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老师都用1.01的365次方和0.99的365次方论证要坚持每天进步,可这个模型跟实际相符吗?

模型和实际是没一毛钱关系的,但保持进步的习惯是好的。


他这个次方算法绝对很扯淡,1.01按照365次方算下来是37.78。看起来好像每天都是进步那0.01,然后滚一年就能比基数大个三十多倍,然而这完全和进步没关系。


打个比方说你打算用每天早上醒来的第一分钟回想一下昨天学到的5个英文单词。那么如果按照1.01的次方增量,到第二个月你会发现你得背6.5个单词。当然,这个能达到...


到第三个月,你会发现每天得背9个单词,好吧这个也不难


到第四个月,你会发现每天得背12.5个单词,理论来说也不算太纠结

.....

到第十个月,你会发现每天得背超过100个单词,到年底的时候你得每天背189个单词...


而且越到后面,次方滚起来越夸张,而这个目标会让你压根没法完成。




当然不相符。理想和现实,从来都不是一回事。

这些老师的初衷,大概是想用复利思维来说明持续进步的重要性。想法是好的,但方法却是有问题的。


1.01的365次方约等于37.8.

0.99的365次方约等于0.03.’

按照励志鸡汤的说法:只要每天进步1%,一年下来就有37倍的增长,用不了几年,就就会成为大神级的人物;反过来,每天退步1%,一年的时间就会是原来的0.03,就会成为不折不扣的渣渣。

从数学上看,好像没什么问题。但现实情况完全不是这么回事,问题到底出在哪呢?

问题就是复利公式不是这么用的,是有基本应用前提条件的。

复利是经济学概念,意思是把本金得来的利息并入本金中重复计息。也就是说,在周期内利息也会产生利息。

由此可见,复利的计算有两个基本的条件:

第一,本金不能有损失。

第二,本金产生的收益要迭代进下一次增长中去。

明白了这一点,你就会知道复利用于个人进步的计算有多么不靠谱。前面有个答主用学英语来举例,这里也以学习英语为例。

首先,你无法保证学过的东西永远不忘记。比如你今天背了一百个单词,也许明天就会忘记50个。如果不复习,用不了几天,就忘得差不多了。

其次,你无法保证每天学到的知识都会对以后的学习产长正向影响。同样是背单词,有些英语单词之间有一定联系,记住其中一个,对记住其他单词有一定意义。但大部分单词之间是毫无联系的。两个没有任何联系的单词,你记住没记住其中一个,都不会对另一个的记忆有任何影响。


总而言之,用复利公式这种方法来说明个人持续进步的重要性是有问题的。但是,保持持续进步的心态还是值得鼓励的。至于如何最大化地提高学习效率,那就是学习方法的问题了,这里就不展开讨论了。




这是个鸡汤,鸡汤的本意是好的,努力向上,但是如果追究其数学逻辑你会发现不对。

1.01的365次方,“方”的数学意义是乘积,比如2的2的方是2×2两次,三次方就是三个二相乘,相乘的意义是什么呢,前者基数是个体,后者是乘积条件。比如2个人工作2天合计等于2×2的工作量。而如果2的365次方,用2个人来类比,就是2个人后面有365个关于“2”的条件,并不是365天或者365次乘积的概念。

换句话说,要回到鸡汤本身表达的意思:365天每天都进步一点,那么在数学中的表达式,不是365个条件,而是365天每天“进步(即增加)”一点,所以应该是365天每天做加法,假设每天进步的指数是相同的,那么365天下来其计算公式就应该是2×365天。

落到1.01的365次方道理一样,数据把2换成1.01罢了。


那么按照正确的数学计算逻辑看看两者的差异对比:

1.01×365=368.65,0.99×365=361.35,喏,两者相差7.3而已,用鸡汤理论来看的话,每天进步一点点,365天下来,只比每天舒服一点点的人多进步7天的工作量/知识/技能,这完全就是毒鸡汤啊,简直就是“努力不一定成功,但是不努力真的好舒服啊!”

再对比一下,鸡汤的算法

所以说,鸡汤这东西,如果你丧失了自我思考能力,你会把世界看得太简单,你会以为你看到的都是真理,其实背后不过是错误的理论引导你做事罢了。

正确面对世界的状态还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依旧热爱生活。




当然不符合实际,其次这个也不是很多老师在用,而是很多励志鸡汤文在用(我以前上小学中学时,经常看到类似说法)。

实际上这根本不怪数学公式,而是有人强行赋予了一些含义在里面,说成每天多努力一点点,一段时候后就会发现自己提高了很多;而每天偷懒一点点,一段时间后就会发现自己啥也不剩了。

这种描述是不对的,因为你用0.99的n次方,很明显,随着n的增大,数值会越变越小,但这种过程和学习有相似之处吗?一点也没有,就算学习偷懒了,那也不会越学越少吧?在学习知识这个层面上,你用加减法都比这种指数运算要来的客观。

但总的来说,学习是一件需要坚持的事情,不排除那些在学习上有天赋的,但绝大多数人的智商都在一个层面上,这时候比的就是谁更专心用心。

当然了,话说的轻巧,但实际又是一回事了。




看问题要看主要方面,老师的目的是劝导孩子坚持每天多学一点,长期坚持下来会看到明显进步,每天懈怠一点,长期下来会拉大跟别人的差距,你非要用数学模型来说明老师说得不可行,你是来搞笑的吗?先学会理解别人的初衷再说好吧。

洗脑也要与时俱进,尤其是一些看上去有点科学的东西更具杀伤力和迷惑性!当年的小学课文里有鲁迅刻早字的故事,但是试问一个未成年孩子有几个人能做到?我们的教育充满了鸡汤和鸡血,肾上腺一激动,大脑就多余!

老师是说明这个道理,让你每天都学习。难道老师让你每天退步?就像小孩玩火尿炕,难道真的尿炕?是为了让小孩不玩火,引起火灾。你和小孩直接说不让玩火,会引起火灾,他能知道啥叫火灾啊!但是你说尿炕,他就知道了,尿炕很难受。他就不玩火了

同理,经济学上的边际效应递减也是这个道理。投入增加换来的收益的增加,收益的增速是越来越缓的。 而在物理学上也是同理,随着物质质量的增加,其惯性也越大,而这时候还想要让其速度变得越来越大,那么所需要的能量就是指数级的增加,这也是不可能持续的。

不说别的,就光这个数学模型也是完全错误的。你今天学一个单词,就算是提高到1. 01,那明天又学一个单词,这是线性叠加,顶多就是1. 02,你要变成1. 01的平方,那么第二天要记得单词就要比1个稍微多一点啊。第365天,你就要每天记住三十几个单词才能比前一天提高百分之一。这个数学模型近似于你本来会100个单词,第一天学1个单词,第365天学37个单词,一年总共记住了3780-100个单词。而不是一天学一个单词,一年记住365个单词,提高到了4. 65罢了。

勤学似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或失之毫厘,差之千里,都可以用上面的公式描述吧!

人的学习能力最重要的是抽象,别人研究出来的要你重新走一遍那你可能这辈子都搞不了那么多,但是我们可以抽象出来,比如公式,定理这些,每个人都有自己对事物的抽象方法,这个简单的说就是叫对事物的理解,学习就是抽象,统一,丢弃冗余数据和无用细节。

学习偷懒了,肯定就越来越不会了,举一个例子,刚大学毕业时,高等数学还能会,离开五年,最多可以解答初三的问题了。现在离开学校快二十年了,小学五年级的数学都发晕了。你说不学习是不是会退步?

我们可以认同某些人有运动天赋,但是对于智商差别,却绝口不敢提。我山东人,高考成绩普通985水平,理科还好,语文英语太差,如果有名师指点,可能会好一些,我觉得即便是语文英语像理科水平一样,也够不着清北复交,当然名额少。我同桌的智力,可以说是碾压我的那种,不得不服,我觉得,学习天分还是很重要的,没有这点天分,想考985,再努力也无用,再名师也点不明白。

少最后一步求和,求和之后就是差距,不过这个只是趋势,不代表每个人的实际成绩,比如学的多的人,结果忘记的也多,又没有遵守遗忘曲线,最后那天那个人学习量是别人37.6天的学习量,新内容是别人的37.6倍,如果基准组每天学1小时,那么对照组就要学习37.6小时,这咋学?别说是就算把0.99换成1,1∨365=1,在哲学上就叫做原地踏步,别人都在进步而你在原地踏步,0.99是一种消极的态度,1.01是积极的心态,积极的心态会产生积极的效果,消极的心态会产生消极的后果。

进步包含思维智慧能力技能知识等等身心灵各个方面,都有一定相关关系,想要持续性进步是要抵抗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的熵增,随着时间难度越来越大并且都有极限,这是自然界宇宙的规律。当然人活着生长就是抵抗熵增,不要追求快乐幸福成功而是要积极快乐幸福成功的追求想要的人生。

数学是对的,但是没有人做得到而已。不要因为自己做不到而否认真理。就事论事,模型一般很理想。只增不减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但是反过来想想,假设大家的遗忘系数都一样,那么我每天记1,忘0.5,也比你不记强啊。除非每天记1明天忘1。那么经济上就无效益。老师说这个只是一个比方而已。




这是个经济问题。

比如某地,征收土地用来种树,每亩每年2500元,先签五年合同,租金还按照通胀增加。

另外一个地方征收土地,按照每亩4万元一次性补偿。

按照会计算法来看,细水长流收租金是最好的方式,不到20年,就可以抵消土地的征收费用,地的承包权还在自己手里。

但是,实际上大多数被征收人却愿意土地一次性补偿,不愿意按月给钱。

他们傻么?当然不是。

一是,现在能够得到的钱,和未来预期能够得到的钱价值不一样,有资金时间价值差额,现在一次补偿更合适。

二是,落袋才能为安。现在得到的才是安全的,未来预期的钱可能你会早死,可能对方会赖账,可能性太多。

回到问题本身,1.01每天进步和0.99每天退步相比,如果再加上基数是一样或差不多的前提,那么是励志的正能量。

如果二者基数不一样,每天进步的基数很小,而每天退步的基数很大,那么就会回到我前面说的模型当中了。没有足够的时间、稳定性供弱势一方超越。

一个智商堪忧基础薄弱逐渐进步的学生,和一个基础扎实智商一流但是逐渐退步的学生比,是无法胜出的。因为人的寿命是有限的,而学习的时间就更有限了,这个超越的过程更不可能不发生任何意外。




如果把这个模型用在个人进步上,你会发现这个模型是个非常聪明的诡诈之术。因为,如果一个人不去仔细分析这个模型的内在含义和本质,多数人很可能会被这个模型欺骗掉。

我们先来思考两个例子。

我们假设有两个人,第一个人每天吃1.01斤的粮食,第二个人每天吃0.99斤的粮食。365天之后,你觉得会有什么结果?如果按照这个模型的逻辑,365天之后,第一个人会吃得肥肥胖胖,或者撑死;第二个人则变得骨瘦如柴,或者饿死。但是,这个结论成立吗?当然不成立。现实生活中有无数这样的例子。说不定每天吃0.99斤粮食的那个人,比每天吃1.01斤粮食的那个人还要胖。如果第一个人比第二个人胖,也绝不是因为每天吃1.01斤的粮食吃了365天的原因,第二个人比第一个人痩,也绝不是因为每天吃0.99斤粮食吃了365天的原因。造成这种多种结果的可能性有很多种:遗传的原因,环境的原因,锻炼的原因,个体身体吸收程度的原因,两个人吃的粮食不同的原因,一天分几次吃那些粮食的原因,等等。

第二个例子。假设还是两个人,第一个人每天锻炼1.01小时,第二个人每天锻炼0.99小时。365天之后,你觉得他们会有什么不同的结果。一个强壮如牛,一个弱小如蚁?也许,但不一定。第一个人和第二个人的结果也许正好相反,第一个人反而弱小,第二个人强壮。

如果大家愿意,我相信大家可以举出更多的类似的例子。

这些例子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不能“张冠李戴”。1.01的365次方与0.99的365次方,其实是数学科学的问题;但是单个人的进步,却不属于数学科学的问题。拿数学科学的问题要论证不属于数学科学的问题,可不就是“张冠李戴”。数学科学属于量化的问题,而人的进步问题却无法量化,即便量化,也是“人造”的量化,而不是实质上的量化。如果你不太同意我的这个观点,那么你可以问自己一个问题:1.01对进步的量化和0.99对退步的量化,在一个人的进步上,分别是什么定义?怎么就算一个人进步到了1.01?怎么就算一个人退步到了0.99?人的进步可以看得出来,但却无法量化。所以,用数学的一个模型来做无法量化的事情,其实就是偷换概念。

回头我们来说这个模型的本质。这个模型,其实给出的价值观是:每天进步一点点的人,和每天退步一点点的人,365天之后会有天壤之别。可问题是,人的进步是累加的关系,而不是次方的关系。人的进步有天壤之别(次方)来自于起手时价值观的巨大差异,这种差异是5和0.1的关系,而不是1.01和0.99的关系。

中国有一个成语叫“南辕北辙”,说的是如果一开始你就错了,速度越快错得越多、越远。

我不是否定一个人应该秉持“天天进步”的态度,而是不喜欢有些人为了让自己“与众不同”,经常弄出一些故弄玄虚的东西来并为自己的“发现”窃喜:又可以去骗一些傻子了。一个人,如果从0进步到0.1,那就值得赞赏和鼓励,如果一直进步到0.99,那更值得钦佩;一个人从1.02退步到1.01,有什么可自豪的呢?在现实中,一个活生生的人,不是一个冷冰冰的数字,他会有情绪,有起伏,有时候会进步,有时候会退步,多数都是进三步退两步,就看谁能坚持到最后。坚持到最后,直到胜利,是因为价值观在一开始就正确,而不是1.01还是0.99。




这个模型只是个比喻,和实际并非完美匹配。他只是告诉我们,如果我们一直保持进步,保持学习,那么我们终将会去的一定成就。如果我们每天懒惰一点,少学习一点,那么日积月累,我们终将差别人很多。



这个模型也仅仅就是这个意思,如果你要较真,那么这个模型并不符合实际。假如你每天进步为0.01,那么365天后你的进步是1+36.5,并非是1.1的365次方。所以,这个模型本来就是错误的。当然了,如果按照1.01的365次方算,那么结果将是37.8,虽然不大,但是如果再来365天,那么这个数据就是无穷大了,就是计算机都写不出来。试问,有谁可以取得一个无穷大的进步呢?

所以说,这个模型和实际并不符合,他仅仅是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只有不断保持进步,才有可能取得成绩。




模型只是模型,永远不可能在现实中出现,只可能无限接近。

这个所谓的模型只是所谓的成功学的洗脑口号,目的只是让你能够感受到其中的正向激励,本身是不可能出现的。

在理想状态下,一切都是很美好的,但是现实是充满很多不确定性的,如果这个模型能够完美运行,那这个宇宙将不复存在。

那学习来说,怎么能够保证每天进步那么多,或者说怎么把这些知识分的这个精确,难道你学到这个量就不学了,难道正学到一半就等到明天再学?每个知识点和学科的知识量是不同的,没办法分的那么精确。

再者,人是学习的主体,本身就有很多的不确定性,有的时候学习状态好了就会多学一点,学习状态不好了,是学不进去的。

这个模型在赚钱或者说理财中也是不可能存在的,如果能够保证每天都赚取一定的钱,那这个经济市场就被破坏了,正是由于存在各种不确定性,才维持了整体的稳定。

这句话听听就好,能够从中知道每天进步带来的丰厚回报,然后为之努力就够了。

我们不管是学习还是赚钱,只要保证整体的大方向不变,计划可以指定的不那么详细,因为计划,只能是计划,我们或许达不到,或许还会提前达到。

实际和显示是有着不可跨越的天堑的,万事可以理想化去构想,但是做事的时候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改变。人不是机器,我们做的事也不是数字。

其实这种话在成功学的激励作用中还是很实用的,但是鸡汤不能多喝,毒鸡汤会让你的生活一团糟,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需要制定的是阶段性计划,国家发展亦是如此,五年计划,十年计划,未来规划,不会详细到具体的事情,因为这个世界瞬息万变,影响的因素太多了,不可能将所有的不可控因素考虑进去,所以模型和实际是有着很大的不符的。




比如一碗饭就吃饱了,那要一口一口的吃,这跟每天进步一点点不一样的道理吗?何必要论证,简单问题复杂化是某些人擅长的做法。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8

标签:次方   模型   老师   乘积   复利   基数   退步   鸡汤   单词   粮食   例子   原因   数学   关系   计划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无相关信息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