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响烧友常说到英国,美国,德国,丹麦音响声音风格,那中国音响声音是什么风格的呢?

对于音响(乐)发烧友而言,没有什么风格的问题,起码没人这么说,通常的是用味与声来形容,如英式味,德国声等,日本与台湾就是萝卜味,所以我们从抗日(战)时就叫日本鬼子为萝卜头。那为什么音响界中没有中国味或中国声呢?这又要说到中国音响工程设计师的无奈(风格)问题了,很矛盾吗?其实不是的。首先元件质量的问题,我们现在总说芯片的问题,其实除了芯片,比如电容、电阻、开关、选择键等外围元器件,我们也造得并不好,因为电路我们可以学习参考,但同样的电路上,没有国产高质量的元器件,也出不了好的声音,形成不了中国定仪的声音。在发烧圈中流行这样一句话:日本造电路,欧美造电源。这是两种不同的路子,日本人精力集中于对电路的研究上,欧美主要在供电电源上下功夫,但都有一点,他们的音响机器电路中都有各自国产的发烧级高质量元件,那怕一只高质量的电源变压器。如日本的ELNA的金字电容,ALPS的电位器、选择器(开关),就不一一列举了,基本每一档次的机器中随处可见(那怕普通件也是),配合精良的电路,形成自己的风格(实际为声音),当然,低档次的机器以上两家中的顶级件自然也少点,欧美机器的电源造得比日本机器供电足,比如“剌猪”牌的变压器等,又比如美国的麦景图出品的机器有很多私家向厂家专门定制的元器件,真有故障要维修,那种元件很难买到,上述日本两个牌子的电器件也常出现于欧美的中低档器材中。问题又出现了,我国的芯片是要研制,但芯片外围元器件也要研制造好,高质元器件配合芯片才发挥至极至,要不然什么芯片也发挥不到实际指标,要造出中国声,路还很长啊!




英国声矇眬,美国声粗犷,德国声精细,丹麦声骗人(童话故事都是骗人的),中国声松散。

数字声,硬,胆机声,暖,石机声,干。

所以,在发烧友的耳机里,没有高保真。

我是转述,别喷我,我是无辜的。




中国HIFI的黄金时代已经结束,发烧友们玩器材也很少玩国产的,十多年前的那些厂家大多数转行了,因为市场在萎缩,当初的惠威,钟神,八达,天逸在市场上还有多少份额?数字媒体的普及,让传统音响境地很尴尬,高保真的理念已经被新生代改变了,过去被摒弃的东西成为新生代追求的,因此,中国的高保真市场也无所适从 ,还没有真正形成风格,就被超重低音淹没了。




英国,美国,德国,丹麦,各国音箱各有特色,发烧友们各有各的说法,什么英国声柔和,适合听古典音乐,美国声威猛,适合听流行音乐等等。这恰恰说明,所谓的HiFi高保真,并不保真。

所谓真,没经过任何电子技术处理的声音才是真,原汁原味。如过去剧场里,无扩音设备,乐队奏的声音,歌唱演员的声音,没有话筒也没有扩音机。没去过剧场,大街上商店开张请的乐队,那声音,与音箱里的声音,听起来感觉是不一样的。

不论哪国音箱,声音特色不同,都是对声音的修饰、美化,使人感觉悦耳动听,且因人而异。

国产音箱,大多为引进技术,大多产品价低,声音自然不如进口音箱。也不是绝对的,也有国产优质产品。国外音箱,也有假冒伪劣,骗人钱财的。




典型的贴标签行为,音响(尤其是HiFi音响)最重要的就是原汁原味的将声音再现给听众,不应该有所谓自己的风格,任何所谓的风格都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失真,不同人群选择符合自己口味儿的失真罢了!就好像有人喜欢吃甜的,有人喜欢吃酸的……不同的是,酸甜苦辣咸是有共识的,比如,你一说甜,大家都知道那是一种什么味道,而音响烧友的所谓英国声,美国声,德国声啥的就缺乏这种共识,每个人心目中的(或者说想象中的)英国声也许并不相同,不信你去问英国人肯定一脸蒙圈……嘿嘿……

说到中国音响的风格,我在上一篇问答里曾经这么说过……随着中国热爱音响的一批老烧年龄渐渐变老,听力逐渐下降,不少音响制造商为了取悦这批老顾客,其音响调教非常夸张,“高频细节”被过分提升,听起来“清晰得”一塌糊涂……或许这就是中国音响的风格?……




国产钟神试试




我是中国音响发烧站的qq群主。玩了已经20多年了。对于每种声音走向的类型还是相对比较熟悉的。 我曾经也写过一些论文来讨论你提出的这些问题。这些问题其实是相对比较复杂的。需要了解音响发展史。那么下面我就简要的来列出他们之间的特点。声音发明呢是从美国开始的。电商时代美国无人能及。这里面最具代表的是。美国的西电美国声又分东海岸和西海岸的声音。喜欢选用大尺寸的纸盆的喇叭。东部的声音相对类似于欧洲声。马克Levinson就是东部什么的代表。这一点是欧洲人无法项背的。总结一下,美国生就是大气磅礴。配置奢华。价格昂贵。下面就来说一下。欧洲声,欧洲的声音是以德国西欧为主。声音比较严谨。也是比较准确的。但因为战后资源有限,欧洲的产品更具有民用化。用料相对节省。美国人那么耗气。近几年德国声,广泛的受到了很多发烧友的认同。如丹拿,伊力都是好产品,高端的mbl 喇叭花都不错,所以总结来讲,欧洲声是现在中高端的主力选手。下面我们来讲讲英国生。那么为什么要把英国生拿出来说,而不是统一为欧洲生呢?是因为英国这个国家比较有意思。它的体系独立为独立欧洲之外。我很多中老年的烧友都是。听英国声而入门的。BBC就是英国声的典型代表,英国生是最具市场。最符合市场。一种声音代表。他们选用的喇叭不昂贵。但是后期声音调是非常好。随着90年代末,很多英国企业被香港收购。英国声也慢慢衰落下去。对于发烧友来讲,买一套老的英国声作为设备。也是一种入门首选。至于日本声,中国声,以后我会慢慢和大家讨论,篇幅有限先说到这里




这个问题说起来真的很惭愧。

其实所谓的这个声,那个声还真不大听得出来。你整几套有特色的音响系统放一起盲听,区别是有,但是还到不了能够分辨出是哪个国家的地步。说到底,还是有一种自卑心态在里面作祟。

我们国家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因为基础薄弱。好多东西都是现买或者是照搬或者是逆向工程。各个厂家没有时间,没有技术,没有能力从零开始自己搞研发。加上一切向钱看的思想和来快钱的急功近利,更加不可能搞研发。所以就不要想什么有自己风格的东西了。

国外的厂家起步早,基础研发有底子,一系列的配套设备都有。再加上几十年的商业运作,很自然的会形成自己的风格。从这个角度来看,音响的路有汽车行业的影子。就是来快钱。还好,音响这个行业不是什么关系到国家安全的敏感行业。所以被打压的可能性也不大。

虽然国内原来也有一些有识之士,也独立做了一些属于自己的东西。但是运气不好,九十年代环境好的时候照搬照抄,环境不好的时候,自己搞得一套东西又没了市场。现在看来就是之前很多厂家都关门了。剩下的也是随波逐流,惨淡经营。就更不要提什么属于自己的声音了。

现在商业环境不好,太多的人为了生存奔波。包括以前的发烧友都在打拼。根本没时间再重拾爱好。和汽车行业乃至电子行业一样,任重而道远。








声音体现了文化,音响的声音代表一个地区普遍的审美标准,比如,英国声音肥暖,无论是ATC,还是宝华,斯奔达,乐富豪,PMC等音箱,还是英国的铭,莲,赛乐士,欧尼士都是温暖,厚暖,肥美,有贵族气。美国声音,速度快,声音准确,豪放,如JBL音箱,麦景图功放。意大利,法国,德国,瑞士的声音,飘逸,华丽,高贵有现代的贵族感。要谈中国声,自然离不开中国文化,中国文化中的素雅,内敛,平淡孕神奇,无过度夸张渲染,有又大格局,大动态的风格应是中国声的代表,国内的音箱做到这个风格的有几家,但功放目前能做出这种有教养的声音的,我只听到了一家,叫马顿音响。他们的如梦令和九点钟功放推唯美音箱很舒服。需要说明的是,东方人的听觉曲线和西方人是不同的,白人的刚合适,在国人听来,中高频就有些吵耳!





随便听听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4

标签:英国   德国   美国   中国   发烧友   音响   丹麦   声音   风格   欧洲   日本   元器件   音箱   电路   芯片   机器   数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