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为什么会打不过清兵?

李自成大军先后击败了傅宗龙的秦军、汪乔年的三边兵、杨文岳的保定兵、孙传庭的陕西兵,几乎打的都是歼灭战,阵斩了傅宗龙、汪乔年、孙传庭,并且活捉杨文岳。

到1644年,明朝仅有三大野战兵团:孙传庭兵团、吴三桂兵团、左良玉兵团,其中左良玉兵团溃逃江左,孙传庭兵团在河南对决中被歼灭,只剩下最后一个最强大的吴三桂关宁军了。就是在这个时候,清军入关了,李自成最后九战九败。

李自成大军一兵倅马三四匹,冬则以茵褥籍其蹄。剖人腹为马槽以饲马,马见人,辄锯牙思噬若虎豹。军止,即出较骑射,曰站队。夜四鼓,蓐食以听令。临阵,列马三万,名三堵墙。前者返顾,后者杀之。战久不胜,马兵佯则诱官兵,步卒长枪三万,击刺如飞,马兵回击,无不大胜。

李自成大军骑兵每一个人都有3-4匹骡马,一旦开战,就先由骑着骡子的打头阵,入关打不过,压阵的步兵和小儿兵顶上,随后,主力骑兵从两翼发动突袭。因此,大顺军最大特点就是骡马多。

所过崇冈峻坂,腾马直上。水惟惮黄河,若淮、泗、泾、渭,则万众翘足马背,或抱鬣缘尾,呼风而渡,马蹄所壅阏,水为不流。但是,清军入关以后,从一片石一直到潼关,九战九胜,大顺军主力完全没有还手之力。

原因是非常多的,但是,军力的差距也是显而易见的,入关前夕(1644年)八旗满洲有318牛录,按每牛录200丁计,男丁数63000左右。八旗三丁抽一人,其实真实披甲就2万多人。加上八旗蒙古,还有十丁抽一人的八旗汉军,真实的八旗军数量很少。

他们真正的优势是满蒙重甲步骑兵,还有战马比李自成更加精良,冲击力和行军能力更强。最重要的是当时八旗汉军的乌真超哈重炮兵,是当时中国规模最大,也是最强的野战红夷大炮部队。又有吴三桂关宁军助战,以李自成当时,的实力就打不过了。




李自成消灭了明军,为何打不过清军?这个逻辑根本就不能成立。

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在战斗素质上就远远不是八旗军的对手。

从表面上看,最后攻破北京的是闯王李自成的部队,但是不意味着李自成部队的战斗力就比明军强,因为明朝把大部分的精锐部队,尤其是边军都用于对抗清军,并且在一次次的会战中被清军歼灭,尤其是松锦会战,明朝精锐边军几乎全部战殁,给李自成的崛起创造了条件。

农民起义军遇到明朝的二流部队还是可以一战的,但是如果遇到精锐边军就只能不是逃,就是退。如果要真打,那就得碎了。这个是有例子说明的,明朝曾经调辽东边军的一部分打过内地的农民军,效果非常好,专治各种不服。

就比如说张献忠、高迎祥、李自成就被辽东军暴打的非常难受,决定联合起来像兰博一样直面挑战,来一次正面刚,结果依然被暴打。

献忠愤,合迎祥、自成兵,与宽战龙门、白沙,截官军为二。宽自断后,士卒殊死斗,自晨至夜分,复大捷,斩馘一千有奇。


而辽东军的整体野战能力是弱于八旗军,当然在特定条件下,还是能和八旗军正面战斗的,就比如说北京保卫战就打的很好。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农民起义军和八旗军的战斗力有着巨大的差距。

李自成驻扎襄阳以后,将自己的部队重新整合,分为了地方守卫部队和野战机动部队,就是中军营,这支部队是最有战斗力的,最后被八旗军和关宁军全灭于山海关,尽管李自成的中军营和并不是直接对上八旗军。但是,从谈迁的《国榷》上来看,农民军对八旗军的战斗力非常忌惮,由于八旗军的出动,农民军的士气陡然崩溃。

诸贼畏令严,故未退。忽尘开,见辫发而甲者,咸惊呼曰:“虏至矣!虏至矣!”拉然崩溃,坠戈投弓,自相蹂践,死者数万人。


而且李自成的中军营也和孙传庭后来新训练秦军也交过手。尽管汝州战役孙传庭部最后失败,但是李自成面对新练秦军作战也是相当艰难,如果孙传庭的原来的那支部队没有赶赴松锦战场,我想李自成这场战役就得跪。

而孙传庭曾经就对八旗军、自己的秦军、起义军的实力做过对比,请看他怎么说。附图。

我麾下百战兵,流贼望而胆落者,遇北兵辄股栗,……?语未毕,以数十骑浮渡,我兵数千皆走,如失魂魄,蹂践死者甚众。

大家看了这个就应该知道李自成军和八旗军的战斗力有多大的差距了吧。





当时三方情况是:李自成兵力7万左右,吴三桂兵力6万左右,清兵兵力7.5万左右。争取吴三桂是关键时刻,可惜因为陈圆圆女色改变了历史走势!陈圆圆是好是坏不得而知!如果当年李自成统治了中国会变成怎么样?没有如果!但李自成打不过清兵吴三桂倒向起了关键决定!




李自成不是打不过清兵,而是打不过自己!

所以毛主席把进城比喻成进京赶考,要求大家读读巜甲申三百年祭》。




这个问题隐含了一句话,就是李自成打败了明军,为什么还会打不过清军。

李自成的起义军并没有碰到明朝的精锐部队,可以说,明朝的精锐部队全部丧失在辽东战场,而李自成所在的西线战场,全部都不是明军的精锐。

而且,即使是明朝的二流部队也是吊打李自成,从李自成崇祯二年开始加入起义队伍,多次被明军围困,命悬一线,李自成使用了诈降,逃跑等多种策略才得以脱险。

李自成真正的崛起在于松锦大战前后,明廷调集九边十三万精锐赴辽东战场与清军进行决战,最终惨败。李自成才势如破竹,松锦大战的惨败标志着明廷对全国地方军队震慑力的消失,加上发不出粮饷,自主招募部队的左良玉等部已经不听指挥了。

最终,全国都感觉应该换一个君王了,李自成应运而生,直取北京,在李自成进北京的路上,基本没有发生大的军事冲突,各路守军都是纷纷投降,前来勤王的唐通阵前投敌,连北京的大门都是被太监给打开的。所以,李自成的农民军根本打不过明朝,他要感谢的是,清军在关外吸引和消灭了明军的所有主力。


那么,李自成和清军呢?

关于李自成的农民军和清军的比较,我做这样一个比喻:没有严格军事纪律,组织松散的农民合作社,和一个常年以打家劫舍为生有组织有纪律的悍匪之间的战争。

结果可想而知,农民能斗的只能是地主,但是打不过劫匪。

只是一场规模不是很大,伤亡不是很重的一片石战役,打的李自成是丢盔弃甲,望风而逃,连北京都不要了,直接要往老家跑。

如果在平原上,李自成的农民军估计都不够八旗骑兵的一个冲杀,这也是为什么农民军被明军打败N回,还可以东山再起,但是被清军打败一次,就再也无力反抗了的原因。




李自成在进京当皇帝后,迅速就被清军打败这件事,确实有些不太容易让人理解。要知道,清军和明朝较劲了几十年,虽然不断发展壮大,但是总体上还是无法打进中原来。明朝对清军基本上还是占据着优势的。而明朝最终又是被李自成给灭了的。这样一来,清军打不过明朝,明朝打不过李自成。照理说,清军也应该打不过李自成的。可是,李自成和清军一开战,就迅速溃败,不久就被清军全部剿灭,基本上连一点还手之力都没有,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李自成剧照)

有人说,是因为吴三桂帮忙。但要知道,吴三桂也就几万人马,真正的精锐部队也就一万多,和李自成几十万庞大的军队完全不可比。再说了,李自成能够杀进京城,灭亡明朝,打吴三桂的那一点明军,其实并不在话下。那么,李自成究竟为什么迅速失败呢?

我认为,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有以下一些原因。

一、李自成灭亡明朝属于侥幸。

当年,明朝将领杨嗣昌汇集兵力10万,对高迎祥、李自成进行“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的围剿的时候,李自成在杨嗣昌以及洪承畴、孙传庭的联合夹击之下,最后只剩下18骑逃脱。由此可见,如果明朝军队和李自成农民军正面交战的话,李自成绝对不是明军的对手。

只是因为明军在给予了李自成军队沉重打击后,崇祯皇帝不听杨嗣昌“安内方可攘外”的主张,把明军主力都调到辽东,防范清军。这样一来,李自成才得到喘息的机会,最后死灰复燃,发展壮大。

而当李自成从商洛出山后,由于采用“均田免赋”的口号,百姓迅速云集起来,一时间声威赫赫。李自成就是在这种赫赫声威中,一路势如破竹,往京城挺进。

李自成在杀向北京城的过程中,非常顺利,基本上没有遇到什么阻碍。沿途的州府纷纷开门投降。甚至杀到北京城的时候,本来北京城城防还是比较坚固的,可是城中的大臣及太监也都纷纷给农民军开门,把李自成放了进去。

由此可见,李自成灭明朝,基本上算是不战而胜。

当时,崇祯在李自成往北京城打来的时候,是急忙调集辽东总兵吴三桂、蓟辽总督王永吉、昌平总兵唐通、山东总兵刘泽清进京勤王的。但是,一方面崇祯皇帝那时候已经调不动这些军队,另一方面,时间上也来不及了。

总之,李自成是在一种非常侥幸的情况下灭了明朝的。

(崇祯剧照)

二、李自成军队的战斗力有限。

我们前面已经说了,李自成是利用明军主力都调到辽东的间歇,同时,通过宣传“均田免赋”这样的口号,人员迅速聚集起来,一时达到了四五十万。但说老实话,这支农民军,人数虽多,并没有经过多少实战训练,大都属于乌合之众。而清军当时虽只有八万八旗军,加上吴三桂的人数,也就是十多万人,但是,他们是长期打仗的,其战斗力是相当强悍的。

李自成用乌合之众来对付清军强悍八旗军,而且是在正面战场上硬拼,这样打起来显然很吃力。李自成在山海关一片石与清军和吴三桂大战,就属于双方毫不惜力的正面交战。因此李自成最终没有打得过清军。

三、李自成没有战略布防。

李自成打进北京城后,贪图享乐,没有对天下形势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探讨,也不听从李岩等具有清醒头脑的谋士的建议,以为已经天下太平,可以安心当皇帝了。因此,并没有对全国进行战略布防。

这样一来,李自成在和清军打仗的时候,就完全没有战略纵深。当他在山海关打败后,由于没有梯队作战,没有战略缓冲,以至于一败涂地,只能一味地退缩逃跑,而不是在战略转移中,找到生存壮大的空间。

(吴三桂剧照)

四、李自成流寇作战没有根据地。

李自成属于流寇作战,并没有建立起稳固的根据地。按照古代战争的特点,城市布防,肯定是李自成重要的根据地。利用一座又一座的城市,与敌人周旋,敌人未必能够推进得那么快。可是李自成并没有稳固的据点。

就算城市的布防不足,还可以依靠山地作为根据地。当年李自成就依靠商洛山死灰复燃,现在为什么不可以呢?但是李自成连山区根据地也没有。

五、李自成没有很好地进行宣传。

李自成当初能迅速壮大,是宣传得好。利用老百姓对朝廷的怨气,吸纳了非常多的老百姓加入。其实,当他被清军打败后,依然可以大力加强宣传。要知道,清军对于中原百姓是异族入侵,中原百姓是亡国。号召大家站起来,不做亡国奴,把异族赶出去,只要李自成宣传得好,相信百姓也是会争相加入的。

但是李自成并没有这样做,最后据说还被农民用锄头挖死。由此可见,李自成当时在宣传上做得有多失败。

(参考资料:《明史》《明季北略》《鹿樵纪闻》)




李自成打不过清兵,这个问题得和吴三桂造反失败和太平天国一起谈。

吴三桂造反初期顺风顺水,从南到北,打到长江,之后停止脚步,隔江与清军对峙。太平军最初也是势如破竹,从南到北,打到长江。有意思的是,到这里他们也停住脚步。仅派出少数人马北伐,进行试探,但最终失败。

吴三桂和太平军最终都被清军消灭,所以很多人说他们没有战略眼光,失去进取心,停在江南,不大举北伐。

这么看问题就浅了!

吴三桂和太平军做的都没问题,这么干是对的。因为李自成的前车之鉴就摆在眼前。尤其是吴三桂,李自成的失败他是参与者,主力。李自成的死穴在哪,他最懂。而太平军里明显也是有明白人。

李自成之所以没打过清兵,最主要的原因是:他没根据地。

李自成这些人是农民军。最开始西北闹饥荒,老百姓活不下去,离开家园四处找吃的,求活路。然后朝廷不允许,围剿,大家反抗。很多时候还要抢食物,冲突就起来了。慢慢的流民组织起来,成为武装力量。李自成后来成为这些人的首领。

所以李自成的部队,从基因上讲,就带有流动的性质。带着部队、拖家带口,冲到前面的村子、县城找吃的。冲进去以后,大家赶紧分战利品。把这里的粮食分光,赶紧去下一个目标。到新的目的地,地主、富人杀掉,官吏杀掉,然后粮食、财产大家一分,这里就清空了。然后继续......

李自成自己带着一波农民军,打下来新地方,分了资源,当地的老百姓也要顺势的加入进来。所以他的部队跟滚雪球一样,越打人越多。裹挟着大家往前扫荡。表面上看,浩浩荡荡,很吓人。但是,在他们的背后留下的都是无人区。人口、粮食、财富都清空了。

人没了、粮没了、钱没了,也就没人去经营。不会有人口密集的城市,没有大型的基地,没有稳固的防御工事。老百姓都跟着跑了,没人种地,没有粮食。地主官吏都杀了,没人维持秩序,没人负责税收。李自成部队想活,只能继续往前席卷。打新地盘,抢新粮食,抢更多的钱大家分。

李自成是一路劫掠向前,但没能建立起一块真正属于自己的根据地:有老百姓在这里种地生活,能生产出富余的粮食,有官吏维持秩序,稳定的税收,形成大型城市,坚固的防御工事......

在这样的情况下,李自成的死穴就出来了:一仗也输不起,可以打100个胜仗,但输一次,他就死。

李自成也正败在这里。他只在山海关打了一次败仗,而且山海关之战也很难说是严格意义上的败仗。他的部队和吴三桂鏖战,关键时刻八旗军冲上来。李自成完全没有精神准备,他的部队也没准备。所以看见八旗军,李自成立即意识到完了,没怎么抵抗,直接撤。不是说八旗军来,李自成的部队坚决死战,最后被歼灭多少人,不是这样。很简单,八旗军来,李自成跑。

但这么一跑,李自成就完了。他撤退,在前面跑,八旗军、吴三桂在后面追,李自成根本站不住脚,无法形成有力抵抗。因为他没有自己的根据地。他是占领了北京城,但北京的军民、官吏跟他也不一条心,他敢在这守吗?不敢。敢也不行,还是老问题,没根据地,没粮食。几十万人的部队困在城里,没有人往里送粮食,十天八天全饿的不能动弹。

所以他不敢守北京,只能继续跑。但再跑也都是相同局面,眼前都是无人区(调头跑),没有立脚之地。然后八旗军在后面牵头,吴三桂、孔有德这些人打前锋,明朝旧部队和地主武装不断的加入进来,组团追杀李自成。

在这个过程中,李自成在法理上很吃亏。因为当时他肯定算造反。明朝部队、吴三桂、本土地主武装打他,属于占理的一方,大家报效朝廷,八旗军是请来帮忙的,帮大明天子报仇。这些人打李自成理直气壮,腰杆很硬。发动群众也更理所当然。只不过后来大局已定,有聪明人出来:我们的大明天子已经死了,没人主持大局,还得请睿亲王留下来......八旗军:这多不好意思......

李自成一次失败,开始,然后吴三桂这些人在后面追着打。李自成没有根据地,站不住脚,只能一路不停的撤退,然后吴三桂这些人紧追不舍。最后一直把李自成追到死。李自成到死,手下还有20多万人马。但他停不下来,想靠这些人马抵抗:没粮食。对峙几天,粮食耗尽,再想和追兵脱离,更是不可能了。李自成一路上也抵抗过,但在古代,没有大型城市,没有老百姓和粮食,抵抗没有根基,打不了,抵抗都是一败再败。

李自成的农民军推翻大明王朝,轰轰烈烈,但败的很简单,很迅速。山海关败一次,然后一路撤退,停不下来,最后在撤退的过程中,不断被消耗干净。

这种情况在人类历史上很常见,一支部队失败了,开始撤退,在撤退的途中,全军覆没。10万人的部队,在初期的失败中,可能只死了5000人,而且也能消灭敌人2000人。但在撤退的过程中,剩下的95000人覆灭,敌人可能只死200。很普遍。

李自成没有根据地,一次也输不起。问题是天底下哪有一次不输的部队?

胜败乃兵家常事。输几次无所谓,重振旗鼓可以再打。但这是有前提的,你得有块根据地。

李自成殷鉴不远,惨痛的教训,所以到了吴三桂造反、太平军,他们打到长江边得站住脚,然后经营自己的根据地。有了根据地,可以把老百姓组织起来,种地,收租,收粮食,可持续发展。如果没有根据地,继续往前打,钱从哪来?粮从哪来?还得像李自成那样,就地抢,打到哪抢到哪。这样一来,又把人全得罪了,最后还是大伙组团打你。你输一次,没有根据地,一路撤,人家一路追,还是李自成的下场。

李自成没有根据地,一溃千里,直接被追杀到死。吴三桂、太平军有根据地,面对劣势,抵抗力不知道比李自成强了多少倍。吴三桂要是不早死,一时半会灭不了。太平军也坚守了很长时间。

太平军占据江南,打造根据地,派出北伐部队,这是正招。万一大清朝众叛亲离,北伐成功,收益就太大了。失败了,也不伤筋动骨,对太平军来讲只是一种试探,看看大清朝到底有几斤几两,风险投资是必须有的。

但太平军拜上帝教出身,这导致了他在中国必然失败。根子的问题,再有高人也白扯。

都说闯王来了不纳粮,看着很美,其实这是破坏性发展,一锤子买卖。不缴税、不纳粮,闯王来了,粮食大家一分,这片土地就死了。今年不会有人在这里种地,以后也不会有收成。大家只能继续去下一家扫荡......这就形成了蝗虫的局面,突然兴起,铺天盖地,一阵冷风过来,迅速灭亡,烟消云散。

李自成在势力最盛的时候,威胁北京城。但有意思的是,他就是在这样看似非常有利,看似已经把大明朝抓在手里的时候,妥协了,给崇祯皇帝写信:你承认我是西北王就好,再给我点钱,我还是大明朝的子民,甚至我可以带部队帮你打八旗军。

李自成知道自己的弱点,他也想争取到时间去经营根据地。但崇祯皇帝没给他这个机会。李自成也只能硬着头皮继续打。

所以这些能走进历史的人物都有两下子,都没那么傻。吴三桂、洪秀全不傻,李自成不傻,崇祯皇帝也不傻。李自成是想争取点时间,缓一缓,有个根据地大后方。崇祯一看,等你缓过来,根基稳固了,还得打我......这些人的失败,很多问题都是基因里就带来了,最后所有的事压到一起,人力没法解决。




导语:李自成打不过清军,主要是李自成进攻北京时,所带领的军队兵力并不雄厚。占领山西、河北之后,又分兵据守,更加分散了兵力。

在山海关外的一片石大战中,李自成大顺军与吴三桂的关宁军血战多时,精疲力竭之际,多尔衮率领十几万满洲八旗兵突然杀出,李自成措手不及,因此大败。


具体来说,李自成打不过清军,其原因有这样几个方面:

一.李自成进军北京,并没有带领多少兵马。

李自成当时的确拥有百万大军。但是大顺政权刚刚建立,这百万大军到处攻城掠地,早已兵力分散开了。

为巩固后方,几十万大顺军驻扎在甘肃、陕西一带;另外,为了防范左良玉所部明朝军队,李自成又派大将袁宗第、白旺率领十几万大顺军驻守襄阳、德安等地;还有部分大顺军进入了四川,意欲同张献忠争夺四川。



因此,李自成进军北京所带的军队顶多有二十万人。这些兵力又分成了两路:一路是李自成亲率的主力;另一路是大将刘芳亮率领的偏师。

这些军队在进军过程中,又不断地分出部分兵力驻守刚占领的山西、河北等城镇,进一步分散了李自成的兵力。

二.李自成对于满清会出兵入关、与他争夺天下,根本就没有考虑过。因此,他去攻打吴三桂的时候,只带着能够打败吴三桂关宁军的兵力,在北京地区又留下了几万防守军队。



因此,当山海关大战杀得正酣,满清八旗兵突然从李自成大顺军的背后杀出时,大顺军上下都惊慌失措,阵脚大乱,终致大败。

三.由于李自成大顺军在北京对明朝官员们追赃助饷,使原本对大顺政权抱有希望的士绅官僚阶层大失所望,非常痛恨。当他们听说李自成被打败的消息之后,他们立马就到处发动叛乱,杀死大顺政权派往各地的官员,占据地方府县,使李自成失去了稳固的后方。

四.清军抓住了这一历史机遇,马不停蹄,对李自成大顺军穷追不舍,利用八旗骑兵的优势,给李自成大顺军造成很大的损失。

五.李自成在山海关惨败、退出北京之后,看到各地反叛的局面,失去了斗志。他没有坚守山西,只派陈永福等将领率领部分兵力驻扎山西,自己却率部一直撤回陕西。此举造成军心大乱,以致山西很快失守。

六.在清军准备两路出击,一路进攻李自成,另一路进攻南明弘光朝廷的时候,李自成不合时宜地发动了怀庆战役,对河南一带的清军进行了沉重打击。



怀庆战役使清军认识到李自成是最强大的敌人。于是,清军取消了进攻南明的计划,兵合一处,集中全力进攻陕西,意欲一举消灭李自成大顺军。

七.在清军红衣大炮的威力之下,李自成失去了潼关,被迫撤出西安。又回到流寇状态。而直到此时,他散据各地的兵力仍未集中汇合,形成一只有力的拳头。

而清军紧咬住李自成统率的这一路大顺军,使李自成疲于奔命,最终在人生地不熟的九宫山遇难了。



结语:李自成之所以被清军打败,是因为他的百万大军过于分散,始终未能集结起来,形成强大的战力。而且,由于政策失当,李自成失去了原来的明朝文武官员的拥戴,这些人投降了清军,成为清军的鹰犬。他们为了讨好异族新主子,拼命追击李自成,使李自成节节失利,毫无喘息之机。因此,李自成最终被清军打败了。




李自成事实连当日的明军也不是真打得过,孙传庭一死,明军的斗志就已瓦解,农民军一路東行,很多人都主动归降,不再为崇祯卖命,所以李自成进京实际上是兵不血刃。当时的清兵战斗力之强,李军望尘莫及,加上原來的明军精銳如吴三桂等人,李自成怎是对手,加上他们本是烏合之众,进北京后就迅速腐化,祗想着抢來的金银美女,还怎愿拼命,一见清兵出现就溃散了,打不过是正常情况。




首先不得不说满人的战斗力还是非常强悍的,尤其是配合八旗制度,更是发挥了最大的战斗力,在辽东对抗明军的精锐辽东铁骑也丝毫不落下风,甚至有人评论当时的八旗军有世界上战斗力最剽悍的骑兵。

再看李自成军队的战斗力,在我们的印象中李自成的农民军多为流寇,不堪一击,曹文诏几千人就能将数万农民军杀的四处逃窜,李自成,张献忠等也是败了就诈降然后再叛。

但是到了后期,农民军实力还是有了非常大的提升,尤其是李自成带着十几个兄弟再度出山之后,已经有了和明军对抗的实力,而从陕西一路打到北京,面对一般的明军部队基本上优势也是很明显。

但是面对清军李自成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了,从山海关一路败退,最终死在九宫山。李自成的失败主要原因是部队成分比较单一,主要以农民军为主,势单力孤。反观清军,他们大量招降明军旧将(吴三桂只不过是一个代表),利用汉人地主阶级,这种情况下李自成的失败是必然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5

标签:清兵   太平军   崇祯   山海关   辽东   大顺   明朝   精锐   根据地   兵力   战斗力   北京   粮食   部队   农民   体育   李自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