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阳大战,刘秀兵力不到2万,为何能打赢王莽42万人?

公元23年,在今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一带爆发了一场著名的大战,即昆阳大战。此战中,刘秀兵力不足两万,竟然大败王莽的42万大军,成为我国古代军事史上的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

昆阳大战,刘秀兵力不到2万,为何能打赢王莽42万人?

西汉末年,外戚王莽篡位,建立新朝。王莽得位不正,本就民心不稳,他在即位后,又一意孤行地开始复古和不切实际的变革,加上天灾不断,以至于天下大乱,民不聊生。各地纷纷揭竿而起反抗新朝的统治,以北方赤眉、南方绿林声势最大。

昆阳大战,刘秀兵力不到2万,为何能打赢王莽42万人?

公元22年,刘秀、刘縯兄弟率舂陵(今湖北枣阳)义军加入反抗王莽的行列,后来与绿林军联合,先后在沘水、育阳等地大败新军。绿林军首领拥立更始将军刘玄称帝,复国号“汉”,建元“更始”。更始帝派刘縯率10万大军围攻宛城(今河南南阳),派王凤、王常和刘秀攻打昆阳(今河南平顶山市叶县)、定陵(河南漯河市舞阳县)、郾(河南漯河市郾城区)三县,三县皆下。

昆阳大战,刘秀兵力不到2万,为何能打赢王莽42万人?

绿林军的实力越来越强,刘玄称帝成功地把王莽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了。王莽调整围剿战略,将重心从赤眉军转到绿林军。公元23年,王莽派大司马王邑集结各地兵力42万,从洛阳直扑昆阳,意图一举灭掉绿林军。当时驻守昆阳的绿林军只有八九千人,力量相差实在太悬殊,首领王凤想放弃昆阳逃跑,但刘秀坚持死守昆阳,并派人去附近搬援军。

昆阳大战,刘秀兵力不到2万,为何能打赢王莽42万人?

双方兵力差距如此大,刘秀为何还要坚持死守昆阳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昆阳,即今河南叶县。叶县位于河南省中部偏西南,黄淮平原与伏牛山余脉结合部,面积约1387平方千米,人口约89.74万人(2019年)。叶县盐矿资源丰富,储量3300亿吨,品位居全国井矿盐之首,被称为“中国岩盐之都”。成语“叶公好龙”大家都很熟悉,这个叶公就是春秋时期楚国封在叶邑(叶县古称)的大臣沈诸梁,号为“叶公”。

昆阳大战,刘秀兵力不到2万,为何能打赢王莽42万人?

昆阳故城位于叶县老城区,周长约3公里,如今残存的城垣只有约2公里,两米多高。城外有护城河,宽约27米,深约4.5米。古昆阳城虽然不大,但是城池坚固,外加护城河防护,确实易守难攻。

昆阳大战,刘秀兵力不到2万,为何能打赢王莽42万人?

图-叶县古城

昆阳城南北各有一条河流,南面的是灰河,古称昆水,发源于鲁山县樱桃山,流经叶县、舞阳,在北舞渡汇入沙河。城北的河流是沙河,发源于鲁山县伏牛山的木达岭,流经平顶山、宝丰、叶县等地,在周口市西汇入颍河,长322公里。昆阳城被夹在沙河、灰河两条河流之间,王莽的42万大军加上各种猛兽军团,在此狭窄的空间却很难施展得开。

昆阳大战,刘秀兵力不到2万,为何能打赢王莽42万人?

正是看到这点,刘秀才坚持死守昆阳。如果昆阳都受不住,去其他地方就更是只有死路一条,也只能放手一搏了。而且死守昆阳有个好处,就是可以吸引王莽大军的火力,给围攻宛城的刘縯争取时间。一旦昆阳失守,新军很快就能冲进南阳盆地,大哥刘縯将腹背受敌,这是刘秀坚持守昆阳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昆阳大战,刘秀兵力不到2万,为何能打赢王莽42万人?

王莽新军中也有能人,大将严尤对主将王邑说:“与其重兵困于昆阳小城之下,不如直接进攻宛(河南南阳),擒贼先擒王。”可惜王寻、王邑没有听严尤的,犯了兵家大忌。狭路相逢勇者胜,刘秀率12骑突围求援,冲出重重包围,从定陵和郾城搬来数千援军,和死守昆阳的王凤、王常里应外合,前后夹击围城的新军。几十万新军被一万多绿林军杀得人仰马翻,就这么全线崩溃了。

昆阳大战,刘秀兵力不到2万,为何能打赢王莽42万人?

如果王邑听了严尤的建议,或者刘秀突围未能成功,又或者王凤等人决定投降时,王寻、王邑没有拒降,但凡有一条,历史就将是另外一个局面。只能说刘秀运气实在太逆天,简直如有神助,难怪被人称为“位面之子”。

昆阳大战,刘秀兵力不到2万,为何能打赢王莽42万人?

昆阳之战中,王莽新军主力精锐尽失,加速了新朝的灭亡。刘秀正是凭着昆阳之战中的杰出表现,赢得很多英雄豪杰的拥戴,为日后开创东汉200年基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0

标签:王莽   鲁山县   兵力   漯河市   平顶山市   沙河   叶县   南阳   河南省   护城河   援军   新军   河南   河流   公元   大战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