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美“斗争”很紧迫!美智库用四连招对付中国,倒逼中方要下决心

随着中美两国分歧加剧,对于两国关系今后如何发展,双方存在根本性差异,新任中国驻美国大使秦刚近期表示:中美关系正处在“何去何从”的关键关口,“竞争对抗已经占据主导”是对中美关系前景的严重误导。

但美方似乎并不这样认为,美国至今仍旧热衷于采用霸权手段打压中国,并将此作为主要对华措施实施,近日,据媒体报道,美国智库一名专家发表文章,主张进一步打压中国,强调美国需要“让中国重拾恐惧”。

在这份主张打压中国的文章中,原作者认为:鉴于中国大陆的“虚拟的核胁迫”,美国必须与英国、法国增加核武器储备。

对美“斗争”很紧迫!美智库用四连招对付中国,倒逼中方要下决心


同时,美国必须加快新型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研发和列装,并向澳大利亚、日本等中国周边的美国盟友提供这些武器装备。此外,美国还应该为台湾提供中远程弹道导弹,使其能够迅速对解放军的攻台行动进行“广泛的报复”,借助这些措施,美国可以“让中国重拾恐惧”。

据悉,此次发文叫嚣者不是别人,正是长期在台海问题上说三道四的美国“国际评估与战略中心”资深研究员费学礼。在这篇力主“对华强硬”的文章中,费学礼依旧没有忘记在台湾问题上专注胡言乱语。

根据其往年的各种论调发言,费学礼认为,台海是美国在对华问题上关键的“政治和军事资产”美国应当在中美问题上多打“台海牌”,2016年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前,其就公开宣称自己会是特朗普政府的支持者,理由就是他认为特朗普政府在台海问题上会更不利于中国。

当然,与费学礼一样,对中国存在长期敌视的美国智库专家或者高级官员并不止一个,据环球时报援引美国《防务新闻》网站的一篇文章内容,美国新上任的空军部长肯德尔,近期就曾在新闻发布会上宣称,美国空军要用超前技术“让中国感到恐惧”。

对美“斗争”很紧迫!美智库用四连招对付中国,倒逼中方要下决心


与以往单纯渲染“中国威胁”,把中国塑造成一个极具“扩张性”的国家不同,近一段时间,美国的专家、政客们似乎是发现,过分强调中国的“强大”有些太“长他人志气”了,于是“让中国感到恐惧”一词,在美国的舆论攻势中正接二连三的出现。

作为一个长期关注台海问题的美国智库研究员,费学礼开始在他的“专业领域”杜撰“中国恐惧”观点,说明,美国对华舆论风口正在向“恐吓中国”方向转变,将中国视为“对手”,继续与中国进行全面的对抗竞争,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仍旧是美国政坛的普遍共识,为了能让中国屈服,为了能让中国受到美国的控制胁迫,美国政客们不惜以破坏中美正常关系为代价,可见,在美国眼中“竞争对抗”确实已经占据了他们对中国态度的主导地位,这也是当前中美关系如此复杂、严峻的问题核心。

值得关注的是,虽然都是为了“让中国感到恐惧”,但费学礼与新任空军部长肯德尔的观点是有一定的差异的。相比之下,肯德尔强调升级美军手中的战斗机等武器装备性能,目的是让美国自己变得更强,让中国从技术层面对美国感到“恐慌”。而费学礼的发文,则更加符合当前美国总统拜登提出的“联合盟友”策略,除了要与英、法这两个拥核盟友继续加强捆绑,加强“核杠杆”能力之外,积极地驱动敏感地区和日本、澳大利亚两国去做中美博弈的“炮灰”,为美国分担中国压力,其用心相不可谓不险恶!

对美“斗争”很紧迫!美智库用四连招对付中国,倒逼中方要下决心

中美是当今世界上最主要经济体的代表,对中国而言,中美关系是十分重要的,但另一方面,中国不可能对美国当前采取的“敌对”行为,尤其是插手干涉中国内政的行为视而不见,对于美国采取的这些措施,航天君个人认为,中国除了要继续在外交领域与美国周旋之外,更应该积极做好军事斗争准备,一旦美国彻底失控撕破脸皮,中国将不得不与其进入长期且直接的消耗对抗,只有中国展示出在军事上的绝对实力,美国才会因为忌惮而放弃战略冒进。

此外,从美国盟友、智库专家、高级官员以及美军近期的军事调动部署来看,台海问题已经不可避免地成为美国掣肘中国的关键,美国和他的盟友们会更加频繁的打出“台海牌”来中伤中国。为了两岸人民的共同福祉,为了中国统一的历史使命,更是为了早日摆脱西方列强利用敏感问题牵制中国这一顽疾,在台海问题上,如“和统”希望最终湮灭,中国需要尽早下定“武统”决心,彻底根治敏感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4

标签:中国   中美   弹道导弹   中美关系   澳大利亚   武器装备   盟友   政客   日本   美国   台海   中方   恐惧   敏感   近期   专家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