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考中文武状元能当几品官?中了状元能算走向人生巅峰了吗?

考中状元,只能说明你考上了朝廷的编制,一般来说,并没有规定,状元一出道就能够成为几品官。在不同时代,状元的含金量,其实是有很大区别的。

乡试第一名被称为解元,会试第一名被称为会元,殿试第一名则被称为状元。其实会试过关,就已经是铁板钉钉上的进士了,因为殿试一般不会除名,只是给你赐个进士出身,证明你小子成了天子门生。但是正常情况下,会试过关者被称为贡士。

殿试过关的,当然就是进士了。考上了进士,一般来说,朝廷就会直接给你安排工作了。包分配是没话说的。而进士里的前三名:状元、榜眼和探花,更是会受到朝廷的重用。那么历朝历代,是如何重用状元的呢?


一、唐朝状元,是可以托关系获取的。

唐朝的时候,科举考试才刚刚兴起没多久,所以压根就不怎么完善。大部分官职,依旧是靠走关系获取,这是古代很难避免的一个问题。

而且唐朝每次科举,平均只在全国录取二三十名进士,甚至有一个都不录取的情况。如此稀少的数据,使得考进士做官几乎成了一条行不通的路。

于是乎,不少文人开始走其他路线,比如说找关系。李白不就是找关系成了翰林学士嘛!他没有资格参加科考,所以就找到了玉真公主,在她的推荐下,李白成功入选唐玄宗的翰林学士。

玉真公主除了帮助李白,还帮了一位大才子,那就是诗佛王维。这回可是帮了大忙,因为在她的努力之下,王维直接成为了那一届科举的新科状元!

那么王维成了状元以后,被任命为什么职务呢?他最早的职务叫太乐丞。主要负责音乐、舞蹈的培训,相当于皇家培训班的老师。

你说说看,这能叫重用吗?这只能叫有口饭吃吧?由此可见,唐朝的状元,刚进编的时候,其实地位也不怎么样。


唐朝还有一位很著名的状元,那就是陈子昂。他是靠自己的炒作把自己搞成了状元。早年他怎么考都考不上进士,但是他很有钱。

所以陈子昂就在长安街头花百万钱买了一把胡琴,并且邀请周围那些达官显贵们第二天到他家欣赏音乐。

结果第二天大家很好奇地赶来了,陈子昂却当着众人的面将这把胡琴给摔了。同时拿出了自己的文章诗词给大家一一欣赏。他表示:一把破琴大家如此偏爱,我陈子昂的锦绣文章难道没人欣赏吗?

其中不少达官显贵读了陈子昂的诗文以后,纷纷赞叹,认为陈子昂是个奇才,将来能成为天下文宗。自此陈子昂名噪一时,再次参加科考一举高中状元。

陈子昂高中状元以后,被任命为麟台正字。这是个啥官职呢?相当于是皇帝的众多秘书之一,也没有正儿八经地成为一方大员。由此可见,即使你在唐朝考上状元,也得一步一个脚印,慢慢往上走。


二、宋朝的状元,含金量就高一点了。

宋朝是科举制度逐渐完善的一个朝代,因此在这个朝代诞生了太多太多的大文豪了。比如说唐宋八大家中的六位,都在宋朝。

宋朝的科举之所以这么牛,还得感谢一下宋太宗赵光义。这个人人品虽然不咋地,但是对科举的贡献比较大。

宋太祖赵匡胤时期,进士依旧没有扩招,还是每次录取二三十人。可是宋太宗通过斧声烛影夺取皇位以后,总觉得得国不正。为了让文人们拍他马屁,少些点他的劣迹,他开始收买人心。最好的办法自然是进士扩招。

因此从宋太宗赵光义开始,宋朝的进士录取数量高达一两百人,最多的时候,一次录取五六百人。这可把读书人们高兴坏了。


所以宋朝的读书人别提增加了多少了,一来进士录取率高,二来士大夫地位高。能在这么多人里面成为状元,自然是不简单的。那么宋朝状元初次步入职场,担任什么官职呢?

苏东坡那一届的状元章衡,他初入职场,被任命为湖州通判。这是个啥官职呢?指的就是州府的副长官,地位仅次于知府,而且对知府有监察的责任,主要掌管地方上的粮食生产、运输,水利疏通,民间诉讼等等。

这已经是非常大的官职了,毕竟你初入职场,就成了地级市的二把手,你还想咋样?现在让你考个编,也只能在基层为人民服务吧?

宋朝的状元,基本上都能一出道就成为地方通判。这已经是冗官现象比较严重的情况下,所能给的最高待遇了。那种一中状元就成为翰林学士的,只能出现在传说中了。


三、明清的状元,一般都要从翰林院修撰做起。

明朝和清朝,对状元的态度,基本上是一致的。高中状元,绝对是一件重要的事情,但是考上以后,一开始也要从翰林院修撰做起。

这是个什么官职呢?主要就是负责处理公文,记录皇帝言行,讲解史料等工作。也相当于皇帝的秘书,属于从六品职位。

别小看了从六品,这可是人家的起点!很多人混了一辈子,也只是个七品县令,人家一出道就是从六品,后面还有无限可能。

而且在皇帝身边待一段时间以后,皇帝也能知道将其安排在什么职位上比较合适。状元这个身份是可以用一辈子的,自带主角光环,一点办法都没有。


总结:多数状元,出身名门。

这并不代表他们都走了后门,名门之后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教育条件比较好。从小到大不需要为生活烦恼,只需要埋头读书就行了。

而且家里会给你请非常优秀的老师辅导你读书,这是寒门子弟难以企及的。很多人说现代才有了内卷这个词,其实早在古代,内卷就很严重了。

名门之后有若干,比拼的除了智商这种无法改变的东西外,基本上就是从教育资源上下手了。寻找各大名师一对一辅导,几乎成了状元成才的必经之路。

当年宋太祖为了防止权贵操控科举,刻意选拔一批寒门状元,倒是扼杀了这股风气。可惜并没有维持多久,该卷的还是卷。




考中状元可真不代表着人生巅峰,中了状元能有多大成就还得完全取决于个人能力,历史上有的状元最后都成了皇帝,有的状元最后反而穷困潦倒而饿死。

科举制度是古代隋唐时期兴盛起来的一种选拔人才当官的制度,最初只有文科举,到后来又衍生出了武科举,不管文武科举,第一名都称之为状元。状元并不是一个官职,中状元就相当于现代公务员考试第一名的人,只是代表着你获得了进入体制内的资格而已,状元将来能否在政坛上大展拳脚,还得看个人能力、人际关系和机遇了。因此中了状元不代表就走向了人生巅峰,只能说是让人生达到了新高度。

考中状元不易,三元及第和六元及第更难

别看考中状元能当多大的官不好说,但是考中状元的难度可不低呢。当然这主要说的是在宋元明清之后,在隋唐时期由于科举制度刚刚兴起,科举录取人数非常少,隋唐时期每届科举录取人数往往只有二三十人,当时的仕途还是主要被士族门阀所垄断,而且即便参加科举,也要看与士族门阀的关系,隋唐时期的很多科举状元都是直接由士族门阀内部选举而出。

到了宋朝之后科举制逐渐完善且兴盛起来,尤其是宋太宗赵光义非常重视科举,因此自宋太宗之后宋朝历代君王都非常重视科举,至此科举制度被日益完善。

也是在宋朝时期开始,科举实行每三年开科一次,当然这其中还有恩科,大概都是两到三年开科取士一次,而从唐朝科举兴起到清朝科举灭亡,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历史上把文武科举都加起来总共才产生了777位状元,文状元从历史上的第一位状元唐朝的孙伏伽到历史上最后一位状元清朝的刘春霖共计504人,武状元从历史上第一位状元唐朝的员半千到历史上最后一位状元清朝的张三甲共计273人。

历史上这些状元大多寂寂无名,相反那些历史上公认的大才子却都考不中状元,苏东坡的老爹三苏之一的苏洵也是才名震一时的大才子,可是他却屡试不第,于是苏洵就感叹“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天”。

从这些能够看出科举可并不简单,难度还是非常高的。其实中状元可不代表着最高难度,更难的是三元及第。

在古代科举制度中殿试第一名叫状元,会试第一名叫会元,乡试第一名叫解元。如果一名考生能在考试时分别在殿试、会试、乡试中都考中第一名,那就叫三元及第。而历史上获得三元及第者在777位状元中仅有16人。

即便在这16位三元及第的状元中最终能成为将相的人也并不多,即便那些最终获得重用的人也都是需要有一定的机遇和人脉。

北宋的宋仁宗统治时期,湖北武昌人冯京就是考中了三元及第,在首都汴京殿试之后,冯京更是被当时的宰相富弼相中,连中三元之后,冯京又被宰相富弼招为女婿,金榜题名后,洞房花烛时,冯京可以说是同时完成人生两大喜事,此后富弼对冯京非常欣赏,在大女儿去世后,又把小女儿嫁给了冯京,宰相先后将两个女儿下嫁,也让冯京在当时名噪一时,成为贵妇们都想见一见的帅气才子。

有了宰相老丈人的政治资源,再加之冯京个人确实有一定的才能,因此后来他也官至枢密副使兼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可以说冯京的人生就是从三元及第之后迎娶白富美姐妹花,从此走向人生巅峰。

但毕竟像冯京这样迎娶白富美走向人生巅峰的状元还是少数,在古代即便是比三元及第难度更大的六元及第的人也未必能在仕途上平步青云,一帆风顺。

在古代其实科举选拔难度还是很大,除了上面说的乡试、会试、殿试之外,还有县试、府试和院试,如果这六次考试都是第一,那就称为六元及第,三元及第的难度就很大了,六元及第基本就算是难上加难了,在整个历史上的文武状元中只有两人获得了六元及第,而且还都是文状元,分别是明朝的黄观和清朝的钱棨。

按道理说六元及第比三元及第还困难,那这二人应该更加备受皇帝器重,但是很可惜这两位六元及第的大才子在仕途上都很不如意。

黄观是明太祖朱元璋晚期的大才子,连续在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中夺得第一,成为中明朝历史上也是国历史上第一位六元及第的状元。朱元璋十分欣赏黄观的才华,在朱元璋后期黄观官至户部右侍郎,朱元璋临终时叮嘱孙子建文帝朱允炆可以重用黄观,而黄观也算是朱元璋留给辅佐孙子的人才。

不过很可惜,朱允炆继位之后不久发生了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役”,朱允炆仅当了四年皇帝就被朱棣推翻了,朱允炆后来下落不明。而黄观本应在获得朱允炆重用时期赶上了“靖难之役”,他还比较有气节,在朱棣攻入南京后,黄观痛骂朱棣谋朝篡位,最终携妻女投湖自尽殉节而死,就这样历史上第一位六元及第的状元黄观都没来得及发挥自身才能就自尽了。

按照黄观的仕途升迁来看,如果朱允炆继续执政的话,那么他不出意外的话应该会官至六部尚书。只可惜黄观生不逢时,赶上了朱棣夺位,最终殉节而死。

另外一位六元及第的状元钱棨也是没有发挥出自身的才能,钱棨在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殿试中表现优异,被乾隆钦点为本届科举状元,乾隆后来在得知钱棨是六元及第后非常高兴,认为钱棨六元及第此乃乾隆盛世的一大喜事,于是乾隆还亲自为钱棨赋诗一首相赠。

由于乾隆带头给钱棨写诗称赞他,于是当时很多著名的文人如纪晓岚等等也纷纷为钱棨写诗夸赞他,以至于当时的副主考官书法家翁方纲特意把乾隆、纪晓岚等人写的诗编撰出了一部诗集来赞扬乾隆盛世出现了六元及第的状元钱棨。

乾隆也是十分赏识和重用钱棨,在钱棨考中状元之后不久,乾隆就直接把他从状元固定的官职翰林编修提拔为上书房行走,教导皇子读书,官职虽然不是很高,但却很容易讨好皇帝和皇子,是非常容易获得升迁的职位,只可惜钱棨由于为人正直,不仅没有升迁,反而受到迫害。

钱棨步入仕途之时,正是乾隆时期大贪官和珅得势的时候,和珅多次想拉拢腐化钱棨,让他成为自己在皇帝身边的耳目,但钱棨为人正直,不肯被和珅腐化拉拢,因此得罪和珅而受到打击迫害,钱棨后来被和珅陷害的罢官,更是失去了乾隆的信任,此后钱棨终乾隆一朝未能再获得重用,只是出任监考官这些闲职。

一直到嘉庆亲政,和珅被赐死之后,钱棨才再次获得重用,但由于钱棨后来年纪老迈,只官至礼部侍郎兼内阁学士,钱棨一生没能入内阁成为大学士和军机大臣,这也是非常可惜,钱棨同时期的另一位状元王杰就入了内阁成为大学士兼军机大臣,并且一生致力于与和珅抗衡。但钱棨却没有这么好运,他在羽翼未丰之时就触怒了和珅,最终导致他仕途上非常不如意。

所以看看考中状元多么不容易,即便考中了能不能成就一番事业都还是未知数,才能如黄观和钱棨这般六元及第不也落得仕途坎坷的结局。

虽然考中状元不代表能走向人生巅峰,但是状元走向人生巅峰的概率很高

从唐朝至清朝,不管文武状元,只要中了状元,文状元会被授予在翰林院任编修这类从事一些文书类的官职,武状元会被授予禁卫军系统的基层将领,别看这些官职都并不高,但是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在皇帝眼皮子底下做事,所以他们做的事很容易让皇帝知道,因此晋升的速度也远比其他考中进士外放地方当官的人快得多。

当然这主要以文状元为主,毕竟皇帝比较喜欢文笔好的人。自明朝之后甚至官场都出现了一条不成文的规矩,那就是非翰林出身不入内阁,而能在翰林院供职的人基本都是科举前三甲,不是状元就是榜样再或者是探花,最次也是科举前十名出身。

在明清时期不设宰相,而能进入内阁成为内阁大学士,那权力几乎等同于宰相,因此也就是说在明清时期考中状元最后能成为大学士的概率还是要比一般人大一些,所以走向人生巅峰的概率也更高。

清朝乾隆时期的状元王杰就是如此,王杰是清朝历史上陕西第一位状元,他的运气比同时期六元及第的钱棨好多了,王杰考中状元之后先是在翰林院供职,由于他才能出众,为官正直,性格还老成谦逊,因此深得乾隆器重和喜爱,不久就被乾隆调任吏部侍郎,很快又晋升为右都御史。

后来王杰更是从右都御史直接晋升为军机大臣、东阁大学士兼上书房总师傅,负责教导包括嘉庆在内的乾隆诸子。王杰品行十分令乾隆和嘉庆父子两代帝王敬佩,因此即便大贪官和珅对他恨得咬牙切齿,也拿他无可奈何。

王杰就是典型的考中状元之后从翰林院直接一飞冲天,走向了人生巅峰,连权倾朝野的和珅都拿他无可奈何。当然还有比王杰更厉害的状元,人家考中状元之后直接从状元变成了皇帝。

从状元能直接变成皇帝,就如同开了挂一样的人是西夏的李遵顼,这个李遵顼本是西夏皇室,不过他属于皇室旁系远亲,血脉比较远了,因此即便作为皇亲的他想当官,也得参加科举,不过好在他很勤奋聪慧,在夏襄宗李安全时期,李遵顼考中了状元,加之他又是皇亲,因此在官场十分顺风顺水。

夏襄宗在位时期荒淫无道,导致国内民变四起,李遵顼在考中状元后,一直暗中拉拢西夏贵族,在隐忍十几年之后,李遵顼的力量已经足够强大,于是他废除了夏襄宗的皇位,自立为帝,是为夏神宗。

李遵顼自立为帝之后,将都城迁到兴庆府(现今宁夏银川)。虽然李遵顼如同开挂一般成为皇帝,不过他也没比夏襄宗好到哪去,最终还是导致西夏被蒙古所攻灭。李遵顼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也算唯一的从状元当上皇帝的人。

当然像李遵顼这样的状元有着如同开挂的人有之,还有的状元在考中之后整个人就飘起来了,真以为自己进入了人生巅峰,最终把自己弄得穷困潦倒饿死了。这个人就是唐昭宗时期的状元卢文焕。

卢文焕考中状元之后被授予秘书郎的文秘类官职,卢文焕以为自己考中状元已经进入了人生巅峰,将来拜相指日可待,于是开始放纵自己,整日呼朋唤友聚会酗酒,没事就大开酒席觥筹交错。导致他把本职工作都忘在一边,在工作中毫无作为。

像卢文焕这种酒蒙子唐昭宗也不敢委以重任,因此卢文焕被闲置起来,他的仕途也是停滞不前。卢文焕由于出手阔绰,加之不事生产,仕途还属于停滞状态,每日结交狐朋狗友大排筵席,花钱如流水一般,因此很快家底就被败光。

最终卢文焕酒后误事,被唐昭宗罢了官,而他还把自己玩破产了,穷困潦倒时,当初那些酒肉朋友也都尽离他而去,结果卢文焕在穷困潦倒,贫病交加的状态中饿死了。

不过总得来说像李遵顼和卢文焕这样极端的状元还是比较少,大多数状元顶多也就是升迁效率比其他人更快一些,能成为执掌核心权力的几率更大一些。

而且相比对比来说文状元比武状元在仕途上的成就会更高一些,从古至今武状元中只有唐朝郭子仪一人出将拜相,郭子仪从平定安史之乱后成为大将军,后来又从政官至中书令,也就是宰相,可以说完成了出将入相的华丽人生,郭子仪也是中国历史为唯一一位武状元出身能成为宰相的人。

因此来说不管是文状元还是武状元,封将拜相的概率都会比其他人高一些,毕竟人家是人才中的人才,这些人走向人生巅峰也比一般人更快一些。

写在最后

所以说考中状元能当几品官完全靠个人的才能、机遇以及人际关系,能不能走向人生巅峰还得由未来决定。不过不管是文状元还是武状元,他们都是同类中的佼佼者,这类人足够优秀,因此他们取得的成就也会比其他人高一些,这也是为何在明清时期进入内阁的人状元出身比较多的原因。

不过考中状元也不代表着这辈子就可以顺风顺水在仕途混下去了,剩下的就得交给个人能力、机遇以及人际关系,所以说考中状元就像是获得了一把通往捷径的钥匙,但是捷径也并不是每个人都能顺利到达的。

小岛知风拙见

欢迎四海八方的朋友关注和点评!




倘若中了状元,确实既光耀门楣,又风光十足,但要论权力场上的人生巅峰,那只能说刚上路。

古代科举唯一是出身寒门子弟施展才华的机会,能当官出人头地的途径,所以能考中状元的话,一生衣食无忧。好比我们现在的高考,若考上了,也只能说是人生的一次转折,能不能走向人生的巅峰,还得一步步地提升自己。

古代也是同样,要想成为状元,需要通过乡试,会试、科试,通过各个考核后,才有资格参加状元考试。当然,状元只有一位,考生有千千万万个,这也是残酷的事实。所以中状元,一举天下知,是读书人的梦想。那么,古代状元一般能授几品官呢?

科举的制度

状元称号是来源于科举制度,科举选状元最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武则天元年690,完善于宋朝,成熟阶段于明朝。但是称呼为“状元”的是在明清开始,起初都是称呼为“状头”。

科举考试是三年一考,一次不中只能再等三年之后,所以机会就显得尤其珍贵。原来在唐朝参加考试的士子,经由各地区会试考核后,在当地政府的保护下贡送到京城殿试,由皇帝亲自考核,通过考核合格的为进士,考试结束之后,成绩居首者为状头,亦曰状元。而在明清两朝,进士前三名为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为“三鼎甲”。

在唐朝的时候,科举制度还不完善情况下,文人想要通过科举考试而上升的仕途并不顺利,几乎没有获取这样的机会,因为唐朝每次科举考试录取的人数非常的少,有权势有关系就直接获取名额里,出身寒门的子弟,就算有再大本事都无济于事。

当年著名的大诗人李白,能顺利成为翰林学士,是有唐睿宗李旦九女儿玉真公主的举荐下,才能顺利获得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王维也是靠岐王与公主的举荐,轻松拿下了状元。所以在唐朝你关系不够硬的情况下,几乎是没有机会展现自己的才华。

当然,武则天在位期间,武则天举措对科举制度的改革,完善科举,培养人才,扶植庶族,选拔了不少的栋梁之才,所以一大批出身寒门的子弟就有了展现才华的机会。

到了宋朝,文人就非常幸运了,因为宋朝是重文轻武的一个朝代,进士录取的名额也高了,读书人就有更多的入仕机会了,而且由皇帝亲自选拔的状元,地位自然更高。

科举进士分为不同等级

首先要说明一点的是,状元不是官职,没有品位,就好比我们现在高考完分得不同批次录取一样,分为一至三本。古代的一等就是一甲,其次就是二甲三甲,一甲只有三个名额,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

进士及第的一甲考生三名,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二甲和三甲为若干名,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在古代成为状元,那才是真正的万里挑一,经寒窗苦读的一介书生,考取状元实在不易,历朝历代科举考试,能中状元的,则是屈指可数。宋朝记载,年纪最大的状元,都有62岁。

所以考中了状元,就相当于你拿到了一个可以当大官的资格证,古代寒窗苦读数十年的子弟,就是为了科举考试时,能以文入仕,金榜题名就是他们跻身宦臣重要的途径。

若状元及第,不但是天下读书人的毕生追求,是百姓心目中的视为巨大殊荣。至于能当几品官,还得看中状元后期的努力和机遇了,再根据朝代皇帝用人而定。

状元授官品级

科举状元授官是从六品,翰林院修撰一职是专门为新科文状元担任的,而授翰林院编修的有榜眼和探花,是正七品,没有取得独尊的地位,是地道的芝麻官。而有了状元,一举成名天下知,风光无限,是仕途上重要本钱,也是升高官重要资本,但想一步登天,还是极难的。

因为状元、榜眼、探花,还得跟其他进士一起训练三年,作为今后的宰相人选。所以说,状元一般是六品官,以后仕途升迁还得看情况,当然,也有一些会直接被委派官职的,但官位并不高,例如芝麻官之类的。

若被委以重任,仕途一路提升也有可能,丞相基本都是翰林院出身的,但大多数都是从翰林院里苦熬出资格的。当然,历届官位最高的官至宰相,正一品的是南宋文状元文天祥。文天祥是一个浩然正气、坚贞不屈的精神。在他兵败被俘时,作诗以明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誓死不屈,坚决拒绝张弘范的劝降。

当然,宋朝是一个以文制武,重文轻武的朝代,作为武将出身的官员,品级明明比文官高,但还得向文官下跪行礼,而这样的事是屡见不鲜。只要考得一个秀才,那都觉得有功名在身,在当地立马成为德高望重的人物,见县官不用跪拜行礼,见百姓自然也是头高三分。

武状元及第,有从五品的,有守御所千总、鸟枪护军参领、护军营内管领等。而从六品的,蓝翔侍卫、护军校、骁骑校、前锋参领,鸟枪护军校等职位。

武状元是明清时武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清朝的武状元含金量比之前朝代的要高的多,顺治三年,丙戌科是清朝武举第一科,授三品参将,二甲授五品署守备,三甲授守备营,探花授正四品都司,武榜眼从授三品游击。

康熙年间,武状元比较受重视,一般授于营职,直接带兵的官职,武榜眼和探花授于卫职,就是守卫京城和保护皇帝的宫廷侍卫。

雍正五年,武状元一等侍卫授御前侍卫,武榜眼授二等侍卫,探花同样授二等侍卫,并从二甲当中选10名出来授于三等侍卫,其余的都授于守备营。当然,在乾隆朝的时候,进士授官基本没有太大的变化。

乾隆年间,状元王杰,在乾隆二十六年中的状元,先寻直南书房,后调到了刑部侍郎职务,而后又在担任过吏部和都察院等职务,此后被晋升为兵部尚书,再后来状元王杰又被晋升为军机大臣。前后用了二十五年,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宰执。由此可见,在明清年间,想要走向人生巅峰,靠考中状元官职还是不够的,还需要沿着一个完整的流程,历经各种磨练。

在古代考中状元,官虽小,但状元最大的利益就是升迁速度堪称坐上火箭,原来翰林院是皇帝的一个秘书机构,他们有更多的机会接近皇帝,丞相基本都是翰林院出身,甚至做到更高的官,而非翰林院出身的基本做不到丞相这一步。但不是每个“状元郎”都能走向人生巅峰的,而且能任几品官,还得看自己的努力和机遇才行。

结语

可以说,状元是古代读书人最大的人生理想,也是走向仕途唯一的途径,考中状元之后的人生,可以说,把那些进士,或者进士出身的都甩了好几条街。但这些状元去世之后,虽说在墓志铭上都会刻下状元身份。然而,最可笑的是,从唐朝开科举以来,产生了无数个状元,被记住的可以说少之又少,反而那些落地举子青史留名。

—End—







高考状元很是吸引眼球,但是高考状元最后做了什么工作?取得了什么未达成就?你知道几个?


古代科考也是一样,考中的时候风光无限,获得了很好的资源,但是最终走到哪一步,完全看自身能力。古代科考状元,能够最终爬到权力顶峰的少之又少,成就靠的是真正的实力,而不是考试分数。

古代科考中的状元起步一般也都不会很高,好的能够混到六品,一般都是七品衔,但是所处的位置较为特殊,虽然都是七品起步,但是发展前景完全不同,他们会受到特别关注,有一点成绩就可能获得升迁的机遇,如果是举人出身,想要向上爬,难上加难。


特别是明清两代,状元一般会附加一个翰林院编修的职衔,想要出人头地给容易一些,但所有升迁,都要建立在能力的基础上,否则很快遇到天花板。科考制度开创于隋朝,完善于唐朝,而真正重视科考的莫过于宋朝、明朝和清朝,这其中尤以明朝为甚,在明朝,没有科举作为基础,很难进入权利中央,是最讲究出身的时代。明朝一共产生了89名状元,但能够将虚职和实职结合起来,生前能混到一品官位的人,只有13个。而混到最顶尖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申时行,当时他位列正一品,官衔是太傅。


历史上大部分状元最后都泯与众人,成为普通官员,与现在高考相似,高分低能的现象也有很多。状元与其他进士或者同进士出身的人基本在同一起跑线,致使他们受到的关注会多一些,所以升迁相对容易些。晋升的条件有三,第一是实力,第二是关系,包括自己建立的人际关系网,而不只是说出身,第三就是机遇。但最终决定所能达到的高度,决定性的因还是实力。


武状元也是一样,获得任用的机会会多一些,升迁也要看才能,但是武将的品级相对文官要高一些,但是无关的品级不值钱,品级虽高,但是实际权力并不大,在古代重文轻武的思想下,武状元受到的关注度要比文科状元要差很远。所能取得的成就更是与能力和时局有关。历史上能够留名青史的武状元更是凤毛麟角,取得很高成就的恐怕只有郭子仪还算是历史名将,剩下的都淹没在历史长河之中了。




从隋朝开始实行科举制以来,从中经历唐、宋、元、明、清各代,直到清光绪31年(1905年)废除,历经近1300年。在“学而优则仕”的年代,封建社会的儒客文人都把考状元作为跻身仕途的唯一途径。“


凡是习举业的读书人,不管年龄大小,未考取生员(秀才)资格之前,经过第一次童子试后都称为童生或儒童。之后以童生身份参加第二次考试—院试,通过院试的童生都被称为“生员”,俗称“秀才”,算是有了“功名”,进入士大夫阶层;第三次考试叫乡试,只有获得秀才资格才可以参加,所有通过乡试的叫举人,被荐举之人。第四次考试叫会试,由有举人功名的人参加,通过会试的称为贡士,进贡给天子的士子。贡生里边的第一名叫会元;到皇帝那儿的考试叫殿试,通过殿试的叫进士,进士里边的第三名探花,第二名榜眼,第一名状元。

那么状元能当几品官呢?一旦殿试第一,马上就由吏部考试任其官位,或翰林院修撰,或著作郎、秘书郎,或掌修国史,或做天子侍讲。这些官职都是从六品,之后,再根据个人的才学,能力逐步晋升,有的甚至做到了宰相等。




不是呃。

文状元,唐宋大约7品,明清从六品。

武状元,主要得看皇帝是否喜欢,一般不会低于6品。

对于普通人来说,状元当然风光。但状元实际只有跨马游街那一天才风光。

历代状元,你能知道几个?

无非就是唯一当驸马的唐代状元郑颢与媒人宰相的白敏中,唐代大文豪贺知章,王维。殉国者的宋代文天祥。太平天国的女状元傅善祥。

宋代吕蒙正因为戏曲,黄裳则托了《射雕英雄传》的福。清代翁同龢是因为亲光绪而被慈禧驱逐。

还有谁呢?

因为,状元一般就是进入翰林院,然后皓首穷经,一生都在寻章摘句,老死于书堆上。到老也就熬个三品退休了结,既穷困也没什么前途。




考中武状元就任武职,一般比文状元品级高一级。文状元从七品起,武状元从六品起。官得一级一级的升,一起步就三品四品的多半是赏赐的。因为历史上都是重文轻武,文官治国,武官的前途及影响不大。但也有武职进入国家中枢的,数量极少。




朝代不同,官职也不尽相同。谈不上人生巅峰,只能说美好的开始

状元并不是官职所以没有品位,当了状元只能说你拿到了一个可以当大官的资格证,至于当几品官那还要看皇帝怎样用人了。历史上的状元,有当7品县官的,也有进翰林院的,也有直接辅佐朝政的,也更有落魄的,都不一定。

在官场上能否获得提拔重与用个人能力、人脉、机遇都是密不可分。但不可否认,历史上很多宰相、重臣中状元出身的人比较多。




首先,普及一下知识,“状元”这个称号是来源于科举制度,科举制选状元最开始是在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但称呼为状元是从明清开始的,状元起初称为“状头”,原来在唐朝参加考试的士子,经由各州贡送到京城,在应试前需递送“投状”,即类似今日考试报时填写资料的情形一样。考试结束之后,将最高的成绩放在最前面,就叫做“状头”。居首者因曰状头,亦曰状元。 明清两代,殿试一二三名,确定其名称为“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

所以,这里既然说的是状元,当然是指的是明朝了,下面言归正转。

  明清两朝,状元的待遇基本相同,所以一起说。要说明的一点是,状元不是官职,很多人以为当了状元就是当了大官,其实不然。

先说文状元:

明清两朝都是将从六品的翰林院修撰一职专门留给新科状元担任,注意,是从六品。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正七品。。一点了状元,就成了十分清要的翰林官。而且,明、清还要让前3名(状元、榜眼、探花)跟少数有培养前途的进的进士一起当“庶吉士”,由国家派大员专门训练3年,作为今后当宰相的苗子,所以说,状元一般是六品官,以后看情况,会委以重任,当然,也有例外的,这里就不说了。

再说武状元:

  武状元及第者,所授予官职可为前锋参领、护军参领等,职位一般是从六品,也有从五品,同品级官职还有王府五品典仪、鸟枪护军参领、守御所千总、护军营内管领等。

 从五品武官之下有蓝翎侍卫、整仪卫、亲军校、前锋校、护军校、鸟枪护军校、骁骑校、监造火药官、陵寝祭祀供应官、太仆寺马厂驼厂翼长、门千总、营千总、护军营副内管领等,正六品。

  值得注意的是,翻译官,旧时叫“通事”,正六品文官当中,“朝鲜通事”一职是唯一的翻译官。

综上,文武状元一般都是从六品。</span></strong>明清状元的初始官阶大体承元代之制,其前途则更为光明,而进士科乃至整个科举制又恢复到宋太宗以后的情形地位而略有下降(宋代118次考试,共取进士约42577人,平均每次约取361人,总数及平均数都大大超过明朝与清两朝朝。




古代科举考试文状元一般都是授予翰林院编修,从六品,相当于现在的正处级干部,你说算不算人生巅峰?

中国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高中状元后,被授予翰林院编修(从六品)。



刘春霖(1872-1944) ,字润琴,号石云。中国晚清直隶省河间府肃宁县人,晚清德宗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 甲辰科状元,亦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名状元,所谓“第一人中最后人”。

据统计,中国自隋代首创科举制度以来,截至1912年,共通过考试确定了689位文科状元。

隋朝是581年建朝的,开皇七年(587年),也就是隋朝建国第六年,隋文帝正式设立分科考试制度,取代九品中正制,自此选官不问门第。

经历了1300多年,也才出了689位文科状元,相当于两年全国才出一个,你说这不叫光宗耀祖?不算走上人生巅峰吗?



虽然不是所有的状元都能位极人臣,但是状元也都是万里挑一的人才,别说是中了状元,就算是中了一个秀才也是光耀门楣了。

范进中举,范进五六十岁才中了举人,高兴的直接疯了,举人离状元还差着十万八千里呢!

看完古代科举考试分级,你就能明白古代状元的含金量了。

古代科举一共分四场,县试,乡试,会试,殿试,普通读书人究其一生也就是在县试徘徊,少部分人能够通过成为秀才,能够高中秀才也就实现了人生阶层的跨越。不用服徭役,不用纳税,还可以有工资领。

这还是第一关,就筛选了很多人,后面的乡试,会试,又将淘汰一大批人,他们中有年轻有为少年郎,也有三十而立的中年人,还有一些年过花甲的老人,他们都在竞争进入。

能够高中状元的,那都是精英中的精英。就算拿到现在来说,人家也是精通四书五经的教授。



现在的人无法体会中状元的难度,中状元堪比当皇帝。

在古代能够高中状元,其实已经可以名留青史了,这个是读书人的最终目标,虽然有很多人没中状元当了大官,有些人高中状元却没有大官,但是在当时的环境下,一个状元的身份还是让人艳羡。

说到最后,高中状元是所有读书人的目标,能够中状元都是有两把刷子的,高中状元已经是走向人生巅峰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8

标签:武状元   翰林院   巅峰   状元   乾隆   殿试   人生   科举   仕途   进士   宋朝   官职   唐朝   中文   出身   皇帝   走向   时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