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样的饭菜,现在做的没以前好吃了,是食材变了?还是心态变了?

都有关系,两样都变了。

先说食材,别的不说就说蔬菜,以前使用的是农家基肥。基肥就是经过发酵的人畜粪便,现在很多年轻人都没有见过,就是把粪便堆放成一个小山包,再撒上一层草木灰,然后盖上塑料布,几个月后方才使用。

种菜之前地要深翻,放一层基肥,盖上泥土,再种菜秧,淋定根水。菜秧生根后,就可以施液态肥了。这种肥料是由人畜的尿液,收集发酵后稀释而成。

以前在乡镇,家家户户都有粪坑,尿桶。猪圈旁边挖有池子,猪排出来的尿就流入池里,粪便则每天打扫,集中发酵。所以,无论你走进谁家,都有一股特殊的味道,就是由屎尿发酵散发出来的。


现在种菜大多数使用大棚,用的是化肥,产量是提高了,味道却不怎样。以西红柿为例,以前我们村里种的西红柿,虽然个头不大,但是软硬适中,酸甜可口。现在的西红柿硬邦邦的,放十天半月也不坏,口感不好。

再说人的心态。口袋里有俩钱之后,就开始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质,只吃绿色食品,其实这种食品很多都是噱头。真正的绿色食品大多数是特供,有钱也吃不到。很多人交了智商税,求的是心安理得。

以鸡肉为例,现在基本都没有真正的土鸡,你以为散养的走地鸡是正宗,这是大错特错。真土鸡指的是品种,由于土鸡产量少,成品率低,已经逐渐淘汰。现在的鸡都是培育品种,追求的是利益最大化。


现在的有钱人,都想过田园生活。就是到乡下买间小院,租点田地种菜养家畜,这种生活过几天就可以。说句不好听的,单单是种菜就能把人累坏,不请自来的蛇虫鼠蚁会把你吓死,无数凶猛的蚊子你怎么防备?

我就是农村出身的,家乡的风景比很多旅游区还美,也有很多外地游客来游玩。但是玩和做是两码事,就如我在后厨炒菜,你两腿一伸坐着品尝美食,区别大吗?用脚也能想象得到。


创作不易,喜欢请点个赞呗,你的关注,就是对我最大的支持。谢谢!




一样的饭菜,现在做的没有以前好吃啦!是食材变了,还是心态变了啊?这个问题是大多数人的疑问,不管在家里吃饭或者出门在外吃东西,总是感觉所有的东西和小时候吃的曾经不一样,那么到底原因出现在哪里呢?

我认为主要的原因还是一个“变”字。

第一,是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口味的层次提高的“变”化,心态已跟着匆匆忙忙发生变化,现在人的生活相当紧张,工作繁忙,来也匆匆去匆匆,所追求的变化很大,只追求经济效益的提高,忽略了生活当中的健康饮食“品尝”,没有美食“品味”的意识。


第二,环境的“变”化,水土食材的“变”化,同样的食材原料,它生长的环境,水土以及气候的恶化,再加上人为的催长剂,激素,化肥,农药,等等,也会影响原材料,原料的“品质”变化。

第三,是烹饪技术跟不上人们口味的“变”化,现在原材料上涨,人工成本上涨,商家追求利润的同时,所以菜品的口味层次也就逊色,真正用心烹饪,用心做菜用心品尝美食的人很少,所以味觉上也比较麻木。

至于其他嘛,还有很多因素的影响,我认为呢,主要的还是这三大原因。

这就是“云南食八怪”的观点和分析,大家有不一样的看法吗?欢迎留言交流补充讨论,拜拜。




其实好理解,当你感觉到同样的东西现在没以前好吃了,既有食材的因素,也有心理作用。

咱先讨论食材的变化,过去田里种菜是按季节成熟,蔬果都是吸日月之精华自然生长,使用的肥料也是人畜粪,尿都发酵而成的,纯有机肥,土地越耕种越松软,虫害也大多用物理方法驱除,如人工摘除,点灯扑蛾等,也有药物喷洒的,但量都比较少,成本太高。现在种蔬果养牲畜,各种促生长激素,各种添加剂频繁使用,就是为追求产量,虽然食材的外表更好看了,但味道已经远不如自然生长的好了,加上储存运输过程中的防腐处理,食材本身的新香早就荡然无存,吃起来的感觉自然差多了。

再说人的心理因素,人在劳累饥饿后,吃什么都觉得十分香甜,即便是平时不爱吃的东西,这种感受应该人人都有体验。过去由于物质匮乏,人对食物的渴望始终处在一种不满足的状态下,所以每次吃的感觉是意犹未尽。现在的各种食材应有尽有,足不出户就能享用天南地北的地方特色,人的心理就容易产生挑剔感,总觉得还有更好的才能满足自己,你说,同样的食材能给你带来与过去相同的感受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7

标签:基肥   心态   土鸡   蔬果   粪便   西红柿   饭菜   口味   人畜   生长   味道   用心   原因   东西   自然   感觉   美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