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觉得德云社相声不如以前好听了?

那确实是这样,可能是盛名之下江南才尽,没有创新,全部是老套路而造成的。相声演员也要与时俱进,时时创新,思想僵化肯定会淘汰的。




五环之歌能唱多久呢?那种並无多少内涵的相声长久不了,刚一听新鲜感而已。那种在台上几个相声演员打成一锅粥,那是相声吗?那叫胡闹。什么五环你比四环多一环,修到七环你比五环多两环,你是讲相声还是给大家上算术课?新鲜感过了当然不好听啦(只代表个人意见,如有不敬,多多海含)。




没吃过肉的时候,肉喷香无比!吃块肉,香味能回味无穷,那感觉,美!

生活好了,顿顿都吃得上肉了,突然觉得肉没以前香了,于是,各种找原因!

要么是饲料猪,要么是瘦肉精猪,要么是四月肥或三月肥闹的!于是,猪又被分三六九等,肉又被分上中下品。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于是各种烹调方式齐上,还是没有以前的肉香。

不独猪肉,大多数食品都是,再也没了以前的味道。或许,跟食品本身有关。但更多的是,吃东西的人变了?

吃过见过后,人们的胃口被吊起了,审美提高了。原来需要仰望的存在,现在唾手可得。

物以稀为贵,但现在都是不稀罕!

以前没有什么娱乐,相声就是全部慰籍。现在,全天候娱乐至死,还有什么新鲜感?

相声演员,犹如下蛋的母鸡,被催着赶着下蛋,下了蛋,一尝,不稀奇,又继续催新作品!

或许,因为创作规律,相声的质量比不上十几年前的郭德纲巅峰期,但是,平心而论,观众,还是那个时候的观众吗?




德云社的相声是炒作起来的,谁能举出他能拿出手的相声?




没有实质性的内容,不接触社会实际,只是插科打诨的说学逗唱是不会有生命力的。相声这种艺术,最接地气,一直就是存在发展于普通劳动者之中。针贬时弊、触击社会、讽刺愚昧、鞭挞落后是他的生命。一味的幽默风趣耍嘴皮子,油腔滑调,时间长了人们就会有视听疲劳乏味。

以前的相声名段,关公战秦琼、夜行记、买猴、五官争功等等,哪一个不是具有讽刺社会现实、激浊扬清、寓教于乐的功能取向呢。德云社的相声,就是围绕长相、男女、胖瘦、高低、脑筋急转弯找话题、做文章,很少触击社会问题,给人的感觉是显得浮浅缺乏深度。相声只是沦落为不关社会痛痒的风花雪月、打情骂俏、嘻嘻哈哈,那相声的社会生命也就该结束了。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学艺术,要迎合社会需求,也要保持他的本质特征,要有歌颂有批判,在此基础上再体现艺术特色。为艺术而艺术是无源之水,只有为人生的艺术才有生命力。




于谦家没出新鲜事[大笑][大笑]




相声和小品一样,都有峰谷时。开始非常火爆,但是时间久了就难以维持了,语言艺术越来越难,因为一些话已经是弹尽粮绝,巧妇难度无米之炊,这种局面今后更加严重。再有就是大众的欣赏水平的不断提高,口味也刁了,这都是相声小品不景气的重要原因。




人们的欣赏水平越来越高,德云社的相声如果不能与时俱进,满足广大听众的要求,必然会失去许多听众。同理,其他娱乐节目亦然!




谢谢:可能不像从前那样、老郭有什么说什么了。本人除了关注张云雷之外,听郭于的相声还都选择以前的,我觉得即通俗又接地气,都是百姓生活的家常礼短。不过现在德云社的发展迅猛,有几位年轻的相声演员也成了气侯,静心听还是不错的。德云社目前“一家独大”是有道理的,当然这是值得心慰的感觉。
一位歌手也有他最火的几首歌曲,郭德纲的相声也是一样。也许哪一天又一段相声的高潮期?现在郭先生在培养徒弟们成功为中心,也谨慎的创作和表演几段相声,我支持愈加沉稳的老郭,更支持德云社这支用老郭心血组建成功的民营企业-德云社!





越来越多的人觉得德云社相声不如以前好听,主要有这么几个原因。

第一,郭德纲内敛了。以前是一无所有白手起家,所以很多原创非常优秀,也有很多讽刺作品。其实听相声讽刺占很大比例,也容易引起共鸣。

现在郭德纲功成名就,关键是后面几百号人跟着找饭吃,他要为那些年轻人负责,所以自然内敛。

第二,观众胃口养叼了。以前没听过相声,或者有些就是歌颂型的不好笑,老郭相声出来以后就回归相声本源。听多了,观众要求就高了。但欣赏水平可以快速提高,创作水平可是需要时间积累。

第三,原创少了。比如老郭,以前闲的只有创作时间,天天趴着写相声。

现在带着几百号人,还要培养徒弟,开拓市场,只缺乏创作时间。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1

标签:算术课   相声   新鲜感   与时俱进   徒弟   听众   生命力   观众   演员   水平   原因   感觉   时间   艺术   社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