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的画普通人为什么欣赏不来?

梵高的画笔触多,画得不细心。普通人比较喜欢画得细致画,写实好的画。




达芬奇画了个蛋,很逼真,大家都说好;莫奈画了个蛋,有点魔幻,一半人叫好一半人蒙圈;梵高画了个蛋,100年后大家才知道它是土豆,一颗忧郁的土豆……

这就是佛罗伦萨画派、印象派、后印象派的简单区别。当然小编只是打个比方娱乐下。


理性艺术容易懂,它有默认的社会审美标准(比如形象);感性艺术可以懂,大众有某些感性共鸣(比如音乐和色彩);主观表现艺术则很晦涩,你很难随时了解画家的精神世界。梵高是19世纪最孤独的人,哪有那么容易懂?

梵高的作品太超前,梵高的世界太孤独





梵高作品《夜晚露天咖啡座》,于1888年9月,法国小镇。开阔的小景,柔和的鹅卵石,橘黄的暖调,浅蓝的夜空,即便远景黑暗的弄巷,梵高也加上了窗户和灯光,还有悠然的顾客们(不是一两个)……此时的小景,让梵高觉得静好、温馨。

如今200多年过去了,此酒吧依然维持梵高画中原貌,以纪念和致敬大师。

梵高,理性宗教人文下的异类


西方文化本质是宗教,宗教文化控制着西方社会的方方面面。西方早期艺术遵循现实宗教人文主义,以理性塑造为主导,以宗教题材为主旋律,作品严肃、理性、写实。比如,达芬奇做过军事工程师,更是如虎添翼。

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文艺复兴最杰出的三位大师代表了写实艺术最高水平。


再好的艺术也要观众欣赏写实艺术严谨形象,很容易理解;宗教人文则容易引起社会共鸣。因此,以达芬奇为代表的西方早期艺术,雅俗共赏,大众喜闻乐见,自然成为主流。

对比荷兰三大顶级画家,一看便知:





《吃土豆的人》淳朴憨厚的穷人。梵高先生心怀怜悯,土豆作品可成系列

①伦勃朗丨地位不输文艺复兴三杰,当时就是王者的存在。伦勃朗属现实主义画家,宗教题材是主旋律之一,也代表他最高艺术水平。

②梵高丨"小我表现主义"在当时根本不入流!梵高一生就卖出一幅画,还是走朋友的后门。梵高100年后才蜚声世界,即便放在今天的荷兰,梵高地位依然压不住伦勃朗。主流文化统治力有多强大,可见一斑。

③维米尔丨17世纪荷兰风俗画家,专注荷兰民俗小情景,尤擅女性肖像题材。维米尔是一位从宁静生活缓缓走来的诗人画家,画风静谧、淳朴、恬淡、温馨,满满的和煦与宁静的气息。维米尔更惨,200年后才蜚声世界。


现实主义画风,宗教题材旋律,所以伦勃朗混的风生水起。梵高画着自己无人能懂的世界;维米尔画着小镇的烟火。时人看来不过民间小手艺,大众无共鸣,所以他俩最后都穷死了。





印象派大师莫奈作品。明暗对比不再像早期那么尖锐,多了朦胧,大美视野前所未有

既生莫奈,何生梵高


19世纪70年代,莫奈印象派横空出世,人文情感开始作为绘画重要元素,绘画艺术也被引向色彩世界。印象派打破西方原始的直觉感观,强烈色彩冲击让人兴奋,当然也有迷惘。


印象派把世人目光从幽暗肃静的教堂一隅,引向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色彩朦胧和冷暖处理,增强了绘画艺术效果和神秘气息,更刷新了西方人对绘画艺术的认知。绘画艺术走向更开放、更丰富、更包容的多元世界……

莫奈让西方人第一次见识到色彩可以如此美妙!大气、明快、绚烂……印象派打开了西方艺术眼界,很快被接受。莫奈成为印象派创始人


人类某些感性有共鸣,比如对音乐和色彩的感受。印象派色彩的感染力能够抓住大众感官。然而,到了梵高"天下唯我"的境界,就没那么容易读懂了,他的色彩和线条人们都读不懂……





梵高作品《收获》☞ 远景开阔则豁然,天空浅绿则轻松,画面内容非常丰富,笔触细致,色彩繁多,一片温馨家园之貌。此时的梵高心中充满对生活的热情和希望。

莫奈代表印象派巅峰,无人超越。梵高早期也学习印象派,但一度迷茫,最终决定开创属于自己的艺术,就是后来的"后印象派"。毫无疑问,当时梵高再次避开新的主流艺术

人生短暂而坎坷的梵高,步伐太超前,也足够勇敢。梵高和莫奈同处一个时代,却要在如日中天的印象派主流外另辟蹊径。梵高最后走向了疯狂,走向了覆灭,最终走向了巅峰。





梵高名作《麦田上空的乌鸦》☞ 天空的蓝色,比"露天咖啡馆"的夜空色调还沉重;小路没有画出尽头,青草失去了绿色;近景大路只画了几笔;满天乌鸦袭来,吞噬着寓意梵高热情的麦田;天空太低,占据一半布局。整幅画面镜头突兀,直逼视觉,没有空间感,很压抑。

这是梵高人生最后一幅画。

梵高,画布上的孤独人生


莫奈把西方绘画带向色彩和感性,梵高则把色彩和感性推向极致,极致到只有他自己懂。

梵高把莫奈笔下的客观感性变成自己的主观感性,用自己的感性世界去创作外面的客观世界。西方艺术,最终成了梵高的一个人的世界,问题在于,梵高的世界没有人懂。这一步,梵高是迈的太大,还是收的太狠?


梵高是运用色彩的顶级大师,每一根或夸张或扭曲的线条都代表了自己情绪,所以就连梵高的色彩也不是大众能理解的……

当时大众会觉得梵高画的蛋有点奇怪。梵高: 我特么画的是土豆!一颗忧郁的土豆!





梵高作品《播种》☞ 光芒万丈的金色阳光,好像从天堂照出,近景播种者步伐夸张,胳膊摆动幅度很大,整个人物张力十足。播种什么呢?大概是希望吧。

远景,梵高没忘画上一个小房子,旁边还有几棵小树。是不是有点小可爱?

梵高据自己情绪选择不同色彩和线条,作品独树一帜。一块块画布都是梵高自己的精神世界,通过色彩和线条可看出他作画时的脉动。

天空丨天空越低、比例越大,代表越压抑;蓝色越重,代表越忧郁;天空高远,蓝中泛绿,代表平和愉悦。梵高麦田系列很多,情绪却不同。

人物丨大凡人物较多,色彩多黄色(热情),说明梵高精神不错;只有一个人物,肢体动作张力十足,说明梵高情绪激烈。

线条丨笔触越粗略、夸张、扭曲、急转,梵高心境越不平静,细致柔和线条则代表安宁。

远近镜头丨空间开阔则情绪平和;画面如特写直逼眼球,说明梵高内心波澜起伏。





《麦田与收割者》☞ 详见后面备注

梵高选择什么色彩,不取决于客观事物本色,在乎自己内心真实感受,用最能表达主观情感的颜色来完成绘画。比如《麦田与收割者》:

近景热烈浓郁的麦田,却只画了一个收割者;天空泛绿;远处山坡紫色。你见过紫色的山头?你见过绿色的天空?梵高才会这么做。

天空和麦田寓意希望,但梵高多少还是有些孤独,所以远处画了一抹紫色,它代表一点忧郁,但没有蓝色那么沉重压抑。或许梵高此时心境平和,希望中也带着一丝忧虑。

此画作于1989年梵高疗养期间。梵高自觉精神好转,对生活重燃希望。很遗憾,次年梵高崩溃,永远埋在了被他赋予无限热情的麦田。


梵高的画布,就是他的一生





温暖色调的黄房子,占据画面中心,多栋而不孤立;前面和右侧空间开阔,后面蓝色天空笔触细腻均匀;人物丰富,有大人和孩子,有行人,有嬉戏,有咖啡小坐;近景门窗使用了鲜亮的绿色,远处有炊烟袅袅……

整幅画面以热烈暖色为主,多么温馨静好。梵高画如此耐心,可见梵高情绪很好。

此时梵高正满怀欣喜等待好友高更到来。

小编结语


梵高看似无章的色彩和线条,每一笔都有序、有因。当你了解梵高作画时的内心,你会发现,色彩和线条所有秩序,最完美地演绎了梵高先生的世界。天空绿色、浅蓝、深蓝……一点都不可以改变,换一个色彩,少一笔线条,拉近镜头,推个广角,都会是缺憾。

正因这些原因,梵高是天才,也难懂。


普通人不懂技法,体会不到诸多微妙所隐藏的细腻情感。欣赏梵高的画,最好懂点绘画艺术,还需要点感性和细腻,再加上一点人文恻悯,耐心琢磨,感受他内心世界。如此,梵高作品就没有传说那么难懂。





梵高这张自画像是很多网友的头像

梵高对生活无限热情和忠诚,梵高的世界简单、质朴而美好,就像他画笔下的黄色麦浪。

可是,他无法让第二个人明白自己有多热爱这个世界,希望和痛苦交互流转,反复碾压着他那颗坚强又脆弱、热情又绝望的内心,直到死去……母亲,不过是摧毁梵高的第一人,应该觉得儿子死的还是太晚了。

世界那么大,终究没容下一个简单的梵高……




如若以这样的观点去论,可能普通人欣赏的是超凡脱俗,而高等人领悟的是平凡的超脱!




人们一般爱欣赏画面漂亮,表达生动直观,形象具体,色彩艳华,手法细腻的画作。

而梵高的画,表现手法独具匠心,不重形象而重神意,既不追求形象的具体逼真,优美形态,而着重用简练或夸张手法表达复杂的意境和情调,深邃的意境,是高位艺术的欣赏作品,要有较高的艺术修养者才能品味。




普通人欣赏不了,怕是一般绘画者也难以欣赏。梵高的画境界太高,很难达到他的思想境界,和他不能站在同一个起点




西方绘画早期是依照现实宗教人文题材作为塑造对象,大家多可以从感观上来接受那些真实的影象。

当印象派出现时,打破了人们的原始感观的直觉观,柔合进人为的感情创造,就慢慢离开了传统的审美倾向,这对很多人来讲这是一次巨大的跳越,在当时的西方主流也被学院派排挤,是不入流的民间艺术。

凡高的作品很为鲜明,能看出他作画时的脉动,情绪,在用色,用笔上可看出。如同绘画诗人,他把当时作画时的精神状态完全地写在画布上。

看凡高的画要走进他的内心世界,说不准你也会成为疯子画家。:




梵高的绘画如果当时能被人们所欣赏,就不存在发生梵高先生的悲催人生的故事;就不会因为贫穷潦倒的生活困境而选择了自杀的结局。然而,他始终坚信自己的绘画会在他身后五十年后会被市场所接纳,在这个愿望上他的确做到了。于是,有人认为梵高的绘画具有超前的审美意识,这是时代悲哀与梵高先生的不幸。因为在他的作品里,我们看到的是他个人精神气质外化后的、直接的、强烈的、躁动的、抑郁的视觉形象,而缺乏温和的有安全感的叙事风格,所以不被大众欣赏;这与人们的欣赏习惯有强烈的冲突所导致。随着梵高的故事的不断地广泛传播,以梵高名字命名的多家博物馆以及描述梵高生平的电影故事的加持,特别是梵高作品在拍卖市场中屡创纪录,这一切而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梵高先生在人们心中就有了特殊的地位。




要能够欣赏梵高的绘画,需要进入新的绘画语言表达系统。有一个从浅入深的过程。比如喝咖啡,你开始接触会觉得是一种怪味。苦,涩,糊。慢慢的体验,你会喜欢会上瘾。梵高是继印象派之后的后印象派,是猫屎咖啡的特极。是光影,笔触,情绪的主观表达,也是对近代色彩,视觉感受的集大成。看懂梵高要从印象派莫奈开始,过渡到米勒,再看梵高。当然也有艺术超人,开始就喜欢,就象也有对咖啡一见钟情的。

米勒

莫奈

梵高




小时候,幸福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成熟后,简单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用简单的思维去思考,也许一切都可以欣赏得来!




那还能欣赏谁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4

标签:梵高   米尔   达芬奇   印象派   大众   麦田   普通人   线条   感性   宗教   色彩   代表   艺术   天空   作品   世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