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开其他因素不谈,单就其物理技术方面杨振宁和钱学森,谁更厉害一点?

这个题目听起来有些别扭,什么叫物理技术方面?时空通讯的理解出题者大概是说在物理理论和应用方面吧?这正好可以区别两位科学家的不同侧重,我就顺着这个说法来简单谈谈对二位伟人的理解。

首先这两个人都是很著名的科学家。但杨振宁主要研究基础科学方面的理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杨振宁的理论更具有世界性,他在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等领域的贡献是世界里程碑式的,他在1956年和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并由此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个理论引起了世界震动,使物理学定律在爱因斯坦之后有了新的突破。杨振宁在基础物理学理论方面多有建树,对世界物理学界的影响很大,无疑是一个世界一流的科学家。他一直以来都非常关心中国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在美定居时,多次归国支持教育和科学事业,晚年回国定居,培养人才和做研究,为中国现代化事业做了很多贡献。

而钱学森则更注重实用方面的研究。他1955年冲破重重阻力,在中国政府的帮助下回到中国,从此开始了全身心投入建设事业,它的主要贡献是在两弹一星方面,是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由于钱学森回国效力,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所以钱学森的主要贡献是将其高深的物理学知识运用于中国的建设事业,在应用科学上取得了辉煌的成果。当然,他也出版过《物理学讲义》《星际航行概论》等几部书籍,但这些书籍的理论意义远远不如他对中国建设的实践作用伟大。

论起对中国发展的贡献来说,当然要数钱学森;但就物理学理论的建树来说,杨振宁就远远超出钱学森了。他们各有所长,都是对人类做出重要贡献的伟大人物。现在一些人老拿钱学森与杨振宁对比,认为钱学森才是伟大科学家,对杨振宁却颇有微词,甚至恶意贬损,如果对一个为世界科学做出重大贡献的世界顶级科学家都这样,这是对科学的亵渎,对科学精神的背叛,这种狭隘的道德观是非常错误的。其实,对世界做出重要贡献就是对人类作出了贡献,同样也就是对中国作出了贡献。人类不管是哪国人氏,都在享受着这些伟大科学家发现发明带来的文明成果,所以我们要感恩他们,谢谢他们。




真能抛开其他因素不谈,只从物理方面比较杨振宁和钱学森谁更厉害一点吗?

如果我们将杨振宁先生和钱学森先生各自拥有的荣誉对比就会发现,在钱学森先生的各种头衔前面往往都有“中国”二字,比如“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航天之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

原因也很简单,钱老归国后直接将我国原子弹和导弹的发射时间至少向前推进了20年,毫不夸张的说,这样为祖国发展贡献重大的科学家才是我们所有人值得“追”的“偶像”。

但是,如果我说杨振宁先生和钱学森先生都是我国最厉害的科学家之一,谁会反对?如果只是从物理这个维度来对比两位明显是很局限的,相信一般人也知道杨振宁先生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含金量很高,作为在特殊时期第一位回国探访的华裔科学家,杨振宁先生的确为中美两国在更多领域合作和人才交流等方面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在物理领域,两位都有什么主要成就?

即便物理相关的科学家有很多,也总有新的发现被公布,但依然还有很多未解的疑惑,所以才需要历代科学家不断研究和发现。而杨振宁先生就和李政道先生一起提出:虽然宇称在强相互作用和电磁相互作用中呈现守恒的状态,但却不见得在弱相互作用中也守恒。

著名的“宇称不守恒理论”便是在这个时候提出,之后更被实验证实弱相互作用场景下中宇称确实不守恒的基本事实。

当然,在杨振宁先生的整个科研生涯中,最引人瞩目的成就除了因为“宇称不守恒理论”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以外,那就当属“杨—Baxter方程”了。当然,绝大多数人都并不知道这个矩阵方程是什么,但却在物理和数学中都有至关重要的应用。

而钱学森先生在物理方面的造诣主要集中在物理力学方面,早在1946年的时候,钱老就将稀薄气体在力学、化学和物理方面的不同特性结合起来研究,毫无疑问,这在当时也堪称是先驱性的工作。当时间来到1953年,钱学森先生正式提出了“物理力学”的概念,高温高压这个新的领域就是在这个时候开拓出来。

的确,如果只是从物理这个角度进行对比,那么,杨振宁先生身上的成就和光环似乎明显要闪耀一些,但正如一开始所说,完全无法抛开其他来将二位进行对比。我们可以从两人的早年经历看出,两位都曾赴美留学,但各自的人生经历、社会背景和去留抉择却有很大不同,所以才有了钱学森先生那几年艰难的归国之路,以及杨振宁先生最后放弃美国国际再次成为中国公民。

为什么在大多数国民内心更崇敬的都是钱学森先生?

道理大家都懂,但偏爱的理由很简单,因为杨振宁先生在物理学取得的所有了不起的成就,可以说是没有国界的,主要是建立在理论基础上的,正应了那句“科学无国界”。而钱学森先生就不一样了,我国的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都有他的汗马功劳,完美诠释了什么叫“科学家有国界”。

“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钱学森先生将“国为重、家为轻,名利最轻,科学最重”诠释的淋漓尽致。在钱学森先生的追悼会上,社会各界民众都自发前来为其送行,还有很多从祖国以外的地方赶回,北京师大附中钱学森纪念馆在钱学森先生诞辰98周年的时候正式开馆,钱学森先生的100周年诞辰座谈会于2011年12月8号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而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专门建设的钱学森图书馆也在同月11号正式对外开放。

当钱学森先生的儿子在被问到如果自己的父亲没有回国,自己和妹妹和像堂兄们一样在国外长大,是不是自己的人生会有所不同时,他坦然的表示:倘若父亲留美任教和继续做研究,或许自己的确不需要等到34岁才大学毕业,更不会在40岁这个年纪才拿到硕士学位,但现在的人生也很充实,但人生没有如果。




美国人说钱学森的作用顶五个师,其实钱老的贡献五个军都比不了,钱老临终时,由三军仪仗队抬棺,数十万人送行,并举行高规格国葬,以他的贡献,无论用词典中任何赞美之词来形容都不为过;

而另一位物理学巨匠杨振宁可以说是爱因斯坦之后最重要的理论物理学家,他在纯粹数学、理论物理领域均有世界级的贡献,也是当今在世的贡献最大的理论物理学家。

但是如果把两人比较起来谁更厉害,确根本没法对比,因为两个人的求学经历不一样,所学专业不一样,一个是工程应用领域,一个是纯粹理论研究领域。唯一相同的最重要的一点在文末告诉你。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下面将从两人求学经历、研究领域等方面详细说明。

钱学森的求学经历与研究

钱学森大学本科专业是上海交通大学的铁道工程专业,并不是物理专业,看到这里是不是和你的印象存在一定差距。也就是说,钱老从一开始就是专攻工科工程应用。

1935年,钱老进入麻省理工学院攻读航空系硕士研究生,次年获得学位后,进入加州理工学院跟随当时地球上最牛的空气动力学家冯卡门攻读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也是空气动力学。麻省理工学院可以说是全世界最牛的理工大学,而加州理工学院以小而美著称,人均诺贝尔奖得主世界第一。

也就是说,钱学森在本科、硕士、博士期间全部都是学习的工程应用方向,他在该领域很快崭露头角,28岁就成为空气动力学领域的世界级专家,并且和导师提出了“卡门-钱学森公式”。36岁就成为了麻省理工学院最年轻的华人教授,这个记录直到21世纪才被华人教授、基因编辑大牛张峰(就是那个今年诺贝尔化学奖的大热门,虽然今年没获得诺贝尔奖,但是仍有极大概率获得以后的诺贝尔生理学奖或医学奖)打破。

2019年阅兵仪式上,最出乎意料并且能同时震惊国内外眼球的就是当天出现的东风17乘波体弹道导弹,其科幻的外观,飘忽不定的弹道、精准的打击能力确实惊艳全球,而美国在该种武器领域进展确不如我国,更重要的是,美国不具备防乘波体导弹的能力,这也是我国为数不多的能在这么重要的武器领域绝对领先美国的领域。

这种武器的弹道就由钱学森在上个世纪中期提出,当时被尊称为钱学森弹道,仅此一项,你说五个师能顶用吗?

而且在新中国成立后,钱学森毅然决定回国,美国为了阻止钱学森带着全世界最顶级的导弹知识回国,曾软禁了他五年,据钱学森太太蒋英女士回忆,当钱学森被准许回国停止软禁时,他连话都不会说了,这并不是因为激动的说不出话,而是因为长时间监禁导致的语言功能暂时障碍,幸运的是钱学森最终回到了祖国,为新中国的导弹火箭事业发展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杨振宁的求学经历与研究方向

杨振宁本硕博先后就读于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大学,美国芝加哥大学,从一开始就是读的理论物理,与钱学森的专业差别很大。

杨振宁在理论物理中贡献极大,在他过生日时,清华曾给他送过一块黑石,上面镌刻着杨振宁在物理学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其中包括非阿贝尔规范场,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等。

其他获得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家大多是在某个物理细分领域取得一定突破,而杨振宁的工作和牛顿,爱因斯坦,波尔,海森伯差不多,属于在物理学大厦中开疆拓土,构建物理学框架的工作。这种宗师级别的物理学家百年难遇。

而且杨振宁回国后,也为咱们国家物理学教育与科研发展提供了很大帮助,也是一位世界级的大家。

总结来看,杨振宁与钱学森一个是研究理论物理,一个是研究空气动力学与导弹,根本属于两个不同领域,根本没法直接比较,而且无论是杨振宁还是钱学森,都在各自领域做到了全世界第一流的水准,而且都为我国在各自领域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两个人都是当代年轻人学习的楷模!




钱学森在技术上的贡献当然比杨振宁大多了,如果没有钱学森,我们国家的导弹就不会发射升空,我们国家的原子弹就没有远程发射能力,我们国家也不能恢复在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的国际地位,我们国家也不会富裕,某些人就不一定会选择回国加入中国国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钱学森的在技术上的贡献非常重要。

在物理上来说,钱学森的计算能力是很好的,我看过钱学森的文集,里面用Tschapligin变换解决二维亚声速流动的文章都是与复变函数的柯西——黎曼条件等等挂钩,在解决飞机机翼附近的流动的时候,用到了很复杂的数学级数。所以很多人把钱学森当作工程师,我觉得钱学森是科学家,他的计算能力是一流的。

杨振宁先生在物理上的规范场论的基础理论一开始是外耳与克莱因等人提出来的,而且他提出的规范理论一开始就是一个数学游戏,因为不能解释规范玻色子的质量所以没有物理意义。他参与的宇称不守恒定理的实验验证很重要,这个实验是李政道找同事与朋友做的。




两个人所在的领域完全不一样,所以没有办法直接比较。

钱学森是一名空气动力学家和系统工程学家。

↑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

钱学森主要是在应用物理领域,具体的说应该是在空气动力学、工程控制领域。其中空气动力学领域就不要说了,钱学森基本上是鼻祖级的存在:

钱学森28岁就与导师冯·卡门共同完成高速空气动力学问题研究课题和建立“卡门-钱学森”公式,成为世界知名的空气动力学家,其他诸如压缩边界层理论,已经是流体力学里必学的、基础性的课程,而著名的钱学森弹道为远程导弹地飞行轨迹提供了一种更为合理地攻击路径,也是可以载入史册的。

↑神一样的钱学森弹道↑

几乎国内外一致认同,钱学森的理论是美国著名的喷气推进实验室建立的基石,是行业内绝对的顶尖人才。

而杨振宁的成就则主要是在理论物理方面。

↑理论物理大神杨振宁↑

很多人可能只是知道杨振宁获得过一次诺贝尔奖,但是实际上有人统计过,杨振宁本人足足在四个领域有十三个诺贝尔奖级别的成果:

(A)统计力学
A1. 1952 Phase Transition(相变理论)。论文序号: 52a,52b, 52c。
A2. 1957 Bosons(玻色子多体问题): 论文序号: 57h, 57i,57q。
A3. 1967 Yang-Baxter Equation(杨-Baxter方程)。论文序号: 67e。
A4. 1969 Finite Temperature(1维δ函数排斥势中的玻色子在有限温度的严格解)。论文序号: 69a。
(B) 凝聚态物理
B1. 1961 Flux Quantization(超导体磁通量子化的理论解释)。论文序号:61c。
B2. 1962 ODLRO(非对角长程序)。论文序号: 62j。
(C) 粒子物理
C1. 1956 Parity Nonconservation (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受恒)。论文序号:56h。
C2. 1957 T,C andP (时间反演、电荷共轭和宇称三种分立对称性)。论文序号:57e。
C3. 1960 Neutrino Experiment(高能中微子实验的理论探讨)。论文序号:60d。
C4. 1964 CP Nonconservation(CP不守恒的唯象框架)。论文序号: 64f。
(D)场论
D1. 1954 Gauge Theory(杨-Mills规范场论)。论文序号: 54b, 54c。
D2. 1974 Integral Formalism(规范场论的积分形式)。论文序号: 74c。
D3. 1975 Fiber Bundle(规范场论与纤维丛理论的对应)。论文序号:75c。

有人更是说,杨振宁是现在还健在的最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跟爱因斯坦、麦克斯韦、牛顿是一个级别的物理学家。

所以说杨振宁在他的领域也是无可匹敌的存在。

钱学森和杨振宁要比较学术上的成就基本上是等于关公战秦琼,没有什么可以比较的价值,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二人几乎都是在各自的领域属于最顶尖的学者。




钱学森、邓稼先和杨振宁3人都是为新中国的成长做出无可估量贡献的老一辈科学家,但不同的是,邓稼先在26岁博士毕业就回国效力,用尽了全部精力研究原子弹和氢弹,隐姓埋名几十年,在大漠里支撑起了中国的核武器建设,直至最后牺牲。

钱学森26岁在美国加州理工大学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在加州理工大学从事空气动力学、固体力学和火箭、导弹等领域研究,28岁时成为世界知名的空气动力学专家,但在人生的最高点选择了回国效力,推动了中国的“两弹一星”建设。

杨振宁先生28岁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毕业,后来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进行研究,并与李政道因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获得了世界科学最高将项——诺贝尔物理学奖,成就显然比前两者更高,但他在最辉煌的时期加入了美国国籍,将自己的一生都贡献给了世界物理学的发展,后来在2003年回国定居,为国内高科技人才引进、学术交流做出了卓越贡献。

从上面的介绍可以看到,邓稼先前辈将自己的所有青春都献给了中国的原子弹事业,而且是隐姓埋名、毫无保留的奉献。

钱学森前辈是在自己的最辉煌时刻、排除了千难万阻后选择了回国贡献,将自己的人生巅峰贡献给了导弹和火箭。

杨振宁先生则为世界物理学的向前发展奉献了自己的一生,他更像是一名没有国界的纯粹的科学家。

钱学森的传奇经历

对于我们每一个人而言,钱学森是最熟悉不过的人物了,尤其是他那一段被美国囚禁5年之久、后来被周总理千方百计才将其赎回中国的经历,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励志故事。

对于钱学森的重要性,当时囚禁他的一位美国海军高级将领说:“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3~5个师的兵力,我宁肯枪毙他,也不愿放他回中国”。

当然了,上面都是我们从教科书上或者官方媒体上看到的对钱学森先生的评价,那么,真实的钱学森真的有这么牛吗?钱学森1个人顶5个师是不是夸大了呢?

接下来的文字中,我会讲述几个不为大众所熟悉的钱学森的5个经历,相信你看了这些介绍,会对钱老的真实水平所折服。

经历1:倡导成立了美国推进实验室的前身——加州理工大学火箭俱乐部。

25岁时,钱学森作为5个创始人之一,倡导并成立了加州理工大学的“火箭俱乐部”,在学生时代就试飞成功了自制火箭,轰动全美,而这个火箭俱乐部后来也得到学校的资金支持,成长为了如今大名鼎鼎的美国喷气推进实验室(NASA JPL),主导了如今包括月球和火星探测多个重大项目,为NASA的成功奠定了条件。

下图美国喷气推进实验室(NASA JPL)的指挥中心。

而在钱学森的诞辰时,屡屡创造航天奇迹的火箭公司SpaceX发出推特,祝贺美国喷气推进实验室(NASA JPL)的创始人钱学森生日快乐,而钱学森的画像也一直挂在SpaceX研发楼的墙壁上。

经历2:作为美军上校代表美国接收德国科研成果。

34岁时,德国在二战中战败,美国派出本国的火箭方面的顶尖专家去接收战败国德国的科研成果,而钱学森此时作为美军上校,赶赴德国提审纳粹科学家普朗特冯·布劳恩,冯·布劳恩在当时被世界公认为“火箭之王”,还是钱学森的老师冯·卡门的老师,也就是自己的太师父,这位太师父主持设计了二战时令英国人闻之色变的德国V1和V2火箭。

下图是冯·布劳恩设计的火星探测轨道,如今看来确实是超过了当时的时代的设计。

经历3:麻省理工最年轻的终身教授。

35岁时,钱学森就成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终身教授,而大多数教授都要从事20年以上的教学、咨询和管理工作才能获得这样一个教职。

经历4:拥有美国最高级别安全通行证、参与绝密的军事项目研究。

35岁时,钱学森在长达8年的时间里拥有美国最高级别的安全通行证、参与绝密的军事项目研究、在五角大楼出入自由,当时的国防建设已经离不开钱学森等人的出谋划策。

经历5:设计了著名的“钱学森弹道”

钱学森弹道是钱学森于20世纪40年代提出的一种新型导弹弹道的设想,即“助推—滑翔”弹道,这种弹道的特点是将弹道导弹和飞航导弹的轨迹融合在一起,使之既有弹道导弹的设突防性能力,又有飞航式导弹的灵活性。而我们国家如今设计的DF21反舰导弹、神鹰400战术火箭、以及第三代高超音速武器的理论依据均是在“钱学森弹道”上发展而来,而美国目前对这种弹道的防御能力几乎为零。

正如上文所讲述的那样,钱学森是一个天赋技能点都点满的人

当时他的导师冯-卡门大师对钱学森的评价如下:

他是一个无可置疑的天才,他的工作大大促进了高速空气动力学和喷气推进科学的发展。钱的这种天资是我不常遇到的,我发现他非常富有想象力,他具有天赋的数学才智。

人们都说,似乎是我发现了钱学森,其实,是钱学森发现了我。

而至于为什么钱学森没有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这是因为他所从事的导弹、火箭设计更多的是偏向于工程物理学,而非诺奖所青睐的理论物理学。

杨振宁——在世的最伟大的物理学家

偏于篇幅所限,这篇文章我就不再详细描述另一位大佬——杨振宁先生的传奇经历了,而杨振宁先生作为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以及在世的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他所提出的杨—米尔斯理论,将弱相互作用和电磁相互作用的统一框架构建,将自然界中除了万有引力之外的其他三种力的弱相互作用、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统一在一个框架之中,对这四种力的相互作用进行统一,这个科学成果直接深刻地影响了20世纪后半叶物理学的发展,他的理论研究能力远远在钱学森之上,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而至于很多人诟病的——为什么杨振宁在年轻时加入美国国籍,而未回国报效祖国这是因为当时百废待兴的祖国需要的是邓稼先、钱学森等工程物理学方面的人才,需要的是能马上将理论做成火箭甚至原子弹的人才,而杨振宁先生所从事的理论研究,对于当时的新中国来说是超前的,即使回国,也无法做出相应的贡献,反而会埋没杨振宁的才华。

邓稼先、杨振宁和钱学森谁对中国的贡献最大?

正如开头所讲,3位前辈在自己的不同阶段对祖国及世界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

只是对3位前辈一生贡献的概括,由于他们的贡献方向不同,这里不便于排名。

不过在当年的时代背景下,邓稼先所从事的原子弹工作、钱学森所从事的导弹工作显然比杨振宁从事的理论研究对新中国而言更迫切一些

而杨振宁先生的理论研究虽然没有对中国当时的国防建设做出直接贡献,但其为中美两国的科技交流、学术交流,国内的科研院所的建立等方面,创造了非常大的贡献,而这些贡献是无法直接进行衡量的。

邓稼先、杨振宁和钱学森谁的理论更厉害?

如果要在物理学理论方面进行排名的话,答案显然是:杨振宁—钱学森—邓稼先,这是由他们的研究方向所决定的,但这并不能代表研究能力的排名。

因为你可以认为总结出力学第一定律的牛顿很牛,但你也不能否认根据能量转化和力学原理做出蒸汽机的瓦特也同样牛,因为他们都推动了一个时代的发展,杨振宁、钱学森和邓稼先3位前辈的贡献也是同样的道理,工程研究的贡献大还是理论研究的贡献大,谁也说不清。

你认为钱学森、邓稼先和杨振宁三位前辈谁的贡献最大?你认为他们谁的物理学成就最高?欢迎在留言区讨论!

这里是科学驿站,我是站长,华中科技大学物理学博士,是一名热爱科学、热爱分享的科普答主,同时也是科学领域优质创作者、今日头条青云获奖者,如果我的文章有帮助到你,欢迎点赞和关注哦。




物理技术方面当然是钱学森了,杨振宁是理论物理学家!

首先,来看钱学森在物理技术上的巨大成就!钱学森是世界空气动力学学科的第三代掌门人、是世界工程控制理论的创始人、是二十世纪应用数学和应用力学领域的领袖人物!正是凭借他的高超的物理技术,我国才成功发射了“两弹一星”、发展了我国自己的航天事业!可以说,钱学森先生是中国的航天之父、中国的自动化控制之父、中国导弹之父、火箭之王!

其次,杨振宁在粒子物理、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虽然他只和李政道因为发现宇称不守恒而获得了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但是西方认为杨振宁还可以凭借他的成果再获得10多项诺贝尔物理学奖。尤其是杨振宁在规范场论方面的成就堪称20世纪三大物理发现之一。不过所有的这些成就都是和理论物理相关,与物理技术无关!




控制论理论和实践造诣,钱学森世界第一!理论物理,杨振宁世界前五!经典物理和技术物理,钱还是远超杨!两人都是大家!我更尊重和爱戴钱学森,钱学森可以获得一万次诺贝尔!!!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来说,钱是伟人,是中华之神!!!




如果没有钱学森,我们的飞船上不了天,我们的东风快递送不出去,。钱学森是是实实在在的为国家作出了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没有两弹一星护卫着祖国的万里边疆,我们的国家还是三流国家。扬的理论保卫不了中国,谁更厉害明明白白。




杨振宁和钱学森都是科学家,并且都具有自己明显的优点,就算是抛开其他因素不谈,单就其物理技术方面都是存在不一样的情况,因为他们侧重的东西不一样。

没有一个明显的判断标准了,所以把这两位科学家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其实没有多大的意义。但是竟然说到了这两个人,我们也可以了解下基本的情况,这两个人到底是创造出了什么样的成就。

杨振宁的主要成就有哪些?

当然从杨振宁的称为我们就可以看到,他还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这个在我国是比较稀少的,基本上是没有。杨振宁在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等领域作出里程碑性贡献。当然对提出来的这三个东西,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是什么意义。

粒子物理学——简单的来说这是进行组成物质和射线的基本粒子以及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一个研究,在我们生活之中,其实对于这些基本粒子的存在,我们肉眼是看不到的, 但是并不意味着它就不存在这种情况,这只有在极端条件之下,才可能产生出来被人识别,所以粒子物理学的研究算是对高能物理学的一种扩展,它的成功研究出现,主要是为大型的对撞机提供了一定的基础,所以是具有极强的意义。

统计力学——相当于是一种传统力学的统称,是一种超越比较普遍认识的一种研究,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就如在正常的情况之下,随着温度趋于绝对零度,固体的热也趋于零的实验现象,就无法用经典统计力学来解释,而新的统计力学就可以进行解释,这是对经典统计力学的一种新扩展,更加具有说服力的东西。

凝聚态物理——是研究凝聚态物质的物理性质与微观结构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它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理论实践和探索。当然这种是不好进行解释的。但是综合这三种提出来具有代表性的东西,可能很多人并没有看到实际性的东西,基本都是偏向于理论,但是这却是未来发展物理学方面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俗话说有了“理论”,才有实践的过程,这样才能够真正地做到完美,这就是针对杨振宁的部分解读。

钱学森主要成就有哪些?

钱学森的物理力学方面的研究比较突出,在在1946年将稀薄气体的物理、化学和力学特性结合起来的研究,是先驱性的工作,同时还开拓了高温高压的新领域。但是除了这些比较理论化的东西之外,钱学森的主要成就还是偏向于实践性的东西。钱学森是我国航天之父、导弹之父、自动化控制之父。所以他的这些研究方面,都是如今都还在高度运用的东西。

是多个领域的开创者,并且它参与的一些项目基本都是我国“第一个”实现的东西,例如:在钱学森的努力带领下,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等等,所以基本上是我国的大功臣了,所以钱学森的主要成就还是在研究实验的结果,个人觉得在这方面,稍微比杨振宁的成就高一点。

当然综合情况来说,一个是提供了理论化的基础,一个是实际性的研究成果,虽然杨振宁和钱学森的偏向领域不一样,但是他们的成果都是“相辅相成”的,都是一些分不开的研究,所以两位科学家都是工程,没有绝对性的好与差的问题,并且这里说抛开其他因素,单就其物理技术方面,其实他们都没有任何的对比性,所以没有谁更厉害或不厉害的说法。

只要有研究成就,各有各的特长,我们不能站在某个角度去看待任何事情,所以这不是我们应该谈论的问题,就如你爱吃饭,别人爱看书,为何会出现这样的反差?明显都不是自己所擅长的东西,所以爱吃饭、爱看书可能都是自己各自的优点或者缺点。就如爱因斯坦、牛顿等科学家都是科学家,如今很多理论和实践性的东西都在用,你说谁厉害?完全是没有办法分清。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2

标签:诺贝尔   物理   弹道   相互作用   美国   物理学   力学   导弹   中国   科学家   火箭   成就   贡献   因素   领域   理论   科学   技术   钱学森   杨振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