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每天盯着孩子学习,小学成绩那么重要吗?

我家孩子今年上一年级,自从上了一年级以后家里的氛围就发生了很大变化。电视就没在打开过,我在家里说话越来越不敢说话,一年级孩子每天不让出去运动,无论是假期还是工作日不是弹钢琴就是学美术,在要吗就是学数学,学拼音,学英语,学口才,学奥数,白天上一天学,晚上写作业写到十点半,周六日也不放过孩子,不让说,一说就吵架,还打孩子,骂孩子,这会还在骂孩子。

我就想问一年级或者小学真的这么重要吗,把孩子非的往死了逼吗,这才一年级,那到了初中,高中,还得让孩子抑郁了。

这日子也是过够了,什么时候是个头,你就是考上了九八五又如何,一个女孩子。唉唉唉唉,唉唉唉唉啊唉唉唉唉。




小学成绩不重要。但是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很重要。

而学习习惯的培养是需要妈妈每天陪着孩子去学习的。如果你理解为陪伴孩子写作业的话,心情是放松的,态度是积极的。如果你理解为是在盯孩子完成作业的话,你自己是有情绪在里面的。这样子你就会抱怨。你也会质疑小学成绩那么重要吗?

实际上我们陪孩子玩,写作业,这都是我们做家长的应负的责任。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




小学阶段对于人的成长是蛮重要的

这阶段顺利的好的话 孩子会发展出勤奋的品质

看到“盯”这词 好像感受到了氛围的紧张感[捂脸]




看了您的问题,感觉孩子上小学之后,你们家里的变化,也感觉到孩子的时间被安排得很满;还有一个感觉,就是您和爱人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不一致。

想要改善这种情况,我的建议如下。

1.先跟爱人好好聊聊。

从您的问题里看出,您的爱人是一个对孩子要求比较高、比较“鸡血”的妈妈,她之所以给孩子安排这么多辅导班,还有课程,也是为了孩子将来能够更有竞争力,从这里看出,您爱人是一个对孩子负责任的妈妈。

但是,她不让说,一说就吵架,还打孩子、骂孩子,说明她自己内心对于教育孩子有焦虑感,而这种焦虑感又因为没有科学合适的方法而无法排解,所以通过打骂孩子这种最省事、看似最低成本的方法来教育孩子。

对于这个问题,建议您先跟爱人好好聊聊。毕竟孩子是你们两个人的,虽然她不让说,一说就吵架;但是,你们之间对于教育孩子的不一致,会让孩子内心感到很分裂,不知道该听谁的;如果继续这样下去,孩子还容易学会“钻空子”,或者亲近对她要求比较松的那一方,或者变成“墙头草”。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父亲对孩子的要求必须跟母亲对他的要求保持一致,只要孩子感到母亲和父亲对“可以”、“不可以”、“应该”、“不应该”等概念有不同的看法,那么,即使最合理的要求,在他们看来也会是暴力、强制,是对他自由、欲望的践踏。这样就会养成孩子任性、不讲理的恶习。

对于这种情况,您不能因为担心吵架而坐视不管,而是要拿出坦诚的姿态和爱人进行沟通。

建议沟通分为三步。

第一步,可以先就孩子报辅导班的问题,跟爱人聊聊,听听她这样做的理由;然后再说说自己的想法。在说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尽量使用客观描述性语言,不要主观用事,以免再和爱人怼起来;

第二步,针对两个人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讨论,找到一个折中的方法,尽量达成一致;

第三步,拿出坦诚的态度,和爱人一起进行调整和优化,共同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通过和沟通和反思,看看和爱人的不一致除了反应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在其他方面有没有不一致的地方;如果其他重大问题上也有很多不一致的地方,那就要反思你们两个的婚姻关系了。

2.明确小学阶段到底需要培养什么?

小学阶段是从6岁到12岁,处于儿童中期,也叫做“学龄期”。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它标志着正规教育的开始。

这个时期也有这个时期的心理发育特点,对于父母来说,要从身体、心理、安全教育和学习四个方面养育孩子。

(1)身体。

父母要保证孩子能够有充足的营养。

因为获得更多营养的儿童与同伴的关系更加密切,会表现出更多的积极情绪、更少的焦虑和更适度的活动水平。

好的营养不仅可以促进骨骼的强壮成长,也与牙齿的健康发展有关。

在童年中期,大部分恒牙替换了幼儿期的乳牙,大概从6岁到11岁,乳牙以每年大概4颗的速度脱落;营养还与认知表现有关。

营养充足的儿童在言语能力和认知能力上比营养不良的儿童表现得更好。

有研究表明,营养失调可能会通过抑制儿童的好奇心、反应性和学习动机而影响其认知发展。

所以,父母要给孩子做好一日三餐饭,保证孩子的营养;让孩子尽量不吃不健康的食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2)心理。

这时候,父母还要关注孩子的心理状况,避免忽视孩子的心理。

现在的孩子不同以往,接触了更多的信息,也更有自己的想法,成熟得更早,父母要及时关注孩子的心理状况,和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另外,此时的儿童处于“勤奋对自卑”的阶段,如果儿童能够顺利度过这个阶段,就会拥有能力感;如果不能顺利度过,就容易导致失败感和自卑感。

父母要注意提升孩子的自尊水平,给孩子自信,不要打击、否定孩子;既要为孩子提供温暖和情感支持,又要对孩子的行为设定清晰的界限。

(3)安全教育。

学龄期儿童活动性的增加是意外事故发生的原因之一。

父母平时就要给孩子讲解一些安全知识,让孩子遵守交通规则,学会保护自己。

另外,还要注意网络安全,引导孩子安全上网。

(4)学习。

这个时期孩子的主要任务还有学习。父母要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等。

一是三种学习能力。

这个时期,要培养孩子的阅读理解能力、背诵能力和计算能力。

二是时间管理能力。

什么时间做作业,什么时间玩,要跟孩子商量出一个合理的时间,让孩子提高对时间的管理能力。

三是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方式。

父母要注重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更加注重在掌握知识本身,而不仅仅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分数上,这样孩子才更愿意深入地学习。

如果一个孩子仅仅是只注重学习成绩,以为考试成绩就是能力本身,这种错误思维,容易培养一个目光短浅的孩子,会极大地限制孩子的发展。


小学阶段是人生中很重要的阶段,父母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培养好孩子,多陪伴孩子,这样,有了良好的身体基础、心理基础和学习能力基础之后,以后到了初中、高中等阶段,才会更省力。


希望以上回答可以帮到您。


初雪,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我看了看数据,初中升高中的比率大概是60%左右,高考本科率是45%左右。

也就是说上本科的孩子大概是27%左右。

大专大概是10%左右。

算上五年制专科等渠道,上大学的孩子比例超过了40%。

这里面有一个教育资源差距。

大城市的升学率肯定要超过40%,偏远地区的远远低于这个平均值。

从人性来说,大家都会和身边人比较。

也就是说卷不过北上广,首先得卷死身边人。

所以内卷就这么越来越牛X了。

只要跑赢身边人就是胜利,谁也不想当那个60%。

但事实上这60%不上大学的人照样可以活得不错,而且会越活越好。

因为将来劳动力缺口会导致他们的待遇和环境都有极大的提高。

然而,我们谁也不愿当小白鼠,所以大多数人都得继续卷。

觉得卷的大概都是卷不过别人的。

资源好的大概都是要把别人卷死的。

事实上我们很多人都是怎么追都追不上那些人尖儿的资源的。所以卷不过他们是真实的。

我们无非是想把自己做好,求个心安吧。

小学成绩说重要也重要,说不重要也不重要。

其实大家心里都有尺度。

之所以形成这个局面,还不是大家都想着更进一步!

要被分流的拼一拼就能上大学了。

能上大专的拼一拼就能上本科了。

能上本科的拼一拼就能上211了。

能上211的拼一拼就能上985了。

能上985的拼一拼就能上top10了。

能上top10的拼一拼,也许就成了大人物了……

人心不足而已,选择其实一直在我们自己的手中。

我们都是尘世之浮游,都是在相信因果!




不是成绩重要,是让孩子从小养成按时学习的习惯




我觉得还是很重要的,基础好决定上层建筑

目前孩子学习在小学我认为分成这几个部分;小孩子学习+家庭教育+学校教育

还有就是习惯的养成




我认为孩子在小学阶段最重要的是培养好的学习习惯。进入小学后,首先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作息,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一张时间安排表,规划好学校以外的时间,合理分配学习、锻炼、游戏、阅读等。前期应该多陪伴孩子一起完成时间安排表的内容,在他养成习惯后,多鼓励,让他自主完成。




小学成绩是很重要的,如果小学学习成绩太差,他到初中以后他跟不上班,影响他中考高考的。

小学时期是打基础的时候,一定不能让孩子和别的同学成绩拉的太多,作为妈妈是要多关注自己的孩子的学习成绩的,保证自己的孩子的学习成绩不能太差


首先注意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让他有独立做作业的能力,让孩子能够静下心来学习,这时我们大人确实要注意,最好在孩子做作业的时候不要看电视,不要玩手机,最好的方式是拿本书陪伴在旁边,你也在学习,如果家里有学习的氛围就更好了,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非常重要。


其次注意要教育孩子,注意上课听讲非常重要,上课聚精会神听讲,然后做作业就非常轻松,复习起来也非常的快,但如果说每天盯着孩子,这个是不必要的,只在他写作业或者学习中遇到困难的时候,帮助孩子解决困难就可以了。




培养学习、思考的习惯比较重要。

就是觉得这么聪明的脑袋不思考点有难度的问题,有点浪费,应该在后面逼一把,不能害怕费时间去克服难题,尤其是面对不喜欢的问题的时候。毕竟是未来工作的素养之一,每天得练。

后来仔细看其他作业吧,发现老师真的很忙,经常疏漏,所以,只能盯着改。另外在语文作业方面,主动思考、总结的作业还是欠缺。准备在寒假集训一下。

字写得也很丑,但是认真写还是能见人的,就是不愿意费力气,需要盯着练,速度很重要,质量也得跟上。

他说羡慕班里学习最好的同学,什么成绩都好,一年级二年级欠的比较多,我只能尽力满足他的期待,天天给他补课。[捂脸]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9

标签:成绩   孩子   小学   作业   教育孩子   爱人   家里   时期   父母   营养   阶段   能力   妈妈   儿童   心理   时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