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木水火土,大家能否谈一谈“五行”的由来?

金木水火土是阴阳五行慨念,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生产实践中,对宇宙万物的规律、发展、结构最基本原素与现象的朴素的认识,揭示了自然界万事万物的基本结构,它们的依存、对立、消长、衍化形成了事物发展的规律,因为它们相互矛盾,解决矛盾就要尝试各种各样的方法,因此金木水火土是人们最原始的也是最直观的也是最朴素的方法论,是最直观容易理解的哲学。

长期以来,人们把金木水火土的阴阳理论误读为神秘文化,事实上它没有什么神秘可言,恰恰相反,它浅显易懂直观,相生相克相诲形象的解释了世界上万事万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从而给人们提供了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观点方法和依据,这种方法直观朴素,有着非常独特的优势,这也是有别于西方文化哲学最显著的特点。

金木水火土是构成世界的五种基本原素,它们是外化形成与基本运动的一种方式,它们之间的依存与矛盾促成了世界到自然,自然到社会以及社会到人的基本运动和存在方式,同时世界的万事万物的基本性质和现象都可以用金木水火土的观点方法来解释或解读。

总之,金木水火土是中国人独有的方法论和哲学观,它们形象生动的解读了世界万事万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和现象,通过对它们的理解,能更好的找出促进自然和社会发展的方法和路子。

事实上,金木水火土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它们的精髓深植于每个国人心中,普遍的是大凡寻常百姓在日常生活中当遇到棘手的问题时,首先用金木水火土

这种朴素的方法来解读,进尔找到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

我们要切记,金木水火土理论虽然是一种朴素的方法论和哲学观,人们千万不要将它们神秘化,全能化,世界是在发展变化的,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论和哲学观也应随着事物的发展与变化而不断改进,进尔去不断的完善。




五行是中国古代道教哲学的一种系统观,广泛用于中医、相卜等方面。

中国古代哲学家用五行理论来说明世界万物的形成及其相互关系。它强调整体,描述事物的运动形式以及转化关系。

阴阳理论是古代的对立统一学说,五行学说是原始的系统论。

五行一词最早出现在《尚书》的《甘誓》与《洪范》中,在《甘誓》中是指"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洪范》中则指出‘’鲧湮洪水,汨陈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畴……鲧则殛死,禹乃嗣兴,天乃锡禹洪范九畴,彝伦攸叙……。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它提出了为人们所用的以水为首的五才排列次序,以及五才的性质和作用,但是它没有触及五行之间的内在联系。五行表示五种动态平衡的运动状态,而非实在的某种特定的元素物质,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进而变成六十四卦,演变万事万物。五行来自河图,后来出现了洛书,完善了阴阳五行理论。

河图是古代用黑白点组成的。

道家在春秋时期便提出了属性五行相生相克的思想理论。

"五"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行"是指运行或运动。

五行主要是以生、克、乘、侮说明事物间互相联系及生理病理过程的。

五行相生,即相互滋生,促进的意思,借以说明事物有相互协同的一面。

木→火→土→金→水→木(→生)

在相生关系中,任何一行都有生我及我生的关系,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如水生木,水为木之母,木生火,火为木之子。

五行相克,即相互制约、克制的意思,借以说明事物相拮抗的一面。

木→土→水→火→金→木(→克)

在相克关系中,任何一行都有克我我克的关系。我克者为"所胜",克我者为"所不胜"。

五行相乘,"乘"有乘虚侵袭之意。相乘即指相克得太过,超过正常制约的限度,使事物间的关系失去了相对平衡的一种表现。

木→土→水→火→金→木(→乘)

五行相侮,"侮"有持强凌弱之意。相侮即反克,是事物间关系失去相对平衡的另一种表现。

木→金→火→水→土→木(→侮)

五行学说认为事物中有生有克,克中有生,生中有克,才能维持其相对的平衡协调,这种生克的配合称为制化。但发生相乘、相侮,则使这种关系破坏。




五行是什么?它又是怎么由来的?解放前有过讨论,梁启超、吕思勉、顾颉刚、钱穆、刘节、童书业都发表过大作,但没有毕其功于一役。解放后,学术界仍然意见纷纷,主要观点有:

五行是五种物质、原素。《辞源》给下的定义是:“五行、水火木金土,古代称构成各种物质的五种原素。”《辞海》中的答案是:“五行,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中国古代思想家企图用日常生活中习见的上述五种物质来说明世界万物的起源和多样性的统一。”这种观点强调了五行的哲学含义,得到学术界普遍认同。

五行是五材。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代史常识:先秦部分》有《先秦的五行指的什么》一文明确:“五行也叫五材”,并引用《国语》“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加以阐 述。

五行是五大事物属性。刘其福在《五行本义新解》中指出:“金木水火土五行根本不是指组成世界万物的物质元素、一种物质实体,而是指从事物中抽象、概括、归类出来的五大事物属性。”该文列举《洪范》《黄帝内经》等书,说明金木水火土五行代表多种事物的属性,以此解释事物运动和变化的规律。五行学说创立了东方的特殊理论体系,表明古代中国哲学已经建立了描摹宇宙辩证运动的哲学模式。

五行的意思是“有用”和“部”“类”。殷绍基在《关于洪范五行说》中指出:“这个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既与生产密切相关,又为先民生活日用之资,由是,对于先民来说,有用便成为这些物质的基本属性。另一个含义是‘部’。部,类也,指的就是‘部类’‘类别’的意思,天地浩渺,万物纷陈,客观世界是非常丰富多样的。但是,客观世界虽然复杂多样,其生生灭灭的道理则是相同的或近似的。这样,我们的先民也许把宇宙万事万物,归纳综合为五类。于是执五行以驭万物,避繁就简,于理自易明辩。”

五行是人们的生活生产资料。詹剑峰在《洪范里的五行是构成万有的五种基本元素吗》,认为“五行就是世所行用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丝毫没有蒙上一层宗教的迷雾,也绝对不是把自然现象的无限多样性概括为由水火木金土五种基本元素。”

诚然,金木水火土是人们生活和生产中最基本的资料和必需品。但是,作为五行学说的金木水火土,它已经被抽象化。广泛的自然现象和无限多样性的物资,被高度概括为五行,已经不再 是简单的五种生活用品。当然,把五行称为构成宇宙的元素,这与现代科学意义上的化学元素是有区别的。《中国哲学史稿》对五行元素论进行了分析:

元素论的特点是从物质的总体中分析出物质的形和质的单一性。古代元素论一般还不能从化学性质上认识它的单一性。五行说把水火木金土看成是构成万物的元素,从物质的化学性质说,这些东西都不单,都不能真正算作元素。但从物质的形体上说,这些东西都具有单一性,能够比较清楚地划分出来。

五行是五种元素,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的思想方法和模式,是一种朴素的哲学体系。用现代科学的观点看,它还是个系统观念。

所谓系统,即相互作用要素的综合体。五行具有整体原则,整体大于它的各部分总和。五行不等于金木水火土的简单相加,它是按一定规律联系,各元素有机结合的整体。金木水火土之间相生相克,互相依存,互相作用。萧萐父等主编的《中国哲学史》认为:“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元素之间是存在着一定的客观关系。但要获得对这些关系的初步认识,需要经过长期的实践,并付出代价。如鲧的治水,由于不掌握水土之性,采取以土陻水的办法而失败了。到禹改陻为导的方法,这种对五行中水木土等各种物质性能关系的认识,给后人带来了有益的启示。”

那么,五行是怎样产生和由来的呢?

关于五行的由来,学者们普遍认为它与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有关,是先民长期实践的结果。如庞朴在《五行思想三题》中讲道:“五行从它一产生起,就是和生产活动密切相关的。卜辞中谈到五方风雨,显然是农事上的祈求后来逐渐累积上去的五材、五色、五味、五音、五帝、五神等等,也应该看做来源于人们的生产实践。”先民之所以尚土,是因为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绝对重要的地位。

冯契在《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一书中也认为:“除了和水土关系十分密切的农牧业之外,殷周之际也有了酿酒、缫丝、绩麻以及练铜和制作铜器的生产技术。这说明人们已经广泛利用水火木金土等物质材料于生产,并对它们的性能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在这时产生原始的五行说也决非偶然”。有些学者认为对五行的由来还应作具体分析,还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

1.五行从经验中来

詹剑峰在《洪范里的五行是构成万有的五种基本元素吗》逐条分析了“涧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得出结论:“五行作五味,显然是中国古代人民从经验得来的朴素之谈。”

2.五行从治水中产生

萧萐父等主编的《中国哲学史》根据《洪范》中箕子对周武王的一段文字:“我闻在昔,鲧陻洪水, 陈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畴,彝伦攸”,推测说:“于鲧用堵塞的办法治水,违反了五行的性能,所以失败;禹改用疏导办法,获得成功。从夏王朝到殷末的箕子,都非常重视鲧、禹治水平土的生产斗争经验,所以箕子专门讲了这段治水历史,并把五行列为治国的第一条根本大法,这说明原始的五行思想是开始产生于伟大的治水斗争”。这是从实践出理论的角度论述五行。

3.五行的产生与八卦有关

九所院校编的《中国哲学史稿》将五行与八卦对照,阐明五行怎样吸收八卦内容:不列地,而列土,避免了混淆。八卦中的水、火,形体比较单一,很象元素,所以被列入五行。特别是五行里有金,标志着五行说出现在金属产生以后,并对人们的世界观发生了重要影响。八卦说含有天地生成万物的观念,五行说把它吸收过来发展成为元素生成万物的观念。这些足以证明,五行说是由八卦说演变而来的。

4.五行的产生与术数有关

冯契在《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说:“大约在殷周之际,原始的阴阳说和五行说就从术数中诞生了。这是同当时的生产和科学技术的状况相联系的。”术数是什么?该书又讲:“所谓术数,据《汉书·艺文志》所说,包括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等,无非是通过观察自然界的变异以及运用ト筮、占梦、看相和相地形等方法,来预测人事的吉凶、祸福”。对这种观点,著名历史专家杨向奎提出异议,他认为洪范的五行说还是质朴的阶段,没有术数的意味在内。

5.五行与六府有关

詹剑峰在《洪范里的五行是构成万有的五种基本元素吗》引用《左传 ·文公七年》“《夏书》曰:水、火、金、木、土、谷,谓之六府。”认为“《夏书》谓之六府,而洪范谓之五行,实质是一样,因为土产谷,土谷相连,故举水火金木土而兼及谷,谓之六府,这是五行说最早的提法。”何新在《诸神的起源》也说:“《洪范》的五行说,实际乃是春秋时颇为流行的六府说的一个变种。土爰稼稼,作甘土,本身不甜,甜者,以其生谷粮也。土是第五种元素,谷(称穑)是第六种元素。”

6.五行是反迷信的产物

郭沫若在《十批判书》指出:“(阴阳五行)在它初发生的时候,我们应当说它是反迷信的,更近于科学的,在神权思想动摇的时代,学者不满足于万物为神所造的那种陈腐的观念,故尔有无神论出现,有太乙、阴阳等新的观念产生。对这种新的观念犹嫌其笼统,还要更分析入微,还要更具体化一点,于是便有这原始原子说的金木水火土的五行出现,万物的构成求之于这些实质的五个大原素,这思想应该算是一大进步。”

总之,提起五行文化,是神秘而又神奇的,有时受褒有时受贬,是讨论的热点,也是没有结论的悬案。




原本对此话题不感兴趣,但翻看一些回答文章,颇觉怪异,在回答文章中,竟然没有人提到赫赫有名的阴阳家邹衍,这才技痒难忍,敷作下文。

我的答案时:五行学说,是由战国阴阳家邹衍首创并初步完善的,邹衍是五行学说创始人。

一、伟大的阴阳家邹衍。

邹衍,是战后期齐国人,约公元前320年-前250年,稍晚于孟子,是诸子百家中的阴阳家代表人物。

邹衍有三件事情,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远影响,甚至于到现在,还屡屡提及。

1、天下大九州,中国是“神州”。邹衍认为,全天下(地球地面上)分为大九州,中国所在州,叫做“赤县神州”,而“赤县神州”内部,又分成九州,这是中国九州。至今耳熟能详的“神州大地”等,神州 这个称呼,就是邹衍首创的。

2、六月飞霜。窦娥冤,六月飞雪,这个故事应该比较熟悉,在古代戏曲小说或散文中,往往用“六月飞雪”来形容冤情巨大。而这个典故,最早来源,就是邹衍。当时,燕王听信谗言,将邹衍拘捕入狱,农历六月,相当于8月份,酷暑天,居然飘雪了,像冬天一样。这个邹衍,不愧为阴阳家,能使人间阴阳失调,夏天才冬天。

3、首创“五行五德终始学说”。

二、创立五行学说。

在邹衍之前,古人一直都在探索朝代变更的内在原因。有人认为,朝代变更,绝对不是简单的人为事情,可能暗含天理天机或规律的。也有人认为是没规律或没天机天理的,纯粹人为就可以做到朝代变更的,即“毋常胜”,这个观点,以墨家为代表。

阴阳家邹衍创立“五德(五行)终始学说”,也就是“五行循环学说”,并以此揭示朝代变更的内在规律或天机。

天地万物,无外乎“金、木、水、火、土”五种抽象物质,这是上天给人的暗示,而每一种抽象物质,都代表了一种品德或本质,五行又名五德,即金德、木德、水德、火德、土德。这五行中的每一样,都不能单独的恒定或久远,而是具有阶段性的,且无法人为变更的,如同自然界的秋去冬来,日落月升。五行,是按照土、木、金、火、水依次相胜。

邹衍认为“五德从所不胜,虞土、夏木、殷金、周火”,也就是,每个朝代的变更,是人为无法抗拒的,好比夏朝,其本质就是天理上的木德,木德,不能单独永久的存在,而是有着生长、旺盛、衰退的必然变化,当木德衰退衰落了,取而代之的就是“金德”。

邹衍创立五行(德)循环终始学说,试图揭开朝代变更的内在必然规律。从此开启了五行大门,后世之人,都开始用五行学说去研究一些玄之又玄的东西,并试图揭示内在变化或循环的规率,产生了“五行相生”、“五行相克”、“五行配五脏、五脉、五神、五色、五音、五方、五味、”等一系列传统文化。

时至今日,在文化界或词典上,邹衍,都被冠名为“五行学说创始人”。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仅“金木水火土”就足以佐证。中国的古典哲学,朴素、唯物、辩证的成份比较重。

朴素地把天地万物,划分为五种元素“金木水火土”、称“五行”,应“东南西北中”、应“风雪雷雨电”、应“春夏秋冬季”、应“肝胆心脾肾”……人、事、物,自然与社会,世间万象、无所不容。

以阴阳为经、以五行为纬,织成一张大网,阐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人生等,指导人们的生活、生产等一切活动。以五行金木水火土为基本元素,创立的阴阳五行学说,在科技不发达的过去,对中华民族的顽强生存发展壮大、对教化人与社会、对古代科技发展等等,起了无可替代的作用。集大成者《易经》,至今在全球受到追捧。

至于五行的起源,一般人不必去做学理探讨、研究。那是学者们的工作。我们要关注的,是其酝含的思想、思维、应用精华。特别是应用。

比如,顺应自然吃季节性食物以养生,顺时调节情绪以养性。把五行相生相克、阴阳平衡的原理,运用到人、自然、社会的方方面面。如你脾气上来了,是肝火旺,应五行木、火,此时再喝酒(水),源于水、旺于木、发于火,结果就是“冲动的惩罚”。

敬畏中华文明,善待中华文明,扩散中华文明。还要对诋毁中华文明的国人,坚决说不!




这应该从华夏祖先对大自然的认识说起。太阳崇拜:太阳可以光合作用使万物茁壮成长。对人体的钙吸收有重要作用。当然,他她们通过晒太阳和在野外劳作的人生长高快得出。在家里(病人/工作需要不见少见阳光的人弱而无力)。再说太阳照射下会起火,火又把动物烧死,烧死的动物好吃,而就以后钻木取火烧东西吃。所以火神奇,与人类息息相关。再说金,金是全部金属的代表,有稳定有好看,可以作装饰,又不容易得到,物以稀为贵。木水土则整天打交道,也是生命不可或缺的物质。所以金木水火土也就在先民的生活生产中得到重视和研究。最完整的是《黄帝内经》的叙述。雏形应该是虞朝就有。




五行——水火木金土。是我们老祖宗智慧认知世界的精华所在。它与阴阳一起成为中华文化中华文明之根本,之源头,之基石,左右着中华上万年的文明衍化。其学说由来已久,可上溯至万年之前的始祖伏羲。伏羲俯仰天地,中观人物,发现天地万物均禀阴阳五行之气,依河图而创八卦;神农遍尝百草,深得五行之用,体四气五味升降沉浮而创医药;轩辕氏与岐伯、伯高、雷公探讨五行生克制化之理,吉凶祸福之因,辩证施治之法,天人相应之道,而有《黄帝内经》。至黄帝轩辕氏阴阳五行理论趋于完善。

自此之后,阴阳五行的运用十分广泛:天文以之论五星,地理以之论峦头理气,易学以之论卦象,命理以之论干支,相学以之论手相面相脚相骨相,音律以之定五调……以医学的发展最为成熟。其次为六爻命理之学。




金木水火土
1、五行由来:

天地未分之时,被称为混沌状态。天地乾坤混在一起,日月星辰没有生成,昼夜寒暑没有交替出现,上面没有风雨雷电,下面没有草木山川人禽虫兽。这时一股灵气在里面盘结运行,于是从太易之中生出水,从太初之中生出火,从太始之中生出木,从太素之中生出金,从太极之中生出土。五行由此而来。 此后天地人各有发展。

2、五行相互依赖:

天若无土,就不能覆盖大地;地若无土,就不能承受地上万物,五谷粮食也无处生长;人若无土,就不能自然繁衍而五常不立。因此天地人不可无土。木若无土,有失栽培之力;火若无土,不能照四方;金若无土,难施锋锐之气;水若无土,就不能水借地势流溢四方。土若无水无木,不能长养万物;无火无金,不能繁衍生息。这就是五行不可或缺的道理,而五行也由此构建而成。

3、五行与人体对应:

凡有血气者,莫不凛阴阳以立性,蕴五行而著形。其在体也,木骨,金筋,土肌,木血,火气,五物之象也。五物之实,各有所济也。世界物质可分五类:木、火、土、金、水,五物又与五色相对应,青、赤、黄、白、黑,反映到人的身心上又分别与忧愁、惊恐、喜庆、哭泣、疾病相对应。五行中木、火、金、水各主一季,比如:春季是草木生长期,所以木气最旺,即王,木所生的火次旺,即相,而金处于囚禁的状态,因为次旺的火克制着它,被最旺的木克制的土和因生木而被消耗的水就处于死地。以此类推,五行所对应的颜色和人的身心所处的状态也与此相同:青(忧愁)王,赤(惊恐)相,白(哭泣)囚,黑黄(疾病、喜庆)死。凡此五色,并以四时判之,若得其时、色,王、相者吉,不得其时、色,王、相者平,囚者凶。也就是说五行所对应的颜色和与此相应的人的身心所处状态也会随着被五行所主的季节的变换而呈现不同的状态。这五种颜色配合时季节所主,如果面色和本季的王色相色符合就比较顺利吉祥,如果面色不与本季的王色相色符合而与囚色相符就会不顺,若与死色相符则大凶。

二、天干与地支的由来及五行方位归属

1 、天干与地支的由来

在上古黄帝的时候,有个叫 蚩 尤的怪神出世作乱。当时,黄帝十分忧虑,为 蚩 尤带给百姓的疾苦感到不安,于是,他与 蚩 尤在涿鹿这个地方展开了大战,直杀得昏天地暗、血流成河,黄帝仍然制服不了 蚩 尤。黄帝便斋戒数日,筑起祭天、地的圆坛和方丘。这样,上天派遣了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位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位地支下界辅佐黄帝,黄帝让十位天干布成圆形的阵法,以象征天;让十二位地支布成方形的阵法,以象征地。从这儿开始,十干就象征了天,十二支就象征了地,他们各自掌握管自己的职责,把 蚩 尤诱进大阵,这以后, 蚩 尤就被制服了。

而十干各有自己的阴阳属性,即:

甲丙戊庚壬,阳性;

乙丁己辛癸,阴性。

2 、天干、地支的五行归属

在黄帝制服 蚩 尤以后,出了个叫大尧氏的圣人,他为后代人担忧,叹道:“黄帝是圣人,尚且不能制服 蚩 尤这个恶神,万一后世人遇到灾害、承受苦难,该怎么办呢?”因此,他就让十个天干和十二地支互相配合,形成了六十甲子。且大挠氏把甲、乙归于木,丙、丁归于火,戊、己归于土,庚、辛归于金,壬、癸归于水;另外,他又把十二地支分了类,寅、卯属于木,巳、午属于火,申、酉属于金,亥、子属于水,辰、戌、丑、未属于土。

3、天干与地支的方位归属

在东方有个叫太昊的神,驾雷电而行,掌管春季,他所到之处,风和气清,万物生长起来,所以五行中木居于此,甲乙寅卯也在这里

在南方有个叫神农帝的,驾风火而行,掌握夏季,他所到之处,骄阳似火,酷热无比,万物在这里繁盛齐备,所以五行中火居于此,丙丁巳午也在这里

在西方有个叫少昊的神,驾大沼泽的云雾而行,掌管秋天,生清冷肃杀之气,所到之处万物开始凋零,所以五行的金居于此,庚辛申酉也在这里

在北方有个叫颛帝的神,驾雨雪而行,他所到之处,寒风凛冽,滴水成冰,万物在这里都潜藏起来躲避严寒,所以五行中的水居于此,壬癸亥子也在这里,

在中央,有黄帝大神,乘地气而行,掌管中央大地,因为木、火、金、水皆不能离开土,所以黄帝让戊己居于中央,而让辰、戌、丑、未各守四方,使位居四方的木、火、金、水也各有所得。

三、五行生克及五行的平衡关系

五行相生:金 生 水 生 木 生 火 生 土 生 金

五行相克:金 克 木 克 土 克 水 克 火 克 金




“五行”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了解传统文化不能不懂“五行”,而懂得了“五行”也能对传统文化更深入的理解。

但是,由于我们现代人的世界观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被西化,在理解“五行”以至传统文化的时候,其实会遇到不少无形的障碍。

这里,我们综合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的知识,试着追溯和还原一下“五行”的基本含义。


“五行说”的提出

“五行说”出现于西周时期。从文献上,最早见于《尚书·周书》的《洪范》篇中。这篇文献记载的是武王伐纣取得成功之后拜访箕子,请教如何治国理政。《洪范》首次明确提出了五行的观念: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从本义上说,“行”表示的是纵横道路。五行就是五条路,引申含义是五个类别。所以,五行说其实是古人对宇宙万物进行的一种大致的归类。



五行的结构和关系

五行是一个有机的系统,有严谨的顺序,而且五行之间还具有相生相克的关系。

汉朝大儒董仲舒曾强调:

天有五行:一曰木,二曰火,三曰土,四曰金,五曰水。木,五行之始也;水,五行之终也;土,五行之中也。此其天次之序也。

其实,五行的正确顺序是木、火、土、金、水。今天人们常说“金、木、水、火、土”,打乱了顺序,只是说起来顺口而已,真正懂五行的人是不这样说的。

五行不仅有严格的顺序,而且相互之间具有“比相生而间相胜”的关系。

一方面,按照木、火、土、金、水的序列渐次相生,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另一方面,也是按照木、火、土、金、水的序列间隔相克,即木胜土,火胜金,土胜水,金胜木,水胜火

五行的背景和时空观

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包括理解“五行说”,必须结合天文学的背景。五行的起源,并不是对山川草木、器械用具的概括,而是来自于星象。

司马迁在《史记》之《天官书》中记载的一句话,可以充分说明:

“天则有日月,地则有阴阳。天有五星,地有五行。”

天上的太阳和月亮,对应着人间的阴阳;天上的水、金、火、木、土五颗行星,对应着人间的五行。所以,自有生民以来,历代帝王无不重视观测日月星辰,制定历法,以指导天下。

“五行说”对应的是一种整体的时空观。在中国古人的时空观中,时间、空间、方位以至万物、人体、社会等都是一个具有内在统一性的整体。

木居东方而主春气,火居南方而主夏气,金居西方而主秋气,水居北方而主冬气。是故木主生而金主杀,火主暑而水主寒。使人必以其序,官人必以其能,天之数也。

不仅如此,历代王朝的更替也可与五行相互比附,这就是“五德终始说”。

一般认为,黄帝得土德,夏朝木德,商朝金德,周朝火德,秦朝水德,等等。

结语

现代中国人往往无意识中把五行当作五大元素,忽略了五行的顺序和内部关系,其实是一种很大的误解;或者不结合整体时空观来理解“五行说”,没有意识到古人那种用以理解宇宙万物和人世兴替的独特视角,也会造成理解的偏差。因此,我们要注意到文化的历史背景,努力把握其原初的含义。




五行理论直接来自中国古太极文明的河图:

孔子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十天干对阴五行和阳五行:

3 8→东方甲乙木

2 7→南方丙丁火

5 10→中央戊己土

4 9→西方庚辛金

1 6→北方壬癸水

甲丙戊庚壬→阳

乙丁己辛癸→阴

东方甲乙青色对应肝→阴木,胆→阳木,肝和胆互为表里。

西方庚辛白色对应肺→阴金,大肠→阳金,肺和大肠互为表里。

中央戊己黄色对应脾→阴土,胃→阳土,脾和胃互为表里。

南方丙丁红色对应心→阴火,小肠→阳火,心和小肠互为表里。

北方壬癸黑色对应肾→阴水,膀胱→阳水,肾和膀胱互为表里。

五行还有生和克等动态平衡的内在相互制约的关系。

五行理论的数学基础就是宇宙中最神奇的黄金正五边形,任意相临短边比长边就是黄金比例(φ=0.618…)。

五行理论是复杂系统维持动态平衡基本框架,在太极、阴阳……序列中关系如下:

这是广域费波纳契数列的通项公式,当n=0时,数列为0,展开如下:

…-1 1 0 1 1 2 3 5 8 13…

0→无极

1→阴太极

1→阳太极

2→阴和阳

3→三生万物

5→五行

8→八卦

以上中国象学体系系统。

13→龟背(地球)

这是玛雅文明13地球龟。

玛雅文明专注研究13这个数:

1+2+3…13=7×13=91(季)

一年四季364+☯=365天。

玛雅数:7.13.0.0.0(玛雅20进制数,十位为18)转换为十进制数为:7×20×20×18×20+13×20×18×20=1101600。在这么多天中把所有一年的零头约四分之一加起来正好等于两个整年,结果计算得到地球回归年是:365.2421946(1900年1月1日),或为365日5小时48分46秒。计算数据和实际值分毫不差。

这里φ=1.618…(大黄金比例)

地球的倾角与黄金比例以及5×72=360(五天一候,一年72候)正好吻合,说明地球的参数不大不小正好适宜生命的繁衍。

河图不是黄河之图,本质上是银河空间分布图,真实银河有4条旋臂,河图和银河都是顺时针转动,银河比河图多两条旋臂说明银河中央黑洞已经有过两次大的分娩了。银河4条旋臂两条是正物质旋臂,另两条是反物质旋臂。

河图还与太阳系一一对应:

5→太阳

10→小行星带

1-4→太阳系周边4个类地行星。

6-9→太阳系外周4个地外行星。

火星与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是太阳系一次反物质入侵事件炸毁原先那个行星留下的残片。

土星冰晶光环是那个被炸毁行星上的水飞溅到土星形成的。天王星也有光环形成原因相同。

月球正面熔岩海。

月球背面坑坑洼洼陨石坑。

行星核轨道改变后恰好被地球捕获,让小小地球有幸捕获太阳系中最大的一颗卫星,月球正面熔岩海就是原行星地幔被反物质劈去后月核熔岩外泄形成,月亮原先的磁场从那时起消失,内部留下巨大空洞。

据研究,月球上的磁场应该出现于39亿年前至36亿年前,大约是月球形成后的5亿至10亿年间,而在其形成后约6亿到9亿年间,月球上也许发生了一些事情,导致月球磁场消失。

月球背面的结构和正面差异较大,背面的月壳比正面厚,最厚处达150公里,而正面月壳厚度只有60公里左右。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以上十天干网上注解大多以许慎《说文解字》为依据,这个解释现在看问题多多。

其实十天干就是人类十月怀胎整个过程的描述都直接取象于人体:

甲→头

乙→脖子

丙→双肩

丁→心

戊→胁

己→肠

庚→生殖器

辛→股

壬→妊娠

癸→分娩

古人对于十月怀胎十分重视,这十个月对于一个人来说就是先天孕育时期,丝毫马虎不得。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古太极文明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就全息在黄金比例(φ)和五行理论之中,银河系→太阳系→五行→人体似乎有一个内在必然联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4

标签:阴阳家   太极   地支   天干   黄帝   学说   中国   由来   阴阳   万物   元素   事物   物质   哲学   理论   关系   游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