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在三、四十年代天津相声一哥之争是侯宝林和常宝堃,没马三爷什么事,你以为呢?

也不尽然,当年在天津有著名的相声五档,分别是“张寿臣、戴少甫、马三立、常宝堃、侯宝林。”

常宝堃和侯宝林也许在四十年代会更受欢迎一点,但这可不代表天津相声界就是他们俩的天下了。再怎么说,马三爷当时也是在天津可以叫的上名号的人物。虽然他的祖籍并非天津本地,但好歹也是出生于相声世家,外祖父是第二代相声演员恩绪,父亲是著名的“相声八德”之一马德禄。不管是论身世还是辈分,他都要高侯宝林和常宝堃一头。

在三四十年代,相声还是小剧场、天桥上的民间艺术,当时没有强大的信息技术,相声演员想要闯出名声很难,基本都要靠着自己的实力和观众们的口口相传。所以谁更红也只是相对而言的,所谓的相声“一哥”也并不能代表真正实力。

建国以后,常宝堃在朝鲜慰问演出中发生意外,遗憾去世。当时的天津,也就只有侯宝林和马三立两个人能争一争所谓的“相声一哥”。侯宝林和马三立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相声风格。

侯宝林进入了体制内,经常以国家的名义演出,其内容也是比较高雅、文明的,他擅长曲腔唱调,相声的四门功课中以学和唱最为著称。因为有了政治上的支持,所以侯宝林很顺利的把相声带入了千家万户,他前期的名气要高于马三爷不少,被称为一代相声宗师。

马三爷则是立身于民间,他的相声则是以俗为主,这里俗并非指“屎尿屁”,而是一种亲民、通俗的风格。马三立的贯口最为让人津津乐道,他开创了著名的“马氏相声”,代表作有《逗你玩》、《吃元宵》、《卖挂票》。马三立是一个大胆、正直的人,他的相声不但取材于市井民间,让人民有很深的代入感,亲切力加倍,而且还敢于直言讽刺政治势力,在人民心中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侯宝林被称为相声宗师,而马三立被称为相声界的泰斗。所以在观众眼里,马三立的相声功底更为高深,侯宝林对相声的贡献则是无人能及。




当时天津的相声五档,张寿臣侯一尘、马三立刘宝瑞、常宝堃赵佩茹、侯宝林郭启儒、戴少甫于俊波。

档并不是我们现在理解的档次或者级别,而是搭档的意思,也就是这五组人是当时天津最火的相声艺人。

严格说这五档相声演员在当时的名望排名是张寿臣侯一尘最高,但人气的话应该是常宝堃赵佩茹第一,戴少甫一度也后来者居上,不过因为不小心惹了袁文会,结果被整了几次就过世了(当然也跟他常年吸大烟毁了身体有关系)。

而侯宝林侯大师当时在北京不算特别有名,但天津人民对他特别捧,因为这五档相声演员中,只有侯宝林能够学唱京剧,而且是尖柳,其他几组人都瘸了唱这一门,像常宝堃那种哑嗓数来宝还凑合,戏曲就玩不转了。所以侯大师活路跟宽敞,自然观众缘就好了。

可以这么说,张寿臣、常宝堃、侯宝林、戴少甫是在同一时间竞技过,在人气跟技艺上也各有千秋,总的来说常宝堃赵佩茹稍微胜出,剩下三档不相伯仲。

而马三立在这几组人最火的时候,他正在走背字,跟刘宝瑞也没有固定合作,怹的搭档也一直在换,当时青帮在天津横行,很多艺人都被迫加入青帮才有生计,马老不想跟青帮有关系,所以宁愿不演出也不加入。刘宝瑞当时为了赚钱,学了黑话冒充混混儿,结果被识破后暴打,还是张寿臣花钱才保下他。

马老当时跟高少亭去外地躲了一段时间,之后还是不得不回到天津,然后就成了袁文会的免费劳动力,而且大部分时间都在演反串戏。第一次反串戏是帮新凤霞的忙,不过这口子一开,流氓看这年轻人挺哏,演出效果很不错,于是就验证了“反串戏只有零次跟无数次”的因果律,马老也就成了被欺压的对象。

整整五年,马老都在被流氓们借来借去,一直反串循环,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流氓们失去了靠山,马老才挺直腰板退出了兄弟剧团,也摆脱了反串戏的阴霾。

之后马老又经历了撂地相声,一切从头开始,然后才慢慢的有剧团跟茶馆邀约,从明地走进剧场,人气也开始慢慢上涨。

而1945年因为戴少甫去世,侯宝林为他义演筹集善款之后,他就返回了北京。马老这时候在津门声名鹊起,逐渐赶上了张寿臣常宝堃,也填补了戴少甫的缺口。

这也是后来田立禾不认可天津有五档相声这种说法的原因,倒不是他否认马老的艺术,而是马老跟张寿臣常宝堃侯宝林走红的时期错开了,所以很难放到一起来PK。




很简单,侯大师有私生子,还有个有人生没人养的的儿子,养不教父之过,所以虽然常在庙堂之上,但也是道貌岸然之辈!常宝堃毕竟牺牲了,所以不去评价,但其家族后人最有名的那两位相声水平真的很一般,贵田人品还没听说怎么不好,但那个刀条脸的老人家却是典型的墙头草,所以常家人品也很一般,最后剩下马老爷子,从他到他儿子,淡泊名利这是有目共睹吧?所以还用比吗?




结论:从字面上来看,三四十年代天津相声一哥之争,如果存在的话,的确是侯宝林与常宝堃之间的比拼,而且传说常宝堃用计赢了侯宝林;而马三立是在1945年以后才在天津站住脚,所谓一哥之争与他关系不大。

相声门在1930年代到1940年代大发展,能人辈出,尤其是在天津,先后有张寿臣、常宝堃、侯宝林、戴少甫、马三立等人。不过这些人的出现是有先后,尤其是马三立大师扬名立万属于比较靠后的时间段。

马三立大师1914年出生,1933年左右,拖家带口在南市才开始撂地说相声谋生,整个1930年代都在南来北往地跑码头,在天津本地并没有太大的名气。

怹老人家在自述《艺海飘萍录》里说:

抗战胜利了,光复之初的天津市,出现了短暂的繁荣景象,人心畅快,游乐事业得到发展,对于我们艺人,提供了鬻艺的好机会。我在技艺上也相应地有了一点提高。这时,戏园、剧场来邀请,广播电台也来约我。可是,我撂地的搭伴刘奎珍不肯离开鸟市,不得已只好从北京(当时称北平)约来侯一尘搭伴,演出于南市燕乐、劝业场、小梨园,同时又接受一家商业电台的约请,说相声兼播广告,每天赶场,忙个不停。天津的听众对我更熟悉了,眼看着马三立的名字越说越大,入了“流”。

可见马三爷自认是在1945年之后,才在天津“入了流”,那么此前天津相声一哥的争夺必然没有怹老人家的份儿。

当时,相声界还有三位老大!他们是张寿臣、常连安、尹寿山,这三位是当时相声界的穴头。这三人各有自己的班底和背景,有各自的码头,虽有小嗑小碰,但也基本平安相处,毕竟都是江湖艺人,都不容易。然后,侯宝林来了天津……

虽然说北京是相声的发源地,但天津市发祥地。无论相声、戏曲、曲艺,你不能拿下天津这个码头,就不算成名成家!其实直到现在,戏曲与曲艺演员必须得到天津观众的认可才算“响婉儿”。

当年侯宝林来天津以后,逐渐的成名成腕,乃至成角攒底,触动了当时天津三不管一些相声艺人的利益,没办法,人家艺术水平高!当然,很正常的,这就引发了矛盾。

南市三不管的相声大会当时如火如荼!尤其是常家班,人丁兴旺,又有小蘑菇这个当时绝对的大腕!

受侯宝林的成名成腕影响最大的就是常家,所以要把侯赶走是必须的。行有行规,这个问题必须在舞台上解决!但是常家与侯的表演完全是两个风格,最后,常宝堃抓住了侯宝林的短板,俩人在台上用一段《对坐数来宝》暂时分出了高下,从此侯宝林离开天津去了北京(行内有规律,从此以后,侯宝林再也没有到天津演出)。

所以,常家和侯宝林之间是有利益冲突的,而马三立大师在1940年代后期,以文哏相声崛起,也是沾了自己是相声世家的优势。

其实就是到了解放后,天津相声演员阵容也非常庞大,如云如潮,著名的还有王长友、罗荣寿、赵佩茹、焦少海、刘奎珍、郭全宝、郭荣起、刘文亨、苏文茂、马志存、高英培、范振玉、白全福、李伯祥、杜国芝、王佩元、马志明、魏文亮、候长喜、杨少华、赵伟洲、刘伟、冯巩等等。

其中,苏文茂、马志存合作擅演《批三国》、《论捧逗》等“文咀”段子,颇具儒雅之风。郭荣起的《打牌论》,运用天津方言描叙过去赌博成风的市井画面,人物神态惟妙惟肖。高英培、范振玉的小段《钓鱼》家喻户晓,滑稽之极,令人捧腹。另外,刘文亨、魏文亮的精彩学唱,李伯祥、王佩元的流利“贯口”活、马志明的“马派”家风,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天津相声一哥这个宝座,很难说谁是理所当然的。

另外,说马三立大师是靠活得长熬成大师的人,显然不知道张寿臣对马三立的评价。

张老由于见多识广,内外行皆以“秀才”称之,但每逢人们这样称呼他,他总是笑着摆手说:“咱可不敢当,我不过是记问之学。”其实,肯于下功夫“记问”,正是他学识渊博的前提条件。

有时,张老也幽默调侃:“说我是秀才,可现在马三立是状元。”

原来,在天津、沈阳、唐山、济南等地“相声大会”献艺时,经过反复评比、鉴定,大家一致推崇马三立为“相声状元”,这是因为马三立同样博学多思,刻意求新,他演的每一个节目都不同于“大路儿”的独特创造。特别是他勤学苦练,随时随地对上演节目作锤炼加工的劲头,更为人所赞许。

四十年代初期,有好几位优秀相声演员以说唱“十八愁绕口令”著称,自诩为佳品。马三立不动声色对这一节目重新丰富加工,练出优异于他人之处,一举成功。

有的演员感慨万端地对他说:“我原先就服你的《开粥厂》、《西江月》、《文章会》,没想到你的‘绕嘴子’也胜过我们,你可真是相声状元哪!”

马氏相声虽然传人少,但是“无人不宗马”这句话可不是一句简单的恭维。




首先马三立先从这五人名单中排除,因为余下四人都以相声在园子里压轴身份演出过,以前的园子里大轴都是鼓曲名家,比如刘宝全等,买票就冲他去的,倒二是压轴,寿爷,小蘑菇是业内的翘首,侯大师头解放几年也开始压轴,这是侯宝林在当打之年奠定身份之处,解放后曲艺界两位工资一级,一个是侯宝林,一个是高元均,五十年代月薪360大洋,要知道单口大王刘宝瑞的工资是6级160大洋啊?戴少甫是票友下海的海清,短时间也票卖压轴,不过拘于海清身份比较受排挤,结局不好,暂也排去。至于侯宝林和蘑菇,当然是蘑菇的名气和影响大多了!寿爷的身份地位,为业内至尊,又是蘑菇的恩师,另当别论!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天津相声如果非要评出一个一哥的话,那应该是常宝堃,侯宝林有一定竞争力,马三立确实比不上他们俩。

先说常宝堃,他走红比较早,十来岁就已经有小孩红,1936年只有14岁的时候就能和小彩舞、连阔如同台献艺,之后一直走红到解放。

其次,常宝堃演出的场所比较高端也容易得到关注,天津的园子也是分高中低档的,比如同一个老板又相距不远的小梨园和大观园就有高低之分,常宝堃经常演出的多数都是小梨园这样的高端园子。

再有,最关键的是,常宝堃备受媒体关注,其名字经常见诸报端,而他本人的人缘也非常好,几乎没有负面口碑。

当然,也曾有人在报纸上公开指责常宝堃的相声有毛病,对此常宝堃还曾专门登报表示道谢,这种虚怀若谷的做法不被报界追捧就怪了。

有意思的是,常宝堃几乎成为当时相声界的标杆,不管谁走红都会被拿来和常宝堃对比,比如戴少甫凭借《数来宝》正红的时候,报纸上就有人夸他:一段数来宝红遍沽上,蘑菇也要退避三舍。

这就叫,铁打的小蘑菇,流水的相声明星。

再说侯宝林

侯宝林比起常宝堃来也是有他的优势的,首先,侯宝林攒底过,而且拿到的是攒底的工资。在他之前只有李德钖和张寿臣攒过底,但拿的还是倒二的工资。这一点上,侯宝林没有竞争者。

其次,侯宝林更得上流阶层的偏爱,他的相声作品文明清雅,唱腔纯正嗓子好,因此得到很多文化界和戏曲界的高度认同。

还有,侯宝林曾经赢过常宝堃,在1947年天津《益世报》做的天津相声艺人评选中,侯宝林获得首席,常宝堃和郭荣起并列副席。

但笔者认为虽然侯宝林对常宝堃的一哥地位有一定威胁,但他还是存在一些弱点,最关键一条就是他在天津演出时间比较短,只有1940-1945这五年。

换句话说,侯宝林和戴少甫差不多,在某个时期的风头会盖过小蘑菇,但将时间拉长,无疑常宝堃更像天津相声界的代表。


最后说马三立

五档相声中,张寿臣虽然辈分高本事大,但他在风头上确实不如徒弟常宝堃和侯宝林他们,戴少甫也有相当竞争力,但他去世早就没办法了。

而对于不了解相声行业历史的读者来说,马三立按理说应该在天津最受欢迎才对,他才是天津相声一哥。

事实上,现在看马三立确实在相声界地位很高名气很大,但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他的影响力在五档相声里几乎是最后的,至于原因也是有多种,其中一个比较关键的是,穷!

小蘑菇红得早,家族也大,因此在经济上比较宽裕,他经常接济同行(包括马三立)的前提是他得有钱。侯宝林则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他在天津走红那几年时父母均已过世,也不用孝敬师父,第一任妻子已经离婚,走红之后才和一位厨师的女儿刘淑芳同居,因此他的经济压力也不算大。

马三立的父亲马德禄1935年去世,大哥马桂元1940年去世,本来条件还凑合的家一下子窘迫起来,马三立为了还债开始长期走穴,先后到唐山、沈阳、烟台、济南等地演出,有时候赚到了钱有时候赚不到,这样他就长年脱离了天津相声界。

等到回天津之后,马三立又陷入了兄弟剧团,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他才得以脱身,也就是说在天津相声最火的三四十年代里,马三立几乎没有太多成名的机会。


马三立真正开始走红还是在抗战胜利之后,尤其是在和张庆森搭档期间,他通过电台等渠道在北京走红打出了名望,解放后以《买猴》等相声更是成为全国知名的相声演员。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马三立的走红和之后在相声界崇高的地位,其实和他长期走穴和撂地的生活也是分不开的,他继承了马家相声瓷实稳重的风格,再加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和理解,形成了以演绎小人物为特长的新马家相声,也就是说,相声界无人不宗马,这个马其实应该从马三立开始算。

综上,题主提出的这个说法并不是空穴来风,事实上确实如此。




常宝堃若不是牺牲在朝鲜战场上,绝对的相声一哥,后来他弟弟四蘑菇,儿子常贵田也远离名利,甘心一辈子效力军营,为部队送去欢笑。也正因如此,常家人让人觉得更值得敬重。




这个说法没有错,马三爷比候常在相声界长一辈,一哥之争不在之列。

那个年代相对较远,这三位艺术家先后离世,人们对其定位,无形会和艺术家的一生经历联系起来。这对相声一哥的排名,会有直接影响。这是正常的,至于一哥到底是谁,难分仲伯,各有所长。

第一,相声常马候三氏的形成,有一个发展过程,更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某个时期排名次,有其道理,也有其局限性。三四十年代,候保林与常先生可以去论一哥,而马三爷显然不易参与,因马三爷是第五代相声传人,常候系第六代相声传人。

第二,常先生人称《小蘑菇》,在当时江湖上是有名号的,足见其名声与地位十分显赫,而且组织相声团体,以艺术为武器,参加抗日救亡运动,以致遭到迫害责难。1951年去朝鲜慰问前线战士,不幸牺牲,年仅29岁。而常派相声的基础就此打牢,以致影响至今。也许是这个原因,常先生《小蘑菇》无疑得到首肯。这是被大多数人所共认的。遗憾的是常先生留下的音像资料非常有限,但这没有影响其地位和威望。

第三,候先生对相声的贡献和自身的社会地位,至今无人超越。这对定位一哥关系甚大。候先生的艺术造诣和对现代相声的发展,做出的贡献最大。这与时代的发展紧紧相联。相声发展到今天,与候先生之子候耀文关系甚大。候耀文收了郭德纲为徒弟,郭德纲是候氏相声名正言顺的继承者,且对相声的发展和影响,继续起引导和推动作用。

第四,马三爷因为辈分,不宜与一哥牵连。况且马三爷一生为人低调,即使辈分相同,也不热心比个左右上下。马三爷是相声世家,这与候先生有巨大区別。正因如此,马三爷自始至终,艺术水平是泰斗级的,至今无人超越。马三爷政治地位没有候先生高,但在观众心中的地位无人能比。马氏相声风格独特,这同样从马志明先生身上可以体现出来。

常候马三氏相声,是中国过去和将来相声发展的基础和根源,也是相声人努力的方向和标志。在提倡保持三氏相声血脉的基础上,更希望三氏相声互相借鉴,融汇贯通,加强交流与合作,将相声事业推向新的高度,满足人民群众的娱乐需求,弘扬正能量,唱响主旋律。






陈年旧事本来跟现在没有毛钱关系。但是看大家说的千奇百怪,我也参乎参乎。听家里老辈讲过蘑菇和幺鸡(侯宝林绰号)打擂台的事,应该是真事。侯大师后来也的确很少到天津演出了。但是我没觉得相声三大家常马候因此关系不行!很多人说三四十年代蘑菇和侯宝林在天津挣第一,马三爷成名立腕晚,这个对一半。那个年代马三立正处在被打压排挤的时候,并不是艺人排挤,是当时的青帮混混排挤打压。马三立那时要是没名没姓谁想的起来打压排挤他呀?三爷属于外软内钢的性格,看着像文弱书生胆小怕事,实际上倔强的很。并且重情重义,从赡养师娘和嫂子(马贵元遗孀)一家人的事情上就能看得出来。旧社会家里的穷亲戚躲都躲不过来,有几个能像三爷这样一个人拼死拼活撂地赚钱养乎十几口人的(没点腕能养的起吗)!三爷其实十几岁才开始学相声,相声启蒙的是他亲哥马贵元。并且登台就扬了腕了,也因此得罪了市面上的混混,不得已进不了园子,只能撂地甚至于跑山东拜码头才得以生存。有人说,他是在外地混不下去了才被逼又重回天津,这是胡说!他回天津是因为长期卖艺过于辛苦,得了重病,才不得已回津的。虽说三位老先生的相声我都听过,但我不想分个谁高谁低。烈士常宝堃先生,留世的音像资料太少了,我听的也少,就不多评价了,只能听家里老辈人说那时候小蘑菇名声最大。但是里面有很多原因,我也不想对烈士过多说三道四。我说说侯大师和三爷的艺术特点吧。侯大师不像有些人说的就擅长柳活,我负责任的说侯大师说学逗唱都拿得起放得下,只能说人家天生嗓子好,并且对戏曲下过更深的功夫,所以柳活在圈子里更拔尖。解放后,成立净化相声作品推广小组,侯宝林被委任为组长和领头人,导致其自身被绑架到了一定的高度。不得已放弃了他原先很多传统代表作,后期除了说新相声题材作品,就是说一些以唱为主的作品,因此被大家误会他只会唱。马三爷和侯大师都是文哏代表,因此就算都说过一些伦理哏和暧昧语言也是点到而止。相对活都比较干净,而且二位大师在相声圈里都属于知识素养渊博的主。三爷以说和逗最为擅长,贯口活自成一家,代表作夸住宅、文章会、开粥厂等。三爷的逗,不仅铺平垫稳,并且讲究出其不意,抖包袱的火候恰到好处。有人说马三立成为泰斗是因为活的长久,我不认同。我觉得称呼三爷为相声泰斗,不仅是对马三立相声造诣的认可,同时也是对他德艺双馨的认可!马三爷一辈子为人谦虚谨慎,凭良心做事,与人和善!相声名家薛宝坤在采访中曾说过,侯宝林为人傲气,圈内没有他看的起的人,唯独对马三立由衷尊重。作为国家层面认可的相声大师,侯宝林尊重马三立除了对三爷艺术造诣和辈分的尊敬以外,应该还有对三爷人品的尊重!这两个人艺术上各有所长,没必要非要比个高低。有的人喜欢三爷唠家常式的表演,不仅接地气,并且能够把市井民生百态,通过表演展示的生动形象。也有人欣赏侯宝林大师,口齿清晰、台风帅气的表演风格!天津听众喜欢马三爷的多,但其实三爷是北京人。北京听众或许更爱侯大师,恰恰侯宝林却是天津人。艺术无国界,曲艺就更不应该分地域,都是民间艺人出身,都为老百姓说了一辈子相声,给大家带来无数笑声,因此都应该受到尊重!




解放前及建国初期的相声界里首推张寿臣,然后是马三立和常宝堃,侯宝林的号召力不如马爷和小蘑菇。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5

标签:天津   相声   数来宝   青帮   辈分   什么事   泰斗   蘑菇   北京   艺人   演员   演出   地位   大师   关系   艺术   社会   侯宝林   马三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