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小时候不管你在中国什么地方哪所学校学习,老师都教你普通话,但是大了有人说的还是方言?

我鲁西南地区属中原官话,字的音节与普通话大致相同,只是声调有别,两者极少出现沟通障碍,我有时还喜欢听普通话。我上学时,老师教生字词总是按普通话去教,而读课文时一般按当地声调去念。除非上级检查或诗歌朗诵等公共场合,表演者一定用普通话,而平时,应说母语,入乡随俗。至于我教学时也是如此。为了便于沟通,到外地应尽量用普通话。我地母语与普通话音节相同,调号对应如下:普通话(一声,又叫阴平),我地母语(读二声,即阳平)。普通话(二声),我地母语则读(四声,即去声)。普通话(三声),我地母语则读(一声,即阴平)。普通话(四声),我地母语则读(三声,即上声)。




新中国刚成立国家对教育抓得的非常紧,由于当时师资缺乏,教师水平也是参差不齐,在普通人的要求上也不过关,所以方言还是非常胜行,加之老人都讲方言,所以方言土壤还是有的,这也是国情。




这就是民族魅力,也是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根之所系。

即是农村人,想必其父母至少有一位是在农村生活的。因此,即使学校老师教普通话,回家依然受家长的影响。甚至日后去外地工作了,仍然会和在农村的父母有所联系。所以,语言环境没有完全脱离和改变。

一个人无论走到哪里,最难忘却的就是乡音。在国人的骨子里,一个人不会说他自己的家乡话,即是忘本。尤其,当面对家乡父老时,常会感到尴尬。

随着普通话的普及,许多年轻人从学校出来,便走向了社会,尤其工作在他乡的人,对家乡话大多说不准确了,但还是能听懂自己的家乡话,这也确实不易了。因为,说话需要语言环境,环境改变了,语言自然就会有所改变,正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语言也是其中之一。




这挺好的呀。

普通话,我们可以把它当作一门技能,熟练掌握,便于自己在不同岗位不同地方交流使用,但老家是根,是需要经常回去的地方,最终还很有可能叶落归根的,到家了,看到昔日的大叔大婶们,用家长话交流多好呀,交流方便,亲切感倍增,要比“儿童相见不相识”强的多的多。我曾听老家的老人说谁谁出去没几天,回来就拽开洋腔了,惹得周围人不得劲。

还有,民俗语言,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丰富有趣,有时候还真是普通话表达不出来的。像我们河南的“不老盖儿”、“前晌儿”、“黑儿七”等等,都有意思的很,但现在的小孩儿们却不知所云。我想这不是个别现象,如果国家不拿出一定的措施,用不了多长时间,许多地方语将会消失,这将对我们传统的丰富多彩的优秀文化产生重大影响。

农村不能消失,地方特色语言丢失,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感觉到、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然后从自己做起,在自己的家乡说家长话。







这个是没有到过农村学校的人提问的吧?

普通话主体来源于清朝雍正王朝的官话,清代贵族学习和推广北京官话,在雍正年间在南方方言区推广基于北京音的官话,设立“正音书馆”。公元1909年,清政府设立了“国语编审委员会”,将当时通用的官话正式命名为国语。

建国后,1957年国家开始规定并提倡把原来的官话改为普通话。

后来学校教育也是加强普通话推广,很多高校特别是师范院校,开始普通话过级测试。真正偏远地方也是近些年才大规模推广,即使目前仍然有一部分老师说不好普通话,主要还是环境原因。

至于小时候说普通话,长大说方言,就是特殊情况下的结局。




我读书时是在农村小学读书的,那时候我们缺师资缺教材,两个人共用一本书是常有的事,老师也是从农村找来的,上课教拼音用的是普通话,下课说的是本地话,我们一般交流都是本地方言,这没什么奇怪的,我是四川人,普通话和四川话最根本的区别是二声和四声,我们现在说普通话时是标准的川普,也叫椒盐普通话。曾经听说过一句话:“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四川人说普通话”说的是四川地道的方言放在普通话里就变成另外的意思了,闹了很多笑话。相信接触过四川老乡的人都懂,比如说“走过去,叫杀过去” 这些土语方言不叫普通话,叫地方语言。我认为,出门还是尽量说普通话好,这样与别人交流起来方便些,在家无所谓。

最后,管它普通话也好,地方语言也罢,我们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的一家人,爱国爱家是我们的天性,说什么语言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说我们中华民族的语言,你们说对吗?





语言是人类社会交际的工具,也是促进和推动社会发展的工具。

普通话是国家推崇的语言。是从现代汉语演化而来的。汉语是我国的重要语言,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也是世界上发展最充分的语言之一,并且是联合国六种正式工作语言之一。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更好地发挥语言文字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1955年10月在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上将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定名为“普通话”,并确定了普通话的定义,即“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从规范化的角度来说,普通话是汉民族的标准语。

为什么小时候不管你在中国什么地方,哪所学校学习,老师都教普通话?因为推广普通话对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掌握和运用普通话对于各行各业的工作,人们的交流交往有很大用处,同时可以给生活带来诸多方便。

因为各地方言在词汇方面差距太大,如果我们都说各自的方言词语,交流就要成问题,效果也不好。现实生活中,由于使用方言词语闹出许多笑话、误会。

在中国无论那个地方那所学校,老师都教普通话,是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目的是为了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发展科学文化,提高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增进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学习、运用普通话有利于减少方言隔阂,方便人们在不同的方言区交流,沟通。

小时候学习了普通话,为什么长大了有的人说的还是方言。这个问题主要是环境的影响,也是方言区的风气。在方言区大家都说的方言,你少数个别人说普通话,别人觉得你奇怪,好像你在发“神经”,要讽刺你,笑你。说你是“外国骆子学马叫”,也有人说你在装腔作势。整得你怪不好意思,有时别人还会疏远你,认为你是个“怪物”。因此,在与人交往中就只好说地方方言话了。因为常时间说地方方言话,久而久之,即使原来读书时学会并熟悉了普通话,也逐渐生疏了,语言交流说的就是方言。但读书、写作还是能运用普通话。






因为国家提倡普及普通话,必须先从学校抓起。由于南北各地方言差异太大,有些老师本身的普通话说得就不标准,教出来的学生普通话也走了样,也不流利,南腔北调。
等他们回到社会中,由于交流的原因,在大环境的影响下,又重操地方方言了,这是很正常的。
不过现代的学生,都能听懂普通话,普通话成为全国唯一性的交流语言,为时不远,正在一步一步地走向成功!




在学校,规定了每个教师必须讲普通话,所以老师都教的是普通话,但是说话要受语言环境影响,长大了,每个人都说方言,如果自己一个人在说普通话,感觉很异类,所以也只有跟着别人讲方言,那叫入乡随俗。




语言是人类进行沟通交流的表达方式,这种方式越普及,越统一,人们沟通和交流起来,就越方便。这就是在全国推广普通话的重要原因。

我们国家幅员辽阔,民族众多,语言现象比较复杂。就是同一种语言也有地方差别。

如果我们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语言,那全国各地的人们,相互之间就很难进行沟通交流。

这标准语言也就是普通话了。

普通话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的现代标准汉语

几十年来,全国各级各类学校都按照统一的标准推广和普及普通话,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现在我们国家天南海北的人在一起,交流起来已经没有什么障碍和困难了。

如果不是普通话的推广和普及。那么全国各地的人到一起相互交流起来就很不方便。

但是在各个方言区。人们在生活习惯中还是喜欢使用地方方言。由于受习惯势力的影响,各方言区的人们还是觉得自己的方言表达能力强,听起来有美感,让人感到舒服。

如果在方言区里有一个人说普通话,不但大家听不惯,有时候还会闹出笑话。

一小伙子大学毕业到外地工作了几年之后。回老家见到了自己的伯父。

伯父:(方言)啥时候回来的?

侄子:(普通话)昨天。

伯父:啥?

侄子:昨天。

伯父:……(因听不懂而气恼)你坐舔,你坐舔……滚!

所以在方言区里,还是入流随俗的好。最好也跟着大家讲方言,这样大家才显得和谐、亲切,而不会有别扭的感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1

标签:方言   雍正   普通话   老师   官话   学校   家乡话   伯父   母语   中国   小时候   农村   语言   环境   地方   标准   国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