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理解“不懂抑郁症的家人是杀死患者的凶手”这句话?

抑郁症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就是说,即使不治疗,尽管很痛苦,如果患者能够坚持下去,熬一段时间,病情也会自然缓解。

抑郁症是一种自限性疾病。所谓“自限性”,是指疾病发生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患者免疫系统发挥作用,病程可自动停止,渐渐好转。因此,尽管抑郁症很痛苦,但只要患者能够保持信心,坚持下去,熬过最艰难的时期,病情也会慢慢好转。


但事实上,抑郁症的自杀风险又非常高,每年因抑郁症而自杀的患者有数十万人。究其原因,抑郁症患者自杀,其实不是死于病情,而是死于绝望。


为什么绝望?一个因素是因为缺乏对疾病的认知,对治疗失去信心;另一个原因,也许更为重要,就是社会支持系统的崩塌。


现代医学观表明,对待抑郁症,要从“生物-心理-社会”三方面来加以考察。其中,“社会”层面的支持必不可少。如果患者缺乏社会支持,觉得不被理解,就会产生被隔绝、被抛弃感。假如这个时候,患者又身心痛苦,对治疗缺乏信心,就会对未来绝望。自杀的意图和行动,往往就会在这个时候产生。


综上,患者的社会支持系统在其治疗和康复中占据重要地位;而社会支持系统分成很多层,最近的一层,是亲情支持系统。一位患者,如果处于身心痛苦中,而其最重要的至亲也不能理解他,缺乏耐心和包容,甚至出言不逊、恶言相向,那么,他最后的保护层宣告解体,就很可能生无所恋,走上自杀的不归路。


一位抑郁症患者曾经告诉我,她病情最严重的时候,她的母亲曾经问她:“你到底想要什么样的生活?你说出来,只要是我们能给的,都给你。”她说,她当时无言以对,还很愧疚,连死的心都有。


后来,病愈后,她想起这一段往事,回想当时她最希望听到的,就是家人说一句:“我们知道你这些年也很不容易,累了就歇歇,别勉强自己。”这样一句话,或许能让当时的她放松下来,大哭一场,然后原谅自己。


的确,在疾病中,抑郁症患者是委屈而无助的。在周围很多人眼中,抑郁症患者是缺乏毅力,不愿意承担责任,这是天大的误解。他们不了解,抑郁症患者不是无病呻吟,而确实是病了。一点点小事都会牵动他的神经,消耗大量能量,无法承受正常人能做的大多数事情。


所以,对于抑郁症患者来说,家人的理解和包容真的很重要。那并不意味着治愈,但至少能让的内心好受一些,能够多一些能量、多一些信心,来接受病魔的考验,从而能够坚持下去,终获治愈。




“不懂抑郁症的家人是杀死患者的凶手”,这句话看起来有些偏颇,但考虑到这句话讲的是患者已经弃世的情况,所以对家人的审视就显得颇有道理。

我本人就是一个长期的抑郁症患者,我的主要症状就是焦虑,具体说来就是大部分时间都有惶惶不可终日之感,总是抑制不住去考虑那些我认为会越来越糟糕的事情。大部分精力被无端消耗之后,人就无法自如地运用注意力和意志力去做事,或者说,我可能要耗费更多的精力,去做别人看起来很轻松就能完成的任务,比如参加一场交际,比如写一篇文章。情绪和工作效率的问题一旦形成习惯,又会强化自我的负面评价,然后形成恶性循环,由生而起,至死方休。

这种感觉非常不好。我曾去北京安定医院就医,向国内知名的抑郁症专家姜涛求助,被诊断为焦虑症,开了一大堆药,让我服药后逐步加大药量。我记得其中还有中成药,取药之后我就直接丢进了医院的垃圾桶——我根本不信中医。还有一味西药叫帕罗西汀,上网一查副作用很大。当时,我直接从北京到河南驻马店出差采访,吃了两天药,每天昏昏沉沉,确实不焦虑了,因为走路都困难,用肘支起脑袋都能在餐桌上睡着,哪有力气焦虑呀?

我很快撑不住了,决定在清醒地焦虑,和浑浑噩噩地嗜睡之间做出选择,很快我就选择了前者。停药后,头皮发麻了至少一个星期,而这只是我吃下去的那些精神管制类药品的最小的副作用。

我想通了,焦虑就焦虑吧。就像一位心理学家说的,抑郁症很可能是一种生活习惯,如果你无法短时间内消灭它,就要试着跟它和平相处。人的一生,就是和各种自己无法控制的东西相处的一段旅程。后来,我在生活中遭遇过空前的麻烦,也焦虑到去网上搜索“更好的”自杀方式,但最后还是撑了过来。

对抑郁症病友,我最想提的建议是:我们必须学会将直觉与现实做个区隔,要训练自己变得更加理性,服从逻辑而非本能,不能被情绪颐指气使。时间一长,就会习得与焦虑和抑郁和平相处的能力,拥有继续活下去,活得更好的信心。

至于家人,无论是出于对科学的愚昧还是人性的偏见,都很容易伤害患者,直至成为压垮他们生活的最后一根稻草。家人们必须清楚:抑郁症患者是病人,就像癌症患者和心脏病患者一样。如果你觉得用鞭子抽打一个偏瘫病人或者是失去双腿的残疾人,强迫他们马上站起来跑步很不人道,那么你就得清楚,以“鼓励”的面孔强迫一个抑郁症患者开心起来,“没什么大不了的”,质问他们“你为什么这么软弱没用”……等等,同样很愚昧很不人道。

家人应该做的,就是服从科学,学习知识,向专业人士求助。对这种病症的耻感,经常会让家人尤其是患者的家长讳疾忌医,坐误诊疗的良机,导致事态到最后无法收场。最后重申一次,抑郁症是一种并不可耻的病。太多病友不是死于这种,而是死于这种病的并发症,比如亲人的误解和指责,以及自己早已没有心力去克服的耻感和挫败感。




大家好,我是一名从业多年的临床医生。至今仍然还有很多人认为抑郁症并不是病,是一种无病呻吟,属实可怕。远的不说,就今年来在新闻上就看过有数人(政府官员、医生、艺人等)因抑郁症而跳楼自杀。在现实中,我出诊120的时候也接到多起因抑郁症自杀以及自杀未遂的病例。那么什么是抑郁症?抑郁症有哪些表现?人们对于抑郁症有哪些认识的误区?又该怎么理解“不懂抑郁症的家人是杀死患者的凶手”这句话呢?今天我就来谈谈我的看法。

抑郁症的流行病学数据

●据统计,国际上有超过3.5亿人抑郁症患者。咱们全球加起来也就不到百亿的人口,故而可以说其是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常见疾病了。抑郁症它不仅会导致生活、工作能力下降,同时也是自杀的最主要原因。虽然抑郁症已经非常普遍,但也经常被人们忽视。根据 WHO 官网的自杀专题提示,每年大约有80万人死于自杀,大于每年死于他杀和战争的人数。算下来大约每40秒就有一个人在世界的某个角落选择自杀来结束自己的一生。

●自杀对于整个家庭和社会造成了极为严重的负担,也给自杀者身边的亲属和朋友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创伤。其实对于死于自杀的人,一项 Meta 分析提示,死于自杀的人约有90%曾患有某种精神障碍,这其中抑郁症所占比例约为40%~70%。故而自杀也为抑郁症的常见表现,根据最新的 Meta结果提示,抑郁症患者终身自杀未遂的发生率为23.7%。说白了就是每5个抑郁症患者中,就有一个可能会出现自杀未遂的行为。

注意:抑郁症可不是随便说说的!

●我这先有句丑话说在前头,有些人因学习压力、婚姻、生活、感情、工作等不顺,可能会出现一段时间的心情低落、悲观消极,就开始怀疑自己患上了抑郁症。其实抑郁症我们一定要通过医生的专业诊治才能下这个诊断。比如明确诊断就要医生认真严谨的采集病史,并进行躯体检查和精神状态检查,做到既不能忽视患者的抑郁症状,也不能因为患有其他疾病的患者有突出的抑郁症状而简单的诊断为抑郁症,因为还有其他障碍可以产生抑郁症状。在得到诊断后则要开始判断抑郁障碍的严重程度,这是很重要的。

●同时也关系到治疗方法的选择,是否需要到精神专科医院住院治疗,以及是否需要终止工作等。判断其严重程度医生主要从症状是否有幻觉、妄想,工作、生活能力是否受损,病程长短,以及自杀的危险程度等方面进行评估。完成这一步后再进一步了解患者的工作、婚姻家庭、社会交往、生活状况和躯体健康情况。尽可能的找到疾病的促发因素和人格因素,因为这对于后续进行心理治疗和社会支持治疗有重要的意义。关于具体的诊疗、用药等我就不细说了,这也不是今天本文的重点。因为抑郁症在不同的个体、不同的发病阶段,特点各异,需要根据其发病的不同时期,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

怎么理解“不懂抑郁症的家人是杀死患者的凶手”这句话?

●不难发现,人们平时常会有这样的一种观点。觉得每个人都应该有一颗很强大的内心,能够承担自己经历的一切为自己负责。所以每当听闻一个人得了抑郁症,就会有“得抑郁症的人是因为内心不够强大,心眼儿小,承受不了挫折,所以才会生病”这样的言论出现。很多人甚至觉得患者好不了,是因为他们病了以后依旧矫情,各种无病呻吟甚至作死自杀。认为你这人抗压能力怎么这么不行。

●开篇我就讲到,其实抑郁症它是一种疾病。它不是一种可以靠个人意志就能调节好的正常情绪。那些无法自拔的负面思维和自杀观念其实都是疾病的症状表现,不是患者的自由选择。意志是很难克服得了抑郁症的。大多数人还会认为,抑郁症不算个事,只是这些人自己感觉不好,抑郁症患者应该停止胡思乱想,应该立刻收拾收拾回到工作岗位。网络上常看到一些因抑郁症自杀的热点新闻,下面就由评论到,不理解有钱怎么还得抑郁症。

●其实潜台词就是有钱即幸福,穷即不幸,你这么幸福还得抑郁症真矫情”,甚至还有说法说做体力活的穷人很少有抑郁症的,暗示抑郁症是懒、闲出来的富贵病。为什么抑郁症在社会上的人们对其正确的知晓率偏低?在这我告诉大家,抑郁症毕竟是在20世纪才被创造出来的现代医学概念,而且心理疾病方面一直有新研究。它一直存在,只是最近几十年被精细分类出来。首先要有医学、心理学相关的基本知识才有“确诊抑郁症”的机会,再加上社会对精神病学理论的接纳程度。

●当一个人知道自己说出自己的症状会被当成软弱和矫情,他也就会把这些藏起来了。所以有时候身边即使有抑郁症患者,可能你也察觉不到。我们见到的只是露出来的一部分,所以得承认到自己认知的片面性和局限性。这点尤其是对于家长而言非常有必要。他们对爱的表达,对个人情绪的重视程度,对精神健康与其他事物的关联,对辈分尊崇观念,集体与个人界限的理解等等大多基于他们的成长经历和背景。而且他们很容易把这些观念当做稳定的东西,事实是这些观念全部都跟着社会在变化,这就使得他们难以充分理解下一代的情绪表达方式和焦虑来源,甚至忽视和否认孩子的个人感受。

●家长,总是在复制上一代家长的相处模式。在很多人眼里,软弱,抑郁对于才刚刚吃饱饭的人来说,是不配,不应该拥有的权利。穷人,仅仅活着已经很难了,抑郁就像是对贫穷的背叛。打个比方来说,有的父母会这样想,我辛辛苦苦在社会上打拼,忍受各种是是非非,尽我最大的能力抚养你长大成人,就希望你能好好读书,我已经把我认为最好的给你了。你怎么还是这么不懂事,你怎么还会这样,你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甚至是在他们眼里,抑郁症不是病,可以靠意志克服,或者开导开导就能解决,这种“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可能并不能帮到孩子,甚至可能导致矛盾的激化,虽然本质上是为他好,但是方向反了!!!

综合总结

抑郁症是一个不受意识控制的疾病,虽不是具体的器质性疾病,但也是需要看医生需要治疗的。所以家中或者身边如果有抑郁症的患者,更应该予以关心、照顾,应该是同一条心,而不是嘲讽、斥责、孤立等等。本回答不构成医学治疗建议,也不具备医疗指导意见,仅为健康科普所用。综合数小时时间总结而成,不加入专栏,无偿、免费的让大家阅读。愿对那些受到谣言误导、没有医学知识、健康保健观念群体有所帮助。头条是一个开放的平台,每个人都可以互相学习,互相探讨,如有不同观点可评论区谈谈自己的看法。如果觉得学到了有帮助,不要吝啬,献个爱心,点个赞,转发一下帮助更多人,感谢支持。

参考文献:

1.李茂生,邬志美.我国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病耻感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7,30(3):383-387.

2.薛雪,李武.抑郁症患者病耻感研究进展[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18,28(3):212-214.

3.陈玉明.抑郁症患者的负性认知偏向[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5.

4.康红,梁佳,曾强,等.人际心理治疗联合药物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疗效观察[J].内科,2016,11(4):521-524.




高二的时候抑郁休学在家,有一天母亲终于忍不住了,冲进我房间大喊“你那么想死你就去死啊!”当天晚上,我吞下四十片安眠药。

作为一名四年抑郁症史的患者,我觉得往往逼死抑郁症患者本身的最后一根稻草并不是病症本身,而是身边人的不理解和厌恶。

我出生十天的时候被亲生父母抛弃,然后被现在的养父母带回家。养父母都是很淳朴的人,但是由于自己文化水平不高,所以在对我的教育上异常严格,急于盼望我出人头地。

虽然说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过程中用了很多错误的方法,导致我从小就比同龄人要自卑且焦虑。

高中的时候考进了全市最好的高中,但是由于总是跟不上进度,成绩一落千丈。在学校和父母的双重压力下,高二的时候我开始需要看心理医生。

医生建议我休学的时候,我父母是不同意的,但是我那时候状态实在糟糕,甚至开始出现亚木僵状态,父母还是不得不妥协了。

休学在家的那一年里,从小从来不允许休息时间超过两个小时的我突然有了大把空闲的时间。

在药物的帮助下渐渐病情有一点气色的时候,我开始看书想要尽快能好起来,但是很多时候越看越找不到自己存在的意义。

尤其是每次看到故事里的主人公跟父母撒娇谈心,感情深厚的时候,我会越觉得自己就是个变相的养老保险。

出生就是个累赘,亲生父母不想要,养父母也只是因为需要有人养老才会收养我。

我永远不是个被人所期望所需要的存在,人类所有神圣的理想和伟大的事业都与我无关。

后来病情一直反反复复,我开始不和人交流,喜欢自己躲在黑暗的房间里哭,有一天,母亲终于看不下去了,冲进房间对我大喊“你那么想死你就去死啊!你个没出息的东西!白养你了!”

我不记得当时的感觉了,但是我记得当晚拿出安眠药,一粒一粒反复数的时候。

我心想,四十片,应该够了吧,于是一把一把分了三次全部都吞了下去。

或许现在的药安全性真的是太高了,意识模糊吐完抽搐了一晚上,还是没有成功。

当时的感觉是真的很难受很难受了,就像连续晕车晕了六十个小时然后来回把你从三百米的高空丢下去再按到水里一样,一阵阵地窒息。

在我爬都爬不起来抽搐着的时候,我盯着母亲房间紧紧关着的门,好像一直反复在哭着叫妈妈……可是整整一个晚上,她就像门外只是一个陌生的喝醉酒的乞丐在耍酒疯一样,一次都没有开过门看过,一次都没有……

我曾经觉得绝望这个词是世界上最痛苦的形容词了,可是现在我觉得这个词远远形容不了我当时万分之一的心如死灰。

“不懂抑郁症的家人是杀死患者的凶手”,其实重点并不全在不懂上吧,重点是家人,能伤害到你的永远是你最亲近的人。

那些无关紧要的人一百句一千句的咒骂,远远比不上身边最亲近的家人一句“你去死吧”。

很多人会说抑郁症患者就是不够坚强,受不了打击,或许确实有一部分是这个原因,但是为什么他们会受不了打击呢?

因为抑郁症患者大多都是童年不幸福的人,从小在压抑的环境下长大,承受了远比同龄人要多的伤害,所以敏感且自卑。

而在感受到压抑和痛苦的时候,年幼的他们身边又没有人教会他们要怎么坚强,久而久之,排解不出去负面情绪越积越多,抑郁简直是必然的。

就像一个机器被过度使用会报废一样,一个人对负面情绪的承受能力也是有限的,当达到了承受能力临界值的时候,自然就会爆发了。

所以说抑郁症永远不是突然会发生的事,一个人因为一些在你看来很小的事而抑郁痛哭的时候,在那之前一定已经有很多诱因了,只是需要一个导火索来引爆罢了。

关键不在于导火索是粗是细,而在于在过去那些年里所积累的数不清的痛苦和压抑。

“幸运的人一辈子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辈子治愈童年。”

或许你看到的世界一片风和日丽阳光明媚,但是总有一些人出生就在见不到光的水沟里,每天光是活着就需要拼尽全力。

所以,对于身边抑郁症的病人,如果可以的话,不要求理解他们,但是能不能麻烦尊重。

尊重一下他们身上远比别人要多的伤痕,尊重一下他们的小心翼翼和拼尽全力。

至少在他们崩溃痛哭的时候,不要对他们大喊“去死吧”。

人的生命远没有那么坚强,有时候真的只是一句话就可以使他陷入深渊万劫不复。





2021年3月22日,儿子今年第五次自杀,这次是第二次割腕,之前的疤痕还没好,我的儿子,你什么时候才能好起来啊,让我做什么都可以,哪怕一命换一命!------这是我的日记

我不知道儿子到底是怎么患上抑郁症的,可能是知道我跟前夫离婚的那件事情以后吧,我现在很痛苦也很无奈,我需要每时每刻都看着儿子,哪怕一秒钟看不到我都会内心感到不安,怕他做出危险的事情。

儿子刚开始出现症状时,才15岁,他每天放学后就把自己关在屋子里,我叫他吃饭他也不理,我就对他大吼大叫,当时我也是刚离婚,心情也很糟糕,可能这也是造成儿子抑郁症的主要原因吧。

他从此不在理我,有一次我去他屋子里打扫卫生,在床底发现一把壁纸刀,上面还有血迹,我吓坏了,不知道儿子到底做了什么。回来以后我就给他聊天,当聊到这个刀子时,他情绪十分激动,那狰狞的目光真的是把我吓了一跳。

我把他带进医院检查,他怎么都不肯去,我崩溃了,我刚离婚,儿子就变成了这个样子,我实在没有办法就找了前夫,前夫刚接到电话就警告我不要再打扰他生活,我跟他说儿子的事,他听都没有听就直接挂了电话。我委屈地哭了,真的是我做错了吗?为什么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

儿子越来越不愿意出门了,最后连上学都不愿意去了。我没有强迫他,我辞职回家看他,因为我查了很多关于抑郁症的事情,看到他们一桩又一桩的惨案,我害怕了,我把儿子的门锁弄坏,窗户封了起来,我害怕儿子做傻事,我每隔十分钟就回去看一看儿子,虽然我会被他又打又骂,但是我很开心,我希望有一天能把他内心所有的痛苦都释放出来

最恐怖的一天还是发生了,2019年的一天,儿子趁我出去买菜,他开始用刀子划自己的身体,当我回去时,他已经浑身是血了,回到家我看到这些,不敢有一丝犹豫,我把他送去了医院,医生安慰我说这种事情也没办法,要让他父亲和我好好跟他沟通,我说已经离婚了。

儿子自从那次开始,他开始无数次的怪异行为,我几乎每次都能拦下来,当然也有拦不下来的时候,他每次都能抓到我放松警惕的时候,现在我24小时都不敢休息,真的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现在一年多了,我看了很多关于自闭症转好的病例,做了很多他也不接受。

没想到今天儿子又出这个事情了,我现在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做才能让儿子好起来,我愿意用我的生命换儿子的健康。说这些都是无用的,我要多跟医生交流,看有没有什么好的办法能让儿子好起来。

可能就是俗话说:“不懂抑郁症的家人是杀死患者的凶手”,我现在可能就是这样的人吧,不管怎么样,我都要多跟儿子交流,让儿子能够放下心里戒备,彻底从他的小内心中走出来。




看到这个问题,一下子触发了我的痛点。对于抑郁症无知的家人,真的有可能造成对抑郁症患者的最致命的伤害。

  • 我身边就有这样的例子。
  • 我的一个同事,儿子因为恋爱的事情受到家人阻碍,导致心情长期郁闷,长时间下来,就抑郁了,而他的妈妈对于抑郁一无所知,她总是认为孩子是在简单的闹情绪,不仅没有给孩子治疗,而且还每天不停地抱怨孩子,讥讽嘲笑孩子,以至于病情加重,从原来的不愿和人交流,不说话,到后来的打骂人,摔东西,再到后来的失去理智,失去记忆…………,

本来他的病情是轻微的,要是及时治疗,也许很轻松就会治好。结果就是因为妈妈的无知,彻底改变了孩子的命运。对孩子造成了严重的伤害。等他妈妈明白了,了解了,后悔不已,但为时已晚了。

  • 所以作为抑郁症患者的家人,无论是出于对科学的愚昧还是人性的偏见,都很容易伤害患者,直至成为压垮他们生活的最后一根稻草。家人们必须清楚:抑郁症患者是病人,就像癌症患者和心脏病患者一样。如果你觉得用鞭子抽打一个偏瘫病人或者是失去双腿的残疾人,强迫他们马上站起来跑步很不人道,那么你就得清楚,以“鼓励”的面孔强迫一个抑郁症患者开心起来,“没什么大不了的”,质问他们“你为什么这么软弱没用”……等等,同样很愚昧很不人道。
  • 家人应该做的,就是服从科学,学习知识,向专业人士求助。对这种病症的耻感,经常会让家人尤其是患者的家长讳疾忌医,坐误诊疗的良机,导致事态到最后无法收场。
  • 最后重申一次,抑郁症是一种并不可耻的病。也不是什么绝症,只要正确认识,科学对待,大多数人都能康复的。
  • 一位心理学家曾说过,对于抑郁症患者来说,抑郁症很可能是一种生活习惯,如果你无法短时间内消灭它,就要试着跟它和平相处。人的一生,就是和各种自己无法控制的东西相处的一段旅程。
  • 对抑郁症病友,我最想提的建议是:我们必须学会将直觉与现实做个区隔,要训练自己变得更加理性,服从逻辑而非本能,不能被情绪颐指气使。时间一长,就会习得与焦虑和抑郁和平相处的能力,拥有继续活下去,活得更好的信心。
  • 抑郁症现在成了一个比较普遍的疾病,这几年人们对这种病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这几年人们身边有人如果感觉情绪不太好,就会马上调理一下,甚至会及时主动地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但是由于现在人们承受的压力太大太多,尤其是大学生,脑力劳动者,竞争激烈的行业,还是有许多抑郁症患者出现。所以作为普通人都应该多了解一些这方面的知识,当身边有人得了这种病,要能科学处理,正确对待,别再出现因为身边人的无知,对患者造成二次伤害啊!我是@听悠的时光




关于抑郁症这个话题,其实心内科也是有发言权的,不说别的,在心脏内科有“双心门诊”这么一说,这里的“双心门诊”其实就是指的心理状态和心脏疾病两个范畴。而在心理状态这个范畴,很多时候就是指的患者存在焦虑、抑郁的情绪。那么,焦虑、抑郁的情绪真的会导致心脏出现疾病状态吗?下面张大夫就给大家说一说这个问题。

首先说,在心内科可能会见到比较多人存在焦虑、抑郁的状态,而这种状态下的确很多人发生了心脑血管疾病,或者是心脑血管疾病加重了。就拿高血压来说吧,不良情绪可以导致高血压的发生,也可以导致高血压病情的加重,面对这样的高血压患者,病情轻的的可能开一点精神类药物给患者,病情重的我甚至建议患者及时去精神心理科处理,其实这背后的原因就是因为焦虑、抑郁的情绪对人体健康影响比较大。

其次,张大夫也想跟大家说一说“不懂抑郁症的家人是杀死患者的凶手”这句话,这句话其实在某种程度上,说得还是非常有道理的。对于精神类疾病来说,家人的重视和理解是很重要的,因为只有身边家人重视,很多人才能得到及时医治和帮助,才能尽快及时的走出来,才能不朝着发展成严重器质性疾病发展。所以说,如果您身边有家人存在焦虑、抑郁情绪,别嘲笑他,也别轻视,建议带着患者尽快找专业医生就医才是最好的办法。

最后,张大夫还想说一类人群,他们的焦虑、抑郁情绪来自于自己的心血管疾病。比如说一些人发生过心肌梗死之后,虽然得到了及时有效的救治得救了,但是后期落下了焦虑、抑郁的问题,这时候很多人就会反复就医,其实每一次的问题都差不多,可是自己就是想不开。这时候不但需要规范的心内科治疗,很多时候还需要心理治疗,这就是我们开篇所说的“双心门诊”的范畴。对于这些人临床医生也要特别重视治疗器质性心脏疾病的同时,注意治疗患者的心理情况,千万别忽视了精神心理的问题。

总而言之,对于存在心理疾病的一些朋友,无论是有没有器质性疾病,正规治疗都是最重要的。有些时候还会因为心理疾病得到了救治,器质性疾病也会得到改善,这也是屡见不鲜的事情。




我觉得这句话不对。讲个真实的故事

有一天门诊来了一个中年妇女给自己的女儿买舍曲林(一种抗抑郁的药),这个女人的的双手都是老茧,指甲里面也全是土,在农村干活的女人都这样,这个女人大大咧咧的,说话的时候感觉像在喊话,我当时的第一感觉就是这个女人真是一个朴实的女人。

也不知道这是她第几次来医院买药了,流程相当的熟悉,登记挂号开处方取药,取完药以后这个女人又回来了找到医生,她问医生:“这个药还要吃多久”

医生告诉她,可能要长期服用,听到医生的话女人有点失望,还是不死心的问:“那我女儿能彻底治愈吗?能结婚吗?她都19岁了”。

医生说结婚肯定是可以的,但是药还是先吃着,等病情相对稳定了再慢慢减量。听到这里女人就走了。

过了几个月,这个女人又来了,说女儿已经订婚了,想一次多拿几个月的药,不然让婆家知道孩子的病不太好,医生拒绝了,因为这类药物都是有严格的规定,女人不依不挠的闹了好久,最后在医生的回避下才消停。

又过了好久,我终于见到女人的女儿了,女儿叫小美,见到小美是因为小美病情严重,在家不吃不喝被送来医院的,原来那天医生给开了一个月的药,药完了以后女人想着小美以后也要嫁人,总不能一辈子吃药吧,那婆家早晚要知道的呀,当时小美的情况还算好,于是女人就想着停药试试。

小美在停了药物后的半个月都还算正常,可是渐渐的出现了情绪低落的情况,女人也没在意,依旧大大咧咧的规划着女儿出嫁以后的事情,女人觉得女儿嫁出去以后自己的负担也会减轻一点,没心没肺的女人就当着小美的面说出期待小美出嫁,这几年小美也把自己折磨坏了之类的。

小美就觉得自己是个多余的,在家生活懒散不吃不喝,女人一看小美这样不行呀,谁会取一个懒到极点的人呢?再说再不吃饭就要饿死了,还怎么嫁人?就把小美送到医院来治疗,女人给医生说,想长期住院一次性把小美治疗好,女人觉得住院了总不能治疗彻底吧。

医生告诉女人,这个病是慢性病,就像人要吃饭一样,不可能一顿吃饱一辈子就不吃了,需要每天都吃才能不被饿死,还希望女人能重视小美的心理健康,什么话不该说就不要说,小美万一想不开走了极端,后果才叫严重。

女人不理解,她觉得患病了就应该彻底根治呀,自己的孩子怎么能不心疼呢?想把日子过的更好一点难道有错吗?她的想法没错,只是她不明白抑郁症是个什么样的病,她也理解不了,明明为了把日子过的更好就已经不容易了,那还有什么时间去抑郁呢?

“不懂抑郁症的家人是杀死患者的凶手”这句话太过片面,杀死患者的凶手本就是抑郁症本身,家人也都在拼了命的想要挽救患者,只是没找到正确的方法,一不小心让病症钻了空子。




抑郁症的形成,一般需要一定因素的长期影响,例如家庭因素、人际因素以及学习生活的压力等,其中家庭因素是最常见的原因;其次就是人际因素,所谓的人际因素就是指孩子是否能够在社会群体中感受到自我价值,不少孩子抑郁的源头是遇上了无德的老师,老师的歧视和不信任往往会对孩子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

因为年纪尚小,儿童和青少年的自我表达能力和情绪排解能力处于较弱的阶段,导致患上抑郁症的识别率非常低,这就必须要家长多加留意孩子的行为变化。如果突然出现情绪波动大、行为冲动、易发脾气、离家出走、学习成绩下降和拒绝上学等行为,家长就要引起警惕。

3-5岁学龄前儿童抑郁症会对游戏失去兴趣,在游戏中不断有自卑自责、自残和自杀表现;

6-8岁的儿童主要有躯体化症状,如腹部疼痛、头痛、不舒服,或者痛哭流涕、大声喊叫、无法解释的激惹和冲动;

9-12岁的孩子表现为空虚无聊、自信心低下、自责自罪、无助无望、离家出走、恐惧死亡;

12-18岁青少年表现为冲动、易激惹、行为改变、鲁莽不计后果、学习成绩下降、食欲改变和拒绝上学。

在现实生活中,击败一个人的往往是一件微不足道、小的不能再小的事,为人父母的我们总是想方设法给予孩子更多的保护,那孩子自己呢?世界那么大,总要他们自己闯,在保护孩子之余,我们更应该逐渐帮助孩子建立起“自我保护”机制,从小增强免疫能力与抵抗力才是更长远的守护之道。


人生几十年,不长不短,在每个节点我们都有可能要面对突如其来的考验,这些考验不仅任性随意,还有可能是“润物细无声”地出现,让人防不胜防。

所以,既然考验主要来自生活,那么我们就从实际的生活场景锻炼和提升孩子的抵抗能力,要见惯才能不怪。

1、重视孩子业余兴趣的培养

这个世界有一种人最可怕,就是无所求的人,有欲望就有动力、有所求就能找到切入口,如果一个人对任何事情都无感,那就危险了。

所以,我们要鼓励孩子寻找并坚持他所热爱的事情,不要随意扼杀孩子的才气。孩子喜欢做的事情很可能是他的潜能所在,而且因为是他所喜欢的,他会非常投入、自主积极、充满热情地去做,一个有自己所热衷和兴趣的孩子,他就很容易成为一个健康的孩子。

正如不少人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当自己情绪低落的时候,都会回到让自己感到最舒适、让自己最放松的地方走走,回想曾经快乐的时光,给自己打打气;或者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将烦恼抛之脑后,让自己在安心和愉悦中抚平激动的情绪。我们所热衷的事情、所喜欢的地方,就是能让我们心安的栖息站。

当一个人不喜欢做某件事,就算他才华横溢,也无法发挥;当一个人喜欢上了某件事,他发挥出来的能力会让你大吃一惊。所以我们要像培植幼苗一样地去培养孩子的兴趣,陪他们做喜欢的事情、支持他发展自己的兴趣,让孩子更自信、快乐。

2、带孩子走出家门多折腾

为什么现代人都容易焦虑、急躁、忧郁?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太依赖电子产品从互联网的虚拟场景中了解生活,不接地气。不少人在玩游戏、看段子的时候还是蛮开心的,总是被逗得乐呵呵,但是过后呢?离开屏幕,迎面而来的却是无限的空虚感。因为真的啥事都没做,严重缺乏存在感和价值感。

而在现实生活中适度的忙碌,是能让人有一种强烈的充实感和满足感的,因为在忙碌中发现原来自己可以把事情做的井井有条(自信由此而来)、自己认为不可能完成的繁琐事都被攻克了(这是纯度最高的鸡血)。

所以,在节假日,爸爸妈妈应尽量多带孩子走进大自然、走进人群、走进生活,可以爬树、爬山、攀岩、游泳、露营等等,带孩子多折腾,放手给孩子锻炼体力、意志和思维的机会,折腾得多了,孩子对人对事的适应能力也就会更强。

劳逸结合,是最好的生活方式;“静若次子 动如脱兔”的孩子更显张力。

3、让孩子知道有情绪是正常的

大部分人都知道我们要学会克制,包括情绪。与此同时,我们也要让孩子知道有情绪是正常的,不能过度压抑。我们要教给孩子的,不应该是如何强迫自己压抑情绪,而是要更合理地处理情绪

对于在自己可控制范围内的情绪,我们尽量理智对待,包括转移注意力、自我鼓励暗示等,毕竟问题宜解不宜结。但是,一旦遇到真的怒不可歇的事情了、或者是负面情绪去到了临爆点,我们就要采取有效的排解方式。

所以,爸爸妈妈在自己遇到情绪临爆点的时候,不需要以“为了孩子好”而强迫自己压抑到内伤,反而应该找合适的方式释放负能量。例如:对着录音器将所有的情绪毫无顾忌地发泄出来、将情绪尽情写到白纸上然后狠狠地扔进垃圾桶、对着高山大海将情绪大喊出来等等,都行。等情绪稍微回落,我们再看回这些“爆发的痕迹”,可能那时我们会释然地更自己说:“其实也没多大事。”

有情绪,首先要理智;忍无可忍,无需再忍,必需有效解决;情绪解决完毕,生活工作常规继续。想要孩子健康接地气,首先爸爸妈妈也要身体力行,我们宁愿要一个拥有正常喜怒哀乐的孩子,也不希望孩子长期自我压抑。




这句话在一定程度讲是对的。前段时间,曾有家人在平台上抱怨患有抑郁症的孩子。
抑郁症是心理性疾病,思想沉闷,郁郁寡欢,生活情趣几尽丧失,有的人自杀倾向明显。应该得到各方面的关怀,应该有一个很好的生存环境。生活上照顾,心理上关心,开解心中郁结,做好安慰和引导,切莫语言,行为等精神刺激。病人局限在狭隘的心理境况之中,很难自我解脱。所以,家人应认清抑郁症的严重性,帮助病人康复。若不计后果的刺激病人,不把病人当病人,或误认为病人无病呻吟,不予重视,则害死病人的不是疾病,而与家人有关。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7

标签:患者   家人   凶手   病情   焦虑   抑郁   病人   情绪   儿子   事情   身边   疾病   医生   能力   孩子   女人   健康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