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什么时候被称为“中国”的?

先讲个故事,再回答提问。

1963年8月,在陕西宝鸡县贾村镇,在因暴雨冲刷崩塌的土崖壁中,出土了一件青铜尊。

这件青铜尊上有122个铭文,翻译成今天白话文的意思是:成王五年四月,周王开始在成周营建都城,对武王进行丰福之祭。周成王于丙戌日在京宫大室中对宗族小子何进行训诰,讲到何的先父公氏追随文王,文王受上天大命统治天下。武王灭商后则告祭于天,以此地作为天下的中心,统治民众。周成王赏赐何贝三十朋,何因此作尊,以作纪念。

这是件西周早期的青铜尊,被文物专家命名为“何尊”。现存于陕西省博物馆,属于国家一级文物。

再回答问题:

何尊铭文用“迁宅于成周”、“宅兹中国”记载周成王迁宅洛邑(洛阳)之事,(与古书记载相吻);

这就是说;至少在3100年前,就有了中国之称,作为地理概念,指的是中原洛阳,意为天下之中。

这是迄今为止,“中国”最早的文字(词组)记载。作为中国人,应该要记住!




欢迎打开历史宝藏。一起来读中国那些事儿。(本文约600字,阅读需时2分)

作为一名中国人,不得不说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重要。

看了下大家的答案,觉得有必要纠正一些说法。

中国作为一个国名在“中华民国”成立之前早就存在了,将“中国”当做“中华民国”的简称有点想当然了。

很多答主都提到了周成王时青铜器何尊上的这段话“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这里的“中国”更接近于中原的意思,是一个地理中心和政治中心。

宅兹中国 铭文

周代过后,中国一词还从地理中心、政治中心派生出文化中心的内涵。

到了汉代,王朝国家通称为“中国”出现在了司马迁的《史记》。“中国”这个词用于作为国家的代称在康熙时期已经经常可见了。

据黄兴涛教授考证,现存康熙皇帝亲笔删改的有关康熙与罗马教皇来华使节关系问题的14通汉文文书里面,凡是提到清朝所指涉的国家时全就使用了“中国”二字。笔者也在《清实录》里面找到了数十条康熙称“中国”的证据,现在列举一例如下。

康熙皇帝的一道上谕:“今鄂罗斯近海北地有鼠如象、穴地以行,见风日即毙……朕亲见其器方信为实。又古人以天市垣为中国分野。朕始疑其说,细玩天球,合以地图,中国去赤道二十度至四十度在谷雨、立夏小满三节气上天市垣,亦去赤道二十度恰与中国对照始知古分野之说确有所据。”(《清圣祖实录》卷291,康熙六十年正月乙丑)

另外,宣统年间,学部审定的《国民必读课本》里也将中国作为国名,在书中写到“中国居于亚细亚之东部,土地最广(约占亚洲三分之一),人口最多(约四万万五千万)……”。

可见早在清统治者眼里,中国是我们的国家国名这是国民必须知道的。


参考文献:

黄兴涛:《重塑中华》,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

速读历史类精彩内容,欢迎右上角关注@历史宝藏。




谢谢激请,中国的名字,是从中华民国时,起的开始叫中华民国,历史都说什么朝代就是什么国,比如古代,唐,宋,元,明,青,中华民国,现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好多人是不知道的。




中国这一称呼有文字记载最早是在约3千年历史的西周时代,后来各朝都有它含中国的文字内容。但古代称中国不是指国名,相当于一个局部区域,如中央城邦、中央之都、中央之城等,不是专有名词,相当一个形容词。秦汉后,由汉人建立的政权领域称中国,也有少数民族建立政权自称为中国的,大慨为显示为正统之意。这些都不代表中国是国名。直到明朝、清朝国名仍然是大明王国、大清王国。

真正把中国成为国名应是从中华民国开始,国名为中华民国简称为中国。至于一九四九年建立了新中国,全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更为世界公认。




“中国”一词最早出现是在(周代)《诗经》中,如《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但《诗经》中的此类“中国”实为“国中”,还不是真正指国家。称国家的“中国”一词,在战国诸子书中已屡见不鲜了。如《孟子·滕文公上》云:“陈良产地,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又“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庄子·田子方》:“中国之君子,明乎礼义而陋干知人心”……这些都说明:上古所谓“中国”,即指后世“中原”。但地域不及后世中原广,而相当于今山西、山东、河南、河北一带。 "中国"一词的频繁使用,主要在周以后。《礼记·王制》有云:"中国夷戎,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中国、蛮、夷、戎、狄,皆有安。"十分明显,此时的"中国"一词,是与蛮、夷、戎、狄对举而使用的。如果说《礼记》的成书时间较靠后,则《左传·庄公三十一年》有"凡诸 侯有四夷之功,则献于王,王以警于夷。中国则否"的说法,足见春秋前期,"中国"一词就已经与蛮、夷、戎、狄对举。那么"中国"指谁呢 《公羊传·禧公四年》称:"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桓公救中国而攘夷狄,卒荆,以此为王者之事也。"齐桓公救援邢,卫等国,被称作"救中国",足见此时的"中国",已经扩大到被认为是"诸夏"的国家。 到这里,就不能不言及《公羊》学派的"春秋三世说"。《公羊传·成公十五年》有:"《春秋》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王者欲一乎天下,易为以外内之词言之 言自近者始也。"东汉经学大师何休进一步发挥公羊学派的说法,将《春秋》所记242年的历史,理想化地分为三个阶段,即:"所传闻之世","所闻之世"和"所见之世"。"所传闻之世见治起于衰乱之中……故内其国而外诸夏","所闻之世见治升平,内诸夏而外夷狄","至所见之世著治太平,夷狄进至于爵,天下远近小大若一"。虽然那242年历史发展事实并非如此理想化,但我们必须承认此种理念对民族关系发展规律做出了某些正确认识和预见。夏、商时期,应该是华夏民族的形成时期;而集华夏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之大成的"周礼"的形成,是华夏民族最终形成的标志。观夏、商、周、春秋,各邦国不断分化,有的进入华夏集团,有的进入蛮、夷、戎、狄集团,像祀国这样的国家,一度摇摆于夷夏之间,最后终于摆进了华夏集团,成了"诸夏"的一分子。 关于“中国”一词的含义,大致有两种解释 二字有京都、京师之意。最早这么用中国一词的便是《诗经·大雅·民劳》中的“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民亦劳止,汔可小息,惠此京师,经绥四国”。据说这几句诗是规劝暴君周厉王的,让他先从爱护京都的人民开始,然后推而广之,安定天下。汉代研究《诗经》的学者毛苌,特意为“惠此中国,以绥四方”作注:“中国,京师也。”《孟子》中记载了一段齐王对大臣说的话:“我欲中国而授孟子室。”照现在的意思,不过是想在京城中给孟夫子盖间房子而已。汉末学者刘熙也说:“帝王所都为中,故日中国。” 一词指古时华夏民族聚居的区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大河南北,古称中土、中原,或称中夏、中华。当然也被称为中国。这些称呼,实际是指黄河流域一带。如《史记·楚世家》载:“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当时的楚地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这里所讲的中国实际上就是对黄河流域的几个国家的统称。 在我国古代,国家有时统一,有时分裂,中国一词的含义在不同时代也不同,大致统一时期略指全国,分裂时多指中原。随着皇帝统治疆土的变化,中国一词所包括的范围也相应有所不同。“中国”这一名称在西周武王时期意为“中央之国”。相传3000年前,周公在阳城(今河南登封)用土圭测度日影,测得夏至这一天午时,八尺之表于周围景物均没有日影,便认为这是大地的中心,因此周朝谓之中国。 汉朝以后,虽然有些外族入侵中原后建立的政权也自称“中国”,但是并不代表它们就是中国政权。因为他们这个自称的“中国”通常指地理概念上的“中原”而不是国家意义上的“中国”。即使历史上的某个政权自称中国政权,也未必代表它就真的是中国政权。根据史料,日本也常常自称“华夏”、“中华”。例如《大日本史》卷117,载奈良时代藤原广嗣在公元740年(大唐开元二十八年)上表日主:“北狄虾夷,西戎隼俗,狼性易乱,野心难驯。往古已来,中国有圣则后服,朝堂有变则先叛”。二战结束,日本国王在《终战诏书》中还把日本称为“神州”,但是日本和中国显然是两国。判断历史上一个政权是否是中国政权,主要看它与前一个中国政权的关系,是以国内政权更换的形式取代前一个中国政权,还是以外来征服者的姿态取代前一个中国政权。 中国不是一个单纯的地理概念,更是一个民族与文化的概念。中国是华夏汉族建立并以华夏汉族为主体的国家。古代中国人历来就有抵抗外侵、保卫家园的光荣传统,一旦有外族入侵,便会英勇反抗,绝不允许外来入侵者篡夺中华正统的地位。从霍去病的“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到岳飞的“精忠报国”,每一次遭受外侵,古代中国人都奋起抵抗,无一不验证了这一光荣传统。孔子在论语中评价管仲说:“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意思是,有了管仲,华夏没有亡于外族。什么叫“披发左衽”? “披发左衽”的反义词,就是“束发右衽”,也就是华夏汉族的发型服装,是华夏汉族和华夏汉文化的代表。可见,孔子也是把华夏汉族和华夏汉文化视为中华正统,不容外族取代中华正统。所谓的“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这里的“夷狄入中国”指的是归化、内附中国,决不是以外来征服者的姿态征服中国。 满清入关,大儒顾炎武提出了“亡国”与“亡天下”之辨。他说:“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学者黄宗羲所言,“明亡于闯贼,乃亡国也,亡于满清,则亡天下”。“亡天下者,衣冠易改,披发左衽矣”。这里的“亡国”是现代意义上的政权消亡,这里的“亡天下”则是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的沦亡。 历史学家顾诚先生在《南明史》第一章第一节写道:“在汉族官绅看来,大顺政权取代明朝只是“易姓改号”,朱明王朝的挣扎图存是宗室、皇亲国戚、世袭勋臣之类“肉食者”的事,同一般官绅士民没有多大关系;而满洲贵族的入主中原则是“披发左衽”(剃头改制),“亡天下”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应当奋起反抗。”可见,明朝的民众,已经把满清入关与以前的改朝换代严格区分开来。以前的改朝换代,只是中国内部的政权更换,满清入关,则被视为外侵。 辛亥革命后,1912年成立“中华民国”简称“中国”,这个称谓才正式成为中国国号。1949年lO月1日,新中国成立时,定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也简称“中国”。




兰阇君来回答一下。


“中国”作为一个国家概念,是如何形成的?这个问题很多人都知道一点,但却很少有人了解真实的历史进程。

大约在西周初年,第一次出现了“中国”这个词——1963年,陕西省宝鸡贾村出土了一口青铜酒尊“何尊”,上面铭刻有“中国”二字。但此时的“中国”指的不过是西周的京师。

到春秋战国时代,“中国”的范围持续扩大,所指涉的内容实际上就是今天我们常说的中原地区。进入大一统的秦汉之后,“中国”的范围虽然屡有扩大,但基本仍然是指中原。三国时,东吴的孙权仍然称中原的曹魏为“中国”。

这种状况在晋代发生巨变。当时北方少数民族政权日益强大,将中原汉族王朝赶到了长江以南,偏安南方的汉族王朝依然自称“中国”,而占据了传统中原地区的少数民族政权也自称“中国”。 民族色彩在“中国”里就此被淡化,随后完成统一的隋唐时代,已经把南方和北方都称为“中国”,而且分别修了《南史》和《北史》;后来元朝修史之时,更是一视同仁,分别修了《宋史》、《辽史》和《金史》。

在南北关于“中国”的争论中,历史进入到明朝。此时,“中国”发生了另一个重大变化:它开始从一个文化、地理概念转变为一个国家概念。这个转变,在外国人的著述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因为从明朝后期开始,来华的外国人已开始广泛地使用“中国”、“中华”、“中央帝国”一类的词来称呼这个东方的国度,而不是像称呼“大唐帝国”一样称呼明朝为“大明”,称呼清朝为“大清”。

中国人自己也逐渐习惯使用“中国”来指代自己的国家,比如1689年清朝与俄国签订的《尼布楚条约》,其满文文本就自称“中国”。但正如葛剑雄先生所指出的,外国人所使用的“中国”与清朝政府所使用的“中国”尚有区别:外国人只是在指称一个国家,与我们今日说法国、英国、美国并无不同,但清政府却把“中国”当做“中央帝国”的简称,其中依然蕴含着天朝上国的妄自尊大。

直到1912年孙中山建立中华民国,“中国”才正式成为这个国家的名称,一如美国之于美利坚合众国、法国之于法兰西共和国,仅仅是个简称。




“中国”一词最早代表的是一种优越和骄傲!

在夏朝时候,人们把自己把自己称之为“夏族”、“华族”和“华夏族”,其中这个“夏”不是指“热”也不是季节,在那时候的“夏”是广袤的意思,意思是说“地方太大了!”这个“华”是由“花”变来的,这与审美有关,从古至今,都喜欢美丽,当时的先民对漂亮的花儿崇拜,连起来“华夏”就是广大而美丽的地方。



一直到了周朝,生产力提高,华夏族有了先进文明,人的足迹也越走越远,在周公的带领下创造了非常完善的礼乐制度,当他们看到周边的很多人、或者叫氏族部落的还在穿着兽皮以打猎为生,内心产生强大的优越感,坚决要把自己与周边区别开来,于是将自己生活的地方称为“中国”,一直沿用至今,这就是我们伟大的祖国——中国的由来。

其实到了清朝也有这种思想,远古把周边叫四夷,后来版图统一了,又把国外的英法等国称为四夷,总之是自己在中心,那时候,“中国”一词还带有一种优越的意思。

更多回答,请您关注耕读先生。




中国”这个叫法起源很早

中国”这个叫法起源很早,最早出现在3000年的西周初期。出至于西周武王时期出土文物上的金文“余其宅兹中或”等字样。这里的 “中或”就是“中国”。因为我国古代国字的含义作“域”或“帮”解。“中国”就是“中央之域”

  1. 西周武王铭文

而 “中国”的概念明确的被使用是在《诗经》中,明确的使用中国一词于《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但 “中国”实为“国中”,还不是真正指国家。这时的中国到底代表什么?这还得从“国”字说起。“国”与“或”相通,原意是指城、邑。当先民因农业的发展而定居下来以后,以部落首领的居住地为中心,逐渐形成了初期的居民点和城市,城里称为国。一直到秦朝时期,秦统一天下如果还叫指一个小城就不准确了。这时“中国”一词的就开始代表多民族建立的王朝。南北朝时期,南朝自称“中国”,把南朝却称做“岛夷”。严谨来讲中国并不能代表国家名称,这就是为啥有唐宋元明清的区别了。辛亥革命后中国民国建立,这时才把“中国”作为的简称使用。全国解放后,我们才明确的把“中国”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现在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这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国”的文化范围论与区域论

同时“中国”也是一个指文化范围,可以理解为汉文化活动区域,并不代表土地地域而是汉文化活跃区域。比如某地汉文化发达,就可以被认为是“中国”的一部分。另一方面,非汉族接受了汉族文化,发展到了一定程度,这些民族对汉文化认同学习并融入汉文化我们也可以叫他中国,这就是我们这样的多民族国家可以统一称为中国。 比如河西走廊从归入汉朝以后,人口大多是少数民族汉文化的水准很低,所以长期被排除在“中国”之外。但到了西晋时期,战乱导致汉人口大量迁移,在十六国时期的特殊条件下,河西走廊地区的汉文化迅速发展,、北魏时期汉文化在这里大量传播,,当然再次回到了“中国”怀抱。

“中国”的地域理论,也可以以地域区隔,广义的“中国”就等于中原王朝,凡是中原王朝的疆域范围都是“中国”。 但是人们概念还是相当模糊的,甚至是自相矛盾的。




“中国”一词,最早见于《尚书·梓材》:皇天既付中国民, 越厥疆土, 于先王肆。这里的中国,范围仅限于周国所在的关中、河洛地区。到了春秋时期,中国一词的涵义逐渐扩大,指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个诸侯国。

中,就是地理位置处于中间地位,国,就是指各诸侯国,因此中国一词的本意就是指中原的个诸侯国。中原地区的诸侯国自称中国,将南北东西四境诸民称为蛮、夷、戎、狄。而这个中原之国的涵义后来也经历了长期的演变,大概有六个方面的层次:

第一,指京师,即首都。《诗经•民劳》记载:“ 中国, 京师也”。

第二,指京畿,即天子直接统治的地区。诸葛亮曾对孙权云: “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不如早与之绝”。

第三,指中原,《史记•东越列传》记载: “ 东瓯请举国徒中国”。

第四,指内地,《史记•武帝本纪》记载: “ 天下名山八, 而三在蛮夷, 五在中国”。

第五,指诸夏之裔居住的地方,《论语集解》记载: “ 诸夏, 中国也”。

第六,泛指历史上汉族建立的政权。

从汉代开始习惯上将汉族在中原建立的政权称为中国。此时中国就不再仅仅指地理上的中原之国,更兼正统的涵义,所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之后,也自称“中国”。比如:鲜卑建立北魏,他们地方在中原但人不是汉族,也以“中国”自居,将南朝称为“岛夷”。而南朝地方不在中原,但人是汉人,也称“中国”,称北朝为“ 索虏”, 称北魏为“ 魏虏”。又比如,宋、辽、金并立,皆称自己是中国。

“中国”一词有着近3000年的历史,但是从第一个朝代夏到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任王朝更迭,却没有一个政权将“中国”作为国名直到中华民国建立,国际上通称Republic of China, 简称China(中国),“中国”作为正式国名,新中国成立后,国际上通称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仍简称中国。

参考文献

[1] 邸永君 汉语“ 中国”一词的由来




中国这个称呼历史很久了,不过古代的中国和现在不一样,并不是指现在这个中华民族缔造的,以中华文明为主体的国家,而是指中原一带,后来也带了一点中华文明的意思(毕竟中原是中华文明核心),比如南北朝时期,衣冠南渡的南朝自称中国,贬低北朝为虏;而北朝自认汉化,也自称中国,叫南朝叫夷。

古典时期虽然有华夷之辨,并在13世纪和17世纪发展到一定高度,但这种思想很朴素,没有形成一个体系,距离现在的民族主义差的很远,古代的时候忠诚更多地是对君主的忠诚,而不是国家,比如文天祥本人发誓不侍元朝,成为民族英雄,但这并不是因为他讨厌蒙古人(当然他可能确实讨厌蒙古人),而是因为他是宋朝的臣子,要殉国以讲求政治伦理,所以对于不是宋朝臣子的弟弟给元朝当官,文天祥则没有任何意见。

中国一词专指现在的“中国”要到清末民初,这个时候民族主义兴起,加之梁启超等学者的大力宣传,中国才开始专指指我们的文化,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1901年,近代很有影响力的学者梁启超发表《中国史叙论》,首次提出了“中国民族”的概念,这便是现代“中华民族”概念的前身。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5

标签:中国   汉族   明朝   王朝   中原   国名   华夏   南朝   西周   中华民国   政权   时期   概念   社会   国家   天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