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底可以健康工作到多少岁?

艺不压身,艺能强身。从袁隆平到百岁诺奖得主丽塔·莱维·蒙塔尔奇尼(Rita Levi-Montalcini),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告诉我们,原来人到了88岁,到了100岁都还可以享受工作的乐趣。

世界杯决赛日,又一位科学女神迎来了自己的百岁生日,她就是加拿大麦吉尔大学蒙特利尔神经学研究所的Brenda Milner。她在人类记忆研究方面贡献卓著,除了诺贝尔奖,神经科学领域的大奖几乎都拿了。

7月15日,蒙特利尔神经学研究所刊文祝贺Brenda Milner百岁生日,文中提到她这几年仍然像往常一样到研究所工作(she still keeps regular office hours at The Neuro)。世界杯期间,她和同事们一起看了英格兰队的比赛。生日这天的世界杯决赛,她也没拉下。

前些日子,我的同事写袁隆平88岁了还在研究海水稻,有用户留言表示疑惑:这个岁数了还搞得动研究吗?

答案是:完全可以。我一位朋友的公公,是中国科学院的退休研究员,80多岁了还不时出差参加学术活动。我研究生导师的导师,也就是我的师祖,90多岁了还每天去研究所工作,思维非常活跃。

因为青蒿素研究获得诺贝尔奖的屠呦呦,今年也88岁了。她拿到诺贝尔奖之后仍然没放下手头的研究。她的研究团队20多人,其中不少人都已经七八十岁,这两年团队发表了十几篇论文,双氢青蒿素治疗红斑狼疮也获准开展临床验证。屠呦呦今年年初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得奖、出名都是过去的事,我们要好好‘干活’。”

最神奇的,莫过于诺贝尔奖得主丽塔·莱维·蒙塔尔奇尼(Rita Levi-Montalcini)。蒙塔尔奇尼1909年4月22日生于意大利一个犹太人家庭,终生未嫁,2012年12月31日去世。1986年,她和斯坦利·科恩因凭借“神经生长因子”和“表皮生长因子”研究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奖或医学奖。

百岁生日之后,蒙塔尔奇尼也没有停下研究的脚步。102岁时,她还在发表研究论文,不是挂名的那种。

蒙塔尔奇尼99岁时纽约大学医学院Moses V. Chao教授有一次长谈。 她的视力和听力有一些问题,访谈期间不时将身子倾向Chao这边,以听得更清楚。但她给Chao教授留下的印象是:身体非常健康,思维也非常清晰。

蒙塔尔奇尼在这次访谈中说,自己也就是下午睡上半小时,晚上基本上不睡觉,而是用来思考。她吃的东西也很少。她觉得睡觉和饮食都是浪费时间。

(Normally, I don’t sleep in the night. I take half an hour, not every day, but sometimes in the afternoon, that’s all. I’ve no interest in sleeping. It is wasting time and I don’t need food, more than very little. )

此外,蒙塔尔奇尼透露了一个“秘密”:她因为视力衰退,所以在用自己研究的神经生长因子,每天三次,注射到眼角膜。这可能给她带来了活力。

(I use every day my factor NGF in the cornea. Now we know that cornea immediately goes to the brain and works on the cells,so it’s also possible that my vitality is in part due to the fact that three times a day I use the cornea in my eye because I’ve lost the vision and it goes to the brain. It is a hypothesis. )

当然,八九十岁,乃至上百岁还在健康工作,不只是科学家。今年3月,90岁的一代传奇商人李嘉诚才宣布退休;今年5月,92岁的马哈蒂尔就任马来西亚总理。钱钟书夫人杨绛,活到了105岁,而杨绛先生98岁时还在续写《洗澡》,写出了《洗澡之后》。

当我们老了,如果无所事事,无所寄托,大概也很难长寿。但是,当我们仍然在工作中找到乐趣,找到认同感,大概每天都会有好的心态,长寿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了。

“快乐工作,认真生活”这个说法挺有道理的。

我们其实不用退休。




这事完全没准,有的人喝酒抽烟都不误,活到百十岁,有的人没有啥不好习惯,十来岁就癌症去世。长寿和遗传关系较为密切,虽说如今平均预期寿命到72岁以上,可是偶然性也很大。

从预期寿命来看,可以健康工作到72岁左右,大多数人一辈子大多数时候还是在为生活奔波。我国规定的离退休年龄是男性65周岁左右,到了这个岁数,人的筋骨变弱,劳动能力快速变弱,可以从事的工作主要是脑力劳动类型或者就是基础的看大门之类的工作,前者不需要体力劳动,还可以承受,后者也比较悠闲。但是前者因为知识的关系难以被替代,后者则因为体力衰弱,在安全保护方面也确实不如年轻人,未来也会逐渐被年轻人替代。到了一定年龄之后,想找一个称心如意的工作难得很,工作都难,还提什么健康工作的年限?

只看平均寿命确实不错,可是平均寿命一定程度上也是被高寿命人群拉起来的,很多人都是被平均的那一个。比方说人家从事脑力劳动,到了八九十岁还可以率领科研团队继续工作,而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五六十岁一身病,人家活得百十岁,体力劳动者六七十岁就疾病离世,平均下来也是七八十岁,听起来挺不错,可是在自己身上就不那么有趣了。高层次的人才,通常家庭条件都不错,有更好的条件去接受更好的医疗,因此反而可能因为现代医学持续吊着命,活得更久。可是底层的劳动者,治病缺钱的话甚至直接意味着死亡。

这件事上就是不要看别人怎么滴,关键在于自身的。人的寿命主要是基因的影响,但是外部环境也可以影响人的寿命。德国的一项调查证明,90乃至100岁以上的老人频繁发生名为SIR2的基因突变,也就是说百岁老人很多都是具有先天的基因优势。这样的情况下一般人和人家就没得比,人的一生中都会接触很多物理化学生物的致癌等致病因素,结果人家有遗传优势的解除了这些危害问题也不大,而有些人接触这类影响却容易患疾病。网上常说某人因为熬夜、吃垃圾食品之类的引起癌症,其实这里边遗传的影响或许更大。

所以改善自身的不良习惯很重要,原因在于人家解除了有些有害因素问题不大,自己就不一定了。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就是抽烟喝酒等不良习惯,加上因为是发展中国家,很多人工作时长难以保证,有时候大半夜还在工作,熬夜等习惯也影响健康。改善这些行为对提升自己的工作年限有一定帮助,老话说得好,身体是geming的本钱,底子不如人家,还不如别人工作努力,怎么能赶得上人家?但是若是身体垮了,暂时挣的钱再多未来也可能花在了治病上,甚至还不够。




只要健康允许,古今中外的人工作到晚年,六七十岁,七八十岁甚至百岁。

比如我们敬爱的袁隆平院士,80多岁还在工作,为研究海水稻作不懈的努力,敬爱的周总理和伟大领袖毛泽东,一直工作到70多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古今中外的领导人大多年龄颇大,因为更成熟稳重,应付各类事件更有经验,处理事物更加得心应手。

普通人如果身体健康,工作到七八十岁也大有人在,我的父亲如今75岁,也依然在工作,如果身体硬朗,他们依然竭尽所能的不给儿女增添负担,有时候看他们边吃药边干活,我说算了吧别做了该养老了,可他们说现在身体还好,再干个一两年,用钱的地方实在太多了,常年累月的工作,在干的动的时候,依然努力。

像我们年轻一代,你都在努力工作赚钱,如果身体允许,也会工作到七八十岁。因为只有在工作中才能心无旁鹫,人就不会生出过多的烦恼,就不会抑郁,这样的状态也就更促进了身体的健康,良性循环,直到做不动的那一天。

我真的佩服一直到百岁还在工作的人,有的为了科学事业,一直在工作,这些高龄人热爱工作,心态非常好。白发苍苍之际,依然想着为人类解决难题,真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只要活着总是要做些事。六十岁退休,作为工人阶级的恐怕还需要继续发挥余热,带小孩,打短工,因为家里钱不够使,不到进坑不能歇了。如果是官僚阶级就要好的多,六十退了可以活跃在广场舞,老年大学,他们退了的用处不多,再想指导工作或者参与工作都可能不大了,毕竟莫什么真才实学,卖嘴的已经够多了,还是老有所乐吧!老板阶级的一辈子也退不了,他们严重的睡眠不足,家里家外危机四伏,人前光鲜背后痛苦,极度疲惫不堪,众叛亲离,最不容易的阶级




理论上说目前人类应该可以活到150岁。但是极少有人能活到超过100岁。所以,人可以健康工作到110岁估计就是极限了吧!




健康工作到以身体健康为前提的年龄,这是甭容置疑的。只有身体好,才能持续工作。否则,一切无从谈及!




每个人的体质不一样,自然是精力也不会相同,工作年限肯定是不一样的!

一个人的精力受个人情绪的影响很大,所以在情绪激控下健康工作的年限可以多许多!

工作有激情或者心里有使命责任的话,工作年限也要多许多!

健康工作需要个人的极大自律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2

标签:蒙特利尔   诺贝尔奖   长寿   健康   工作   脑力劳动   阶级   寿命   神经   研究所   年龄   习惯   身体   努力   生日   科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