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区分自己是哪种湿热?

您好,很好回答您的问题。很多朋友向我咨询说:“大夫,我痰多便溏,体内有湿气或者说自己是湿热体质”。大家对这个病证的概念比较模糊,具体什么是湿热?湿热又分为哪几种?我想有必要把它说清楚,接下来,朱大夫结合中医理论为您讲解如何区分湿热。

湿热证是中医学的病证名称,通俗讲就是湿邪与热邪结滞于人体内,并造成的湿热阻滞类的疾病。请注意,湿热引发的问题不特指于某种疾病,因为湿热证是疾病的发展阶段,可存在于多种疾病中,中医认为亦可导致多种疾病。临床上,也可遇到只有症状而无器质性病变的人群,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将湿热证认为是湿热的体质状态,即湿热体质。

湿热的病因一般为分为外感和内伤两方面,外感即感受自然界或生存环境的湿热邪气侵犯人体,例如长期睡卧在潮湿环境可引起湿热蕴结在皮肤,引起皮肤瘙痒,湿疮等疾病;内伤多见于饮食不节,情绪不畅,忧思过度,生活方式不健康导致脏腑脾胃失调,水湿不能运化而内源性形成湿热。朱大夫观察,脏腑脾胃失调引起的湿热比较常见,由于肺,脾,肾,三焦等脏腑均参与水液代谢,部位涉及到上,中,下,所以湿热证可发生在不同的部位和脏腑,具体内容分析如下:

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为什么会发生湿热?

  • 人体是有机的整体,与自然相和谐,这是中医学天人合一的理念。自然界存在风暑湿燥寒等五气,与人体的肝心脾肺肾等五脏相感应,例如脾主运化水液,可吸收代谢分布饮食的水分和体内的津液上输于肺。夏秋之间的季节,多为闷热潮湿的天气,人体易感受湿热邪气,《内经》说“脾主湿”,主运化代谢水液,这个季节的湿热气候与脾相通,湿热侵袭人体易导致脾不运化水湿,水液停滞而发生腹泻,痢疾等湿热性疾病。肺主通调水道,接受脾输送来的水液,将水液布散全身,同时向下经过三焦将水液自上而下的输送到膀胱与肾。感受湿热邪气引起肺气不能宣发肃降和通调水道,可发生黄疸和水肿等疾病。这是外界感受湿热引起的问题,朱大夫总结为外源性病因。

湿胜则濡泻——《黄帝内经》

  • 因长期的饮食不节,情绪和过累过度导致肺,脾,肾三焦代谢水液的能力下降,水液停滞,与热搏结,就形成了内源性湿热,这是比较常见的原因。所以,可以将湿热定性为致病因素,湿邪与热邪组合在一起引起人体发生相应的病证表现。总结湿热的发生原因的内,外两个方面,以区分湿热的部位和症状

★外源性湿热

  • 外感的形成是人体感受了自然界或者居住环境的过于湿热,这种情况多发生湿热结滞在皮肤,肌肉,脾胃,肺部等部位。病位偏上,偏外。区分如下:
  • ①湿热郁结皮肤,注意,虽然湿热在表,也可影响脾胃,例如脾色主黄,病证表现也伴随脾胃失调的问题。湿在皮肤多是生活中久居湿地或感受潮湿环境中的湿热邪气,引起皮肤瘙痒,粉刺,水泡,脓疱,渗出黄水,多见于现代医学的湿疹,疱疹,痤疮类的疾病。

汗出见湿,乃生痤痱——《黄帝内经》

  • ②湿热郁结在肌肉,病位层次较皮肤为深,而且肌肉为脾所主,湿热邪气易侵犯肌肉,湿为阴邪,易伤阳气,可导致肌肉筋脉气血凝滞不通,出现周身疼痛;湿性重浊,出现周身困重,有的病人讲到自觉身体特别沉重,腿都不爱抬。严重者湿热阻滞气血时间久了,可发生肌肉抽搐,或者肌肉萎缩,屈伸不利。

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张,软短为拘,驰张为萎——《黄帝内经》

  • 下肢关节肿胀疼痛。《内经》称为“湿痹症”,如“湿气盛者为着痹”。意思是因湿邪闭阻经脉肌肉导致的关节肿胀肌肉疼痛,肢体重着。

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肉筋脉——《黄帝内经》

  • ③上焦湿热,一般指湿热在上焦肺部,鼻是肺之外窍,汉代的医学家在《伤寒杂病论》中就记录了纳药鼻中治疗上焦湿热的方法。实际上,湿热在上焦是不常见的,湿邪重浊,与水同类,趋于损伤人体的下部,例如脾,胃,肠,下肢,妇科和男科问题。上焦湿热多郁滞肺气,引起头痛,鼻塞,咳嗽,气喘,皮肤黄疸。由于其他脏腑未受湿邪影响,所以患者常饮食如故,仅有上焦表现。

湿家病身疼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内药鼻中则愈——《金匮要略》

★二、内源性湿热

  • 内源性湿热是临床当中最常见的湿热病证,所谓内源性就是脏腑功能失调,导致水液代谢障碍,引起的湿热病证。具有慢性,长期性,顽固性的特点。发生原因多为三个方面:
  • ①外源性湿热没有得到去除或湿热在表失治误治,导致湿热邪气久存于皮毛肌肉中,内伤相应的脏腑例如脾主湿,外源性湿热可伤及脾胃,引起脾胃虚弱,运化无力,出现内源性湿热证候。

五脏皆有合,病久不去者,内舍其合——《黄帝内经》

  • ②饮食不节,三餐不定,过饥过饱,大量的食用油腻肥甘厚味,热量较高的大鱼大肉,有的患者长期大量的饮用高度酒,酒本来就是水火交蒸后的产物,中医讲具有湿性,易损伤脾胃。或情绪不畅,气滞于脾胃,上述原因导致脾胃运化的能力下降,水液停滞,引起湿滞的问题。湿邪形成后可发生寒湿或者湿热,一方面是根据个人体质转化,阳盛火大的体质转为湿热证,阴盛寒重的体质转为寒湿证。另一方面是根据脾胃脏腑特殊的生理功能所决定,当脾胃发生湿滞后,脾为湿土,本具有湿性,胃为燥土,本具有热性,脏腑之间互相配合,胃给脾提供燥,让其不湿。脾为胃提供湿,让其不燥,二脏配合全然没有湿热问题,一旦致病因素刺激而发生脾胃不和,就可直接导致湿热发生,所以,脾胃是发生湿热最常见的脏腑,也称为“中焦湿热”。

湿证有二,湿热证多,湿寒证少——《医门法律》

  • ③劳累过度,先天禀赋不足,下焦肾气不足,肾气不能气化水液,水液停滞引起湿滞,湿与热相合,易发生下焦湿热证。
  • 综述,肺,脾,肾,三焦脏腑失调,引起湿滞,湿邪根据寒热体质,从阳化热,从阴化寒。化湿热后可根据脏腑和部位做出区分,临床上,常见的有,脾胃湿热证和下焦湿热证。
  • ★中焦脾胃湿热
  • 湿热阻滞脾胃,脾胃为湿所困,湿热熏蒸,湿性粘滞出现大便粘腻不爽,臭味较重,患者常说粘马桶,口中粘腻,舌苔厚而腻是水湿停滞的表现。湿聚成痰,咽喉可自觉有物堵塞,咳不出,咽不下,咽喉不利这是湿热阻滞气机出现的咽喉炎或者梅核气。热伤津液出现口干口苦,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腻,脉数软。脾胃不和,胃脘不舒,反酸烧心,脾胃有湿热阻挡,脾不升引起腹泻,胃不降引起干呕恶心。可伴有周身困重,头脑不清,有的人描述为头好像戴个帽子发紧。

人禀天之湿化而生胃也,胃之与湿其名虽二,其实一也——《脾胃论》

  • ★下焦肝肾湿热
  • 下焦肝肾湿热证多因脾胃湿热而继发,加之,湿的性质似水,易侵袭人体下焦。湿热可影响肝肾脏腑和经脉两个方面。
  • ●肝胆湿热证是湿热熏蒸肝胆,表现为胁肋胀痛,口苦尿黄,口干,口粘,大便粘腻或干燥,舌红脉弦数。本证可发生于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的人群。
  • 肾膀胱湿热证,湿热郁滞膀胱与肾,因肾主水液,司二便,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腰酸腿软,热伤津液则小便色黄或湿浊下注引起小便混浊不清或尿蛋白等,本证多见于尿路感染,痛风,肾结石或男科和妇科疾病。
  • ●肝经受湿热影响,出现肝经湿热,肝经行少腹,饶阴器,湿热阻滞肝经出现下肢关节红肿胀疼痛,阴囊潮湿,白带异常等问题。

★专业总结和建议

综上所述,湿热证的区分要从病因,病位,脏腑上辨别。症候群以周身困重大便粘腻不爽,口苦口粘舌红苔黄腻为主,病因方面可分为外源性和内源性湿热,外源性多为湿热阻滞在皮肤,肌肉和上焦的肺脏,多引起痹症,关节肿痛,湿疹类疾病;内源性湿热多为中焦脾胃湿热和下焦肝肾湿热,脾胃湿热以脾胃症状为主,例如胃胀胃痛,反酸烧心,腹泻大便粘腻,舌红苔黄腻,本证多发生于慢性胃炎等疾病;下焦湿热包括肝胆湿热,肾,膀胱湿热,肝经湿热。各脏腑的湿热问题均会影响相应的脏腑功能。病位分上焦湿热,中焦湿热,下焦湿热,病位要结合脏腑,例如中焦湿热多指脾胃湿热。需要注意的是,湿热日久可以伤及阴血阳气。

★建议:湿热源于脾胃,保护脾胃很重要,注意饮食规律,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肥胖人群控制体重。适当增加运动量,注意不要情绪急躁,放松心态,湿热证发展为较严重的问题时,应该咨询专业的医生给予指导,综合调整后湿热问题可以消除。

最后,希望朱大夫的回答对您有帮助!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湿热主要分为以下几种:脾胃湿热,肝胆湿热,大肠湿热。

脾胃湿热,是由于长期饮食不当,过食寒凉辛辣刺激食物,加上平时不爱运动,天长日久就会导致脾胃虚弱,然后脾胃运化功能不好,不能正常运化谷物水液,体内水液代谢减慢,水不能排出为湿,谷物不能排出为滞,湿和滞相结合久而化湿,内热积食,最后形成脾胃湿热。主要表现为:脘腹痞满、体倦身重、大便溏泄、身热口苦等。

肝胆湿热,主要是由于体内湿热夹杂,再加上长期嗜酒,过食肥腻荤腥,导致湿热更加严重,肝胆疏泄功能下降,形成肝胆湿热,主要表现为:头晕头疼,胸胁胀痛,口苦眼睛干涩,失眠,小便发黄,大便不通,烦躁不安。

大肠湿热,主要是因为脾胃运化不好,肠道蠕动功能减弱,菌群失调,排便不顺畅,无力,寒湿瘀堵,最后形成湿热下注,导致大便发粘,不顺畅,里急后重,下坠感,小便不利发黄,尿频尿急尿灼热感等。多见于夏秋季,可有急慢性肠炎,细菌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等。

湿热主要有上述三种常见问题,你可以自我对照一下,希望能帮助到你!




看医生




生活道公益健康认为,湿热就是既有湿,又有热的,湿为阴邪,热为阳邪,两者结合侵害了人体,出现了湿热。具体哪种湿热,一般就是分不同部位的湿热,以及湿和热哪种比较多些来考量的。

一般湿热分为外湿和内湿两种的,按照三焦辩证又分为上焦、中焦、下焦,按照脏腑又分为脾胃湿热、肝胆湿热等等。

这个好像自己很难判定出来到底是哪种湿热的。应该专业的中医师来辩证的。

自己可以简单地分一下上下表里的,比如淋雨后,一般产生的都是外湿多些的;比如吃了辛辣食物了,或者肥甘厚味的食物了,这时候产生的湿热,都是内湿多些的。

这个时候自己可以用点去除湿热的食物,也会起到一定的作用的。可以自己用点薏米、红豆、茯苓、山药、冬瓜、南瓜、胡萝卜、绿豆、白萝卜、白扁豆等。少吃辣椒、大葱等辛辣刺激,少吃羊肉、韭菜等温燥食物,适当锻炼,促进排湿。




疫情未解除,不回校。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4

标签:湿热   黄帝内经   中焦   脏腑   脾胃   邪气   肝胆   大便   体质   肌肉   皮肤   人体   饮食   疾病   发生   健康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