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时候去银行特别是中囯邮政储蓄银行存钱或办理业务,他们拼命叫你买各种理财产品?

我非常厌恶邮政储蓄银行。

2004年,我的工资卡是邮政储蓄银行的,年底去存攒了一年的工资,窗口的工作人员给我推荐了一个三年期的存款项目,利息挺高,我当时没想到银行还会和保险公司合作,所以就接受了她的建议。填完存款单后,她又拿了份泰康保险公司的保险单让我签字,我问为啥,她说只是走个形式,没事,和普通存款一样。

我就照办了。

09年,我买房,去取钱的时候,银行告诉我这是保险,取不了。我拿着存折连续几天去找,去闹(我都觉得丢人),说她们骗人,还去了派出所报案,最后终于把钱取出来了,但是利息一分钱没有,五年,没有一分钱的利息。

后来,听别人说,邮政储蓄银行和泰康保险合作,工作人员拿丰厚的提成。

从此以后我再也不去邮政储蓄,不知道现在还和泰康保险有没有合作。

理财,是银行的一项业务,现在每个银行都在推销。建行在大厅里有专门的柜台,存钱的时候,工作人员会在你有意向时把理财柜台的工作人员推介给你。天津银行会在你办完业务后给你一张理财的广告单。

不管那个银行,每一个营业点,每一个理财经理应该都有理财业绩要求吧,他们靠业绩拿工资奖金,一个业绩好的理财经理,年收入可达百万。

银行做理财,有便利条件,这无可厚非;银行理财,尤其是四大国有银行,相对稳妥。但是一定要搞清楚三点: 存期多长以及是否提前赎回;是否保本;是否保息。

理财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2016年的时候,我带着岳父到镇上的邮政银行存钱。柜台里的工作人员很热情,讲有种方式存利率更高,强烈推荐这样存,但是只字不提保险二字。在坚决要求办理定期存款后,银行工作人员的笑脸消失了,脸也变长了,一边不情愿的办理业务,一边跟我岳父发牢骚。那一刻,对邮政银行的印象变差很多。


在更早一些时候,我的父母到银行存钱,同样被诱导存成了保险。当时存的5万元,说是到期后能有1万元利息,算下来利率4%。结果呢,五年到期了,只有6000元,利率只有2.4%。


卖保险可以让人脸皮变厚,这是无庸置疑的。但是我们应该清楚为什么这些人的脸皮会变厚,会百折不挠,百败百战。归根结底是保险提成高的缘故,一单动辄提成40%,每个月哪怕只谈成一个万元大单,都能确保四五千元的收入,谈成两单都有可能月入过万。


银行职员热衷于推销理财产品,尤其是热衷于推销理财型保险,同样是为了高额提成,说白了都是钱惹的祸。


悟空问答里面曾经有一个问题,说是银行员工拉到100万存款能拿到多少提成,答案是没有的,只有奖金,并且不多。


国内银行赚钱的根本在于存贷款利息差,也就是吃利差,跟国外优秀同行们靠投资获得盈利具有明显差距。多数银行的存贷款利息差能达到2%左右,100万元存款银行的净收益也不过2万元左右,显然不会给员工多少钱,毕竟还有各种成本在里面。


存款很多时候是任务,让银行确保有钱可赚,不至于白白养着员工。但是兜售保险显然对于某些银行员工来说是更重要的事情,毕竟能拿到8%以上甚至更多的佣金收入,哪怕银行拿走一部分,个人也能拿到不菲的回报。


同样是100万元,拉成存款最后可能到季末拿到六七千元奖金,但是卖成保险的话,少说也会有六七万元佣金,这是何等的差距。


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丰厚的回报,自然能让很多银行员工放下职业操守,违背职业道德,虚假宣传,诱导储户把存款变成保险,目标更多瞄向了好忽悠的老年人。


对于银行职员来说,兜售保险不违法,有人举报也不会受到惩罚,安全可靠无风险,自然会挑合适的人下手。


对于保险公司来说,盈利的核心在于超低的理赔率,以及超低成本的资金,满足了这两点,就可以像传销一样不断发展下线拉人头,确保有人源源不断的投保,就能把游戏一直玩下去。


那么,钱从哪里来,自然是消费者的存款了。提前支取损失的大量本金,到期后基本都低于3%的利率,损失的利息,这些都成了保险公司的利润和银行职员的佣金。


消费者为什么对存款变保险深恶痛绝,无非如下几点:

1、没有明确告知是保险,并且说明保险的缺陷,比如提前支取会损失半数以上本金;

2、没有说明真实收益水平,宣传的高收益完全达不到,是骗人的行为,号称5%,实际2%;

3、到期后取不出来,或者只能取出一部分,还要好几年才能取出来,利息低的可怜;

4、举报之后银行和保险公司很少受到严厉惩罚,与所得的利益相比九牛一毛;




不仅是邮储,其他银行也存在这个现象,你去银行存个钱或者办点事,总是非常热情地推销诸如理财,保险和基金之类的金融产品。其中,尤为可恨的是专对老人下手。

从邮储和银行,存在上述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自身利益”。所谓的“自身利益”就是他们被内部的分派任务所压,而他们的部分工资和奖金则与所谓的“分派任务”挂钩严重,因此,他们表面上看非常积极,实际上,实际推销的具体金融产品,不论是理财还是保险还是基金,他们自己都不清楚具体的产品特点,以及产品有哪些风险。

但是,一般作为年轻人,去银行办理业务,都是一些没办法只能现场办理的业务,而凡是能够通过网络或者手机app办理业务的,年轻人都不会去现场办理。相反,老人,因为习惯和思维的问题,总觉得银行现场办理才有“安全感”和“信任感”,再说也不会什么柜员机或者网络办理。

而且老人对银行天然有“信任感”,对于银行员工推销的任何金融产品,都会误以为是“存款”类型的,非常保险。正是因为老人的这些特征,所以,银行工作人员也就非常“积极”地向老人推销存款以外的金融产品。

我就有很深刻的感受,我的老父亲去银行办理业务,就被多次推销了基金和保险产品,我知道后,也没有立刻反对,而是上网详细地查询了相关基金和保险产品。没想到不查还好,查了差点气炸了,所谓的的基金,长期面值在0.5元以下,有五六只基金,甚至最低的面值0.3元多——这还是在15年3-4月的牛市市场里。在15年6-7月老父亲终于相信我的话把基金全部赎回了。真的很难想象,老人还觉得基金每年都有分红可以拿,银行的人告诉他,不要轻易赎回,会被扣钱和扣手续费,非常“不合算”。我告诉老父亲,无论银行说什么,你就问他,面值0.5元不到是不是基金亏损了?

所以说,银行或者邮储的员工为了个人完成所分派的任务,而带有严重误导甚至欺骗的手段来诱使老人办理诸如理财和保险等金融产品,我觉得应该立法,凡是老人买的这些金融产品应 “视为未认知相关金融风险”和“未签署风险告知书”而视为无效的合同予以废除,否则对老人来说极不公平!




文化不高的大伯将自己15万存进邮政银行定期三年存款,三年后大伯拿着存折去银行取出自己存的钱,却发现不仅没有利息,而且15万的本金却亏损了好几万,所以中老年朋友在存款时,千万要看好自己存的是否是定期还是理财,否则以免到时候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和麻烦。

国有六大行分别是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交通银行,邮政银行。

这六家银行都是由国家控股,可以说是国有银行十分的安全有保障,把钱存入这样的银行,不用担心它的安全问题。

而银行又是老百姓的保险柜,在生活中很多中老年人朋友去邮政银行办理定期存款业务。

但是这个时候银行的招待的工作人员,却不停的为这些中老年客户绍该银行的理财产品,保险产品。

先来说一下,发生在我大伯身上的事情。

2017年,大伯将15万的积蓄准备存入邮政银行定期三年,当时给他的利率是3.25%。

那么三年到期之后,总利息就是:15(万)*3.25%(利率)*3(年)=14625(元)。

农村的大伯因为小时候家里穷,没有上学,导致现在没有多少文化,存款时只会写个自己名字,只知道死期存款。

当时便来到了我们县的邮政银行,而邮政银行的银行员工却跟大伯这样说,现在银行的定期存款产品利率下降。

15万存进去 利息没有太多,但是我们银行出了一款新的理财产品,年利率回报高达5.25%。

然后银行员工为我大爷算了一笔账:

①、如果存的是定期三年利率,达到3.25%:150000(元)*3.25%(利率)=4875(元)。

②、银行理财产品年利率在5.25%:150000(元)*5.25%(利率)=7875(元)。

然后银行的员工就说有这么多本金购买理财,每年的利息要比你存入银行多个3000多元,而且十分有保障。

当时大伯就觉得钱存入银行肯定是非常的安全,就纷纷购买了邮政银行的理财产品签订了协议。

只要是理财产品都不保本,也不保息,存在一定的风险,协议上面清清楚楚写着你购买的是该银行的中低风险理财产品,一旦出现本金损失,需要自己承担责任。

但是很多老年人对这方面并不懂,只看重利息,再加银行的员工一顿在旁边的操作,所以纷纷选择了银行理财,到最后却发现不仅没有利息,而且本金也亏损。

如果购买的是高风险理财,那么本金亏损得更加严重。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银行的员工在给客户办理业务定期存款时都一直在推荐理财保险等,这样的金融投资产品呢?

1、为了能够拿到提成。

银行的员工每月都有一定的任务量,有的人每月必须拉够几百万的定期存款,而且几百万的定期存款根本没有提成,只有几百元的奖金,如果完成不了,那么就扣除奖金,根本没有提成。

但是像理财,保险等这样的,投资产品有提成。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

这个月光是你拉的理财产品,任务的总额就高达100万, 一般会给你提3%个点,那么光是这个月的提成就高达:100(万)*3%=30000(元)。

如果是银行的保险代理,那么提成点会更高,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有些银行拼命的向你推荐理财保险等,这样的产品就是为了拿提成赚钱。

银行员工的工资像一个三四线小城市,正式的员工工资就在每月4000多元。

但是为什么在很多人的眼里,银行的员工工资基本上都是过万,开着二三十万的车,就是因为拿提成,像那些业务比较好的员工,一个月如果能拿够100万的理财,或者是保险等方面的代理,那么他这个月的收入肯定在几万元。

这就相当于汽车销售一样,每卖出一辆汽车,都有丰富的提成,所以因为金钱他们才这么卖力拼命的向你推荐理财。

对此,三味小镇哥的看法就是:

理财产品根本不适合我们普通的老百姓,虽然回报高,但是大家记住一句话,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回报越高,他的风险也就越大,有可能今天给你带来几百元的收益,明天一个市场的波动,就能让你赔个上千元。

所以各位中老年再去存款时,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对这方面不懂,让子女陪同一起去办理银行的存款产品,在银行的存款产品只有三种,分别是:活期存款、普通定期存款、大额存单。

像国有四大行大额存单,一般年限只有定期三年,利率都不会超过4%。

如果说你去银行办理大额存单,定期三年的话,他要告诉你,利率超过4%,而且是国有银行的情况下,一定要问清楚,是不是定期存款产品。

②、不要听银行的工作人员一直给你说一些好处,按照自己的思路来办理存款的业务。

很多银行员工为了完成业绩,能拿提成就对办理业务或者是办理存款的客户一直推荐该银行的理财产品,或者是保险产品,因为只要你购买了他推荐的理财,他就能提到一定的提成点。

假如你是一个新手,小白是一个老百姓,只追求本金的安全性,那么不要听他们说,直接了当的说,我就要办理银行的定期存款。

③、在办理存款签订协议时,一定要看清楚。

只要是理财保险,上面都有这样的题型,拟购买的是本银行的中低风险理财,如果出现本金亏损,自己承担责任,像这种一般都不要写,问清楚之后再签。

总结:

总之来说都是钱惹的祸,因为向你推荐理财产品,只要你购买,那么他就有一定的提成点,而银行一般的提成点都在2点~4点。

假如你购买五万元的理财,按照提成点两点来计算的话,那么向你推荐的银行员工,这个月就可以多拿:5(万)*2%=1000(元)。

总而言之,希望各位朋友在存款时一定要看清楚,同时也希望银行的员工一定要遵守职业道德。

(感谢各位朋友观看和支持)。




谢邀

现在买理财产品也是很多的,尤其是银行,银行也有竞争也要业绩啊。我以前一个同学在银行上班,他跟我们说了实话,也是因为他要让我们买理财产品才把关系搞崩的,为啥买银行理财产品是有原因的。

我记得有一次同学聚会,我的一位银行同学组织的,当时我们还以为就是同学聚会,没有感觉到有啥,但是到最后,同学聚会变了味,当时酒喝的比较多,记得是6个男生喝了3箱子酒,一箱是3瓶,平均一个人喝了两瓶吧,这个时候银行同学就开始带去主题了,刚开始说银行的事,后面就开始给我们介绍各种的理财产品,而且说,我们一个人不需要拿太多钱买,一个人买5万块钱就可以了。当时我想为什么要买呢?同学接着说,这是自己的任务,这是自己的业绩,年终还要考核呢,我们都想银行那么有钱还缺这点小钱,最后他说,银行也需要小钱才能逐步积累大钱。

最后我们特别难为情,这位银行老同学一看我们都没反应,就开始打感情牌,说自己完不成任务就会丢掉饭碗,而且孩子还在吃奶,一桶奶粉都2万元。当时我们不欢而散。我们的孩子吃不起2万元的奶粉。他还是有钱。

  • 你们觉得为什么?




这种现象应该是各地有所差别的吧,但是,邮政储蓄银行推销理财确实比较多,这应该和邮政储蓄银行的历史沿革有关系。

邮政储蓄最早是邮政局代办的银行业务,那时候银行之间还没有电子汇兑,异地汇款都是通过邮政局进行汇款,记得我在1990年前上大学的时候,家里还是通过邮政储蓄给我寄生活费的,听起来很奇怪,那时候取钱上邮政局而不是银行。

直到2007年3月,邮政储蓄银行才正式挂牌成立,在大型国有银行中,邮政储蓄银行是成立最晚的,比很多商业银行成立时间还要短,所以邮储银行的存款业务还不错,但是贷款业务偏弱,人员也主要是原来邮政的人员转过来的,他们习惯了做代办业务,这就是历史沿革带来的影响。

其实,不只是邮政储蓄银行,很多银行都会向客户推销理财产品,只是邮政储蓄相比之下更加明显一点。为什么银行会向客户推荐理财业务呢?原因很简单,理财产品的代销佣金比较高。

如果说银行存款是银行的传统业务,属于吃饭业务,对应的工资保障;那么理财产品是银行的代办业务,属于高额提成的增值业务,对应的是高额奖励。所以,为了拿到更多的奖励,就会向客户推销理财产品。

通常银行向客户推销的理财业务都是自己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但邮政银行推销的理财产品往往比较杂,有些高风险的理财产品和客户解释不清楚,就会造成客户误解,一旦发生风险就会投资损失,产生非常不好的影响。

理财产品通常比存款收益要高一点,但是,对应的风险也比较高,建议大家要慎重购买。




这很正常,很多人对邮储银行已经心有余悸了!

记得4、5年前,镇上邮储银行推出揽储活动,每5万元可领取一个电饭锅。周边的好些邻居,或多或少都拿了微波炉、电磁炉等各种家电。

父母也很心动,腊八节一过,第二天就让隔壁侄子开车送他们到镇上,先去建行、农行取款了10多万,然后全部存到邮储银行了!就领回来一个电饭锅、一袋洗衣液、还有一个小冰箱!

后来,我腊月15回老家,听父母说这个事情,就比较警惕!让他们将“存单”拿给我看,一看才知道,这哪是存款哟,明显就是一个银保理财产品而已(安邦盈泰年金保险)。

当时,我就致电安邦保险,要求全额退保!保险公司客服态度真的很好,不过对于退保一事闭口不谈,直到我威胁投诉至保监会时,才丢出一句,要退保、找银行!

当时也没经验,第二天一大早,带着父母和保单就去银行了。客户经理接待,说了一通冠冕堂皇的话,反正就是不让、也不建议退保,说很安全、要收手续费之类的!

父母也劝我,对银行比较放心,而且钱5年内也无需使用,利息也不错、还有礼品,就不退保了!但我当时态度比较坚决,必须退!后来,客户经理没办法,让我们把赠品全部退回,才能退保!

后来,比较气人的是,除了被扣除10元保单工本费之外,还额外扣了200多元的损失费(电饭锅被使用了)!

其实,说到底,邮储银行之所以推出“大力推广”理财产品,无非就是利益而已!理财产品有丰厚的销售渠道费,业务员也能获得一大笔提成!至于说,产品出售后,储户提前退保所产生的纠纷,银行一概不管,会全部将责任推卸给保险公司的!这么白拿钱、不担责的事情,银行当然喜欢干咯!

总之,这一切不过都是与利益相关罢了!而我们储户去银行存款,尤其是邮储银行、农商行,一定要睁大眼睛,警惕存款变保险、变理财才行啊!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交流!财经问题就请点击关注【财经者思】,记得多多点赞哦!!!




邮政储蓄银行近几年口碑确实很差,邮储银行这个口碑就是砸在存单变保单这事,相信很多储户在邮储银行都遇到这事,本去办理存款,结果被银行忽悠购买成保险理财。

我家楼下的一个阿姨也遇到这事,拿着10万元去邮储银行存钱,结果给邮储银行工作人员忽悠签订保单业务。直到第二年她儿子买房想取出这笔钱出来,阿姨去银行取钱才知道自己不是存款,银行不给取,最终他儿子去处理这事,最终10万元两年没利息,反而还扣了违约金,签订是五年时间的,阿姨只能吃哑巴亏,上告无门啊。

所以为什么有时候去邮储银行存钱或办理业务,他们拼命叫你买理财产品呢?真正原因就是邮储银行为了利益,邮储银行与保险公司业务来往,银行给保险公司办理业务之时,银行可以得到多少利益。至于银行工作人员这么拼命推销理财产品的原因有两点:

其一银行员工每个月有任务的,需要完成多少个理财产品任何,不然就扣奖金之类的;

其二银行员工每推销成功一个理财产品,银行员工是有高提成的。

每家银行都是有各自的理财产品,现在银行不单单办理银行业务,现在的银行已经代理了很多金融业务,比如股票,基金,期货,保险等各大金融机构的理财产品,只是每家银行所代理的理财产品是有区别的。

银行拼命的叫储户买各种理财产品,为了就是赚取代理的利益,说白了就是为了赚钱。如果从中没有利益谁这么拼命免费帮别人拉业务呢?至于银行员工拼命叫买各种理财产品除了赚利益拿提成之外,当然也是有工作任务指标的,银行员工也是为完成每个月任务而去推荐各种理财产品。

总之这个社会只有学会聪明,学会狡猾,学会自我保护自我;尤其是在理财方面不能盲目的追求高利息的理财,如果储户不贪心,不被高利息而迷惑,相信银行工作人员也没有办法忽悠你购买保单,你坚持办理存款业务,银行工作人员也不可能给你办理保单业务,这就是最显示的问题。

但话又说回来,存款变保单这种错误,错不是单方面的,双方都有错,一拍即合,这样才能酿成大错,意思就是一个巴掌拍不响的大道理。

看完点赞,腰缠万贯,感谢阅读与关注。




感谢您提了个不错的问题!

中庸视野借此谈几点调研结论吧!

1、据本人调研,不仅仅是邮储银行,光大银行、华夏银行、成都银行、工商银行和农业银行等一大部分银行和保险机构的营业部也有此类理财产品推销,而邮储银行开展此类业务相对还滞后了几年。

2、银行“员工”之所以给您推销“理财产品”,是因为某些基金管理公司给他们的佣金比较高;更大可能是,这些貌似穿着银行制服的人,并不一定是银行的工作人员,而是所谓基金管理公司的推销员。

3、这些所谓理财产品真的像他们吹得那样的“绝对安全”吗?请看以下案例:

搜狐网曾报道:2016年12月末,邮储银行甘肃省分行对武威文昌路支行核查中发现,吉林蛟河农商行购买该支行理财的资金被挪用,由此暴露出该支行原行长以邮储银行武威市分行名义,违法违规套取票据资金的案件,涉案票据票面金额79亿元,非法套取挪用理财资金30亿元。

4、调研还得知,银行推荐的大部分理财产品都相对靠谱(这世界还是好人多),高风险、跑路理财只是极少数,但需要懂专业的人才分得清那些靠谱,那些不靠谱。所以大家都有必要学习理财基本常识,方可避免风险。

以上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批评指导!




你说的这种现象在银行是很常见,尤其是老年人去银行存钱时,他们推荐的更多。这在每个银行都有,但像你说的尤其是邮政银行更厉害。

告诉你,向你推荐理财产品的,基本不是银行的员工,大部分是理财客户经理,也有的是保险公司银保渠道的人员,他们驻点在银行,客户去银行存款时,他们比银行人员还要热情,因为主动帮你取号,帮你拿单证之类的。然后就给你推荐他们的理财产品。这部分理财以年金型保险为主,买了之后,短期内就不建议动用,更不要退保。

如果是柜面人员向你推荐的理财,有可能是银行自己发行的理财,也有可能是其他一些理财机构与银行合作的产品。如果是第三方理财机构放在银行代卖的理财,就要了解清楚募集这笔资金要做什么项目,这样可以根据投资项目的风险大小来判断是不是要买。有时候,柜员给你推荐理财,是因为他们也有任务。

当然,我们可以根据银行推荐的产品风险性大小来做决定,是不是要购买,银行的理财风险性还是比较低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8

标签:理财产品   业务   银行   本金   保单   大伯   利息   保险公司   利率   存款   工作人员   邮政   员工   风险   财经   产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