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雅、华西、齐鲁、同济四大医学院如何排名?

武汉封城后,全国医疗大军紧急驰援武汉,北京、山东、四川、湖南四省(市)医疗队抵达天河机场时,网友们惊呼:中国医疗四大“王炸”来了!

是的,网友们说的就是江湖传说中的“北协和,南湘雅,东齐鲁,西华西”。

这四大医院之所以牛X,其前世今生、医学水平乃至独门绝技,个个都很有故事,但不是本提问的重心,故略。题主很聪明,知道协和是老大,于是选派了同济大医学院来做比较。

湘雅,华西、齐鲁、同济都是百年老校,而且都是外国人创办的。

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简称“湘雅”,创办于1914年,由湖南育群学会与美国耶鲁大学雅礼协会联合创建。

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简称“华西”,前身是1892年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基督教会在成都建立的存仁、仁济医院;1914年私立华西协合大学成立医学院,将其作为教学医院。

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简称“齐鲁”,其历史可追溯至1864年创办于山东登州的文会馆。1911年,共和医道学堂大讲堂在济南正式落成,齐鲁医学院的前身就是齐鲁大学医学院,是中国最早建立的医学院校之一。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简称“同济”,前身为德国医师宝隆博士于1907年创建的上海德文医学堂;1927年,改名为国立同济大学医学院。

就中国高等医学教育基地而言

这四所大学都是国家级的重点医科大学,各种各样的头衔很多,总的高考录取分数线很高且不分伯仲,但似乎华西临床和牙科的录取分数最高,尤其牙科。

就各自所属的附属医院规模而言

湘雅、齐鲁、同济相比而言略差些——华西医院是中国规模庞大的医院之一,单是门诊大楼的地下停车场规模,已经是亚洲第一。在编医护人员数、总病床数、年门诊量等指标,华西排名第一,同济第二,齐鲁第三,湘雅第四。不过,附属医院的这些数据并不能说明什么。能具体权威排名的,应该看看中国医学科学院的榜单——医学科技量值(STEM)。

就医学科技综合量值而言

刚刚过去不久的2019年12月19日,中国医学科学院发布了2018年度中国医院/中国医学院校科技量值,华西医院连续六年排名第一(解放军总医院第二、协和第三),同济第七名,湘雅第十五名,齐鲁二十名以后。

2018年度中国医院STEM评定,依然沿用前几年的统一标准、统一来源、统一方法,从科技产出、学术影响和科技条件三个维度构建评价体系。其中,科技产出维度包括期刊论文、专利和标准以及论文引用等方面;学术影响维度包括科技奖励、杰出人才和团队以及学术任职等方面;科技条件维度包括科研项目和科研平台等方面。共对我国1660家三级甲等医院开展研究,评价。结果分为两部分,一是综合科技量值;二是学科科技量值,涵盖心血管病学、呼吸病学等共29个临床医学二级学科及部分三级学科。

在中国医院科技量值“学科榜”上,护理学、急诊医学、泌尿外科学华西获得第一;精神病学、呼吸病学华西获得第二,神经病学、胸外科学、普通外科学、骨外科学华西获得第三。其余三个医学院对应的学科排名稍微靠后,就不一一例出了。

当然,还有一些国内权威医疗学术期刊杂志的排名,比如,中华医学会的《中华医学杂志》2018年全国顶级医院100强榜单,华西第二(协和第一),同济第九、湘雅第十五,齐鲁一十八;中华医学会的《中国病理学杂志》从全国大医院80%声誉权重,20%科研权重两个维度评定的2017中国医院排行榜,华西第二(协和第一),同济第八、湘雅第十四,齐鲁第二十三。

看了这些综合比较,个人认为华西第一、同济第二、湘雅第三、齐鲁第四。你认为呢?

*图据网络)




首先简单了解一下上世纪原卫生部直属的11所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医科大学、北京医科大学、上海医科大学、华西医科大学、同济医科大学、中山医科大学、湖南医科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山东医科大学、西安医科大学,这11所医科大学代表了当时医学院校的最高实力,在2000年前后的高校合并大潮中,除了北京协和医学院和中国医科大学还是独立办学以外,其余9所高校都被著名的985高校合并了,成为985高校的医学院,这就包括中南大学的湘雅医学院、四川大学的华西医学院、山东大学的齐鲁医学院、华中科技大学的同济医学院。

其次我们应该明白衡量一所医学院的实力首先要看临床医学学科实力,看有没有临床医学八年制专业,它的附属医院的实力如何。先看一下医学学科综合实力:湘雅医学院临床医学A-,护理学A+,基础医学B+,药学B+,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B-,口腔医学C;华西医学院临床医学A-,护理学A-,基础医学B+,药学A-,中西医结合B+,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B,口腔医学A+;齐鲁医学院临床医学B+,护理学B+,基础医学B+,药学A-,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B,口腔医学B;同济医学院临床医学A-,护理学B,基础医学B+,药学B+,中西医结合B,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A+,口腔医学C;我们从学科实力来看,华西医学院综合实力最强,同济医学院与湘雅医学院实力不相上下,齐鲁医学院实力最差。

我们再从附属医院的综合实力来分析一下:在全国百强三甲医院中,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华西口腔医院、华西第二医院分别排名第2、61、66,华科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协和医院分别排名第8、12,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湘雅医院分别排名第13、17,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排名20,从附属医院综合实力来看,华西医学院依然是实力最强,同济医学院次之,湘雅医学院排名第三。

我们再从地理位置来看,湘雅医学院位于长沙,华西医学院位于成都,同济医学院位于武汉,齐鲁医学院位于济南。成都和武汉分别是我国西南和华中地区最重要的城市,经济总量远强于长沙和济南,这就意味着华西医学院与同济医学院的毕业生在就业机会上要好于湘雅医学院和齐鲁医学院。

综上所述,华西医学院在综合实力上排名第一,同济医学院排名第二,湘雅医学院排名第三,齐鲁医学院排名第四。




首先说明上述四所医学院都分别合并到下列大学当中。

下面先对四所院校办学实力进行一下比较:

中南大学

中南大学,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是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是211工程、985工程大学,是双一流A类高校。

中南大学,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最高评级为A+级,护理学。A-级,临床医学。B+级,生物学、基础医学、药学。B-级,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C级,口腔医学。

四川大学

四川大学,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是教育部直属大学,是211、985、双一流A类高校。

四川大学,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最高评级为A+级,口腔医学。A-级,生物医学工程、临床医学、药学、护理学。B+级,基础医学、中西医结合。B级,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山东大学

山东大学,位于山东省济南市。是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是211工程、985工程、双一流A类高校。

山东大学,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A-级,药学。B+级,生物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护理学。B级,口腔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C+级,生物医学工程。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是中央直管副部级高校,是教育部直属大学,是211工程、985工程大学,是双一流A类高校。

华中科技大学,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最高评级为A+级,生物医学工程、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A-级,临床医学。B+级,基础医学、药学。B级,中西医结合、护理学。C级,口腔医学。

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对每个参评学科分成三档九级,即A、B、C三挡,九级由高到低为A+、A、A-,B+、B、B-,C+、C、C-。

因为,评价一所医学院校的强弱主要看四项:一、临床医学,二,口腔医学,三,基础医学,四,预防医学。

通过以上了解可知,四川大学获评口腔医学A+,临床医学A-,基础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B+;华中科技大学获评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A+,临床医学A-,基础医学B+,口腔医学C;中南大学获评临床医学A-,基础医学B+,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B-,口腔医学C;山东大学获评临床医学、基础医学B+,口腔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B。

综合起来:四川大学第一,华中科技大学第二,中南大学第三,山东大学第四。

所以,华西医学院第一,同济医学院第二,湘雅医学院第三,齐鲁医学院第四。




第一,华西;

第二,同济;

第三,湘雅;

第四,齐鲁。




华西已经把那三家远远抛在后面,就医学院大学来讲协和北医复旦上交华西是第一梯队,就附属医院来讲,协和第一华西第二,这里面教育部和卫计委的排名存在很大差异,教育部重院士人数和论文数,卫计委重疗效,比如说院士都是七老八十的人了,根本没有能力带科研了,四十岁左右的医生才是科研主力,但很多还是副教授,哪有什么院士。市场说话,协和华西复旦肿瘤医院的病人很多都是外省的,湘雅武汉协和济南齐鲁就很少了,湖南病人几乎不会去广州武汉看病,河南病人也几乎不会到武汉看病,而华西医院整个西部各省的病人都有很多,不是偶然有几个,而是天天都有,每个省都有很多,可能宁夏的因为不顺路少一点,新疆西藏的很多。再说论文,你发表A级刊物只能拿职称,而卫计委不考虑没有疗效的论文,要看能不能解决问题,现在在可吸收支架在临床实验,华西都在搞自身干细胞血管再造了,美国制裁四川大学其中就包括华西,美国咋不制裁长沙武汉济南呢?




华西第一.同济第二.湘雅第三.齐鲁第四。




话说中国目前医科大学的排位,协和,北医,复旦,上交的医学院排在最前列。而同济,湘雅,华西,中山等医学院紧随其后,可以算是第二梯队,至于齐鲁还要往后排一些。

这4个学校实力似乎差不多,但是还是有所分别

不知道什么时候有东齐鲁,西华西,南湘雅,北协和一说,似乎这4个医学院各占一方,但很显然没有得到行业人士的认可。据说湘雅最喜欢提南湘雅北协和,也许在历史上确实有这么个说法,那个时候也是湘雅医学院最高光的时候。但是今时已经不同往日了,真正到了开会的时候,协和医学院的人小声提醒说,你们提南湘雅就可以了,没有必要把我们协和也带上。由此可见,协和医学院早已经不把湘雅以及其他医学院看作是和自己等同的存在了。

华西在这几个学校中首屈一指,甚至有超越到第一阶层的希望

不过华西确实是一个另类,本来华西和湘雅同济似乎都是差不多的,毕竟他不处于北京上海,没有巨大财力的支持,发展的慢也是情有可原的。近些年来,华西发展的非常的迅速,已经超出了另外几所学校,甚至可以和协和,北医,上医等搬手腕。据说华西的口腔医学和麻醉学妥妥的全国第一,而且很多学科都发展的迅速,以至于在国内成了独树一帜的存在。而在国外很多国家和学校都非常认可华西,华西出具的报告他们都认可,这一点协和医学院都无法做到,华西很多方面甚至在协和之上。这确实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毕竟它身处西部经济落后地区,发展得这么好,而且华西医院长期也是仅次于协和医院的存在。

同济和湘雅紧随其后,但是有一些没落

说实话,湘雅同济的学校有非常深厚的底蕴,实力也不差,但是因为不在北京上海,所以渐渐落伍了。一方面是因为地方财力的支持,湖北和湖南的地方经济肯定远远无法和北京上海相比。还有一方面那就是国际化程度的问题了,因为北京和上海是中国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城市,在那里的医院长期接触国际最新的行业知识和技术,还有大量留学归来的高素质医生,所以在那里的医学院发展的都非常的迅速,同济湘雅等名校渐渐没落。别的不说,上海北京这种城市,每年的国际性医学会议就不少。医生都能够接触到最先进的技术,例如新冠大家支援武汉的时候,上海的医生带去的仪器实在太先进了,武汉同济的医生居然都没见过,要知道同济在国内已经算是北京上海之外最顶尖的存在了。

同济也是老牌医学院,可惜地理位置决定了他的没落

话说同济医科大学曾经也有一个比较好的机会,那就是同济大学在合并的时候曾经考虑过合并它。同济医科大学源自老同济,所以双方之间有着非常深厚的联系,而且同济医科大学的师生们对老同济还有着很深的感情,所以也是非常愿意回归老同济。双方之间经过洽谈之后,本来你情我愿,可是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最终被上头给否决,毕竟两个城市之间相隔千里。如果同济医科大学被同济大学合并,自然能够得到来自于同济的资金支持,说不定会发展迅速,可惜最终功败垂成。

同济大学在合并同济医科大学失败之后,就合并了上海铁道医学院。现在同济大学的医学院发展也相当的迅速,一方面是因为铁道医学院本身也是一个实体医学院,还有一方面就是因为上头为了补偿无法合并同济医科大学,将一些实力很强的医院划给他。还有一点就是同济医科大学百年来培养了大量杰出的校友,这些校友在整个医学行业有着非常强大的实力,他们也都把新的同济医学院当做是自己人,从各方面给予了大量的支持。

湘雅不但地理位置不好,而且合并也没有合并好的学校

与同济相比,湘雅的路更加曲折一些。长沙的经济和各方面影响力不及武汉,再加上湘雅合并到了中南大学,更是对湘雅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因为中南大学是985大学中极其靠后的,而同济合并的华中科技大学毕竟实力还是很强大的,他们两者在学术上的地位和影响力有很大的差别。很多人都说,要是当年是湖南大学合并湘雅的话,湘雅说不定会发展的好一些。一直搞不懂,为什么是中南大学合并了湘雅。

齐鲁的实力则更加不行

至于齐鲁,他是原来的山东医科大学,合并到了山东大学,说实话在合并之前,山东医科大学的实力就已经相当不行了。山东医科大学的底蕴还是相当足的,也是原来卫生部所属的11个医科大学之一,但是实力却是其中的倒数。合并之后不久国家进行了新一轮的国家重点学科评选,结果山大医学院只得到了一个国家重点学科,远落后于其他同级医学院,武汉大学合并的湖北医学院也得到了一个国家重点学科。第1批医学双一流联盟成立的时候,主要的一些医学院都进入了,但是齐鲁白求恩都没有进入,武大医学院反而进入了,虽然有着其他的因素,但同时也说明齐鲁的实力确实没落不小。

所以综上所述,这四所学校中华西肯定是排第一的,同济紧随其后,湘雅有一些没落,但还是很有实力的,齐鲁则排在最后面。




请不要将华西和其他三个比较,华西和协会只会争第一和第二




1.华西,2.同济,3.湘雅,4.齐鲁




湘雅第一,华西第二,同济第三。齐鲁已不配相提并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3

标签:华西   同济   齐鲁   医学院   山东大学   教育部   口腔医学   武汉   公共卫生   医科大学   中国   临床医学   学科   实力   医院   健康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