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丧事喜办”怪象何时了?老农想不通,难道很值得高兴吗?

生老病死,自然规律,高龄无疾而终,含笑九泉,喜登极乐世界。可以说是每个人最终的归属。有些地区的农村,确实存在着丧事喜办的现象。

我三奶奶,87岁,上午还在村老年茶馆打麻将,中午回家吃完饭,坐饭桌边,烟还没抽完,就断气了,前后不到10秒钟。

我几个伯伯,叔叔,赶紧通知亲朋好友,等我们赶到,三奶奶寿衣已经穿戴整齐,躺在门口里面的凉席上了,我扑跪灵床,嚎啕大哭,想着三奶奶生前对我的各种好,从今往后再也看不见她了,真是特别伤心。几个伯伯,叔叔都拉我起来,并劝慰,人死不能复生,她这是喜死,值得庆贺才对。

大伯家请厨子进门,大摆筵席,广接亲朋,也请来了据说是,县里最好的乐队,前后唱闹了三天,有小品,魔术,歌曲,戏曲,当然,也有搞笑的,甚至低俗的歌舞都有,比如歌曲:今天是个好日子,开心马骝,千年等一回 ,小苹果,八戒背媳妇等这些歌舞。

我从三奶奶去世,一直忙前忙后,开车帮忙采购食材,祭奠用品。帮忙联系火葬场,选择下葬墓地,迎来送去的工作,三天两夜都没休息,几天都沉浸在悲痛和忙碌中,听他们闹这些歌舞,我上台把乐队电子琴,架子鼓都给他们掀了,后来被人拉住。

大纲我不反对停丧三天的习俗,主要是怕去世的人假死。更不反对邀请亲朋好友前来吊唁,缅怀逝者对我们的帮助和淳淳教诲。我讨厌的是,在这庄重悲痛的时刻,被恶搞表演破坏亵渎。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活着不孝,死了胡闹这些农村陋习,希望被文明风气所替代。

文章乡村健康生活大纲原创,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告删除,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都看到这里了,还愣着干嘛呀?赶紧点赞关注啊!每天都会有精彩与您纷呈。




问:农村出现了「丧事喜办」的怪现象,老农民不解,这事还值得庆祝?

试想一下,丧事上唱着《千年等一回》是怎样的一种画风?难道是好不容易等来一回丧事吗?还是终于解脱了?又比如,两口子中的一位意外死亡,丧事上却放着《夫妻双双把家还》的曲目,难道想让剩下的那一个也早点嗝屁吗?

点击右上角红色按钮关注【刺楸】,了解更多农村趣味知识。

这些丧事歌舞会、丧事音乐会究竟几时休?对于这种现象,归结于喜丧、丧事喜办也说不过去。喜丧一般是「福寿全归」,需满足全寿、全福、全终,即高寿、子孙满堂的人自然无痛苦地去世。

现在能达到这样条件的老人不是很多,高寿者多,但三天两头生病吃药者也不少;儿孙满堂者多,但养儿养仨没有家的老人也有;而那种在去世前还在做农活的虽然无疾而终,但直到去世还没从种庄稼的岗位上「退休」,算得上凄凉,也反映出儿孙的不孝,怎算得上喜丧?

一、丧事喜办实为娱乐在世者

好些其实并不满足喜丧的,因老人活了七老八十,算过了古稀之年,在儿孙看来当属喜丧。喜丧可谓悲喜交融,悲的是灵堂的布置,透露出一股悲伤的气氛,而喜的是设在院坝里的舞台,请的商演队伍唱着流行歌曲、跳着肚皮舞,洋溢着却是节日的喜庆。

这哪里像个丧事的样子,更有甚至,某些丧事舞台上竟毫不在意地上演了低俗的节目,惹得众宾客哈哈大笑,乐开了怀。所以,刺楸认为这类喜丧实际上是花钱娱乐宾客的,而事后也会成为大家的笑柄。

二、请人哭丧的假孝子

只要肯花钱,就能买来眼泪。丧事音乐会已让人嗤之以鼻了,又来了哭丧表演。虽为哭丧,实为表演,属于丧事喜办的变版。

老人去世,儿孙悲伤都来不及,竟然花钱请戏子哭丧,就算哭得昏天暗地、山河挪位,宾客们也会议论纷纷,甚至会为哭丧者的动容演出而啧啧称赞。哭丧者流的眼泪是真,但眼泪中没有真情,更没有亲情,有的只是铜臭味。

以上就是刺楸对农村「丧事喜办」的看法,如果觉得回答得不错就点个赞,并顺便关注一下吧,谢谢。




农村现在有句老话,是这么来形容极少数人操办丧事的“活着不孝,死了乱叫”,确实存在一些人对老人生前不管不顾,离世后大操大办的现象,加上一些地方习俗,“丧事喜办”,让一些人很不理解,真的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想不通的人估计很多,其实这都是对地方农民的一些误解,或着说是对地方习俗的不理解。

活着不孝,死了乱叫

这是丢掉了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对于农村老人来说,活着时子女孝顺,比什么都重要,农村老人养老多半靠的就是儿女,子女是不是孝顺,直接体现在了老人晚年的生活状况,有人惦记照顾,生活无忧,无人管无人问,举步维艰,村里的老人养老,花不了几个钱,就是需要一份操心,子女不孝顺,往往出现在儿子多的家庭,老大不管老二不问,“一个和尚挑水喝”的老话是一点没说岔。

对老人来说,“子孙满堂”,这本是一个大家庭,老人一离世,膝下子女又往往怕世人多闲话,丧事大操大办,就差“孝子”两个字刻在脑门上给亲朋们看了,可老人生前好不好,村里人一眼看透,看透不说透,事后就有了“活着不孝,死了乱叫”的说法,加上现在越来越偏向“丧事喜办”的习俗特点,很多人就越来越不理解这种现象了。

为什么说“丧事喜办”是对农民的误解?

很多城里的“键盘侠”,没参加过农村的丧事,主观的就认为,人死就该悲伤,悲伤喜办就是不成体统,是完全违背常伦的,这是误解,是对农村丧事习俗的误解。

湖南的“丧事喜办”习俗是个人见过最典型的例子,就算家里在怎么窘迫,就是借钱,也要把丧事办的热热闹闹,咱们老家和湖南挨着,地域上的习俗有一定的共性,这些年也越来越倾向“丧事喜办”,为什么会这样呢?

《礼记·问丧》中有“三日而后殓者,以俟其生也。三日而不生,亦不生矣。孝之心亦益已衰亦。家室之计,衣服之具亦已成矣。亲戚之远者亦可以至矣。是故圣人为之决断,以三日为之礼制也”

也就是说,自古以来,农村的丧葬都有守夜的说法,守夜的目的是缅怀逝者,守夜会点上油灯,指引逝者灵魂回家的路,守夜不仅仅是迷.信,也是古人对死亡条件判断能力不足,避开假死的一种方法,也希望三天逝者能够重新活过来。

而守夜,演变到地方的习俗,一定要热热闹闹,特别是逝者入土的头一天晚上,热闹的氛围是让逝者安心离去,像咱们老家,往前几十年,只要周边村里有老人离世,方圆十里,也会借着夜光前去守夜,在我们那叫“闹山”,因为“闹山”有“闹山茶”,各种零食,瓜子花生糖等等,这对于那个什么都缺的年代,“闹山茶”的吸引力是非常大的,只要有吃的,守夜就会很热闹。

发展到今天,不愁吃不愁穿,谁还为了点吃的去捧场到凌晨?很多人选择吃完晚饭,随了礼金,就回来了,如果没有一点吸引人的地方,守夜会变得越来越冷清,这不符合人们对葬礼文化的期望。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让入土前一天晚上依旧热闹,越来越多融入现代元素的葬礼活动多了起来,舞蹈、二人转、唱歌等等,嫣然农村一小型歌舞会,中间参杂着主家的致谢词,对亲朋前来送老人最后一程表达感恩之情。

所以,“丧事喜办”归根结底是想营造一种热闹的氛围,让逝者安心离去,也是千百年来习俗的一种演变,绝不是大家表面理解的“丧事值得高兴”,不要这么来误解。

并不是所有的丧事都是“喜办”

在农村,老百姓普遍的认为,只要逝者生前积德行善就不会受到病痛的折磨,“无疾而终”而自然老去,且通常指七十以后,此即被视为“喜丧”的根本条件,达到了这些条件,丧事就成了红丧事,喜丧,最明显的一个变化就是丧事上用的纸,由白色成了红色。

一生平安,没有病痛到老,是所有人都认为离去的最好方式,大家口中说的更多的是老人积德行善的生前旧事,这不需要过于悲伤,符合条件的“丧事喜办”,只图热闹,也是农村较为常见的一种丧葬习俗,也不能说成“值得高兴”。

总结:对于农村丧葬习俗,个人觉得不用过多的去批判,我们既要做到生前孝顺,也要尊重一方习俗,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批判,是对农村这种习俗的一种不尊重。




你想不通,说明你是老古懂,赶不上时髦了;如今,一切都在变,就差男人和女人的性别没有变了。

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生离死别。亲人去世,本是一件伤心的事;但如今,有些老人刚驾鹤西去,体温尚存,子女起先从眼里挤出几颗泪水、嚎上几声之后,一切又恢复如初了。

过去,条件虽然艰苦,但老人去世,当大事者一样的请先生来为逝者操度忘灵。至今,我仍然记起当年我奶奶去世,家人为她操办丧事时的场景。

整个天都像塌下来似的,全家人的脸上没有笑容。在为我奶奶操办的整场丧事中,周围环境庄严肃穆,除了听到有亲人为奶奶哭丧时的哀蜿嘶鸣之外,根本听不到欢声笑语。就连前来为我奶奶吊丧的亲友,也是一脸的凝重。

在我的记忆中,过去老年人去世,场面庄重。即使偶尔看到舞狮队前来祭奠逝者,围观的人们也是神情凝重。可今天不一样了,后来看到的老人去世,丧事场面办得轰轰烈烈、热闹非凡。我不是思想守旧的人,但我看到这场面,也是一脸的茫然和懵圈。

有一次,我去赴一场丧宴,还没走到逝者灵堂前为其叩首,老远就听到从当大事的家里,高音喇叭传出“今天是个好日子”之类的歌曲,根本听不到过去老人去世时的哭天抢地、催人泪下的声音了。

现在,人们晚上为逝者守灵,听到的是划拳喝酒声、打麻将为钱争论声、拍抖音时发出的快乐声。一场丧事当中,人们还能看到各种节目,如耍金钱棍的、耍魔术的、专门搞笑的、唱歌跳舞的……

整个丧事场面就宛如赶庙会或闹元宵,哪还有过去庄严肃穆的场面?并且,如今把丧事办成喜事的现象,在农村越演越烈。在攀比的过程中,把丧事当成喜事来办的规模,一家比一家庞大和热闹。一场丧事办下来,动辄上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

你老农想不通,我一个平凡老夫更想不明白,现在人们的观念究竟怎么了?即使时代在变,但对逝者的悲伤不能变啊!虽然人的死是自然的事,难道亲人就不能为逝者痛苦几天吗?是不是有些家庭为了老人活着而痛苦?死了之后反而认为快乐呢?如果是这样,那么,这一类似的家庭就没有什么道德伦理可言了!

还有,更想不通的是,花了这么些钱(甚至有的是为了攀比而借下的钱)来办丧事,老年人在生前,子女为何舍不得给老人花呢?我那次去赴丧宴的这家,平时几个儿女就很少在老人身边。老人依旧在农村,每天吃着粗茶淡饭、穿着破旧、住着几十年前的老屋。子女却长时间居住在城市里,老人一去世,子女们反倒舍得花钱了。

为此,真正的孝敬老人,子女必须趁老人还活着的时候,给他们吃好、穿好和住好;而不是老人去世之后,子女为逝者大操大办,更不能把丧事当成喜事来办。所以,当地政府有必要去狠刹这股“丧事喜办”的不正之风!




我们老家即使老人100岁了走了孝子孝女也要哭丧,大多数人活着的时候子女都会孝顺,死后丧事视家庭的情况办得风光或从简。就如我家送走了86岁的老爹,五年后送走了90岁的老妈[流泪][流泪][流泪][流泪][流泪]。虽然都算高寿,但是我们兄弟姐妹都哭得非常伤心,连我嫂子都是真哭,她说虽然父母年岁都大了,但是真走了还是不舍。作为儿女更是这样年岁再大的父母也是父母,走了是实在难舍。父母在有来处,父母都走了我们就只剩归途了⋯[流泪][流泪][流泪][流泪][流泪]。我们从简但不简陋的把父母送上了山。我们虽然同处福建,但绝对不学福州或团闽南农村的陋习。我一个福州闽侯县朋友95岁的奶奶去世,花费了两百多万举办葬礼,单舞龙舞狮跳舞唱歌的团队就请了十个,送葬队伍长达三公里。送葬时间长达五小时,我担任他的录象摄影,害惨我了,手持摄像机快把我的手压断了。这真是有钱烧的,我在送葬路上听到不止一次[呲牙][呲牙][呲牙][呲牙]




在如今人们的观念里,老人高寿自然死亡,称之为“喜丧”,但即便是喜丧也绝不等同于将丧事用办“喜事”的方式操办,说“丧事喜办”为怪象,一点不为过。

“丧事喜办”的怪象,朴实的老农想不通是正常的,在我们的传统观念里,人死为大,可是人死了,无论是含笑而终,还是生病离世,对于死者的后代来说都是悲痛的。也正因此,丧事有其不可改变的肃穆性,这种肃穆不是对死者的不敬,反而是大敬。

去年腊月我奶奶过世,参加葬礼的时候,所有的人都保持沉默,神色凝重,一方面是对死者的缅怀,一方面是怕说多话触及死者子孙的伤心处,一方面表达自己的沉痛心情。

但如今有些农村却错误的理解了“喜丧”的含义,将丧事办成了“闹剧”。

正所谓红白喜事,人们对于正常死亡且高寿的老人去世称之为“喜事”,但这种说法并不代表老人的子孙不再悲痛,心情不再沉重,不代表可以将丧事当成“喜事”来办。

我生活的农村,从小到大经历了丧事操办的变迁,小时候人们大办丧事的方式,无非就是唱大戏,在死者灵台之前搭建戏台,连唱三天大戏,表达对死者的缅怀,而刚开始的大戏唱腔还属于悲伤,后来发展成为什么热闹唱什么,让村子里的人都知道这家人是大孝子,给父母大办丧事。

后来唱大戏已经不足以“博人眼球”,村子里办丧事甚至出现了跳摇头舞,美女穿着凉爽,跟随动感的音乐大跳摇头舞,看客众多,时不时冒出一阵掌声。

再后来,农村的恶趣味进一步升级,出现了跳脱衣舞的节目表演。丧事办到这个份上,其实已经很过分了。可是近几年更过分的出现了,“大孝子”们纷纷请来专门的歌舞团,表演节目更加刺激,黄段子,隐形暗示,肢体暗示等等穷出不穷,而看台下的小孩子甚至还猛抬头想要一探表演者裙底,让人忍俊不禁。

以上就是我们村经历的“丧事喜办”变迁史,今年春节的时候,我们村有户人家给老人“办三年”,就请来一支丧事歌舞表演团,细节不再描述,表演内容时不时让人脸红,时不时让人捧腹大笑,有时候你不得不服,在农村无下限的恶趣味,确实可以达到哗众取宠的效果。

而请歌舞团的“孝子们”需要的正是这种其乐融融的欢乐效果,美其名曰“喜丧”。

其实在我看来这就是对“喜丧”的误解,以前喜丧吹唢呐都有人觉得不妥,现在直接突破下限,越走越歪,如果没有歌舞团正前方摆设的灵堂,我想任何人都感受不到这是在办丧事,还以为谁家结婚呢。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怪象出现呢?

我认为,无非就是人们思想的转变,和农村大操大办丧事攀比成风的后果。

在农村对于寿寝正终的老人,称为“喜丧”,人们总是想方设法制造出一种喜事的概念,通过大操大办,鞭炮齐鸣,锣鼓唢呐,歌舞表演来表达这种心情,这本就是不正常的,对于老人子女的悲痛原不该以此方式表达。

对非自然死亡(如常年生病在床)的老人,则会默默举办丧礼,我奶奶去年腊月去世,就属于常年卧病在床,去世后在家中停丧了三天就默默埋葬了。虽然没有请歌舞团表演,但依然举行了烟花演出和唢呐齐鸣。

为什么呢?其实就是村里的攀比心理在作祟,觉得不大办就是不孝,就是对老人不敬。而这种大操大办的丧礼在村里人与人之间攀比成风,你家唱大戏,我家就跳个舞,你家热闹我家要办的更热闹,仿佛这样才配得上“孝顺”的美名。基于此,有些人甚至借钱都要将“丧事喜办”的热闹非凡。

这种“丧事喜办”的怪象想要彻底解决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需要一个长久的过程。

(文/阿冰)




小时候最怕村里有人过世了,因为办丧事那场面特别的悲伤,除了过世的人的亲人各种悲痛的哭喊声,丧礼上敲锣打鼓吹呐的那种音乐声也是很悲伤的,让人听着也莫名的伤心、难受,那时候小,很害怕听到这种声音,曾经为了不听到这种声音,躲在被子里捂住耳朵呢。

要说农村“丧事喜办”我是没见过的,上个月底,村里有一老人过世,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过世的,据说办得挺简单的,他们家离我们房子不算很远,但那些亲人的哭声我们在这边能听到,很悲伤,哭着蛮久的,后面送丧的时候也一路哭,我没出去看(这边的习俗是不能去看的,而是关闭门窗待在家里)。

之前在网上看到了一些地方的农村“丧事喜办”的视频,感觉有些还能接受,但有些就显得比较恶俗、低级趣味了,那场面感觉更像是为这些活着的人举办的娱乐活动,我个人认为有些过分了,不尊重过世的人。

读书的时候,宿舍的人也会聊些自己农村家乡的一些趣事、怪事,有舍友就说到了自己农村老家农村“丧事喜办”的事儿;那舍友说,农村“丧事喜办”也不是所有过世的人都可以办的,一般是健康高寿(超过80岁)、正常死亡的老者才行,因为高寿嘛,这本身就是很值得开心的事儿,到后面正常死亡自然离世,老人没有病痛,这是好事,办丧礼办得喜庆一些,没有传统丧事的那么严肃哭的死去活来,让老人热热闹闹、安安乐乐的到另外一个世界去,而这不代表其亲人内心不悲伤。

所以这样的“丧事喜办”,相信大伙都能接受吧?乡居小菜是能接受的,不过我接受不了的是一些“丧事喜办”上的低级趣味节目,比如请人跳些艳舞、播放露骨情歌音乐之类的,这样就有娱乐的成分了,想想几十岁高龄的逝者在世的时候也不喜欢这样的节目吧,这样搞,不尊重逝者。

而说到“丧事喜办”上播放的音乐,除了露骨歌词的情歌,有些还播放《今天是个好日子》、《千年等一回》、《开心的马骝》等之类的“喜庆”歌曲,光听歌名,就让人有些反感了,难道这是庆祝老人过世吗?若是过路的人不知道是办丧事的,光听到这样的音乐还以为是结婚 、入新居等办酒席放的音乐呢,不太合适。

现在农村“丧事喜办”越来越多越来越热闹,感觉还是办得稍微保守些的好,一些比较低级恶趣味的表演、音乐还是就不要搞了。




我村有一户人家,六十到七十年代,响应国家号召,要了三个儿子。先后给三个儿子娶了媳妇,盖了房子。然而,老两口晚年生活非常可怜,死得好惨。两口子去世后,三个有钱的儿子,给父母大办了丧事,遭到了村民议论,最终三个儿子也都受到了惩罚,老天有眼,大快人心。

六十年代,我村这户人家两口子刚刚结婚不久,媳妇就怀了孕,男人激动的都要跳起来了。十月怀胎后,媳妇生了个儿子,那个年代,家家都比较穷,都盼望着能够过上好日子,就给大儿子取名大富,寓意孩子以后大富大贵。

作为长子,大富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两口子省吃俭用,把最好的给了大富,那个年代缺粮,大富她妈用自己的嫁妆给大富换了几个鸡蛋,大富只顾自己吃的高兴,不知道他爸妈多少年都没有吃过鸡蛋了。

就在大富两岁的时候,媳妇又怀孕了,那个年代是合作社,谁家劳力多,挣得工分就多,就可以换取更多的粮食和油。两口子期盼着再要一个儿子,这样以后劳力就多了,就能过上好日子了,两口子在心里默默的期盼着。

果不其然,两口子这次又要了一个儿子,这下可把男人给乐坏了,他们给二儿子取名叫二富,因为老两口还想再要儿子。也是,在那个年代,一家三四个儿子太常见了。

二富出生后,家里粮食更紧张了,两口子经常自己吃不饱,可必须要让两个儿子吃饱,大富、二富饿了就喊叫,他们哪里知道父母肚子里几天都没有进油水了。他爸甚至把祖传的银圆都拿了出来,换了一点大米,改善一下两个娃的生活。

眼看大富六岁了,两口子心想着再要一个娃,后来,媳妇果然又怀孕了,这次又是个儿子,两口子打心里高兴。他们给这个儿子取名三富。三富出生的时候,日子已经慢慢变得越来越好了,也是党的政策好,他们赶上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两口子干劲十足。

接下来,两口子再也没有要下孩子,有了大富、二富、三富,两口子心满意足了,想着以后多子多福,睡觉都会偷着笑。

七十到八十年代,两口子和三个儿子一直住在窑洞里,三个土窑洞就是三个儿子的窝,眼看着孩子渐渐地长大,两口子也着急起来了。

那个年代,上高中实行推荐制度,两口子是老老实实的农民,没有关系,所以三个儿子上完初中后就都停学了,加入到了农业行当。

眼看着大儿子过二十岁了,两口子也着急给娃娶媳妇了,可是,人家一听他们三个儿子都在土窑洞里生活,就不愿意了。

没办法,老两口先给大儿子盖房子,老两口找到村长后,村长很热情,立即给批了一院地方。老两口带着三个儿子,没黑没明地干,终于给大儿子把房子盖好了。

大富也顺利说下媳妇了,并且顺利地在新家结婚了,给大富结婚的那天,老两口激动的落泪了,想着早一点抱孙子。

紧接着老两口拼死拼活地给二富、三富也弄了一院地方,费尽千辛万苦,给他们也都娶了媳妇。而此时,老两口还住在他们原来的那间土窑洞里。

到了九十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三个儿子也都出门打工去了,大富在外面开了一个饭馆,生意可以,挣了不少钱。大富有钱后,就把他那院房子拆了重新又盖了新房。

二富成了一个小包工头,带着两三个人主要给新盖的房子粉刷外墙,这是个技术活,又是高空作业,所以挣得多,没几年二富也有钱了。同样二富把他那院房子拆了也重新盖了,而且是二层楼房,在村里非常有面子。

三富就没有他的两个哥哥有财运了,三富一直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瓦工,主要是在建筑工地垒砖,那几年也赶上了房地产大发展的时机,三富吃苦耐劳,攒了一些钱,把自家院子简单翻修了一遍,也是有模有样。

到了两千年后,三个儿子都住进了新房了,而且还在平坦的地上,而老两口还在以前的窑洞里,村上干部也三个儿子做工作,让轮流着把老人管上,平坦地上还是好走路,这也是尽孝道。这个时候,大富推二富,二富推三富,三富推大富,你推我,我推你,就是没有人愿意赡养老人。

这时候,村里的人全都从那个坑里的窑洞搬上来了,只有大富的爸妈还在那里孤单地住着,老两口还点着蜡烛,水都是从上面担的,村里有好心人隔三差五给老两口送些吃的,可是,三个儿子良心坏了,一年半载也不见去他父母住的地方。

村里人都议论纷纷,骂这三个儿子是白眼狼,娶了媳妇忘了娘。三个儿子就当是啥事都没有,只管过自己的幸福生活。

老两口日子过得艰难,连个药都买不起,一天晚上,两口子炕头的蜡烛倒了,把被子给引着了。两口子就这样被活活地烧死了,惨不忍睹。第二天还是有人发现窑洞外冒着黑烟,才叫人去看看。

让人意外的是,老两口去世后,三个儿子哭天喊地,并且“齐心协力”要给他爸妈大办丧事,说真的,我还没有见过那么大的社火,大戏唱了三天三夜,放了三晚上电影,全村光吃席就吃10来轮。还请来了歌舞团,名角儿演唱,这也引起而村里人的反感。

村人都说这是啥事吗,老两口活着的时候没有人愿意管,死了却大事操办,还不是为了扬名立万,不了就是良心上过不去,怕老两口的魂找他们算账。

村人甚至说,这么对待父母,三个儿子一定没有好下场。

后来,确实三个儿子的家庭都不顺利,大儿子的女儿,因为失恋,精神失常,经常把自己关在家里不出门,现在都四十了,还没有嫁人。

二儿子结婚后,到现在一直没有要下孩子,到处寻医问诊,也没有查下什么原因。

三儿子在他爸妈的丧事办完后,就出门打工去了,在工队出了工伤,脚手架不稳,发生了高处坠落事故,一条腿摔断了,落了个残疾。

通过,上面我村这户人家的故事,给我们很大的启示:父母辛辛苦苦把我们养大,我们理所当然地要赡养他们,这样,不仅是履行我们的义务,更重要的为子孙积德行善,给下一代做好榜样,作为家有老人的子女,一定要注意几个方面:

第一、作为子女。要常回家看看,多给老人打个电话,为老人提供一个比较好的生活条件,这样不仅使老人能够安度晚年,而且还是一件积德行善的事情,无形当中,也给自己的子女做好了榜样。赡养老人的家庭,一般都比较幸福,凡事也都顺利,子女也都事业有成。

第二,作为老人。也一定要给自己留一手,提前想好养老的事情,不要把自己的家当全部奉献给了孩子,到头来孩子不孝顺话,自己养老的风险就太大了。所以在还没有年老的时候,就要给自己攒点钱、攒点粮食,还有,给儿子盖房子的时候,要明确提出来必须给自己留一间房子,不要太无私了,如果遇到了不孝顺的儿子,那就太心寒了。

第三、作为我们。要摒弃那些不好社会风气,在老人去世后不要“丧事喜办”,或者丧事大办,要把主要的心思用在老人在世的时候伺候他们,不要滋长不良的风气。说到底,现在农村的丧事喜办,大办,都是一个面子问题,都在相互攀比,这是有些人的心理出现了问题,我想,只要老人在世时,能够好好的赡养老人,即使老人去世后,简简单单操办一番,也会留下美誉。

最后,我想说的是,我们中华民族本来就有孝敬父母、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而且,赡养老人也是一件积德行善的好事,更是给自己的子女做了一个好榜样,一举两得。

我们不要在老人去世后才想起要孝敬老人,不要让自己有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




条友的提问,有很大的局限性,“丧事喜办”不是怪相,作为“丧事喜办”农俗区的一员,草根坩泽来回答这个问题:

一、“丧事喜办”是某些农村地方的习俗,是中华大家庭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1、 办丧事是儿女尽孝道的一部分,在我们土家族的文化里,养儿送终是传统,是完整人生中的一部分,如没有儿女为其送终,则是人生中的一大憾事;同时也是儿女对乡邻亲朋的一种尊重,感谢亲朋好友来送自己的长辈,最后一程,让亲朋好友吃好喝好,是主人好客的一种表现;

2、丧事喜办是对逝者的一种美好祝愿,喜登极乐世界,希望逝者在另外一个世界,无灾无难,过上好日子;同也是土家族儿女看淡生死一种豁达精神的体现。

3、丧事喜办是某些农村地区文化的一部分,为乡邻间的交流,为人处事提供了一定的场所与时机,可以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为融洽,交流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再那么冷漠,这也是农村人比城市人的更有人情味的一部分,也是农村人的精神病人数比城市精神病人数少的原因之一,好的文化传统理应得到人民的传承。

二、丧事喜办有两大前提

1、逝者年长,是正常S亡,年老神衰而S或病S;

2、逝者有后人,且后人生前孝顺;

三、丧事喜办的表达形式有规矩

丧事喜办的表达形式,因地而异,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习俗和规矩,以湖北省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为例,丧事喜办的主要表达方式有:

1、放鞭炮;

2、吹唢呐;

3、跳撒叶儿嗬(一种民族传统歌舞);

当然,摆宴席是必不可少的,有条件的人家还会请道士做法场,播哀乐。

三、坚决抵制丧事喜办过程中出现的低俗文化

1、歌舞乐队助兴

草根坩泽认为是不可取的,丧事毕竟是丧事,喜办的表达形式要把握一个度的原则。更有甚者,在丧事的活动现场,唱“今天就是一个好日子”,这明显是不合时宜的,让人反感。

2、讲黄色段子或表演脱衣舞

草根坩泽认为这是对逝者的侮辱,不应该出现在这样的场合。

综上所述,草根坩泽认为:丧事喜办,要尊重传统文化,在办事过程中要坚决反对低俗文化,更不能把低俗文化与喜办联系在一起,希望我的回答连解决提问者心中的疑惑或者说困惑,

回答完毕,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在我的评论区,能够看到你的高论!




邻居张大爷88岁,在打牌的过程中笑死在牌桌上。两个儿子,搭礼棚、请好友打算大办葬礼,却被张大娘的一句话拦下了。我们都觉得非常有道理。

张大爷是地地道道的农村老头,70多岁还下地干活,闲来无事就哼着自编的小曲满村溜达。孩子见到他就围上了喊:“黑豆爷爷,你家的豆芽吃完了吗?”

他总是笑着驱赶孩子,嘴里骂着:“小兔崽子,再胡说八道小心我把你扔土沟里去。”孩子们笑着一哄而散。

说起这个“豆芽”的缘故还是村里的笑柄。

张大爷种得一手好黑豆,也喜欢种黑豆,大家给他取了个绰号叫“黑豆”,孩子们都亲切地叫他“黑豆爷爷”。

邻村有个卖豆芽的,喜欢用自行车托着个竹蘼编的大筐,在我们村里走街串巷的叫卖豆芽。

有一次豆芽剩下的不多了,他又正好碰见了张大爷在村里溜达,就问了一句:“买豆芽不?便宜了。”

张大爷是个爱开玩笑的性子,说了一句:“我才不要豆芽呢,俺家的豆芽一个能炖一锅。”

说的人家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听到这话的邻居笑得肚子疼,给那人解释:“你别理他,他叫黑豆,他说的豆芽是他俩儿子。”

从此,这个笑话就成了村民茶余饭后的谈资。

就这么一个乐观、开朗的大爷,一直到88岁都身体倍棒。

直到那天下午,他睡醒午觉跑去找牌友打牌,打了没几把。突然一张牌没拿稳,掉到了桌子下面。他弯腰去捡,却怎么都捡不起来。

他笑着自嘲:这张牌长腿了,跑到桌子底下不说,还跟我玩捉迷藏,看我能不能抓到你。

他越是够不着,就越是笑的欢,越是笑的欢,就越是够不着。惹得一桌人大笑不止。

牌友看他总是捡不起那张牌,正打算帮他捡起来的时候,他却突然倒在了地上,没有了声息。

牌友们吓坏了,围观的人也吓坏了。一个人赶紧跑回家叫张大娘,还有一个人跑去他儿子家通风报信。

正巧他儿子下地干活去了,听说父亲晕倒了,扔下手里的活就往家跑。但是,张大爷在送去医院的路上就已经去世了。

儿子们悲痛不已,跪在张大爷身前,摇晃着他的身体,试图叫醒他,在场的邻居拉都拉不开。只好跟着一起抹眼泪。

张大娘接到通知,迈着小碎步蹒跚来迟,眼中含泪,哆嗦着双手,却不哭也不闹。

她劝儿子们想开点,说:“你爸这么大年纪了,能以这样不受罪的方式去世,也是他上辈子修来的福气。”

“快别哭了,丧事还得你们办呢,哭坏了身体可怎么好。以后我还得指望你们呢。”

儿子们抹抹眼泪,开始请人搭礼棚、给亲朋好友送信,打算大办丧事。

张大娘却赶走了帮忙搭礼棚的邻居,对儿子说:“人已经没了,活着的人还得继续生活,别大办了。浪费钱不说,还折腾人。”

“你们都是孝顺的孩子,我们心里有数。生前一碗水,胜过坟前万吨灰。大办没啥用,你不见李大娘那俩儿子,丧事办得挺大,却被多少人骂不孝啊!”

确实,李大娘家也两个儿子,但是,这俩儿子从来不管李大娘。

李大娘独自一人生活在自己的老院子里,房子漏雨了俩儿子都不管,还是村里出钱出人帮李大娘修好的。

俩儿子都各自住着李大娘给他们建好的小院子,吃着猪头肉,看着大彩电,不说富得流油,至少也风吹不着,雨淋不着,生活富足。

李大娘却一个人窝在黑黑乎乎的老房子里,没有吃的,就去两个儿子家要。总是看尽白眼才能拿到一点白面。

后来,村里每逢过年过节,都会给李大娘送点白面、油、盐之类的基本生活用品。

前几年李大娘去世了。去世几天都没人发现。直到她家邻居觉察出好几天没见李大娘了,跑去看望,才知道李大娘已经去世了。

她的俩儿子听到李大娘去世的消息,请了唢呐手,请了戏班子,大办丧事。出殡那天,俩儿子在李大娘的灵前哭得不能自抑,邻居们却都在背后议论纷纷:

“活着的时候不管,死后再哭又有什么用?还不是做给活人看的?他们就装吧,谁不知道他们是什么玩意儿……”

张大爷的儿子当然知道这奇葩的兄弟俩,觉得母亲说得有理。于是,只请来了亲近的亲戚,一起给张大爷送行。

跟李大娘的葬礼相反,这次虽然没有大办。但是,得到消息的邻居都主动前来帮忙,抹着眼泪安慰他们母子三人。

所以,为什么会有“丧事喜办”的怪象,这还得问问现在的年轻人:“生前不孝,死后大办有意义吗?”

通过这件事,我来回答题主的问题,“丧事喜办”不只是一个问题,也不是一代人的问题,而是以下原因综合造成的:

一、生前不孝,亲人去世了,孩子才想到应该找找存在感,想以此证明自己并非不孝。

其实,也只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而已。他以为村里人都瞎啊?看不到他平时的表现?大办丧事就是孝顺了?自欺欺人而已。

就像李大娘的两个儿子,十里八村谁不知道他们的德行?有事都离他们远远的,自己亲娘都是不孝顺的人,跟他打交道真心不踏实。

二、父母从小的家教不好。

俗话说:有人生没人养,有人养没人教。孩子的自私都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而是在长久的社会和家庭教育中慢慢培养的。

不信你去看看,有不孝子的家庭,他们的父亲或者母亲,一般都他你爷爷奶奶也好不到哪里去。耳濡目染造成了孩子的自私本性。

从这一角度来看,他们也是自食恶果,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

三、孩子从小被宠坏了,造成长大后没有担当,觉得老人就是累赘,死了正好摆脱累赘,又怎么会伤心?

不可否认,这类人占很大一部分比例。

从小父母就对他们的要求千依百顺,要月亮不敢给星星。他们觉得父母对自己的付出是应该的,至于他们对父母付出?

他们会认为:凭什么?我又没要求你把我生下来。生下我就得为我负责。

我给你养老?想得美!养儿为防老的话,就不要把母爱说得那么伟大!

这几句话熟悉吗?不就是现在网上流行的说法吗?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说出口的,把不孝说得如此理所当然。

其实,归根结底是哪里出了问题?父母的教育出了问题!加上毒鸡汤的毒害,让这些人迷失了做人的本性。

写在最后:“丧事喜办”何时了?咱们说了真不算。咱们能做到的只是:做好自己,好好教育自己的孩子,别让这种风气在我们身边传递下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4

标签:丧事   老农   喜丧   农村   怪象   老两口   逝者   两口子   大娘   不孝   习俗   生前   村里   子女   儿子   老人   父母   社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