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岁的孩子说心里烦躁无力,不想学习总想玩,家长该如何引导?有哪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这是一种正常的青春期心理现象,不过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应该正确引导,绝对不能用堵和吵的方式。

  1. 青春期孩子的情绪特点就是情绪丰富而强烈,且不稳定。他现在的状态就是属于情绪不稳定的状态,家长首先心里不要慌张,合理引导,正确解释,家校结合,共同解决即可。

  2. 孩子是否受同学的欺负,可以通过查看孩子的身体来判断,比如脸部、胳膊、腿部等是否有明显的伤痕。孩子是否受到同学的侮辱、嘲笑、伤害自尊的心理伤害,可以通过与班主任联系、孩子关系不错的同学口中来一探究竟。如果确实存在同学对孩子有伤害的事实,就要结合班主任、结合学校政教处来合理解决此事。

  3. 进入青春期后,孩子的独立意识开始增强,内心中有一种“我长大了”的心理冲动。即总想脱离父母的约束,但内心又急需同伴的认可和接纳,希望能融入小集体中,从而寻找归属感。如果孩子坐在教室的后面,而旁边的同学又都是学习成绩不好,行为习惯有待提高的同学,那他为了能融入到他们的圈子,或者说不被他们看不起,或是嘲笑,就只能自我调整,来适应他们那个“圈子”。怎么办?从寻找共同话题开始,即想学游戏,从游戏的语言中来找与他们的共同点。也可以把这种现象称为“从众现象”,不过对于他来说就是盲目从众。毕竟是玩游戏,向学习的反方向发展。怎么办?建议结合班主任,调换座位,避开“污染源”,不过你已经做了;购买励志类书籍,比如李尚龙的励志书籍;家长进行合理引导,即学习是自己的事儿,要有自己的主见,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学习程度、学习基础、家庭条件等)来寻找适合自己的路,而不能人云亦云,不能盲目从众。

  4. 如果孩子就是一味的学不进去,不愿意学,总想玩。无论是玩游戏,还是玩其他的。那可能就是他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这种情况的很大原因就是他在学习上有可能已经跟不上来了。或者说老师在课堂上讲课,他已经不少内容都听不懂了。所以,学习兴趣就极度缺乏了。怎么办?从游戏中来寻找自尊,寻找成就感。还是建议要结合班主任,了解孩子在校期间的各种表现,决不能武断下结论。

  5. 父母要把握住原则,通过玩游戏来想办法“入群”,不可取,至少在中学时代不可取。一旦陷入,孩子的学习更是会一塌糊涂。

总之,初中生中出现这样的情绪波动是很正常的,我还是建议父母主动到校,结合班主任,共同商量对策。当然,去校时,不能让孩子知道,或者是与班主任电话联系,共同商量。家校共育是一种不错的方式,值得一试!




从你的问题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孩子的这几点问题:

1、孩子是独生子,父母工作比较忙,对孩子的陪伴应该比较少。

2、孩子在学校经常被欺负,但是孩子比较胆小懦弱,不得不选择隐忍

3、别人在讨论游戏他不懂别人讲什么,觉得自己格格不入,说明你们对孩子的管教比较严格,孩子除了学习很难接触到其他的东西,所以孩子和其他人没有共同话题,无法交流。孩子比较敏感,比较自卑。

于是孩子的情感需求、社交需求等等各方面都出现了问题,导致孩子对学习也产生了厌恶。

孩子现在初二,14岁,正好是青春期的时候,青春期的孩子相对来说情感比较敏感,甚至整个时候他对情感的需求要大于其他的需求。

整个时候的孩子对外界的一切一切行为和看法,都是非常在意的时期。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

1、多陪伴孩子

有的家长认为孩子长大了就不需要家长的陪伴了,这是完全错误的观点。不是只有学龄前的孩子需要陪伴,长大的孩子一样需要父母的陪伴,还有理解。

你们每天工作,周末也陪伴不到孩子,孩子孤立无助,感到生活是冷冰冰的,和你们的交所以作为父母,这个时候你应该多关心孩子,和孩子多讨论他的内心,不要过于去反驳孩子,应该对孩子多一些理解与孩子共情。

2、帮助孩子解决校园暴力

孩子比较胆小懦弱,被欺负过得肯定也很不开心。他每天去上学的时候其实心理负担蛮重的,作为家长应该是出面解决一下。

不要让其上升为校园暴力,那样对孩子的影响会更大,真的是已经无法挽回了。坚定地去学校找老师谈,找对方孩子谈话,告诉孩子,父母永远站在你身后保护你。告诉孩子面对暴力可以选择勇敢地打回去,可以让孩子去练习一个防身术。让孩子有安全感。

3、不要对孩子管教过于严苛

上初中以后,孩子基本上其实开始是分群了,我们聊得来的就会合成一个小群体,对于格格不入的人他们可能会排外,甚至出现嘲笑。而这种行为其实都会伤害到被排外的孩子。

家长不要对于孩子过于苛刻,应该鼓励孩子去多接触他们同龄人应该接触的东西,玩游戏没什么大不了的,只要你合理的控制,懂得自律,没有问题。

4、鼓励社交

一切的问题堆积,导致孩子不自信,自卑,社交也出现了严重的问题。所以家长应该帮助孩子,鼓励孩子社交,交朋友,可以带孩子参加一些社群活动,做义工等等,帮助孩子扩大朋友圈。先鼓励孩子从校外开始,当他开始得到认同之后,他会慢慢地变得自信。

孩子不想学习了,根本问题不是学习态度,而是各种原因的累计和爆发,所以家长应该先帮助孩子解决心理上的问题,让孩子自信乐观,开朗起来。然后再解决学习上的问题。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必删)




14岁的男生自述心里烦躁无力,不想学习总想玩。心里烦躁无力是学习没有目标,碰到问题自己没有能力解决导致;不想学习总想玩,有厌学的趋势,家长要积极应对,该如何正确引导呢?

一、抓住机会,鼓励孩子自己解决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您孩子面对班里“小混混”,选择的是不惹事,隐忍。但换位置这种事情完全可以由孩子自己出面和班主任沟通,只有理由正当合理,一般会得到满足。孩子面对的问题有时候家长不要越厨代庖,背后做“军师”即可。如果实在不放心,可在孩子提出要求后,和班主任进一步沟通。现在家长出面调个位置,但只是换了个“”环境,或许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现状。这几个同学还在同一个班里,是不是还在习惯性欺负他?或者联合其他同学孤立他?这种情况会让孩子觉得烦躁无力。在这里,笔者要特地指出这点,很多家长以为孩子换了个位置甚至换个班级就基本解决这类问题,其实被欺负的孩子很可能还在被欺负,只是更隐蔽而已。碰到这些熊孩子解决途径不少,如直击回击,约谈对方家长等。比较迂回聪明的方法就是多去找老师问问题,在教室或办公室都可以,尤其是班主任处。这样借力打力,让孩子参与到解决困难的这个过程,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和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被欺负情况严重,宜立即和学校反映情况寻求正当解决之道二、设立学习目标,尤其要注意分化从成小目标进入初二,学科上加了一门物理,学习难度加大,学习困难的学生自然感到无力。孩子没有学习目标怎么办?帮孩子确立目标。根据题主描述,孩子比较不自信,如果目标过大困难太大,孩子容易失去信心。一般情况下,要确立一个大目标,再分成小目标。如中考考某某学校,初二达到的目标,英语学科达到的目标,现在英语学科存在的具体困难,如何调整现在的学习方法等等。有了小目标,孩子学习就有了动力,家长也要适时监督指导三、指出问题,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朋友观。根据题主所描述的情况,孩子不想学习总想玩,主要是由于到班里同学课间总是谈论游戏。他希望通过自己打游戏,和他们有共同语言,从而能够和更多的同龄人做朋友。家长首先要理解孩子对友谊的渴求,青少年急需同龄人的认同可以理解,但通过玩游戏交朋友的方式是错误的。为何不是通过参加集体活动?为何不是通过课堂积极表现?为何不是通过帮助同学?父母要纠正孩子这不太正确的想法,鼓励孩子多参加班集体活动,多和班里正能量的孩子交往
最后,笔者还要就家长描述的周末安排啰嗦几句。辅导课适宜安排在周六,半天为佳,而且父母正好也需要上班。一般前紧后松,周六要求孩子完成辅导和家作,周日基本保证一天休息,只留不少量预复习内容。周日可以让孩子睡个懒觉,适当预留娱乐时间等。笔者看您孩子才初二,周末却只有学习学习学习,这样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可以的话,爸爸周末带孩子打打球锻炼一下身体。现在春光明媚,也可以带着孩子多出去走走,心胸自然开阔些。休息娱乐和学习之间要有个平衡,这样更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反复读了题主的描述,题主所说的都是问题的表象,从表象中可以分析问题的症结有两点:

1,孩子缺乏自信心。

2,孩子渴求同龄人的认可。

针对第一点,这是家长需要用心引导的,但是从题主的描述中,我感觉到家长对孩子有些过度保护了:中午回家给孩子做饭(距离近还可以理解,如果距离远呢?初二的孩子完全可以锻炼他自己做饭或者让他自己在外面买着吃一顿饭了);孩子调位置自己完全可以和老师去讲,家长还要去和老师要求。从这两点我能感觉到家长对孩子的爱,但是我不赞成这种过度的保护。

针对这个问题,我认为要从根上解决,还需要家长从自己身上找问题,从言语和行为上给予孩子更多的鼓励,使之增加自信,比如可以夸他走路抬头挺胸特精神,可以夸他长大了,有这么自信的孩子感觉好幸福,等等之类的言语要发自真心。这样的小细节很多,需要家长用心去做,但是同时要注意一点点放手给孩子更多为自己做主的机会。

家长也要注意不要把所有的空闲时间都自己做主给孩子报了辅导班,那样的学生生活太没有意思,也培养不出孩子的幸福生活。可以从网络等各种媒体上和孩子聊一些这个年龄孩子感兴趣的事物,这个年龄的孩子,是需要看到、听到更多内容的。

随着孩子自信心的增加,他一定会找到和自己志趣相投的朋友。

针对这个年龄的孩子,家长到底该如何和他们相处?如何做好他们的引路人?我在“快乐庭院”推出的图文专栏“青春期系列七:一招搞定玻璃心”里面有详细的分析,该专栏参加了今日头条知识年货节,自即日起,至2019年1月27日,凡购买均享受五折优惠。同时我在以往的回答和发文中也有很多有关青春期的论述,欢迎关注“快乐庭院”,试读更多内容、购买专栏。




我是陈洪健,教育硕士,华大心理研究院咨询师,致力于青少年心理咨询。

虽说现已开放二娃政策, 但依然是独生子女的家庭居多。他或她是整个家庭的中心,一切围绕着孩子转。


一方面,孩子感受来自父母家人爱的同时意识到肩负的责任,知道应该要努力学习回报父母。另一方面,孩子缺乏学习的动力。学习其实是艰苦的,是需要有意志力、耐得住寂寞的。


您孩子目前正处于一种矛盾的心理,且14岁的孩子正值青春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没有完全树立起来。孩子在学习生活中缺乏价值做引导,这种感觉就像是浮萍,有漂泊感,心里自然会感到无力。那么家长应该如何做引导呢?

一、安抚情绪

这个孩子一周要上六天课,心里又有苦恼,身心俱疲。由于是家中独子,父母又忙于工作,在家几乎无人可以交流。在学校又没什么朋友,孩子相当苦闷又无法释放。鉴于此,首先要安抚好孩子的情绪,它是后续有效引导的前提。

二、澄清价值

澄清是什么给予我们生活以意义感和目标感,以及把我们的价值作为行为的持续向导。这个孩子学习动机匮乏,家长需要帮助孩子澄清价值并和他的价值建立链接,使他能够利用价值来鼓舞、激励和指导学习的持续行为。

三、权衡利弊

当孩子的学习生活能以价值为导向时,外境对他的干扰自然就小。这时再引导孩子去权衡读书与玩游戏的利弊,自然容易多了。让孩子搞清楚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游戏不能说一点都不能碰,但只能作为学习之余的放松。


四、结交益友

鼓励孩子与一些和自己志同道合、价值方向一致的同学交往。如果孩子能被同类接纳并和他们成为朋友,他就会有归属感,不再感到孤独,学习起来就更有力量。

关于华大
原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工作室,始于2003年,专注心理咨询、心理培训、企业EAP。300多名富有实战经验的心理咨询师团队,600余名志愿者服务团队,30门电话组成的免费公益心理服务热线向社会提供服务。
不管你有任何心理或情感困惑,可以关注及私信我们的头条号,向作者提问咨询!




情绪烦躁,不想学习只想玩,其实就是厌学的一种表现。

这个问题因人而异,可轻可重。

说轻,其实这种情绪反应几乎所有上过学的人都或多或少经历过。只不过很多人通过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调整,迅速回到正确状态。

说重,就是有的人在出现这种苗头以后,没有合适的外力引导,自己也没有能力调整,成绩下滑厉害,最终完全厌学。

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家长和老师都要参与进来,跟孩子沟通交流,找出根源,想办法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的关键点就是耐心跟孩子沟通,找到引起情绪波动的根源。

这个根源最可能是这几个方面:

1.某些科目的学习有些跟不上,长期力不从心导致了乏力焦躁、丧失信心。

对这种情况建议家长给孩子找合适的辅导老师做一下辅导,想办法有针对性地提升加强一下,防止孩子越落越多最后失去信心。

2.人际关系出现问题,干扰了情绪。

这种情况需要跟孩子好好了解清楚问题在哪里,必要的时候家长和老师都可以根据情况做一些工作。比如老师可结合班里的情况通过班会、谈心等方式进行引导。家长也要做好安抚工作。

当然,这个人际关系问题也可能是早恋,这就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了,更加需要跟老师协作,看怎么做合适的引导工作。

3.痴迷游戏等,导致无心学习。

这种情况无他,就是家长要控制好电脑手机的使用,不能让孩子处于没有监管的状态。

痴迷游戏是很多孩子堕落的重要根源之一,家长务必高度重视。

4.与不良人员建立了交往,思想开始出现改变。

这也是孩子堕落的一个重要诱因,对这种情况就是家长老师务必监管好孩子的行为,发现苗头及时掐灭,防止出现严重滑坡。

总之,教养孩子是个费心费力的活,家长务必时时关注孩子,多跟老师沟通,家校联手解决问题。





14岁的孩子说心里烦躁无力,不想学习总想玩,家长该如何引导?

为题主点个赞!题主描述得很清楚,而且看得出来,题主跟孩子的关系很好,否则孩子不会选择向家长坦诚这些问题。这是一个好苗头,也侧面证明题主的家庭教育非常不错。所以这个问题要解决起来,就显得容易了很多。(亲子关系恶劣是解决青春期孩子问题的第一拦路虎)。

如题主描述,孩子感觉烦躁无力的原因有以下几个:

1. 独生;

2. 遭欺负,只能隐忍处理;

3. 与同学没有共同话题,格格不入;

4. 没有朋友;

这些看起来是四个问题,但实际上,是一个问题:孩子的社交能力不够好。

1. 独生:

独生的孩子,一个人拦有家庭的所有资源,如果他的成长历程中,只以满足家长的希冀为目标,那么孩子就没有意识到要与他人沟通,更没有必要与他人沟通。-- 他已经做到了家人对他的期待,完全忽略了自己的需求;

孩子缺乏对“自我”的认知;

2. 遭欺负,只能隐忍处理:

为什么孩子只能隐忍呢?已经14岁,他没有反抗,甚至没有向老师求助,更没有和对方进行沟通表达自己的不满。也就是说,他只懂得“独善其身”。

这是非常不利于孩子以后的发展的,身处集体之中,不公的事情常有发生,不好的人也必然会遇见,孩子以后出去社会,能生存得好么?

孩子缺乏争取自己权力的能力;

3. 与同学没有共同话题,格格不入:

同学们的话题,是游戏,这是非常正常的一个现象,就如我们成人的话题,更多的是钱权。不同年龄段其共同话题是不同的。

因为孩子从来没有接触游戏,或者少接触游戏。同样也包括了手机、电脑等等。

先不讨论这些工具、游戏、话题是否对孩子的学习有利,很现实的一个状况就是,当身边所有人都在讨论一个话题而自己完全蒙圈的时候,自己就会成为一个“怪胎”,一个“另类”。

从这里也侧面的显示出,孩子的生活很单调,除了学习还是学习,应该说除了学业还是学业。(学习包括了所有自己并不认知的知识,知识无分对错,对错之分应该是对知识的应用)。

那么孩子以后很可能面临另一些问题,如何于同事相处,如何与异性相处;

孩子缺乏多姿多彩的生活;

4. 没有朋友

综合以上,一个人,他不知道自己所做的到底对自己有什么用处,不知道维护自己的权利,不懂得如何与同龄人交流,生活永远的三点一线,朋友就成了空谈。

而这就造成更严重的问题,当孩子遇到自己十分希望与之交往的人,那么孩子就很可能对对方百般迁就,例如孩子喜欢了某个女生,而该女生则喜欢玩游戏、纹身、染头发、打架抽烟的男生,孩子就会像儿时满足父母的希冀一样的做法,改变自己成为对方想要的人。

而在青春期,孩子的四大需求中,有3/4是社交需求:

(一)、合理的物质需求

(二)、朋友的交往需求

(三)、对异性关注的需求

(四)、获得帮助的需求

综上所述,孩子会发展成现在的状况就几乎成了必然事件。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帮助孩子解决这个问题呢?难道让孩子玩游戏?

不,实际上,我们要帮孩子解决两个问题:

1. 找到对的朋友

确实,在游戏领域,孩子根本没有和同学有话题的可能性(除非让孩子进入游戏领域)。这是孩子的一个错误认知,也是家长被误导的一点。

既然这个群体没有与我们有共同话题的人,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寻找跟我们有共同话题的群体呢?

例如孩子在某方面有成就、有兴趣,比方说钢琴,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让孩子寻找到钢琴爱好者的集中地并让孩子多多参与呢?

细心点,总能发现孩子感兴趣的地方,只要正向的即可;

2. 孩子对于现状的认知

孩子现在处于茫然的状况:我是谁,我在哪,我要干嘛?

换句话说,孩子现在并不知道自我价值是什么,因为自我价值还包括了他人对自己的认同。

找到孩子的优势,并辅助孩子加以发挥,让孩子从中找到他自己的价值,他过去的努力能给他带来什么样的回报。

文章较长,职业病犯了,总爱分析和解决孩子的问题,见谅!希望对题主有所帮助!




这里有两个问题,一、孩子在同学交往上表现出来的,不善于表达、选择、隐忍等方式,二、学习态度上的认真程度等需要加强。针对这类的问题,这个年龄段会有以下的特点,人际交往开始复杂,学习上又会出现厌学、焦虑等,也会无缘无故的起情绪,这是因为一些由于青春期孩子身体的变化、生理的变化和心理的变化,导致孩子内心心理压力比较大,情绪易波动,那我们建议要创设各种各样的运动类的项目,通过运动的项目来宣泄孩子的压力,然后缓解他的情绪发展。此外,这时期的特点与孩子三至六岁阶段的经历是密切相关的,如果三至六岁这个阶段得的到鼓励和肯定不足的话,或是家长给予孩子表达自己的机会过少,孩子也会出现不自信、选择隐忍、不表达。



那现在我们再回到问题上来,针对以上两个问题给的家庭策略是,第一,从现在开始,我们家长首先要接纳孩子,接纳孩子的现状,以宽容的心态对待,同时家庭环境活跃一些,比如搞一些家庭活动,讲笑话,讨论游戏等等。第二,家庭里多听孩子表达想法,家长做到少说、多听,做到尊重孩子的前提下沟通和引导。比如用教给大家的的黄金沟通八步法,这个方法,大家一定要坚持用下去。第三点,学习上一定会有压力,我们需要给予理解,同时考虑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对学习的影响,以及学习的价值和意义。第四点,从孩子的角度创设环境,使得孩子与同学之间的关系慢慢融入到一起,比如同学聚会,一起参与学校社群活动,也可以参加玩游戏,一定要和孩子约定玩游戏的度,比如玩游戏的时间。第五点,培养孩子的爱好,尤其是运动上的爱好,不仅能够锻炼身体还是情绪释放的方式。最后,家长加油吧,以上这些不是一天我们就能改变的,还有孩子的改变,我们首先要做到自己先改变,然后我们再去影响我们的孩子,并且坚持一定的时间积累,相信我们和孩子一定是朝着我们的目标去成长的。




马秀老师:长颈鹿幼儿园园长,儿童心理行为咨询师




如果14岁的孩子出现这种状况,家长首先要反省是否家庭里出现了一些变故(比如夫妻每天吵架,夫妻离异),孩子的某方面变化和家庭环境关系勾连密切,其次,要观察孩子有无生理方面的异常表现,比如常说头疼,肚子疼之类的,除去身体疾病的原因,更应关注孩子是否患有心理疾病,比如躁郁症等。




我孩子有一次也说“我就想玩,不想学习”,我很高兴的回答说“好啊,不想学就不学呗,想玩就玩呗,反正学习又不是学到我们脑袋去了滴,那我们早上就不喊你起床了,我们就直接上班去了,我们不上班挣钱可没人给我们饭吃噢”然后那个周六周日我们早上直接出门上班,晚上“加班”,连续两天,到了周日天快黑了,孩子打电话:妈妈,你们什么时候回来?我煮饭吧。。。”从此,自觉完成学习,然后问要不要帮忙做饭,然后征询意见问:我去玩游戏了?我很快乐的回答: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9

标签:家长   孩子   青春期   班主任   烦躁   无力   情绪   父母   需求   目标   同学   老师   话题   价值   心理   家庭   游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