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不会忘记:让我们瞩目“水稻神农”先驱者们的系列背影


历史不会忘记:让我们瞩目“水稻神农”先驱者们的系列背影

杂交水稻是中国自七十年代起的一个举国科研攻坚项目,中国各地还有很多的研究者,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我们同样不能忘记他们的付出和成就!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那些值得我们去赞美的历史功业。


先做一点水稻科研上的背景介绍,免得下文让局外人吃惊。


1、水稻研发非常特殊


医药基本是在实验室完成的。但是水稻的研发完全不是“实验室到临床”。几乎就是完全以“农田”为基础,不是说在实验室里随便就能搞出来的。你要有成就,必须下田,这也是很多老专家依然下田的重要原因(当然,责任心也是很重要的)


2、没有一个水稻品种能够全国通吃


真的,这个和医药什么的完全不一样,水稻技术发展至今,天气和土地的因素依然非常重要。水稻的品种具有明显的地方性,这个稻你家种可以大丰收,我家种就死翘翘, 所以我们的标题不是乱写的哦。


说到水稻,大家一定会想到的人应是袁老了,多年实干的科学家,院士,发明了好多品种的高产稻。网友的好评多多。

历史不会忘记:让我们瞩目“水稻神农”先驱者们的系列背影

看一下这个网站,估计没多少人知道, 国家水稻数据中心,很权威的。

历史不会忘记:让我们瞩目“水稻神农”先驱者们的系列背影

目前整个中国栽培水稻,就是我们吃进嘴里的大米基本上都是来自这些品种。可能图太小,我们局部取前几位放大点看看

历史不会忘记:让我们瞩目“水稻神农”先驱者们的系列背影

很遗憾的告诉大家,我们目前吃的大米没有几个是袁老爷子的产品.这是真的……这点恐怕大家都没想到吧……我们以为现在吃的大米品种起码一半,是袁老爷子的事实上并不是……袁老爷子有数据可查的品种只有这几个

历史不会忘记:让我们瞩目“水稻神农”先驱者们的系列背影

中国真正的水稻之父,奠定了水稻这一门学科的,我们10个人里面10个人不知道他的名字。

真心是不应该——

他叫丁颖

历史不会忘记:让我们瞩目“水稻神农”先驱者们的系列背影

丁老爷子1888年出生,1964年去世。毕生都在研究水稻和水稻杂交,也是目前学术界唯一没有争议的“中国水稻之父”或者“中国杂交水稻之父”。因为他真正意义上开创了中国的很多个第一,1926年第一次在广州发现了野生稻,随后一生都在从事水稻的杂交育种研究,1930年就育成了让当时很多中国人都能吃饱饭的“千粒穗”。


这个有多牛?要知道,世界上公认的水稻之父是一个美国人名字叫做Henry M. Beachell(1906-2006)。

历史不会忘记:让我们瞩目“水稻神农”先驱者们的系列背影

是他第一次在1963年完成了第一个杂交水稻的育种。台湾+菲律宾,就是后来著名的IR8 ,当时拯救了东南亚的很多发展中国家,被称为奇迹稻之父(这个不是杂交水稻哦,是常规稻,只不过用了杂交育种技术)。而丁老爷子其实比他更早, 后续的很多成果其实都是建立在他的理论上。可惜可惜,现在估计基本没人知道这位真正的“稻神”。


说到可惜的“稻神”还有一位大家也不知道,他的名字叫管相桓(1909年-1966年)


丁颖的名字一万个人里面,可能还有一个人知道。管老爷子的名字10万人里面,都不会有人知道。

历史不会忘记:让我们瞩目“水稻神农”先驱者们的系列背影

他牛在哪里?他创立了新中国第一个稻谷的种子库、基因库。很多品质极其优良的种子都是他保存下来的,也是中国的水稻遗传学之父, 袁曾是他的学生,很多知识都是建立在他的理论上。我们有多少人知道?


还有一位更是了不得, 也是堪称大神级人物 叫赵连芳(1894年4月2日-1968年5月7日)

历史不会忘记:让我们瞩目“水稻神农”先驱者们的系列背影

不说其他的,上面提到的那个神级的稻种IR8中混入的一个, 就是他培育出来的“低脚矮”品种。有人可能会问,其他不管,不是说袁大幅度提高了水稻的产量吗?


真正意义上中国第一位提高产量的是这位老先生, 他叫黄耀祥(1916.08.17一2004.02.22)

历史不会忘记:让我们瞩目“水稻神农”先驱者们的系列背影

过去的水稻都是高高大大的高杆。水稻最怕的是什么?就是倒伏,正常的也会倒抽穗过重扛不住,或者风雨天一刮一旦倒伏,就完蛋了。以前我们收成低的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水稻倒伏率很高。


黄耀祥破天荒的把中国的水稻矮化,大大降低了水稻的倒伏率,直接提高了产量。所以他被称为中国“半矮杆水稻之父”。


50年代育成世界上第一个籼稻矮杆良种 “广场矮” 。世界级半矮杆专家美国的诺曼博格洛和黄老爷子几乎同年完成这项技术。黄老爷子当年这项技术就直接把广东稻谷单产从250公斤左右提高到350公斤~400公斤。


可能我们在很多宣传资料中,看到是袁的科研成果,提高了中国粮食产量。


其实中国在70~80年代粮食产量突飞猛进靠的是什么?不是某人的某个研究成果,而是我们的田地制度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化肥的运用提高了土壤的肥力,农药的运用减轻了病虫害的侵扰,农田水库的修建减缓了过去靠天吃饭的现状, 最后才是杂交育种的应用。

历史不会忘记:让我们瞩目“水稻神农”先驱者们的系列背影

现在舆论似乎把所有的功劳都归功到一个人头上,这会让中国很多的土地专家、化肥专家、农药专家、水利专家都委屈。


不能这么算的,中国粮食产量提升绝对是一个综合的因素。每个项目几乎都能单独写一篇文章,化肥之父范旭东,农药之父沈寅初,百草枯之父李德军,农田水利专家刘竹溪等,是那么多的专家和劳动者一起努力才有了整个中国粮食的丰收。


包括我们自己在内的很多人其实都受到了误解。那么袁老的成就在哪里?

主要是一篇论文1966年《水稻的雄性不孕性》

历史不会忘记:让我们瞩目“水稻神农”先驱者们的系列背影

这篇论文的影响力还是比较大的, 为我国三系水稻杂交指明了方向。


我们都知道,农业水稻研究是看成果的

1958年,日本东北大学得到了水稻雄性不育系

1964年日本琉球大学实现了粳型稻的三系配套

1968年,日本的新城长有还实现了杂交水稻的 “三系”配套

袁的三系杂交只是一个理论,必须要找到实际的野生稻株才行。那么袁找到吗?没有, 是这位老爷子找到的,他叫李必湖

历史不会忘记:让我们瞩目“水稻神农”先驱者们的系列背影

他1970年在海南找到了雄花败育的第一株普通野生稻 这株被称为“野败”,没有他的发现,袁的研究只能是书面成果。但是我们有多少人知道他的名字?


所以后世有很多人把李必湖称为“中国杂交水稻之父”。

一个是提理论,一个是搞实际。


第一个把三系搞出来的是中国另外一位专家,颜龙安

历史不会忘记:让我们瞩目“水稻神农”先驱者们的系列背影

可能大家难以理解, 这个事情难道不是一个研究所开始的嘛?


不懂育种的凡人们,我们可能认知错了,研究杂交水稻不是研究药片,这个几乎是全国动员的,动员了千位科研人员一起搞 正式名字叫做“大协作”,中国杂交水稻其实是大协作的成果


比如和“野败”同样牛的还有朱英国院士的“红莲”和“马协”意义在哪里?如果全国只有“野败”,那么万一出问题我们全部死翘翘,他的发现让整个中国的粮食安全得到了保证。所有的业内人士都认为他的成就,至少不会低于袁。

历史不会忘记:让我们瞩目“水稻神农”先驱者们的系列背影

历史不会忘记:让我们瞩目“水稻神农”先驱者们的系列背影

当初袁搞出来的三系杂交水稻产量是上去了, 但是抗病能力很弱,很难实际大面积推广,这个时候另外一个大神出现了,这个大神做的东西就是现在我们吃进嘴里的大米,这位大神叫谢华安

历史不会忘记:让我们瞩目“水稻神农”先驱者们的系列背影

历史不会忘记:让我们瞩目“水稻神农”先驱者们的系列背影

目前实际种植可以吃到我们嘴里的,排名前几位的就是谢华安的成就,而袁的成就几乎没有应用的。这点可能很多人都要跌破眼镜了吧。如果按照目前市场的分类,是不是谢华安才能称为“神农”?因我们大部分人吃的都是他研发的大米啊。

某些方面比袁的三系更为先进 ,两系的成就要提到另外一个专家石明松(1938-1989,意外触电身亡)。

历史不会忘记:让我们瞩目“水稻神农”先驱者们的系列背影

前面大家也应该看到了,中国杂交水稻成就公认有三个,一个就是开始提到的黄耀祥的矮化,这是他自己搞出来的,一个就是袁的三系,这不是他一个人搞出来的,第三个就是更为先进的二系,这是石明松自己搞出来的

历史不会忘记:让我们瞩目“水稻神农”先驱者们的系列背影

历史不会忘记:让我们瞩目“水稻神农”先驱者们的系列背影

杂交稻的口感,只要就我们目前吃的真的是比较一般,和日本的越光米比起来差距不是一星半点,而我们日常生活中比较常常吃到的比如著名的五常大米,“稻花香”等大家知道是什么品种吗?不是人工的杂交稻,是自然杂交的常规稻!

已经有数据表明, 口感更好的常规稻的种植面积已经渐渐赶上了杂交稻。

历史不会忘记:让我们瞩目“水稻神农”先驱者们的系列背影

历史不会忘记:让我们瞩目“水稻神农”先驱者们的系列背影

中国第一个搞“海水稻”是一个叫陈日胜的老人,1986年就发现了。

历史不会忘记:让我们瞩目“水稻神农”先驱者们的系列背影

陈日胜称为耐盐碱水稻。


其实本文就是想让网友们更多的了解中国的水稻发展史。我们吃了那么多年的大米,得感恩一下所有这些幕后的人。但是收集完历史资料以后我们居然发现,一个人的影子几乎出现在水稻发展的任何角落,他的光辉把其他所有科学家都掩盖掉了。


所以,在追寻了中国现代水稻产业发展进程之后,希望人们把目光,投向更多不知名的水稻科研人员和那么多基层工作人员,我们应该对他们说一声:谢谢 !


中国如果真的有给我们饭吃的“神农们” ,那么这个继往开来的群体才是!

历史不会忘记:让我们瞩目“水稻神农”先驱者们的系列背影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3

标签:水稻   杂交育种   先驱者   财经   稻谷   大神   老爷子   神农   日本   化肥   中国   大米   农药   常规   产量   背影   成就   品种   专家   系列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