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到底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

本山




谢谢邀请,首先,性是诸法永恒不变的本体,即佛家讲的真如、自性,无善亦无恶。
其次,儒家讲,人之初,性相近,习相远。
人之初,性相近,说明了性的本体无善亦无恶。
习相远,说明由于人所处环境的不同,可锻造出本性的善与恶。
最后,自性随缘不变,不变随缘。






人之初,一张白纸,无善无恶。但带给母亲的痛苦就注定了人生带有原罪。

一张图纸铺在眼前,以善下笔还是以恶下笔全凭自己的选择。但幼年或少年时父母的影响力颇大,溺爱的结果是可想而知。

成人后就凭自己的造化了。如果家庭.学校和社会积极引导,绝大多数会成为正能量的人,反之,其中一些人可能会走向邪路。

也有些例外,受过良好教育的,不一定会成长为人才.好人,路途坎坷的人还可能知恩.达理.成才;也有时善恶一念之间。

人的三观需要改良,人的素质需要修练,但恶人从善,善人行恶的概率都很小。





人之初,性本真!赞同的请举手[祈祷][祈祷][祈祷][加油][加油][加油][赞][赞][赞][打脸][打脸][打脸][大笑][大笑][大笑]




人之初,亦非善,本无恶。一白纸,一棵苗。传世文,害人书;参天树,歪弯木。善与恶,后养成。家与教,很重要;世与俗,性熏染。善非恶,恶难善。

乌鸦蛋,生不出天鹅,

野鸡窝,飞不出凤凰。





这个问题历史上已经争论了几千年仍没有定论!如同人活着到底是为什么至今没有定论一样,所以才要好好活着寻找答案!

人性到底性本恶还是性本善?古圣先贤的争论中。曰恶的举例说,一个双胞胎孩子,当母亲给一个喂奶时,另一个就哭闹,非要和对方抢着吃,说这是人性恶的具体表现。 曰善的举例说,但凡一个正常人,看到别人落难,都会有恻隐之心,说这就证明人性本善。

其实,细想一下,人性无所谓善恶,均取决于外界的影响和侵染的。诚如一句名言所说:上帝造人是让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

所以,人活着需要修炼,需要反省,需要探寻生命的真谛!




你看看劳苦大众哪个不善良!




本无善恶,全在后天熏陶与影响!

人刚刚来到世间本无善恶,什么也不懂什么也不会,只知道啼叫一声,有的连啼哭也不会,得叫人帮助一下才会叫。因此,人之初本无善恶!

人来到世间,从呀呀学语开始就接受后天的熏陶与教化。在“善”的氛围中成长,自然以“善”为主。在“恶”的氛围中成长,自然以“恶”为主。

当年武汉封城抗疫期间,有个享受副厅级待遇的人,居然在创作的“日记”中捏造出“火葬场遍地手机”的谣言。许多人都指责为何如此之“恶”,感到不可思议。其实她一直生活和成长于“恶”的环境中,所以在武汉抗疫期能“恶”语不断,“恶”意不绝。不仅武汉抗疫期间“恶”,而且早就“恶”了,她还写出了《软埋》。

古语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就充分表明的,人的“善”与“恶”与接触的氛围、环境、人与事密切相关,紧密相连。用四川话来说,就是“跟好人学好人,跟倒端公去跳神”。

人之初本无善恶,全在后天的熏陶与教化。





人之初,性本性,善者善,恶者恶。

论语中还说: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国志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引用王阳明四句教:

无善无恶心之体 ,

有善有恶意之动 ,

知善知恶是良知 ,

为善去恶是格物。

所以不用纠结性本善还是性本恶,最终为善去恶是就对了。




人之初,无善亦无恶。善恶是在对社会的主观认识。婴儿,除了感觉,沒有认识与思维没有情感,何来善恶。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6

标签:佛家   儒家   古圣先贤   邪路   自性   武汉   本体   善恶   定论   白纸   本性   后天   氛围   人性   环境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