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教学都是三字经,弟子规等,现在学知识,考高分,怎么培养道德呢?

谢谢邀请!以前的教学内容,“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诸子百家”“各类史书”,是必学的,因为科举考试就考这个内容。无论教学、考试,都必须遵循封建教育的标准,那是为培养封建统治人才服务的。现在的学生,也不是纯粹的学知识,考高分,道德思想教育并没有忽视。

以前的学习和考试内容是单一的,没有数理化等学科的专门考试。当今社会,时代不同,新的知识、新的学科、新的领域不断出现,教学、考试内容也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多种学科都要学习,以适合当今教育的时代需求。尽管这样,在培养尖端高科技人才和大批掌握现代劳动技能的社会主义建设队伍的同时,也没有忽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从教育部颁发的《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教学内容看,传统文化的内容在中小教材中,也占一定的篇幅,对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思想、爱国主义思想,作用是很大的。

现在的文化考试,当然追求高分,可高分里面,也有思想道德的分数,特别文史类试卷内容,既考学生的知识,也考学生的思想,学生的答题,最能体现学生的道德修养,利己主义的、不健康的答案,就别想拿高分了。

老师经常告诉学生,既要成才,又要成人;不能成才,但求成人。这都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何况每个学校,都有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规章制度。

学知识,效果明显,容易看得出。思想教育,是潜移默化的,方式多样的。哪怕一言一行,都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现在的学生,学习、考试的知识多而广,似乎看起来光追求高分,忽视道德思想教育,其实不是的。




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古人学习三字经、弟子规、儒家学说等课程也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自己地位的一种方式。这些传统文化总体是很正能量的,体现出爱国爱家的情怀,更注重对人思想上的教育。人民更爱国,这样更减少了反动的概率。可一个问题是:人都是独立的个人,不是能复制的机器。古人学习再好,也有不孝子,也有大反派,也有奸臣,因为人是不一样的。

学习传统文化的少年

古文化有精华,肯定也有糟粕。大家不要一听古人的文化就一定高大尚,这是不对的。正确培养少年思想道德的更是言传身教。想想孟母三迁的故事就是这样的例子。你以为古人不想学数理化吗?当然不是。因为封建社会对科技、数字创作等技术知之甚少。或者说统治阶级对“科技”不重视,如果“数理化”在古代也被列为必考科目,同样也会出现很多“科技经典”。

学习毛笔字的少年

我们现在的学习科目比古代的科举制度高明很多,其学科类目也多。学生参加高考当然要考高分,高分中不仅有语文数学,更有生物、地理、历史、科学、思想品德等科目。不要以为考高分和思想品德是反比,我国近几年逐渐加大对孩子思想品德、体育体质的培养,其目的也是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大学生

所以,怎样培养人民良好的道德情操,还是那句话:学习+言传身教。当社会每个人的素质提高了,大环境会很自然地提升。所以,并不是“三字经”“弟子规”或者“数理化”一下就能解决的,它是个系统的工程,我们国家正在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题主的意思是现在的人不学三字经和弟子规,都没有道德了。不知这里面包括不包括题主自己和题主的家人。

自古教学都是三字经、弟子规,还有百家姓等等,是因为古代教科书资料比较贫乏,再加上这里面的内容比较符合封建统治阶级的道德标准,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而已。况且通过读四书五经培养出来的文化人并不见得多有道德,每个封建朝代中秦桧、严嵩这样的奸臣俯首皆拾,他们都是从小读三字经、弟子规选拔出来的精英读书人,他们的道德又哪个里去了。一部《儒林外史》,揭露出了多少古代读书人的丑态:贪婪、虚伪、守财奴、刚愎自用、百无一用。反而是没有机会不识字的劳动人民道德表现得比较可爱。

当今世界,以四书五经为代表的封建文献已不适合做当代青少年的教科书。只是为了弘扬国学,将其中的经典作为青少年的辅助教材,其封建性的糟粕必须摒弃。再说当代青少年的精神思想教育只是一个方面,考取的高分主要是科学技术方面的内容,和道德层面没有关系。




人从小离开了这些《三字经》,《弟子规》等经典传统文化的熏陶,现在学知识,考高分是培养不了道德的!除非是家庭教养好的!读书只为明理,并非是学什么所谓的知识!




问的好!

现代教育把知识和智慧本末倒置了。人终其一生在社会上求生存,智慧用的多,而知识用的少!恰恰又遇我们的教育因为眼光短浅,急功近利,拔苗助长,只重视固化的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关注人格人性长远智慧的学习和潜移默化的熏陶,其实质就是关注人格修养的培养。而这需要长期的改造和磨练,如《诗经》里一句话: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恰恰是浮躁社会心态里人们最不能接受的现实,现代人要的是刀下见菜。因此,现代的教育培养出的孩子,高分低能,可以很自信的享受未来,却难以抵御未来生活的大浪淘沙,严重缺失人生中必备的抗压和受挫能力!

关于学习学什么?古圣先贤已经说的很清楚了!

《论语》学而第一里“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仔细品读这二十四个子,告诉我们把前面的孝、悌、仁、爱、信都做好后,再学习所谓的知识!

“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知识和智慧的区别一目了然!

这就是现代社会文凭都挺高,而道德滑坡让人大跌眼镜的原因吧!一点拙见,愿和文友们探讨!




是的,在中国古代传统的教育中,人们最先重视的是育人,也就是思想品德的教育,所以在蒙学教育当中,无论是《三字经》还是《弟子规》之类的东西,除了教给孩子们一些自然科学知识、历史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教给孩子们做人的道理,努力培养孩子们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做一个真善美的人。

现在的教育已经远远背离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初衷,特别是“两考”实施之后,学校的教育由传统的教育完全变成了应试教育,尽管学校开设有思品课,但是那仅仅也是为了考试的需要,让孩子们在死记硬背过程中增加考试的分数,真正的做人道理有多少人重视?

在现在的教育课程当中,思想品德教育除了有政治课和思想品德课之外,常常将它们渗透在各种活动和各科的教学之中。一些有良知的学校和教师,能认真地贯彻落实这一教育内容,孩子的思想品德还能够慢慢地在养成,而一些急功近利的学校和老师,完全将这一门课程挪作他用,所以孩子的思想品德水准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加上社会“三观”水准严重滑坡的影响,现在的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准大不如从前了。这是教育的失败,这是社会的悲哀。




我认为培养孩子道德的关键在于家长,因为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孩子小时候,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正确引导是孩子形成良好道德的关键,另外家长自身对孩子潜移默化影响也很重要。

当然,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对孩子的影响也很重要。一个孩子,如果小时候得到了良好的品德教育,他们的自我教育能力就会很强,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也会很强。这样的孩子,自我约束力强。他们在遇到矛盾时,就会激发他们善念的一面而做出理性的选择,不去招惹是非。因此,对于孩子道德的培养,家长占主导地位,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起辅助作用,同时孩子的自我教育也是十分重要的。

好孩子是管出来的,熊孩子是惯出来的。树杈不砍要想歪,孩子不教育难成才!我认为孩子的品德等于家庭教育加学校教育加社会影响加自我教育。所以,家长们要重视孩子小时候的家庭教育,为后几种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努力使孩子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大家用平等、公平、诚信和善良去对照社会上层人物的为人。世上最虚伪的就是道德,科技创新才是硬道理!




无论怎样培养,都出不了《弟子规》、《三字经》的圈,那是真正以人为本的教育!




任何一种知识或是行为能力,都不是书教的,书籍只是一种载体,归根结底是其从一个载体转移到另一个载体的过程,转移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是自己阅读,可以是言传身教,可以是强行规范,可以是环境影响等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0

标签:道德   知识   言传身教   数理化   思想教育   传统文化   封建   重视   家长   孩子   学校   社会   内容   考试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