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胆小是因为性格内向吗?

我觉得孩子胆小一部分原因是遗传或者性格的因素,但是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小时候被突然破坏的安全感。


就拿我女儿来说吧,从小生下来就是我妈在看,所以就跟我妈很亲。


后来等到孩子一岁多的时候,我公公婆婆在没有打招呼的前提下,就从我妈家把孩子接走了。


孩子一下子从熟悉的环境中离开,走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中,本身比较开朗的一个姑娘,一下子就变的怯生生的了。


现在孩子二年级了,不敢一个人睡觉,不敢一个人出门,只要有熟悉的人不在身边,就哭。


就是安全感这个事情,一旦破坏,真的很难修补,所以大家以我的经历引以为戒吧。




你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情景:其他小朋友都在热热闹闹地玩滑梯,只有你家孩子抱着你的大腿不放,越劝越往后躲;

一见到陌生人就不敢出声,回答别人的话,声音小得像蚊子一样;

从来不敢一个人睡觉,一定要开着灯,还要妈妈抱着才能安心睡着……

为什么我家孩子如此胆小,怕这个怕那个,到底有什么可怕的?其实,孩子的胆小不是“天生”的,很多时候胆小都来源于生活,孩子的胆小,多半是被父母养出来的!

孩子胆小,来源于恐惧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恐惧是一种有机体企图摆脱、逃避某种情景而又无能为力的情绪体验,包含本能的恐惧和与知觉、经验相关联的恐惧。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有着不同恐惧对象——

是什么呢?

1-6个月的宝宝害怕突然发出的或者分贝巨大的声响,有时候大人在安静的环境中突然说话都会吓得宝宝"激灵"一下。
6-9个月的宝宝除了上述对声音的恐惧,开始对陌生人产生恐惧感,也就是俗称的"认生"。1-2岁的宝宝开始出现分离焦虑,在母亲离开时哭闹不止。很多职场妈妈深受这种分离反应的影响。2岁以后,孩子对具体刺激产生的恐惧感大大减弱,而对个人想象出来的东西的恐惧感大大增强,比如黑暗、坏人、死亡等等。

这些恐惧大多会在孩子正常的发育过程中消失。只要父母及时引导,不会留下终身的负面影响。


胆小不是天生的

说到孩子恐惧感的形成,这里就不得不提到一个心理学实验——“小阿尔伯特实验”。

1920年,美国行为心理学家约翰.华生开始使用幼儿研究恐惧感的形成。华生找来了他的实验对象,一个名叫小艾尔伯特的孩子,并支付给他母亲每天1美元的报酬。刚开始,华生向他展示兔子、小白鼠、小狗等动物,小艾尔伯特非常喜欢,不停触摸它们,并没有感到恐惧。


在两个月后,华生开始了正式的实验。

华生把小白鼠递到小艾伯特的面前,当小艾伯特要接触小白鼠时华生就在他背后敲打铁棒,铁棒发出刺耳的响声,吓了阿尔伯特一跳,他放弃了触碰小白鼠,并大声哭起来。

这样重复几次后,就算华生不敲打铁棒,小艾伯特看见小白鼠也会害怕的转身爬走。

这也就意味着,阿尔伯特已经把小白鼠和巨响联系在了一起,在他幼小的心灵中,小白鼠就代表着巨响,因为对巨响感到恐惧,也就对小白鼠产生了恐惧。


后来华生又发现,小艾伯特不只是害怕小白鼠,他的恐惧开始泛化,甚至对小狗、白色皮毛大衣、有白色棉花胡须的圣诞老人面具等,凡是毛茸茸的东西都会感到害怕。

这个恐怖的实验,持续了整整3个月。

最终,华生得出结论:情绪,包括恐惧是可以后天习得的。人类就像机器,环境怎么塑造、训练,就输出什么样的结果。

华生的这个研究性实验对小阿尔伯特造成了伤害,不论是生理还是心理方面。看似成功的实验和研究是以伤害小朋友身体和心理为代价,因此该实验也被列为世界上最残忍的实验之一。

以他的理论为基础,衍生出了育儿经—哭声免疫法。

如果孩子醒了哭闹,不要立即安抚,等他哭1-2分钟后,再给予安慰。这种方法的确有效,一般2-3天孩子就会变得很乖,美国的妈妈们省心又省力。

这样的方法,在美国妈妈中间迅速传播。

然而,那些孩子长大后,哭声免疫法的弊端终于暴露无遗,这些缺乏情感关照的孩子,轻则出现睡眠障碍,严重的甚至出现自闭症、精神分裂。


马伊琍就曾发表长文,讲到哭声免疫法对她大女儿的伤害。

“我越来越后悔在爱马一岁时进行的哭声免疫训练,虽然两天就成功让她学会睡整觉,可一岁半时又开始反复,睡着后她总会醒一次,哭着拍手求抱抱,发现没人理之后只好再哭着睡着。而我就固执的在黑暗中盼她快睡着,麻痹自己去漠视她的无助,甚至以为她长大了不会记得这些哭泣的夜晚。这种煎熬于我于她于全家都是巨大折磨,最后听我妈的劝,把她的床紧挨我的大床,半夜醒来就伸手拍拍她,从此我们和她都睡得无比踏实。“

其实生活中孩子遇到害怕的事而哭泣的情况不少见,面对孩子的恐惧,有些家长可能会觉得大惊小怪,这有什么好害怕的呢?

殊不知,对于缺乏生活常识和经验的孩子来说,这些恐惧会给他们幼小的心灵带来多么难以磨灭的印象。

孩子的恐惧更多来源于家长

美国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孩子胆小与家长的教育有很大的关系。

1.过度吓唬孩子

我们大人有时看孩子不听话,会吓唬孩子,“你再不听话,警察叔叔就来抓你了”或者“你不好好洗手,医生就会给你打针了!”诸如此类的恐吓语言,让孩子不寒而栗,当他们见到警察、医生的时候,内心就会产生恐惧。

2.受大人恐惧的影响

还有的是因为家长害怕,影响到了孩子。有一个妈妈很害怕狗,一看到狗就会抱起孩子赶紧跑,孩子想摸摸小狗,就告诉孩子“小狗会咬人,很可怕的!”作为孩子最亲近和信任的人,妈妈认为危险和恐怖的事情,孩子自然而言地也将其列入黑名单。

3.对孩子过度保护

带孩子去公园,不让孩子滑滑梯,唯恐孩子摔着碰着。严禁孩子去海边,担心掉下去等等。


些过度保护孩子的行为,你是否正在做呢?这些行为会造成孩子不敢尝试与实践,慢慢的孩子就形成了胆小怕事的性格。

4.给孩子贴“胆小”的标签

很多家长都喜欢给孩子贴标签,梅子的儿子今年4岁,上幼儿园小班,除了很少与班上的同学交流,生活中也恐惧与家人之外的大人交流。这让梅子很恼火,面对孩子的这些表现,梅子只得跟人说,我家孩子太“胆小”了。在童年,父母贴的标签,往往伴随孩子的一生。如果大人给孩子贴上各种标签,等于给孩子下了定义,这样的定义,会给孩子极大的暗示力量,孩子在你威胁的口吻中逐渐变得胆小。所以,请不要给他下定义贴标签,孩子需要的是鼓励!


孩子胆小,需要家长的引导

大多数的胆小行为,都有办法消除,现在家长调整教养方式还来得及。

1.父母的示范作用

很多家长都遇到过这样一种情况,孩子遇到某一样未接触过的事物,心里会产生恐惧。想向前走一步,但是又不敢。


这一个时刻,正是孩子的"心理临界点",每一个父母都应该了解。因为这决定了孩子是否能够克服恐惧,能否战胜困难。

有一个妈妈带着孩子去学柔道,教练叫孩子上场,孩子迟迟没有动。不论妈妈怎么鼓励,孩子就是不肯到教练身旁。他只敢待在场地旁边,看着同龄的小朋友对打。

这时,妈妈主动提出让教练教她,妈妈让孩子在旁边看着。妈妈训练了几个回合之后,孩子终于提出自己也要训练。

其实,孩子害怕的是自己在训练过程中会受伤,但是,有了妈妈的示范,孩子大概就能预知自己之后的训练情况。父母的示范,可以减少孩子的恐惧,孩子会勇敢地向前走出一步。

2.让孩子认识害怕

孩子因为缺乏生活经验,只是被大人吓唬得害怕,我们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随意用一些带刺激的语言吓唬孩子。当孩子感到害怕时,我们可以给他讲一些道理,告诉孩子他的害怕是他自己想象的,实际上没有那么可怕。

比如见了警察会害怕,告诉孩子警察不会随便抓人的。比如见了医生会害怕,告诉孩子打针是有一点疼,但只是暂时的,他的好处是会让身体好起来。在面对孩子的害怕时,我们不要表现得过于紧张,我们的过度关注,可能会让孩子更加恐惧。

3.给予鼓励和勇气

在一个孩子6岁之前,最好是通过最能信赖的大人的引导,去接触新的或者可怕的事物,给予孩子鼓励和勇气。


这是因为5到7岁的孩子,常常会由于前额皮质缺乏整合能力,而无法表现出勇气。这里很重要的一点是,不要让孩子将恐惧作为主导,决定自己应该做什么,或者不应该做什么。

最后提醒父母,孩子胆小子跟内向是两件事,胆小胆大是个情绪指标,内向外向也只是性格指标,如果孩子只是性格相对内向,家长要做的是接纳。

对于胆小的孩子,则要了解孩子恐惧的事物以及来源,帮孩子一点点消除。




孩子本身固然是一个方面,但后天环境的因素和身边人的引导才是孩子性格的主要影响源。

倘若周围的环境难以让孩子有安全感,趋于本能,孩子可能会自行“保护”自己,进而封闭自己的内心,所以导致孩子内向。

家长如果过分的干涉孩子,让他不和外界交流沟通也会导致孩子内向。只有家长正确的引导才能让孩子更好的成长。

说白了,最简单有效的还是家长的教育。孩子小的时候是其各方面成长发展的重要阶段,只有关注孩子的成长,给予他(她)正常的引导和教育,才能使孩子健康成长,养成健康开朗的性格!




孩子胆小有很多因素,不能只说是性格内向。有些小孩是儿童时期胆小长大就会胆子大点。但是很多孩子小的时候外出看到的新鲜事物少经常在家里呆的多。父母经常在孩子面前吵架,说话大声或者经常打骂孩子也会影响到。家庭因素占绝大部分。你们觉得呢?




胆小与性格没有关系




可能是,也可能不是。

性格是天生的,但是后天影响也存在。

我的邻居,家里就有两个性格截然相反的宝贝: 大女儿5岁,性格外向,小嘴特别能说,一天到晚叽里呱啦说个不停,看到陌生人也不胆怯,想什么就会说出来,不会憋在心里。但是做事毛躁,没有耐心,干一件事最多十分钟热度。小儿子4岁,性格内向,只和家人说话,放了学就贴着妈妈,不喜欢结交朋友,比较安静,鞋穿反了会脱下来,研究一下摆正再重新穿好。

两个孩子都是妈妈和老人在老家带大的,老家在农村开小卖部,家里每天都会来往很多人,按理说这样的环境孩子不应该怕生,但他们转学以后,在新的幼儿园都过了很久才适应。大的在学校不敢说话,回答问题也是细声细气。小的在学校根本不交流,拉屎拉尿在床上也不喊老师。

所以,性格外向的不一定不会胆小,看在什么阶段。性格内向的更趋向于在自己的小世界探索,也未尝不可。

作为父母,我们没有办法选择孩子的性格,更不能改变他们的性格。如果他的某些行为确实影响到了你,让你很焦虑,那你只能走进他的心里,成为他最亲最爱最依赖的人,然后引导他。时光不语,静待花开!




是的,缺乏锻炼和挑战,胆量是可以慢慢的进行锻炼。

勇于挑战才能更好的提升




内向的一定胆小,胆小的不一定就内向




不是,胆小不一定是性格内向,性格内向一定会胆小




不是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1

标签:阿尔伯特   胆小   梅子   孩子   都会   恐惧感   恐惧   大人   害怕   性格   家长   父母   小白鼠   妈妈   环境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