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群效应下三四岁的小孩子学英语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大家怎么看?

提问者实际上是带着对英语学习的嫌弃来问这个问题的,毕竟羊群效应这个词不是什么褒义词。

低龄儿童学英语并不是因为什么羊群效应,而是因为家长在社会实践中发现了学英语的重要性,所以才会要求孩子从小就要认真学。

在工作中使用英语的家庭的年收入普遍在30万以上,但是不使用英语的家庭的年收入却在3~10万之间。可以说只要一个家庭做了涉外的工作,就可以比较轻松的跨入中产收入家庭的门槛。

正因为意识到了学习外语的重要性,甚至是认为学习两门以上的外语对于孩子的将来更有帮助,所以很多家长现在开始注重外语早教。

在三四岁的阶段学习外语,有条件的就去,比较条件好的带有外教的外语幼儿园,条件不好的只在家里面看外语的动画片。

三四岁的孩子上有语言天赋,他们不需要中文的字幕,也不需要中文的翻译,他们就能够根据形体语言知道意思学会外语,可以说3~4岁是学习外语最佳的年龄。

以前接触过一些家长,孩子在三四岁的时候已经学完英语,开始学德语了。这个时候的孩子学外语就像玩一样,非常的轻松,真正等到孩子入学以后再学习,孩子就会非常的痛苦。

进入社会的中上层阶级,这是每个家庭对于自己孩子的希望。根本是无可厚非的,如果学习语文能够进入社会的中上层,那么大家也愿意去学习语文,但是现实就是,很难。

国学固然重要,但是不能因为学习国学而否认了外语,学习外语和学习国学并不矛盾,就像我们学习物理还能够同时学习数学一样,这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国学和外语又是相辅相成的,因为语言能力不管是母语还是外语不可分割。

所以这不是什么羊群效应,而是大家面对社会现实的残酷竞争,做出的自然而然的选择。




羊群效应从心理学上讲就是一种从众心理。首先大家要了解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为了什么,不要盲从,我认为大多数三四岁的孩子连母语没学好,是没有必要花费时间精力去学英语的。语言只是一种工具,当你没有使用必要时,它就是一费物。如果英语变成了他日常所须工具了,学习也就成为了必须。我想问问目前我们国内大多数家庭及孩子有这种须要吗?




多一项技能总比没有好。




一枚英语老师飘过。曾经有这么一个梗。问:孩子四岁左右,英语词汇量才4000,够不够?答:在美国够了,在中国不够。笑话归笑话,还是体现很多问题。第一,当今社会教育的焦虑,这种焦虑多半来自所谓的起跑线教育。诸多父母担心自己的孩子输在所谓的起跑线上,不断的主观上给孩子报很多课外培训班,英语肯定就在所难免,孩子咿咿呀呀的开始学习英语。但是忽略了一个问题,现在英语培训机构质量和教师水平参差不齐,低幼阶段的孩子很多都是玩游戏似的学习英语,如果遇不到好的老师,很多时候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第二,羊群效应还有社会攀比心理的影响。很多父母为了所谓的面子,给孩子报很多兴趣班,然而有的其实并不适合孩子。总之,什么时候学英语和启蒙教育,不能一刀切,具体看孩子的兴趣和父母的能力范围,不能跟风。




多学点沒坏处




三四岁小孩学习英语真的已经成为普遍现象?这一点先不讨论。咱们讨论人类学习语言的过程,在学好中文的情况下,什么时间学习英语比较好,毕竟汉语是我们的母语。

0-6岁是孩子形成第二语言思维的最佳时间,母语还没有形成绝对的语言地位,对英语的排他性较弱,较容易形成独立的英语思维区域。7岁以前的孩子,完全有能力同时学习两种语言。

7岁之后,语言学习的效率开始急剧下降。

12岁以后,孩子的分区能力会逐渐减弱直至消失,就很难形成英语的语言思维区了。

孩子出生就是一张白纸,本来就是学习本领的时候。当孩子三四岁的时候,如果平时作为家长的一直都是和孩子用普通话沟通,这个时候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已经很强了,完全可以学习除母语之外的第二种语言。

这个时候母语还没有形成绝对的语言地位,这个时候孩子来学习第二种语言,对第二种语言的接受程度很高,掌握起来也更容易。第二种语言也增加了孩子可用的词汇量,两种语言相互加强,孩子可以通过学习第二种语言来增强对中文的掌握程度。

想一下我们学习英语的时候是不是特别痛苦,看见英语就头疼,读不会读,背就更别谈了。英文下面备注汉语,最后还是学不好,就是学好了也是哑巴英语,为了应付考试。

我们就是错过了学习第二语言的最佳时期,母语已经形成了绝对的语言地位,所以我们学习起来才会特别头大。

三四岁小孩开始学习英语,那我们要恭喜他,说明他有一个先见之明的父母,父母对孩子的成长还是很了解的,有这样的父母是他的荣幸。







我是心藏朗月。看到"羊群效应"竟然不懂是啥意思,真是孤陋寡闻了。上网查了查,才知道是"从众心理"。我觉得孩子可以在三四岁时候学英语。为什么这么说呢?

第一,英语是高考科目。而且占得的分值不低。要想考入好的高校,英语学不好可能性不大。尽管有人反对把英语放在这么高的位置,但这是国家的政策,肯定有它的合理性。我们只能遵守。

第二,年龄小学习语言容易些。不拿那些理论,专家的话来证明,就说说咱们的国语-----普通话。作为我们国家的通用语言,在我国个个地域大家多在说了。不可否认的是,不少人说普通话,多多少少带有方言特点。原因是方言ta说的早,影响深刻。

第三,羊群效应也可以说是大势所趋。大家都去学,或者说,好多孩子都去学,孩子不去,会赶不上进度的。

一个同事的孩子,他们夫妻俩都是教师,对孩子学习很重视,孩子一直名列前茅,初中毕业顺利考入省城的重点高中。名校的学生,个个都是高手。到了这儿,孩子学习跟不上趟了。主要是英语有点跟不上。学校各门功课要求都高,英语老师要求看英文原著书。孩子有点吃力。很是影响孩子的学习情绪。他很后悔,没早早让孩子多学英语,把英语学好。

小结:有条件让孩子早点学英语也不错,打好基础,孩子上学后也能轻松点。




非常反感,我只能说是家长的攀比畸形心理在作怪。

这里就不说什么崇洋媚外了,就从教育上来说,孩子掌握一些技能本身是好事情,但是要根据孩子的认知规律来进行。现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不适合学习英语,还是好好的学好中国语言吧,先学习简单的汉语拼音、笔顺、在写一些简单的字,会读、会简单的组词,会说一句完整的短句等。这些知识由简到难,一步一步的来,并非三四岁要学完这些。

最后补充一句: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这个现象确实很普遍,应该准确的说不是三四岁,而是已经低龄到从小朋友开始说话起,甚至有的已经从说话前开始教英语了。题主用羊群效应,确实这个现象的出现以至于现在的愈演愈烈确实离不开羊群效应,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从众心理。

拿我家孩子来说吧,我们是5岁报的英语课外班,但是有不少孩子已经从三岁多就学了。我当时的就瞬间觉得作为家长慢了半拍,甚至觉得耽误了孩子的学习。

后来我碰到了一个励志奶奶,真的是非常励志。她带着自己的小孙子,在孩子只有半岁的时候就对着孩子念英语单词(说她励志是因为她是现学现卖的不是文化程度多好),孩子大些了会说话的时候开口说的居然是英语单词,当时儿子媳妇不知道奶奶教孩子学英语,听到了直接懵了。

我们小区的妈妈群里,也经常会有妈妈问,一两岁的孩子学英语需要读什么绘本?当然各种两三岁孩子英语绘本读的溜溜的很多,就是所谓的鸡娃或者牛娃吧。这种情况下通常会带起感动更多妈妈教孩子学习英语的风潮,毕竟现在“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说法已经让家长都变得焦虑了。

至于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除了上面提到的普通人的从众心理之外还有一些原因:

  • 学校或者辅导机构故意放大焦虑。之前说吹牛皮不上税,现在辅导机构吹牛皮也经常不上税的。各种各样线上线下英语机构的狂轰乱炸,让人真的很难不受影响。
  • 我们现行的教育政策造成了家长的焦虑。高考的英语满分是150分,但是对于我们以汉语作为母语的人来说,学习外语在生活中本身就应用少,所以只能所谓的“早起的鸟儿有虫吃”。
  • 新的高考政策要调整,会降低英语的高考分比例。但是这个政策可能还会伴随着听力占据英语卷面一半分数的情况。政策层面这样操作本意是好的,但是对家长来说却是另一层意思的解读,如果孩子不从小学习英语将来英语听不懂说不清,这比死记硬背英语考高分还难。家长能咋办?继续追英语呗。
  • 国内出国人数的增多,还有就是国际学校的备受追捧,这也造成了家长甚至孩子对英语学习有些异乎寻常的执着。
  • 崇洋媚外。这个就像有的人不管老师怎么样就认全英文外教一样,就算外教除了英语啥也不会,家长也认。终究是认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

要改变这种现象真的和国家的教育政策有很大关系,需要不仅树立我们母语的牢固地位,同时要逐步降低英语的影响,允许英语作为一门可以选择的学科,而不是作为主力学科。




别说什么羊群效应,等你发现英语会影响你很多选择的时候,再去加强英语,可能机会已经溜走了。早学晚学有很大区别么,以孩子能适应就好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1

标签:羊群   效应   汉语   母语   英语   国学   焦虑   小孩子   家长   现象   父母   外语   语言   政策   孩子   心理   家庭   社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