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时间喝黄芪与甘草泡的水最好?

谢谢邀请!

黄芪,作为一味中药,其味甘,微温,归脾、肺经。功效为补脾升阳,益肺固表,利尿消肿,托毒生肌。 中药经典著作《神农本草经》云:“主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补虚。”

黄芪具有较好的补脾气的作用,也常用来改善脾虚的症状,在补益肺气方面也有不错的功效。

而甘草 在《神农本草经》中描述为:“味甘、平,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疮肿,解毒。久服轻身延年。”


陶隐居云:“此草(甘草)最为众药之主,经方少不用者,犹如香中有沉香也。国老即帝师之称,随非君,为君所宗,是以能安和草石而解诸毒也” 目前药典所述,

甘草性平,味甘。归心、脾、肺、胃经。功效为补脾益气,祛痰止咳,缓急止痛,清热解毒,调和诸药。

两药同时泡水饮用具有一定的补脾益气的作用,如果身体没有明显的热象,那么平时服用可以不拘时间。

但是由于黄芪久服有可能会出现壅滞,以及上火的可能,因此,也要注意。尽量不要长期服用。

欢迎关注“针人不露相”!




甘草黄芪泡水喝的功效

杞红飘香

用中药材泡水饮用主要是因为大多数的中药材没有西药那么好的食用口感。大多数的中药材味道苦涩,还有一定的气味,所以泡水喝会让食用的过程变得更轻松些,而且泡水喝本身比较简便,省却了麻烦的步骤。今天小编要为大家介绍的可以泡水饮用的两位药材是甘草以及黄芪,在下文中,小编会为大家来详细介绍下用甘草和黄芪泡水喝能够给我们带来的功效。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甘草黄芪泡水喝的功效

1、首先,黄芪是一种非常温补的药材,具有补气生津,生肌利尿,退肿止汗的效果。特别是对于经常气虚乏力的人们有显著地效果,可以固本培元,补充能量,有效地改善体虚的情况。起到强筋健骨的作用,让你整个人的精气神焕然一新。而且黄芪对于糖尿病、肾炎等严重的疾病也有一定的辅助治疗的效果,所以这些患者可以坚持饮用。



2、其次甘草也是种疗效显著的中药材。甘草的性属平和,比起黄芪来说更加的平和。可以起到润肺解毒的作用,而且因为黄芪的药性比较强,加入甘草可以起到调和的作用,保护我们的肠胃不会受到药性的损害。甘草对于热症或者其他身体表面的创伤都有不错的疗效,可以清热解毒,去肿化瘀。

3、当甘草与黄芪一起用来泡水喝的时候,不但能够充分发挥两者本来的功效,还因为甘草调和了黄芪的药性,使得整个甘草黄芪水的属性更加平和,功效也得到了增强。经常饮用可以起到补中益气的作用。对于人体的健康来说是大有好处的,特别是身体机能逐渐衰退的中老年人群,可以坚持饮用甘草黄芪水,效果显著哦。




黄芪和甘草泡水,可以算是一种养身茶了。黄芪其性甘温,具有补肺脾气,利水消肿、托毒生肌、止汗的作用。甘草其性甘温,具有补脾肺、止咳、解毒、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的功效。甘草为“国老”,其有延年益寿的作用。黄芪甘草泡水喝,尤其适合肺脾气虚之人。其常常表现为乏力气短、精神倦怠、不思饮食、怕冷怕风、易汗出等。

对于黄芪甘草泡水喝,在时间节点上,一般建议白天,早上到中午服用。中医讲“平旦人气生,日中阳气隆,而日西日暮已降,阳气渐衰”。黄芪、甘草都为甘温之品,其甘温助阳,顺应阳气生长,饮用效果更佳。

黄芪在现代研究中,具有强身壮体,增强机体免疫能力,同时还能增强心肌收缩能力、双向调节血压、减轻浮肿、增强食欲的功效。特别是黄芪双向调节血压,国医大师邓铁涛说过,黄芪用量小于15g时起到升压的作用,而黄芪用量大于30g时则起到降压的作用。所以这对于高血压病人就要注意掌握剂量。

黄芪甘草泡水,一般是选择刚烧开的开水,洗净直接浸泡,这样最能把其有营养物质浸泡出来。一般浸泡10分钟左右。




在没有外感或实热症的情况下。可以隔三差五喝一点啊!




早上喝黄芪与甘草泡的水最好。




黄芪与甘草一般在饭后服用最好,因为如果在饭前服用,影响食欲,可以有早饱的现象,不想饮食,也可以在晚上服用,对于阴虚火旺之人,一般不建议喝黄芪与甘草泡的水,黄芪有补中益气的作用,大量的黄芪,而且可以有利水作用,甘草有补中缓急调和药性的作用。甘草的量不宜过大,甘草量过大,容易产生水肿,尤其是对于高血压的患者,则不宜使用。








上午




符合黄芪、甘草治疗的证候时喝最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7

标签:黄芪   甘草   本草   热症   缓急   阳气   清热解毒   药性   高血压   神农   中药材   功效   平和   作用   效果   时间   健康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