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你在哈尔滨冬天是怎么过的?

那时候的冬天,虽然比现在冷,但是我们玩出来了激情,所以说:那个时代是,燃烧的岁月!

我们去八区体育场,打冰嘎,换着班的滑冰(因为我买不起冰鞋,只有和发小们替换着玩。滑冰鞋的号码如果大了,我就加层布裹上脚丫子)当时我家在道外,发小有辆破旧的自行车,就像候宝林相声说的,除了铃不响,那都响!




《冻梨》

文/Edison

嫩黄的梨为什么要冻着吃,而且冻了的梨黑的像石头一样,能好吃吗?如果你不是地道的东北人,你永远也不会体验到冻梨给人味觉带来的强烈刺激和快感!当南方人把雪白的鸭梨打了皮后,再用刀切了小小的块儿往嘴里放的时候,我们悍气的东北人正把还带着冰茬的冻梨咔咔的在嘴里嚼着,这时候,不要说让南方人去吃这酸里带甜,拔凉拔凉的冻梨,就是看着也足以让他们生畏,嘴里没准小声的嘀咕着:哇!不得了!

冻梨,无疑就是在低温下冻透了的梨,什么叫冻透了呢?有什么样的标准呢?这不需要使用高档的电子设备,有一种最好的检测办法:就是你拿着冻透了的冻梨往派出所或公安局的玻璃上使劲的砸,如果玻璃砸碎了,那就是冻透了,如果玻璃没碎,那肯定是没冻透,或者使的劲不够。如果你让警察当精神病抓起来,可别说这绝招是我传授给你的啊。当然,这只是玩笑,但是这足以证明冻透了的冻梨是何等之硬,当石头用是绝对没问题的!

那冻梨为什么是黑的呢?用的是什么梨呢?且看我一一解答:花盖梨、秋白梨、安果梨是冻梨的首选。把新鲜的梨变成冻梨也不是简单的冻就完事了。东北的冬天嘎巴嘎巴冷,室外零下三十度是常事儿,俨然一个天然的大冰箱,空间无限大,省电又方便、一开房门,就是冰箱。首先要把新鲜的梨放到外面冻上几天,等冻硬了以后,在拿到温暖的房间放七八个小时,然后再拿到外面去冻,这样通过冷热的变化,梨的组织也发生了改变,这也是个神奇的氧化过程,多酚氧化酶在低温下活性比较高,催化多酚类物质合成有色物质,这样梨就成了黑色。

在东北 ,吃冻梨那是相当有讲究的,先找个大点的盆,装上嘎嘎凉,嘎嘎拔手的凉水,切记不能用热水.这水就是用来缓冻梨的,准备就绪后,就到外面的仓房的草筐里,把冻的黑不溜秋沾着黄稻草叶子的冻梨拿回来,放到水里,不一会就看见冻梨的外面都结了一层透明的冰,越来越厚,直到把冻梨裹了个严严实实,整个盆里的冻梨就会形成一个圆坨,连成了一个整体.这时候的冻梨就可以吃了.找个硬的东西把冻梨外的冰砸开,把冻梨从冰窝中取出来,这时候的冻梨已经不再像秤坨一样坚硬了,而是变得蔫软的,一口咬下去,满口的梨汁凉凉的甜甜的顺着喉咙流到胃里,那叫一个舒服!梨肉也变得细滑软嫩,顺口滑入胃中.冻梨的味道和新鲜的梨子的味道迥然不同,另一种独特的风味真让人欲罢不能,连呼过瘾!

温哥华四季如春,没了东北的天寒地冻,想吃冻梨就要自己做,上好的白梨放入冰箱冻几天,拿出来常温下放一个白天,放进冰箱继续冻,几天后冻梨冻好,拿在手里,冰凉扎手,没有放到水里,就这样放在手里,感受着家乡的温度,享受着冰冷得让人清醒的感觉,待到冻梨刚化了一层皮,就慢慢的放入口中,慢慢的吸允,那一丝清凉带着一丝甜蜜,仿佛回到想念的家乡!






鄙人80后,印象中,小时候的哈尔滨要比现在稍微寒冷些,哈尔滨中小学校的特色也以一句“以雪为令”而充分体现,每当一场大雪过后,上学的孩子们必须要带一件称手的工具,比如铁锹、扫帚、铁铲等,到学校义务扫雪,校内扫完校外扫。当时的哈尔滨几乎没有专业的清雪队伍,都是号召企事业单位、大中小学校门前三包,义务清冰雪,那种热火朝天集体义务劳动的场面,长大后再也见不到了。冬季娱乐方面,冰雪娱乐项目一直以来是哈尔滨的代表,那个年代还没有现在的冰雪大世界,但是有历史悠久的兆麟公园冰灯游园会,1块钱一张的冰灯门票现在是不敢想的,最有趣的当属冰滑梯了,每年的冰灯游园会都会有几个大小不同的冰滑梯,那是孩子们的欢乐的海洋。堆雪人这个活动就更普遍存在了,家住平房的门前会有雪人,学校会以班级为单位,堆建大雪人,甚至那些现在看来很严肃的单位,比如公安局什么的,门前也会有雪人。松花江上冬天是可以在冰封的江面步行过江北的,90年代后期,在江面上一些商贩开展了狗拉爬犁、雪地摩托车等活动项目,当然,这对于土生土长的哈尔滨孩子,并不是一件性价比高的娱乐项目。东北特色冬季食品也会在冬天出现,因为天气原因,东北的人民会将一些新鲜的水果或蔬菜通过冰冻的方法进行保存,代表做冻梨、冻柿子和冻豆腐,现在市场上也会有卖,不一定多好吃,吃的都是情怀。小时候的哈尔滨冬季,很冷,衣服很笨重,蔬菜水果品类也少的可怜,但是有一点是现在无法比的,那就是空气质量,讲真,最近几年才兴起的“雾霾”这个词汇,那时是不会存在的。




我90年代初,移居哈尔滨,开始住在太平桥育英小区,后来住在三棵树二商店附近。

我住在二商店那个旧楼,冬天居然没有暖气,要烧炉子,每天冒烟咕咚的,一次打“喷枪”,喷得满脸乌黑,跟鬼似的。

那时候,在哈尔滨过冬天,除了买煤,还要卖“冬储菜”,大白菜、大头菜、萝卜,胡萝卜、土豆、粉条,大葱等,都是用三轮车往家里拉。不像南方,买葱只买三两根,你这样买,在东北会挨骂的,“吃不起,就别吃!”

白菜用来腌酸菜,萝卜、胡萝卜怕康了,得在外面挖坑埋上,等上大冻,再起出来,放屋里纸箱里,再用黑土埋上。

最抗搁的是土豆,能吃一冬。那时候,东北人家冬天餐桌上,比较单调,除了白菜炖土豆,就是酸菜猪肉粉条子,但是大家吃的都很香,你看东北人 五大三粗的,这些普通菜饭,功不可没。

我最爱吃那种酱缸里腌的咸菜,芥菜疙瘩、香菜,辣椒,芹菜等,有种酱香味,很下饭。

能干的主妇,入秋时就开始晒干菜,是菜都能晒,茄子、南瓜、黄瓜、烀熟的土豆切片,香菜、辣椒、豆角丝等等,晒干后,储存起来,留着冬天炖肉吃,非常香。

我已经在杭州安居乐业十几年了,很怀念哈尔滨的冬天,整个城市银装素裹。

尽管寒冷,但人们生活得其乐融融,等过几年退休了,我会叶落归根,回哈尔滨定居养老。





我是七岁来到的哈尔滨,那时候没有条件,住的地方没有水没有电,每天晚上都点着蜡烛,那时候是我姥姥和姥爷带着我们全家来的,我们家里就做收破烂的买卖,我还记得那时候坐公交是五毛钱。每天早上妈妈带着我在公交站等着老师来接我!老师来了妈妈就把我送上车,因为她要回去干活!要说玩的东西就是姥姥他们收回来的暖气外罩,扣板做的 样子像是宝剑!我们一大帮小孩儿就玩像武侠电视一样拿着玩,过年的时候我们一家人在没有灯光的屋子里喝酒!只点了几根蜡烛,那时候可能自己小,但是很快乐。十多年过去了家里的人都稳定了!回想起当初的日子,觉得姥姥姥爷很伟大,把我们全家人从农村带出来。其中的坎坷只有大人们知道!




六十年代末哈市生人 小时候玩的花样太多了 弹溜溜 溜溜都是去太平玻璃纤维厂偷的 经常被厂里工人抓到 一顿翻毛皮鞋踢 那也挡不住 溜溜输没了还去 在污水窖子边上冰地上画城弹溜溜 冰地里有时还有粪便 也不在乎 时间长了冻手 就用嘴哈气暖手 想一想没得病算是命大 哈哈 放风筝 找竹子 自己做 看谁放的高 经常因为这事打架 做夹子 去园艺队鸡粪堆打麻雀 然后用火烤 对于吃不到肉的办大孩子太香了 想一想真是苦中有乐




没上学时候住在姥姥家抚顺街平房,那时候哈尔滨没有大棚,冬天大部分就吃地窖存的白菜土豆子和酸菜,岁数小也不让出去玩,就是在家看电视,长虹彩电。后来95年上小学,就回到宣智街父母这,那时候哈尔滨冬天好冷,基本都是30多度,好在回迁楼暖气烧的好家里不冷。出去玩起来不管不顾,手冻伤了我爸就得给我泡热水搓,耳朵冻掉皮也不敢说,偷摸撕死皮不敢告诉父母,皮优价格冻的梆梆硬。那时候冬天就有南方运来的绿色蔬菜,价格不便宜吃的也少。总感觉小时候温度低,但是从来不觉得冬天冷。




轰咚咚~~~,闹钟一阵阵响着,不一会儿,来自江苏的伙伴率先起床叫醒了我们。

早上7:00,其实凌晨3:00天就已经开始亮了,不看钟表,已分不清白天黑夜。

雪下了几个月了,都快变成了企鹅,外出穿着厚厚的羽绒服,一摇一摆。

周六,大家没课,昨晚约好去中央大街玩,去松花江见识大江大冰,脑海响起小时候经常听见的“我的家乡在东北松花江上......”,终于可以看看冬天的松花江了。

很快便到了中央大街,这里有着俄罗斯风情的街道,有各种各样的俄罗斯服装、首饰、美食,有非常漂亮的索菲亚大教堂。

一路逛着,直到看见那充满欢乐的冰上乐园,有雪橇犬在冰上欢乐的狂奔,好像这是它的美丽世界。一群人围着不知道在做什么,走近看,凿了个小洞在捕鱼。这个江面被厚厚的冰覆盖着,鱼儿在水里缺少氧气,见着有洞就往洞口跑。在南方从来没有见过这等阵仗,在冰上走着,有时会听到嗤~~(冰裂的声音),走在冰上,感觉冰面在晃,不知道是不是幻觉,因为从没体验过这种在冰上的感觉,可能太激动了。

穿过冰江,便是太阳岛。

岛内坡岗全是洁净的细沙,阳光下格外炽热,故称太阳岛。岛上还有块体型巨大的太阳石。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铛~~,起床洗漱,新的一天开始了。

她笑着跟我说,你昨晚笑得好开心,嘴里不时说着“山舞银蛇,原驰蜡像,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路上,发了个消息,我们离开哈尔滨有多久了?












70后的我在哈尔滨,那时候的冬天很冷,街上的车也不像现在那么多,也没有羽绒服之类的服装,都是一件小棉袄,外面套一件上衣。那时候的棉鞋都是黑色烫绒面的,厚厚的毡子底儿,在外面也不觉得有多冷。伙食基本就是白菜土豆、豆腐之类的。我经常用大葱切段泡酱油。水果主要是苹果,那时的苹果都是果光的,不像现在品种那么多。苹果甜度不高,酸酸的,也挺不错。最有特色的是冻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4

标签:哈尔滨   松花江   东北人   平房   小时候   冬天   冰灯   江面   冰上   滑梯   溜溜   白菜   土豆   妈妈   感觉   美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