月,安徽省把省立医院“给”了中科大,挂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为中科大发展医学提高支持。可见安徽对中科大的慷慨之处,也能看出安徽重视高等教育的过人之处。




我流离失所的时候,河南不要,江西不收,你腾出合肥师院的校舍供我安家…




八十年代电力紧缺,你一纸公告下来,声明:宁可市政府停电,也要保证中科大教学科研的正常用电…

我的学子来自五湖四海,北方的同学受不了合肥冬天的湿冷。在市里没有集中供暖的条件下,你单单给科大安上了暖气…




北上广财大气粗,引进天下英才。为了吸引更多的牛人,你修建了专门的人才公寓-科大花园,让我历年青千引进数目名列国内高校前矛…




我要建新校区,你二话没说,批下来3000亩地

我要建量子信息国家实验室,你全力以赴

市政规划中凡是科大的项目你总是列为1号项目,优先发展

你以至诚待我,我必报之以至情,良人如斯,安家落户,舍你其谁?


国之重器,大国上庠。感受大学文化,瞭望科技前沿,亲历一流征程,敬请关注头条号“上庠”。



1969年,中苏边境冲突爆发,迫于形势,党中央决定实行“战略疏散”,而中科大就被列入北京十三所下迁高校之中。

但是有三个省却不愿意接纳中科大

1969

年9月下旬,科大分两组去湖北沙市和河南寻找地址。沙市有科学院的干校,河南组带有中央国务院科教组组长刘西尧给河南省的亲笔信,预计去这两地选址会容易些。但是河南省对科大来河南不大积极,表示没有接收一所大学的能力。沙市情况也是一样。

两组选址人员回到北京,都表示这两地没有条件,不能去。接着又派出两组,一组去江西,一组去安徽。江西明确表示不能接收科大。安徽选址的同志在宣城地区看了以后也觉得不行。但这两组人员还没回到北京时就接到了定点安徽安庆的通知。

最初迁到安庆

科大落户安庆的地址是马山,一幢三层小楼和一间食堂,总共有七八十间房。但是房子的门窗全无,有的砖垒石砌。自来水不通,由市内到山上,要爬山过沟,交通很不方便。

1969

年12月初先遣组到了安庆,12月17至30日接连来的两批下迁人员,其中还有几户家庭。一场大雪,使天气骤冷,睡地铺的垫草买不到,吃水要过一条沟到对面山上去挑。

由于办学条件太差,加之,还发生两起意外事故,接北京的通知,第三批即将由北京起程到皖。这时已到安庆的四位校革委会常委认为,由于安庆的条件及困难局面,应急速回北京汇报,人员下迁暂缓。

最终定点合肥

1970

年1月底,相关人员向安徽省革委会主任李德生汇报,商定学校搬迁到合肥市。没有校舍,暂时借用合肥师范学院和银行干校的房子。中国科大自

1969

年12月开始迁入安徽,至

1970

年10月基本完成搬迁。总计组织货运装车70余次,运货量865吨,装运仪器、器材、图书、档案等

35000

箱;迁出家属470多户,组织职工、学生、家属客运20多批,约

6000

人次,用火车皮510多节,搬迁费达77万元。 学校迁入合肥时,其中的教学仪器损失2/3,教师流失50%以上。教学、生活用房严重不足,校舍面积不到6万平方米。

1972

年,全校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不足百人。中国科大的成就是办在安徽这样的落后的省份取得的,格外不易。

哈佛,康乃尔,mit等名校都不在首都华盛顿,在美国,首都是政治中心,其他方面并不抢第一。一流的高校,地理上分布较广。无可韪言,由于中国的特色,高校办在落后的省份比办在北京困难得多。中国科大办在合肥,困难很大,与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不便。国际著名的专家学者常常在北京上海转圈子。外国元首鉴于行程,仅在北京高校演讲,为这些高校免费做广告。许多教授宁愿在北京上海中等水平的高校,也不愿到内地的名校。

西安交大是另个例子,尽管她原是从上海交大

1957

年迁去的,现与上海交大相差很大。中学生报考高校,首选的是北京上海高校。因此由于中国的特色,地点是办校的很重要的条件。正因为如此,

1978

年,严济慈和华罗庚两位副校长带头,五十多名著名的学者教授联名写信,鉴于“理工结合,所系结合,全院办校”的方针,要求把中国科大搬回北京。这是一封合情合理和真知卓见的信件。遗憾的是此信被当时主持科技工作的负责人拒绝。科学家们集体的正确判断和要求抵不过个人的权力,中国科大失去了搬回北京的机会。而北京农业大学等高校却如愿以偿搬回北京。因此,中国科大的教学和科研存在许多地理上的困难。

中国科大的成就是办在安徽这样的落后的省份取得的,格外不易。哈佛,康乃尔,mit等名校都不在首都华盛顿,在美国,首都是政治中心,其他方面并不抢第一。一流的高校,地理上分布较广。无可韪言,由于中国的特色,高校办在落后的省份比办在北京困难得多。中国科大办在合肥,困难很大,与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不便。国际著名的专家学者常常在北京上海转圈子。外国元首鉴于行程,仅在北京高校演讲,为这些高校免费做广告。许多教授宁愿在北京上海中等水平的高校,也不愿到内地的名校。西安交大是另个例子,尽管她原是从上海交大1957年迁去的,现与上海交大相差很大。中学生报考高校,首选的是北京上海高校。因此由于中国的特色,地点是办校的很重要的条件。

正因为如此,1978年,严济慈和华罗庚两位副校长带头,五十多名著名的学者教授联名写信,鉴于“理工结合,所系结合,全院办校”的方针,要求把中国科大搬回北京。这是一封合情合理和真知卓见的信件。遗憾的是此信被当时主持科技工作的负责人拒绝。科学家们集体的正确判断和要求抵不过个人的权力,中国科大失去了搬回北京的机会。而北京农业大学等高校却如愿以偿搬回北京。因此,中国科大的教学和科研存在许多地理上的困难。


而如今,在合肥乃至安徽省的高校之中,中科大也是一呼百应,安徽省给予科大的资源都是其他高校所不能及的。科大也是不断发展迈入世界一流高校之列。今天的合肥人即使不是科大学子,提到中科大无一不是满脸的自豪与尊敬, 而中科大也正是因为在这座节奏缓慢的小城中潜心研究、学术氛围日益浓厚,而日益壮大,学子遍天下。这种历经多年风雨培养出的感情,估计也只有合肥人才能切身体会。

今天的合肥人即使不是科大学子,提到中科大无一不是满脸的自豪与尊敬, 而中科大也正是因为在这座节奏缓慢的小城中潜心研究、学术氛围日益浓厚,而日益壮大,学子遍天下。这种历经多年风雨培养出的感情,估计也只有合肥人才能切身体会。




安庆有个大别山区,合肥也靠近大别山区。就是当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地方。中科院转移一批科学家和正在研究、即将研究的科研课题,既要在交通便利的城市,又要考虑能够迅速撤离和隐蔽的地方。从如此战略布局考虑,大别山旁边的城市是非常合适的。遇到战争,首先要保护的是科技人员和科技成果。




感谢悟空小秘书/头条教育联盟的邀请。

关于中国科技大学后期选址的争论一直存在,其中比较核心观点就是"河南省当年操作不当,错失顶尖大学,至今仅有一所211院校,而没有985大学。"当然,郑州大学在合并组建后,发展较快,在2017年9月也顺利入选世界一流大学B类。

当年,中科大考察的河南省地址是南阳,但是那时候的南阳真心没有足够的实力和条件接受中科大的师生。另外,当时的长沙等地在接受了其他的"五七干校"等院校后,可提供的条件也有限。

就小西知道的,1969年全国性战备过程中,首都高校大规模迁往内地,北京对外贸易学院(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搬迁的地址是河南省固始县,师生1000余人安置在固始十中、西关大队、拉丝厂等地(当地上了年纪的老人不少都知晓)。但是在70年8月的时候上级宣布学校停办,1972年在北京复校。哪怕时间仅仅只有短短的10个月,可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校史上,就有固始和固始人民的支持。

举这个例子,小西的重点是想说,当时的大环境下迁出的高校很多,如何能留下高校才是一个省、城市的能力和魅力。

当时,校革委会派人考察河南南阳基地后,认为南阳山区、丘陵地带开办基地(学校、工厂、农场、科研单位的集合体)存在问题,难度非常大,后考虑将中科大战略疏教到安徽省安庆市,先期900余人安置在当时安庆市党校的三层小楼,条件的确很艰苦,后续师生意见较大。

后到合肥的安徽省革委会反馈情况时,在原合肥师范学校的校址办学,部分人员分散到淮南、马鞍山、铜陵等厂矿,在1970年基本完成搬迁,据流出的资料显示当时的搬迁费就高达77万元,搬迁过程中仪器损失超过6成,老师流失过半,如72年全校讲师人数不足100,在经过艰困的"七五"、"八五"国家重点建设计划后,再次成为世界知名大学。

在后续过程中,中科大也有过回北京复校的意愿,不过安徽省、合肥市在学校整个办学过程给人、给地、给钱,扶持力度前所未有,如中科大通暖气的时候,市政府还没有。

在学校的发展中,离不开地方的支持,这也是为什么发达区域的优质高校多。如在近10余年的发展中,兰州大学等就深受地域发展的限制。

希望对您有帮助,方便时给个关注,谢谢您~

2018-11-16-01




在60年代,由于中苏关系紧张,北京高校开始往内陆省份转移。一开始,中科大选择在河南省,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如愿。当时,安微省委第一书记李德生看到这个机会,积极申请,最终将这所名校落户在合肥市。

一开始,安徽省想让中科大迁往安庆,但是校方不同意。无奈,安徽省领导指示,腾出位于合肥的合肥师范学院和银行干校的校舍,来安置中科大。而当时的合肥师范学院则迁到了芜湖,为现今的安徽师范大学。

可以说,这是一个影响深远的决定。当时,本省的合肥师范学院师生迁往外地,仅仅为一个“外来户”,本校师生们以及学生家长,社会舆论对此有意见。但是,无论过程如何艰辛,困难如何大,最终中科大在安徽落脚,并且是永远在合肥扎根。另一所安徽师范大学目前发展也很好。

以后的事情超出大家的预料。高等教育特别是名校开始对一个城市甚至一个省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这也是当初两省的领导没有想到的。

(关注合肥生活妹,查看更多答案!)




中科大作为全国顶尖名校,坐落于合肥这座科技之城,既是历史原因形成的,也是科大与安徽人员的深厚情谊的体现。

我们先来看下历史上的原因:

1958年初,在北京一些领导和科学家倡议下,要以中国科学学院为依托,创办一所以前沿科学和高校技术为主的社会主义新型大学。1958年9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创建于北京,首任校长由郭沫若兼任。它的创办被称为“我国教育史和科学史上的一项重大事件”。1969年10月,国务院科教组成立。国务院驻中科院联络员刘西尧主持拟定了中国科大《关于要求创办“五七教育革命实验基地”的报告》,基地既是学校、又是工厂、农场、科研单位、地点拟设在有河南省南阳地区,计划二三年内完成基地筹建工作,并把学校逐步迁到基地。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谢富治批示同意,校革委会派人到南阳基地选点。考查人员认为在南阳山区、丘陵地带开办基地确有问题。1969年11月中共中央下发《关于高等学校下放问题的通知》,后经与安徽省革命委员会主任李德生协商,指定中国科大战略疏教到安徽省安庆市。先遣人员90人12月初赶到安庆,随后900人到达该市,被安置在安庆市委党校的一栋三层小楼里,拥挤不堪,食宿基本生活无法维持。

1970年1月军宣队政委贺魁民、革委会副主任王锡清同科学院军代表尚可,革委会副主任王锡鹏到合肥向安徽省革委会主任李德生、副主任娄学政汇报工作并办理移交手续,商定学校搬迁到合肥市,在原合肥师范学校校址办学,并决定将全校人员分散到淮南,马鞍山,铜陵等地厂矿,农场进行“斗、批、改”半天劳动,半天搞运动。

中国科大自1969年12月开始迁入安徽,至1970年10月基本完成搬迁,总计组织货运装车70余次,运货量865T,装运仪器、器材、图书、档案等35000箱,迁出家属470多户,组织职工、学生、家属客运20多批,约6000人次,用火车510多节,搬迁费达77万元。学校迁入合肥时,仪器设备损失2/3,教师流失50%以上。教学、生活用房严重不足,校总面积不到6万平方米。

1972年,全校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不足百人。在这样危急的关头,科大人毫不气馁又开始了第二次创业,现在经过“七五”、“八五”期间的国家重点建设已经成为一所世界知名的大学。

中科大迁入合肥,其实对二者是非常有利的。对于中科大而言,安徽省给予了更多的资金和土地等个方面的支持力度,对于办学科研的支持扶持的非常到位,基本属于要什么给什么的地步;对于安徽省而言,拥有科大作为科技的尖端高校,对于培养优秀的人才是非常有利的。合肥作为科教之城,很大程度依赖于像科大这样的高校作为支撑。科大早就了合肥,合肥也成就了科大!




中国科技大学为什么选择了建在合肥❓中国科大,天生不是生在合肥,只要翻翻中科大历史,你就该知道,是安徽省努力把这“孩子”抢过来的。集全省之力,把她扶养长大,开枝散叶的。而合肥市还有一个响当当的别名一一霸都,你知道吗❓

我为什么说是全安徽和合肥市,是把中科大抢过来的❓因为这是传奇,更是今日合肥被称为“霸都”的开端。你在提问“展开”中的说明,完全不对。

你说的湖北、江西、河南三省,是中央先问的她们,可她们觉得自己的经济条件不允许,直接给拒了。可安徽省当时得知此事,那可是集全省之力,承诺给能来安徽的中科大以当时最好的安排。而更有意味的是,当时安徽省省委书记却是河南人的李德生,当时的安徽,比她们三个省的日子更难过噢❗


更有深刻意味的是,中科大是南方(近长江以南的意思)唯一拥有暖气的大学,直到今天!在中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9

标签:中国科技大学   合肥   合肥市   安庆   革委会   南阳   安徽省   河南省   安徽   河南   师范学院   北京   中国   高校   社会   大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