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作弊屡禁不止!古人的手段有多高明?

六月的七号八号是我们国家的高考日,这两天全国上下都在共同专注着这一可以改变千万人命运的考试。但就在7号,湖北武汉的一位考生竟将手机带进了考场,并拍摄上传了数学试卷,虽然最后被抓获,但仍使全国上下哗然

从古至今作弊屡禁不止!古人的手段有多高明?

高考作为我们国家最重要的一场考试,其重视程度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这位考生目前成了全国的“红人”,但另一方面他也毁了自己。目前他已经被严肃处理,作弊行为将记入个人档案,今年高考成绩作废,未来三年都无法再参加高考。

从古至今作弊屡禁不止!古人的手段有多高明?

实际上,不论是历史上的科举还是现在的高考,作弊自古有之。现在我们提起作弊往往会联想到电影里的各种高科技,但实际上从古到今,作弊最简单粗暴且主要的方法无非三种:即贿赂、夹带和代考

贿赂

贿赂顾名思义就是贿赂主考官以求获得好成绩。历史上曾有许多大的作弊案都与贿赂有关,例如唐代的礼部侍郎钱徽作弊案,清朝俞鸿图案,甚至当时的江南才子唐伯虎也卷入了贿赂作弊,从此一蹶不振

从古至今作弊屡禁不止!古人的手段有多高明?

对此朝廷也采取了许多预防措施,比如武则天就设立了糊名法,宋朝又增加了誊抄法即专人誊抄试卷避免批改者认出字迹。随后朝廷又设立锁院制度,考官不得走出贡院,并设立了专门的监察人员

从古至今作弊屡禁不止!古人的手段有多高明?

1657年清代入关初期,就曾发生了著名的五闱弊案,当时江南闱十六房主考全部斩首,可以看出朝廷对于科举作弊是多么的重视

夹带

古代的夹带可以说是五花八门了,没有做不到只有你想不到。由于古代科举考试都是持续好几天的,每个人会分在一个小房间,可以带一些生活用品,考试结束之前不得走出房间,于是便有人动起了歪脑筋。

从古至今作弊屡禁不止!古人的手段有多高明?

有的将小抄塞在了馒头里,有的塞在蜡烛中,手艺好的会将书中内容缩写成小书,例如在河南发现的一本小书,长6.5厘米,宽4.8厘米,厚1.5厘米,里面竟足足写了30万字。水平高点的会将衣服夹层用盐水写字,混入考场后只要用蜡烛一烤,文字便可显现;或者用乌贼汁将文章抄到衣物内,并且不用清洗过段时间字迹就会消退,可以说古人在这方面动的歪脑筋还真不少

从古至今作弊屡禁不止!古人的手段有多高明?

对于这种作弊方式,就只能是加强安保与搜查了,明清时期进场前要脱光搜查,还要沐浴。乾隆时期对于考生要带入场的物品也有明确的规格,包括水壶的用料以及蜡烛的重量等等

代考

就是我们说的请抢手。毕竟在古代没有人脸识别也没有身份证,所以预防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这种行为在唐朝较为常见,为了预防这种行为,朝廷会在考试前给每位考生发一张浮票,就是我们现在的准考证。上面会详细记载每位考生的身高履历外貌特征,并在入场时查验。

从古至今作弊屡禁不止!古人的手段有多高明?

所以说古代的高考作弊也是五花八门,不过历朝历代对于作弊者的惩罚也十分严厉,轻者罚款,重者便要坐牢、充军、发配边境,甚至斩首。而对于这么一场改变个人命运的考试,我们每个人都应心怀敬畏。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4

标签:乾隆   屡禁不止   江南   夹带   科举   字迹   朝廷   考场   古人   脑筋   蜡烛   考生   说是   手段   重视   古代   考试   全国   财经   高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