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愿意花钱,年老人愿意省钱,这种消费习惯该如何平衡?

年轻人是成长时期,穿衣,吃饭,电子产品都更新换代快。老年人除了吃点,穿衣一件二三年,手机也是用孩子替换下来的,还得把省下来的钱用在子女儿孙上,除了不挣钱还怕老了有病灾所以消费比年轻人少,但钱都没存多少,都贴补儿孙了。




干嘛要平衡?不同年代的人,观念不一样。只要合理,应该尊重,不要强求。避免导致不必要的家庭矛盾和冲突。

时光不可能逆转,年轻人不可能完全遵从老一代的花费习惯和观念。老一代也不可能适应年轻人的花费观念。

简单点说,只要不是奇葩的乱花。都是理性消费,那就互不打扰,不要去干预他人。黄鳝泥鳅还不一样长呢,何况复杂的人类,干嘛要平衡。干嘛要复制成一样?

老人经历了艰苦年代。从那个吃不饱,穿不暖的年代过来。他们对生活的要求不高。在有生之年,还能过上富足的日子。那就像神仙,做梦一样。

日常生活中,老人们节俭惯了。这也不舍得丢,那也不舍得抛。比起以前的吃穿,这些旧的东西都是宝贝啊。你让他们丢,他们舍不得。可能你前脚丢,他们能后脚给你捡回来。

我姑姑的婆婆,是个苦过的老人。姑姑自己能干,开了公司,每年赚钱不少。

老人家总是穿着旧衣服,去仓库那边帮忙。有人指指点点说姑姑这么有钱,还刻薄婆婆,让婆婆穿得破破烂烂。那些人夸张了哈,只是旧点,没有破。

气得脾气暴躁的姑姑,把婆婆的旧衣服、旧东西通通扔了。又不是没有新衣服。一大衣柜的衣服,根本穿不完。

婆婆左拦右拦,没有拦得住。心痛地看着那些虽然旧了,但是还能穿的旧衣服被扔掉。等姑姑离开,赶紧跑下去抱回来。姑姑也没辙,只能看着她继续穿,别人说就说呗。

而年轻人,他们从出生就在衣食不缺的环境里长大。接受的教育也是现代的消费观念。你觉得有必要让他们回到从前吗?

当然没必要。时代在发展,只要他们有本事自己赚,不要啃老。那就没什么好管。人家花自己赚的钱,没事管那么多干嘛?

当然,孩子乱花钱还是要管一管的哈。

所以说,这就是不同年代的人,有不同的观念。不用去平衡,顺其自然。




我觉着这个思维模式很难改变,这与我们从小生长年代有关系,我们这代人从小接受的是艰苦扑素教育。消费观念;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现在年轻人从小蜜罐里长大,从小丰衣足食,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别说穿补丁衣服了,买了衣服相不中就丟弃。我们家公主经常在网上买衣服,有时买回来与图片相差甚远,不合适要么退回,要么丢弃。为此事我经常数落她们,她就说老妈是古董,有钱不会花,真的像孩子们说的那样,有钱花不出去。

现在我也想开了,该花也要花,该买也要买。我们己经倒记时了,时间不允许我们再省吃俭用。老伴经常说,省下钱让孩子花,还不如自己花。夏天穿真丝凉爽,冬天穿貂皮暖和。

我问老伴你说这么好,你舍得买吗?春夏秋冬的衣服都是孩子买的。孩子们投其所好,经常给我买衣服。我家老伴喜欢吃的,孩子们就给他买吃的。

我们这些人有钱不会花,考虑价格是否合理,是否该花。孩子们不考虑这些问题,只要有钱尽情享受。




回答:很多人看来节俭二字距离年轻人很远,甚至觉得这是老一辈的思维方式。其实并非如此,越是年轻,越应该养成节俭的品质,未来结婚找对象时也得花钱,结婚生子培养子女节约用钱也非常重要。未妻双方都不会胡乱消费,而家庭的存款速度将会超出你的想象。

月底年终

复盘,查看自己的消费开支时才会发现,原来有好多钱是完全没必要花的,这种消费,就应该将其完全杜绝掉,只有这样,我们才真的能够将钱花在实处,我说的对吗?




因为年轻人愿意花钱:因为是养家糊口,立家创业的时候,在这个物质上涨的社会里必不可缺少要消费的与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就是欠债也得消费!
年老人一般没有在物质上涨的社会习惯与过去长期节省的习惯了,更重要的是想帮助儿孙在这个物质上涨社会的困难,所以老年人只有节省了!




我答:我们这代人上老下小真顾不上自己!因挣的太少!思想观念都是先人后己!为了治家也必须要节省,理上往来等一切必做!不象现在年青人敢花明天钱,,,老了更要节省防老的动不了的时候:钱就能管用了!顾小时工,顾护工,上养老院工资差的太远,不够用!不节省不行啊!对吧?盼着什么时候养老不用钱吃饭穿暖有质量的活着,就知足了!没质量活请求有质量的死合法化为盼!只要不受罪就好!罪我是真真真的受够了!老了承受不起了!盼国家有养老好政策!!!捐献者拜上:盼不求大福大贵!只求不受罪!




我们经常听到说促消费、促消费,每每打价格战的原因之一,还是促消费。面向的是哪些群体呢?此一问,倒叫人似有所悟。

请看前几天的提问:''有些老人有钱喜欢存着,不舍得给儿女。''联想起来,真是叫人有些气愤!家里家外盯着,老人苦劳岁月一辈子,养家糊口,兜里能攒几个钱?别忘了,他们大多数是靠吃大锅饭谋生的。退下来后,能不能让老人家过得舒心一点儿?

要掏兜里的钱,不仅仅是日常生活的需要,也有满足精神心理的要求,这涉及到了不同的消费理念。当今,不是吃饱了就好,也不是穿坏了才去买。无论如何,归了包堆说白了,就是手里都不能没有钱!具体到老年人还是年轻人愿意怎么花这个钱?难道谁的钱,都难做主了不成?

相信不管老少,没有几人愿意在花钱上抠抠唧唧的过日子,并长期使之形成一种习惯的不痛快。但钱毕竟是有数的,有兜里鼓的、就有瘪的,还有没的。我们平衡的不该是消费习惯,而是要给消费者营造一个后顾无忧的大环境,才是正道。一切,则自然而然。





年轻人愿意花钱司空见惯!

当“80、90后”天天把中年危机挂在嘴边调侃时,

“95后”已悄然崛起,成为新一代的消费领军。



在一二线城市为主的95后受访者中,近三分之一月均消费金额超过2000元;

近10%的95后受访者月均消费金额超过3000元;

月均消费已远远超过全国人均可支配月收入。


老年人愿意省钱成了习惯!

一、年轻人为什么愿意花钱?


01、能挣敢花,自己当家。

年轻人愿意花钱,原因在于:

年轻人能挣钱,能挣则敢花。因为花了还能挣。

△年轻人敢花钱,是因为年轻人成家立业,既然当得了家,就能作得了主。

△年轻人愿意花钱,在于现在的年轻人属于能挣会花的一代。

能挣敢花,自己当家。

能挣会花,显得潇洒。

02、年轻有本钱,自然敢花钱。

年轻是本钱。现在社会上招聘人才,年龄都限定在18—35岁的年龄段。

现在的年轻人,基本上是学历较高,知识较新,技术快手,思想活跃,见识较广,很受用人单位欢迎,容易应招入职上岗。

好就业,好挣钱。能挣钱,就敢花钱。

因为年轻,花了再挣。


03、追赶潮流,带动花钱。

年轻人激情浪漫。普遍喜欢追潮流,赶时尚。由此促进了年轻人的消费热情、激情,促使年轻人愿意赶时髦,大手大脚的花钱。


04、相互攀比,比着花钱。

年轻人在社会交往的过程中,为了面子,为了自尊,常在吃、穿、用等方面相互攀比。攀比的结果,就是比着花钱:即比谁大方?比谁潇?比谁有范?比谁敢花?比谁会花?


05、维持生活,逼着花钱。

成了家的年轻人,既要为了孝敬老人不得不花钱,更要为了维持自家的正常生活开支而不得不花钱:即买柴米油盐要花钱;吃、穿、用、行要花钱;子女养育更要花钱。诸如此类,逼着花钱。


二、老年人为什么愿意省钱?

老年人愿意省钱,是带有普遍性、传统性、习惯性的消费习惯。


01、 老年人经历的是勤俭节约为荣的时代。

现在的老年人,大都出生在40、50、60年代,这些年代的老人,生活的经历和阅历养成了勤俭节约、勤俭持家的优良传统,曾经提倡以“劳”为荣、以“俭”为荣,以“浪费为耻”的道德观念和消费习惯。这种消费习惯伴随着大半生,很难改变。

02、老年人懂得了省钱的意义。

老年人经过了长期的艰苦岁月的磨练,饱尝过苦日子的熬煎,真正懂得了挣钱不易,花钱节俭。

老年人省钱为了谁?

其一、省钱为了子孙。

老年人愿意省钱,更多的是为了子孙。老人自己不舍得花钱,省下来的钱主要的是为了子孙。

子女没成家时,自己不舍得花钱,节省的钱为了让子女不受委屈,为子女舍得花钱。

一旦儿子成了家,有了第三代,隔代更亲,疼爱孙子胜过儿子,孙子成了宝中宝。爷爷、奶奶自己花钱很节省,但在孙子辈上愿意花钱,出手大方。只要是孙子喜欢的,吃的,喝的,穿的,玩的,能滿足时尽量滿足。

其二、省钱为了自己养老。

老年人愿意省钱是为了自己养老。

因为人老了,身体健康状况走下坡路,身体的生理机能在退化,免疫力在下降,自理能力在下降。最担心失去生活的自理能力后,生活质量会下降,找人护理需要花钱,自己省的钱,自己用着总方便些。所以,老年人为了自己的养老,必须要省点钱存起来自己用。

其三、省钱为了给自己看病。

人老怕得病,因为看病需要花钱。但是,人吃五谷杂粮,哪能免得了不得病。

人老了,免疫力在下降,疾病容易上身,看病需要花钱,看大病花钱更多。所以,老年人必须为自己看病省钱。

其四、省钱为了保健。

现在的老年人,健康保健意织增强了。

由此而带来的消费现象和消费倾向是:购买保健品热情不减,愿意花费大价钱购买。如益生菌驼乳粉,蛇王酒,藏红花;硒粮香的含硒量高的鸡蛋(1个/3元)、大米(1斤/10元);吸氢的保健设备1.4万元/1套,等。

有的天天在艾灸店听课的大妈,一次性购买近3000元的保健品。

我居住的小区,有一对老人,去年住了10多次医院看病。从今年4月份开始,天天听“硒粮香”店的授课后,认定了含硒量高的西域产后,从此米、面、油、蛋等,全部食用品都是含硒量高的食物,今年7个多月过去了,没有再住院,更迷信和依赖这些含硒量高的食物了。为了保健也舍得花钱。

三、两种不同的消费习惯,都会在每一个家庭中自己去平衡

年轻人愿意花钱,老年人愿意省钱,这是两种不同的消费习惯。并行不悖,不必担心。

如何平衡两种不同的消费习惯?

01、量入为出,自然平衡。

每个家庭、每个人的消费偏好不同?花钱用途不同?

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即量入为出

通过量入为出,达到自然平衡

02、有费有省,自家平衡。

虽然是年轻人愿意花钱,老年人愿意省钱。有费有省,自家平衡。

03、老年人省钱、年轻人花钱,代际相传。

老年人愿意省钱,年轻人愿意花钱,这不是现在才出现的,而是从古至今的一种代际相传的历史现象。

当然,目前这两种不同的消费习惯中,也存在着值得引起社会关注和积极倡导合理的消费行为,正扬健康的消费习惯、消费风气。

(图片源于网络)




谢邀:不用处理,即使是一家人,也尊重各自消费观念,老年人愿意省钱,很好,赞同!年轻人愿意花钱,只要不出格,也很赞同,也很好!老人省老人的,儿孙用儿孙的,各得其所,家和万事兴,平安值千金,顺其自然,和谐共生!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我和老伴曾经都是“老三届”的下乡知青。先后回城后当上了教师和营业员,现如今都是年过70岁的退休老人。我们夫妻俩一生历经磨难,生活上仍然保持勤俭节约的习惯,所以处处省钱。我的儿女们都是70年代末出身,他们的消费观念与我们大相径庭,截然不同。在一个家庭生活中,消费习惯如何平衡,我说一说几点体验:

第一,在独立的生活空间中,互不干涉,各自按自己的生活习惯生活,这样相安无事。以旅游消费为例:我们全家人都热爱旅游。但是,这些年,我女儿一家利用节假日,经常外去旅游。他们专挑欧美、日本等许多国家游玩。坐飞机往返,住星级宾馆,品味世界各地美食。每次旅游一趟花费数万元。我退休后也酷爱旅游,但从未去过欧美等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我全部都围绕中国周边东南亚10多个国家背包游览。越南、老挝、柬埔寨等一些国家先后往返游过三、四回。而且每次都是坐大巴或火车旅行。住的几十元钱一晚的家庭旅馆,吃的是10多元一餐的路边摊快餐。出国旅游一趟也就三、四千元左右。最节省的第一次去越南河内,从长沙出发往返7天游,花费不到2千元。他们旅游消费时,我们积极支持他们住好、吃好、玩好,从不抱怨和指责。我外去旅游,儿女们多次善意的“干涉”,临行拿一笔充裕旅游经费,要求我在外舍得花钱,住好,吃好,玩好。我每回回复他们都是满口善意的谎言,说是住的星级宾馆,吃的大餐。后来他们明白了真相,每次外去旅游经费照常支助,但是却默认和尊重我的“穷游"习惯了。

第二,一家人在一起外去旅游时,充分尊重和支持儿女们的消费习惯。让一家人开开心心在一起享受温馨、幸福的旅游生活。例如2017年10月,有一位在张家界工作的学生,邀请我们全家去张家界名胜风景区旅游。我预订酒店时,特意订的四星级酒店,吃饭也在酒店。我们全家人坐两台小车自驾游,4天3晚玩得很开心。又如2018年5月,儿子陪同我们老俩口去东三省和朝鲜旅游。旅游半个月时间里,我们吃、住、行、玩,一切听从儿子的安排。旅游途中花销,我曾经几次抢着替儿子买单,即便是住三、四百元宾馆,一餐饭花费几百元,我们老俩口都乐哈哈的消费。只要一家人玩得开心、满意,花费钱多钱少也不是两代人之间的代沟了。

第三,善待自己,逐步学习和适应儿女们的消费观念,减少家庭成员之间矛盾,让晚年退休生活更幸福美满。这一代儿女们习惯了以车代步,出门一两里路,必须开车。如果是因为某种原因(车子维修、喝酒不能开车)不能开车,都是打的往返。而我们夫妻俩出门,在长沙市内走亲访友聚会,再远都是刷免费的“优待老年卡"坐地铁或公交车。俩相对比,免费的地铁或公交车肯定比不上打的或开小车。近年来,我们夫妻俩试图慢慢改变消费观念,出门办事或同学、朋友们聚会,收到聚会地址,随即让出租车司机直接送到目的地。特别是上班高峰时段出行,减少了挤公交、地铁途中辛苦。出行安全系数大大加强。例如我此次从长沙飞海南岛旅居。我们家打的士到长沙黄花机场需要100元。如果我坐地铁、公交车,不花一分钱。但是背着行李上上下下很费劲。儿女们因工作忙不能亲自开车送我到机场,儿子却花钱租了一个车,直接把我从家门口送到机场2号入口,方便多了。开始我不同意花这笔钱,后来为了不辜负儿女们的孝心,经过反思思考,必须要改变消费观念,不必省这笔钱了。这样消费,皆大欢喜。

以上就是我们与儿女不同消费观念如何平衡的体验,请各位指教!(图2为作者国外穷游时,在路边摊吃盒饭时,朋友拍的照片)

请各位关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3

标签:年轻人   孙子   儿孙   长沙   人愿   姑姑   老年人   子女   节省   观念   有钱   老人   习惯   年代   年轻   社会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