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上大学期间检查出来有抑郁症退学了,我们做父母的该怎么办?

我自己高中抑郁症,休学一年,后来上学也没有完全好,吃过药,没有好就自己停了,做过心理咨询,有些效果。就是一直很折磨自己和父母,后来考上大学也是好好坏坏但是没有继续治疗。

自己也开始了解自己的身体,一定越是抑郁不想动越逼着自己运动会好很多。后来考了两年研究生,还上了个满意的学校,目前工作也很满意,已经嫁人生子了。只是比别的人敏感些而已,啥都不影响,很心疼那些年父母跟我一起遭的罪。

建议:

1. 不要轻易退学,可以办理休学,不然病情好转会后悔。

2. 家人不要讲道理,不要嫌弃他不努力,接纳他,接纳抑郁的他,不努力不优秀的他。这是他病了,和能力、勤奋、孝顺、意志力都没有关系!家人能做的就是陪伴,忍受。家人真的很辛苦。

3. 让他看到我的情况,告诉他可以好的,很多人都好了而且过得很幸福。请父母也相信。

4. 尽最大可能加大运动量,最好每天都能运动地大量出汗。

5.尽可能让他清洗自己,能勤洗澡就勤洗澡,不行就洗头,洗洗脸梳梳头也行。




我曾经给一位因抑郁症退学的大学生做过心理咨询,她跟我说她面临着很多烦恼,最让她痛苦的就是父母的不理解。

她出生于农村,家庭条件不太好,还有一个哥哥,因为文化程度低,全家人都在打工。自从她得了抑郁症以后,开支了一笔治疗费用以后,父母不愿意出钱给她治疗,不让她复学,也不愿意让她呆在家里闲着,甚至要求她出去打工挣钱。

对于她这种情况,我是尽全力帮助她,没有收取她的任何费用。但是我要说的是,父母的这种做法是完全错误的,那么,作为父母,在面对患有抑郁症的孩子,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对于孩子的心理疾病,父母不能像一位旁观者一样“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对于抑郁症,很多父母都缺乏科学的认识,从而武断地认为抑郁症就是懒惰、逃避,就是心态问题,就是普通的情绪问题,通过自己调节就能好,从而陷入错误的认知当中。与孩子产生严重的心理隔阂,让孩子觉得父母不爱他(她),不理解他(她),加重孩子的抑郁症状。

父母要做的就是主动的去了解抑郁症,向专业的心理医生学习,这样才能感同身受,才能理解孩子的痛苦,才能更加投入地为孩子治疗疾病。父母要让孩子时刻感受到爱的氛围,生活在家人的关爱中,物质的和精神的爱缺一不可,做好和孩子必要的沟通,也不要唠叨的太多,主要是打开孩子的心结,找到孩子抑郁的根源,对症下药。保证足够的时间来陪伴孩子,让孩子充满安全感,有足够的寄托,也可以陪伴孩子一起进行体育锻炼。。。。。。

以上这些都是作为父母需要做的,只有父母具有“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孩子才不会放弃自己,父母和家庭是孩子抗抑郁路上最重要的精神支柱。

如果大家有不同意见,请在下方留言。




作为一名高校心理老师,日常工作就是为这些有心理困扰和心理疾病的大学生服务。

我先来说一下大学生一般是如何意识到有心理问题以及学校是怎么处理的。

首先,一般来说,学生如果是自己主动来心理咨询中心咨询的话,咨询师会评估学生的心理状态,如果觉得学生的问题比较严重,疑似心理疾病,会推荐学生去心理专科医院就诊,让专业的医生评估诊断(毕竟心理咨询师没有诊断权)。

现在本着为学生更好的服务的宗旨,很多学校会邀请专科医院的医生来学校服务一天,如果有些学生怀疑自己是不是有心理问题等等,就可以在学校直接挂号就诊,费用非常便宜,这都是学校给与大学生的福利和关爱。

还有一个情况,是辅导员老师或者是班级同学发现学生比较异常,例如突然好多天不去教室上课,本来挺活泼的一个学生突然沉默寡言,或者是长时间的情绪低落,不与人交流,或者是成绩下降很严重。这个时候,一般辅导员老师会先和学生谈话(一般辅导员老师都是有心理学资质的),如果觉得学生的确是存在可能的心理问题,会转介到心理咨询中心,心理老师会初步评估,如果心理老师评估学生的确疑似,那么,类似上面的,会推荐学生去找心理医生就诊。

其次,学生确诊了有心理问题或者是心理疾病。看医生的建议,如果医生认为学生可以正常学生生活,只是需要心理咨询或者是按时服药,那么,学生是可以继续在学校学习生活的,辅导员也会比较关注学生,督促他按时服药,定期复诊,直到康复,必要时会和学生沟通通知家长,毕竟家长是监护人,有权利知道孩子的情况,一般家长的帮助有利于学生更好更快的恢复。

再次,如果医生已经明确学生问题很严重,需要住院治疗或者无法正常学习生活。辅导员老师会和家长学生一起沟通休学事宜,但是这个也不是必须的。(毕竟很多的家长还是接受不了孩子有心理问题和需要休学)。有些家长同意,那么就休学回家调整状态,吃药看病,康复以后入学。

如果家长和学生不接受休学怎么办呢?还有一个学校给出的机动的办法,就是可以选择校外陪读。家长中的某一个人过来,负责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督促学生服药、复查等等,直到学生康复。

以上是我给予家长朋友们的发现孩子有心理问题时,其实学校已经做了很多的工作,当你了解了这样的一些情况以后,就不会对学校有抵触情绪了,毕竟学校和家长一样,都希望每一位学生都健康顺利的在大学就读。

因此,我会给出家长朋友们以下的这些建议:

1.首先,和学校的老师沟通。毕竟在大学读书,孩子的很多状况你都不是很了解也不是很清楚,可能你在家看到的孩子的状态并不是他一贯的真实的状况,和辅导员老师沟通,了解孩子在学校的一些情况,并且询问辅导员老师的建议,他们一般都具有更为专业的心理学知识,会给出一些他们能给予的良好的建议。对于家长朋友来说,我们是第一次遇到这样的问题,会手足无措,但是对于辅导员老师来说,他们已经经历了很多类似的学生问题。

2.摒弃“羞耻感”。孩子有了心理问题,很多家长不愿意孩子休学,很多时候并不是担心孩子的学业,而是觉得孩子好好在大学读书,突然回家了,没办法给与亲戚朋友交代,无法解释孩子为何突然回来了,也觉得孩子有心理问题很丢人。当你了解了心理问题和身体问题一样,只是疾病的一种,不要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待它,是战胜它的第一步。

3.不要急于孩子快点好起来。给予孩子一些空间和时间,我遇到一些家长朋友,孩子一休学回家,就让孩子去运动,去锻炼,去兴趣班,还有家长认为孩子太脆弱了没有吃过苦,就让孩子去做暑期工,磨炼孩子的意志。但很多时候恰得其反,因为,太着急了。给予孩子一些时间和空间,让他用自己的节奏恢复。家长适当督促,但是不要拔苗助长。

4.相信医院和医生,及时就诊。不要认为回家休息一段就好了,很多疾病不是休息就好了,要对阵下药,去寻找专业人士的帮助,才能够事半功倍。

5.不要“灌鸡汤,讲道理”。不要认为有心理问题就是不够坚强,不要认为心理强大就好了,不是你说“开心起来”孩子就能开心起来了。讲道理摆事实不是这个阶段所需要的,重要的是去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的需要和所思所想。

6.建议孩子去做心理咨询。很多家长朋友觉得自己走不进孩子的内心,觉得其实孩子遇到的一些问题并没有什么大不了,但是孩子总是陷在其中出不来,可能孩子会有深层次的问题,还有可能孩子的问题和父母本身有关,因此,没有办法和家长沟通,所以,建议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师的帮助,让“第三个视角”进来。

很多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是阶段性的和状态性的,相信孩子可以战胜它。在健康面前,学业并没有那么重要。

先看到孩子,再看成绩!

祝早日康复!

麦子,心理学在读博士,高校心理教师,数百小时咨询经验。《极简心理学》作者。2008年开始学习心理学,目前已经十二年。用心平气和的态度,过心甘情愿的生活。




儿子上大学期间检查出来有抑郁症退学了,我们做父母的该怎么办?

如果孩子有抑郁症,家长的责任是最大的。如果到了大学以后出现抑郁症,首先可以证明孩子在以前是比较优秀的,但优秀的表面掩盖了自卑和敏感,到了大学以后暴露出来。

在孩子开始,时很优秀的,是别人眼里的好孩子,但家长只看成绩,希望孩子更好,错一点就不高兴,甚至批评,怕孩子翘尾巴,这样会让孩子形成敏感多疑没有安全感,自卑害怕失败,遇事容易焦虑的性格特征。但中学还能应付,没有明显的影响,进入了大学。

到了大学以后,孩子在学习方面,人际交往方面感觉吃力,就会焦虑,觉得自己不行,焦虑的时候学习状态更加不好,成绩不理想,甚至挂科,就更焦虑慢慢形成了抑郁症。

作为父母,首先找能解决孩子问题的心理咨询师,引导孩子接受咨询,在孩子咨询的过程中,家长也学习,学习教育方面的知识,提高自己,改善亲子关系。

只要找对了心理咨询师,积极配合,就可以康复,康复以后接着完成学业。




孩子在大学期间查出抑郁症,其实孩子早就有抑郁症的苗头了,只是家长没有注意而已,大学里发现的时候已经很是症状很明显而已。作为父母目前不是担心孩子的学业的问题,而是关注孩子身体健康的问题。

如果你看过武志红老师写的“家为何会伤人”,你就知道孩子的问题其实是家长的问题,孩子只是家长的一面镜子。所以要帮助孩子走出来,家长必须要改变,要学习。

1.抑郁症是可以治愈的,所以尽量不要办理退学,家长跟学校辅导员沟通好,办理休学就好了。

2.抑郁症通常是指患者的限制性教育和认知的扭曲及家庭的有毒教条引起的症状。所以需要改变的不单单是孩子,父母也需要改变。

3.家不是讲理的地方。孩子都出现抑郁症了,讲理只会让孩子越来越反感。家长需要感性多一点或者感性替代理性。

你可以拥抱孩子,让他感受到父母亲的爱;不管孩子的行为在你眼里有很多的批判,但你只需接纳孩子的一切。不管孩子的学习,给他自由的空间,孩子想玩游戏就玩,想睡觉就睡觉。家长都无条件的接纳孩子,让孩子的情绪得到宣泄,感动孩子,让孩子感受到家的温暖。

4.寻求外界的帮助,找当地正规的心理机构进行心理疏导。最好是孩子和家长都接受心理疏导。如果孩子不愿意接受心理疏导,那家长也要去学习。家长通过学习,夫妻关系变和睦了,家里充满着正能量,家里的能量场就高了。因为同频共振的原理,家里能量场高了,家就变温馨了,孩子也能接受到家长的变化而改变自己。

5.孩子的抑郁其实是成长中的绊脚石,也是孩子开始开悟的时候。家长不干预孩子的成长,向内看,觉察自己的起心动念,只须静待花开。

何其自信,本自清净;何其自信,本自具足;何其自信,能生万法。




我觉得你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多关爱陪伴孩子,找一家权威的精神卫生机构,给孩子积极治疗。

抑郁症也分轻、中、重度,如果是轻中度,门诊治疗就可以,在服用抗抑郁药物治疗的同时,一定要辅以心理治疗,只有这样,才能起到“标本兼治”之功效。

如果是重度抑郁症,我建议最好是住院治疗,以防万一。

看你们是四川乐山人,成都有号称我国精神科四大家族之一的华西精神卫生中心,那里专家云集,技术力量雄厚,相信你的儿子一定能够得到最好的治疗。

祝你们好运!






抑郁症又称为抑郁障碍,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是心境障碍的主要类型。抑郁产生的原因:

1、性格原因:性格因素也是诱发抑郁症的一个主要因素,比方说,悲观、自信心低、过分烦恼或者感觉几乎无法控制生活事件的人较容易发生抑郁症。

2、社会与环境原因:日常压力对我们的身体也有看不见的不良影响,事实上可以促成更大范围的疾病,以抑郁症较为常见。

3、精神原因:如精神刺激,心理压力等等都是诱发抑郁症发病的病因,但根本的病因是由于神经递质紊乱而造成的,所以病人应及时到专业的医院寻求治疗。

4、压力过大:很多人是因为工作非常累,然后导致了心理压力过大,无法承受而引起的抑郁。

现在学生里面这样的情况似乎很多,前段时间我们班上就有两位学生有类似的情况。此前我说过我所在的学校是一复读学校,可是前段时间就有两位在读的应届生到我们这来借读,原因就是这两位孩子出现抑郁的状况,两个孩子来自于不同的学校,表现的状况也不一样,一个表现为沉端闷抑郁,不与人交流,另外一位则是性格暴躁的,有点类似与狂躁的地步,他们所在的学校都让孩子回家休息,可是家长又不愿意让孩子长期呆在家里,觉得那样时间久了他们会废掉,抑郁会更严重,所以让他们到我们学校来过渡一下,好歹是一个集体,因为在这里能保持正常的上课节奏。

两个孩子来了一段时间以后,结果是前一位孩子的抑郁状况得到比较好的缓解,这学期我们线下课开课两周以后,她就回到她原来的学校去了,我甚至没有对她她留下太深的印象,只是有一次上课的时候提到蒋勋,她表现得很熟悉很感兴趣的样子,给我留下了比较深的印象。而另外孩子的情况却不乐观,妈是这学期才来的,来报名的时候本来就是试读一个月,来了以后每天借各种理由找老师借手机给她妈妈打电话,质问妈妈妈为什么要送她出来上学?在电话里面一问就是半个小时甚至更久,只要老师不找他要回手机,她就不会把手机还回来,自己一个人在教室外一直打下去,以至于到最后他妈妈看到是我们这边老师的电话都不接。记得有一天中午她拿我的手机给她妈妈打电话,对方显示正在通话。如果有经验的人都会知道,打电话打过去如果不接而是掐掉,有时候就会这样的显示。但是,她不这样认为,她觉得她妈妈是忙,一会儿会 给她回过来。可是,那天直到晚上上晚自习,她妈妈也没有给她回过电话来。她妈妈已经怕极了她,母女到了完全无法交流的程度。

那孩子在这里读了一个月不到,还是选择了退学,她自己不肯再来。不知道现在的情况怎样了,是不是又回家以后又找另外的地方去,也不知道情况是更严重了还是缓解了些。

孩子走到这种地步,更重要的是要查一下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及时就诊,并且给予她更多的爱和陪伴,以缓解她的焦虑情绪,不再去刺激她。我们希望天底下所有的孩子都安康,父母更多地关注孩子的情绪。若发现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及早诊治。免得真的出现更严重的后果让一家人都无法承受。

说到这里,我又想起一个人。我以前一位同事的女儿。我那位年长的同事跟我父亲同龄,他的大女儿比我小几岁,当时正处于恋爱的年龄,却遭遇父母的强烈反对被拆散,得了严重的抑郁症,已经到疯了的程度。在家里见谁都是非打即骂,家里人都不敢靠近她。考虑到家里她还有一个弟弟一个妹妹,同事没法,只得想办法在外面给她一人租了间房子,母亲陪她住以便照顾女儿。说起那个女儿,同事就后悔得什么似的,要是当初不反对她恋爱,就不至于如此了。

或许这样的例子都能给题主一些启示,给孩子爱和温暖,舒缓她心头的压力,并配合医生的治疗,辅助相应的药物。当然,如果不是太严重,陪伴和心理疗法能解决,不太建议吃药,药物大都含镇静剂,吃多了副作用比较大。




勇敢地面对,不要灰心,不有沮丧,你的情绪会传染给孩子。如汽车上,有人在睡觉,特别是坐在副驾上的人在睡觉,或多或少会影响司机,这就是情绪传染。




很值得同情的父母!

注意孩子的安全问题,积极治疗,除此之外,别无他法。人生给的苦酒不喝也得喝,照顾自己的孩子天经地义,现在暂时不考虑前途了,身体要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1

标签:父母   大学   心理疾病   辅导员   抑郁   情绪   儿子   家长   妈妈   老师   情况   建议   孩子   心理   学校   学生   健康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