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说黄梅戏是湖北黄梅县的?

謝邀:

黄梅戏本就属于湖北黄梅县的。

国家都授于了湖北省,黄梅县为全国唯一的黄梅戏之乡,说黄梅戏属于安徽的,为什么黄梅戏之乡未授于安徽呢?

黄梅戏起源于黄梅,早年代黄梅战乱,洪灾民间艺人邢绣娘晿着黄梅戏,当时叫黄梅调,采茶戏一路谋生的方式,把黄梅戏带到安徽去了。我是黄梅人,说真话当时黄梅对黄梅戏没有高度重视,最后在安徽及安庆地区发扬光大了。

湖北省在1982年就提出,把黄梅戏请回娘家,我相信黄梅县的黄梅戏是会唱响湖北,唱响全球的。




我所知道的是: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县,发展于安徽安庆市!如果是黄梅戏的老戏迷就知道,老一辈黄梅戏名家部分唱腔的发音吐字都带有黄梅县独有的发音!就像京剧跟汉剧有莫大的关系一样,京剧里有一些吐字很明显带有湖北的一些特色方言!为什么呢?有些东西明明有据可考,有史可查,后来的人非要明争暗抢?

湖北,人所共知是有好多种优秀的剧种传世的!楚剧,汉剧,黄梅戏,这几种优秀的剧种出自湖北还不能说明问题吗?

而且,黄梅戏里有好几出老版连本大戏都与湖北脱不开关系啊!《吿坝费》《女驸马》《小辞店》都与湖北紧密相连哪!

《吿坝费》讲的是黄梅十八水镇连年洪涝,贪官横行,有人写了状纸,去向下江南的乾隆告御状!

《女驸马》大家都知道女主家住湖北襄阳!

《小辞店》男主是湖北浠水县人士!因为这部戏晚一点,所以又与安徽有关系了!




黄梅县老家肯定是黄梅的,不可否认的是,在安徽是有所发展,但也不能说是安徽的吧,韩G不知盗了多少中国的传统,想想就知道了





黄梅戏出自黄梅是有一定了根据的,当时没有成立戏剧,只叫黄梅调,山佰访友,告京城,辞店,王金龙嫖院,还有小折子,春香闹学,送香茶,打猪草,百日缘,打金枝,过盖岭……,当时都没有行成标准的唱腔,在我记事时,黄梅山歌中,唱梁山佰与祝英台,那声音是相当优美,田头地边,特别是在劳动中,休息时,那吖山歌唱黄梅调,真是莺歌燕午,缓解了劳动疲劳之感,由于自然灾害,确实在安徽有所发展,但终归黄梅之根基,这也不是什么标榜,黄梅戏发展到今天,是与安徵黄梅戏院的努力分不开的,如今黄梅戏己流传于大江南北,希望不要在圣地枝节上纠缠,传统黄梅戏发扬光大,仍然靠我们大家去进一步探索,去创新,让黄梅戏这一奇芭在中国传统文化领域更加绚丽多彩。[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





俗话说“无根不长草,空穴不来风”。所以不管安徽安庆人怎么想,“黄梅戏”一定不会是白叫的。

“黄梅”,百度汉语解释:1.成熟的梅子;2.腊梅的别名;3.中国湖北省东端、长江北岸的一个县;4.黄梅季。到目前为止似乎还没有找到黄梅戏与腊梅、梅子(黄梅)或时令黄梅季节有什渊源;故唯一可能就是此戏出自这个在湖北没有存在感的黄梅县!

仅仅是猜测?非也。黄梅县在湖北是个边缘化地方,离故楚中心荆襄之地、云梦之泽相去甚远;倒是跟安徽安庆毗邻而居!有着天然的亲近。况且安庆在清末、民初是安徽的省府,为长江“五虎”之一,经济、文化较为发达。所以起源于黄梅的山间采茶小调,走进文化需求市场更大安庆发展是再自然不过的了。有需求就有发展,黄梅戏就在安庆生根发芽了,也产生了许多优秀的艺人。尤其是曲调优美的采茶调遇到百年一遇的戏曲仙人——黄梅戏艺术大师严凤英,两块碧玉,一世“姻缘”,安庆催生了黄梅戏的辉煌。以至于后来黄梅戏念白、唱腔完全安庆化也就不奇怪了。




那你说为什么叫“黄梅戏”而不叫“宿松戏”“怀宁戏”或“安庆戏”!戏曲总有一个出处,你可以看一下黄梅戏处于湖北省什么地理位置。黄梅是湖北省最东边一个县,隶属湖北省黄冈市。黄梅戏在上世纪60年代鄂东南地区许多家庭妇女都会随口唱几句!那时候娱乐项目极少,电视机不普及,一直到90年代才慢慢从民间淡出!

听老一辈人讲;黄梅戏是一对黄梅人夫妻出门游走卖唱到毗邻的安庆市。黄梅戏在当地特别受欢迎,继而广为流传…之后被安徽省申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所以说———黄梅戏生于湖北,兴于安徽!




题主说黄梅戏是湖北黄梅县的我赞同,在古时湖北黄梅发大水,黄梅县人讨荒要饭把当地流传的采茶戏带到安徽安庆(黄梅县与安庆宿松相邻)。安庆艺人嚴凤英是桐城罗岭人,她把安庆方言溶入采茶戏中,在唱腔上进行了改进,黄梅戏比采茶戏更好听,没有严凤英就没有黄梅戏,安庆方言唱的黄梅戏就是好听。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被拍成电影,深受国内外观众的欢迎,一九五七年在华东地区文艺汇演中受文化部表障。安庆黄梅戏著名演员很多,韩再芬就是黄梅戏的后启之秀,还有马兰,吴玉莲,汪菱花等等,安庆就是黄梅戏的故乡。前不久国节期间,安庆市举办了第八届中国黄梅戏艺术节,来自全国各地许多省的人,聚积宜城观看盛大黄梅戏演出,要听黄梅戏请到安庆来。








黄梅戏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据史料记载,早于唐代时期,黄梅采茶歌就很盛行,经宋代民歌的发展、元代杂剧的影响,逐渐形成民间戏曲雏形。至明清,黄梅县戏风更盛。

黄梅戏前身即采茶调、采子、黄梅调等,后称黄梅戏。起源于黄梅县多云山区、太白湖畔的樵歌畈腔采茶调,形成于清道光年间,流播于长江中下游的湖北、安徽、江西、江苏等省周边的广袤区域。邢绣娘、余海先等一批先辈艺术家为黄梅戏的形成、发展和流播作出过杰出的贡献。

黄梅县地处长江北岸,旧时大部分地势低于江岸,有“江行屋上,民处泊中”之说,自然灾害频繁,水灾更为突出。频繁的灾害,迫使黄梅人纷纷学唱黄梅戏,以适应灾年逃水荒、打连厢、唱道情行乞他乡求生存的需要。这就大大促进了黄梅戏由山区向江湖平原地区的发展,向鄂赣皖毗邻地区的辐射。

约从清乾隆末期到辛亥革命前后为黄梅戏发展的早期。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或“采茶戏”,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安徽省怀宁县为中心的安庆地区,被称为“怀腔”或“怀调”。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黄梅戏从起源到发展经历了独角戏、三小戏、三打七唱、管弦乐伴奏4个历史阶段。前3个阶段均在湖北黄梅完成,为黄梅戏大剧种的最后形成提供了充分的先决条件。

严凤英、王少舫主演黄梅戏电影《天仙配》

黄梅戏发源于黄梅,发展于安徽,尤其是上世纪50年代,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将黄梅传统剧目《董永卖身》改编成《天仙配》搬上银幕后,黄梅戏享誉海内外,成为全国“五大剧种之一”。1920年的安徽《宿松县志》上记载有“邑境西南,与黄梅接壤,梅俗好演采茶小戏,亦称黄梅戏。”《中国戏曲曲艺词典》黄梅戏条目为:“黄梅戏,戏曲剧种。旧称‘黄梅调’。流行于安徽及江西、湖北部分地区,源于湖北黄梅一带的采茶歌。”1959年,由安徽省文化局编、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安徽戏曲选集》序中写道:“黄梅戏源于湖北黄梅县的采茶歌,清道光以后流入安庆地区。”中国戏曲史家、戏曲理论家周贻白在《中国戏曲史发展纲要》中说:“黄梅戏,源自湖北黄梅县采茶戏。”

1958年,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武汉洪山礼堂观看黄梅县黄梅戏剧团演出的黄梅戏《过界岭》,毛主席看完戏后,有疑问地说:“你们湖北的黄梅戏怎么跑到安徽去了?”当时的湖北省委副秘书长梅白向毛主席汇报了有关情况之后,毛主席恍然大悟地说:“原来你们的黄梅戏是大水冲到安徽去的啊!”毛主席还称赞说:“你们黄梅人还是演自己的土戏好,乡土气味很深,很感人,我也成了黄梅佬。”

1995年2月,黄梅县被湖北省文化厅命名为“黄梅戏之乡”。1995年8月,被文化部授予全国“黄梅戏之乡”称号




现在韩国人说春节是他们国家的非物质遗产,不是也有些人相信吗?比如楚剧的发源地就是以前楚国的黄陂;汉剧的发源地就是楚国的江汉平原武汉;黄梅戏的发源地就是湖北黄冈地区的黄梅县;天门花鼓戏就是湖北天门的剧种。湖南花鼓戏为什么不叫江西花鼓戏?河南豫剧为什么不叫河北豫剧?道理很简单,每个省的剧种不会去取其他省的地名。黄梅戏也是同一个道理,既然是安徽的剧种为什么要取湖北的地名?可以取合肥戏,安庆戏,六安戏啊?为什么要让湖北黄梅背一个“黑锅”呢?我说川剧是湖北的;越剧是湖北的,秦腔也是湖北的,人家不耻笑湖北是胡搅蛮缠吗?凡事都要动脑筋想一想,没有哪一个省的剧种去取一个其他省地名,除非这个省的人大脑有什么问题。




当今的黄梅戏当然是安庆的,源头可能有湖北的采茶调。戏曲都是相互融合的。黄梅戏吸收了采茶调,青阳腔,阴司腔等等。用安庆话演唱。在安庆形成的独立剧种。当时称怀腔府调。民国又叫皖剧。可是当时安徽省委书记是湖北黄梅人。他把皖剧又改成黄梅戏。黄梅戏唱火后,黄梅县采茶剧团改成黄梅戏剧团,派了大量的学生来安徽学。也请了不少的老师去教授。湖北剧团的团长张辉杨俊就是80年代他们请过去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6

标签:黄梅县   黄梅戏   湖北   宿松   安庆市   戏剧团   采茶戏   安庆   湖北省   剧种   安徽省   安徽   戏曲   玫瑰   地区   社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