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出手后的大宗商品价格走势分析

最近几个月,部分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引发监管层的高度关注。5月国务院常务会议三次“点名”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后,国家发改委等多部门通过保供稳价等多种措施遏制大宗商品价格的不合理上涨。随着政策面释放明确信号,市场投机炒作开始降温,相关品种价格应声回落。

政府出手后的大宗商品价格走势分析


监管出手调控大宗商品

一个多月以来,政策层面动作不断。5月23日,国家发改委、证监会等五个部门联合约谈了铁矿石、钢材、铜、铝等行业具有较强市场影响力的重点企业;5月25日,国家发改委出台“十四五”时期深化价格机制改革行动方案,提出做好铁矿石、铜、玉米等大宗商品价格异动应对。更有甚者,5月12日、19日和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三次关注大宗商品价格快速上涨问题,并强调保供稳价,打击囤积居奇、哄抬价格等行为。6月22日,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发布公告称,国家物资储备调节中心决定近期开始投放2021年第一批铝、锌、铜国家储备。


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孟玮日前表示,通过一系列举措,从目前情况看,市场投机炒作开始降温,部分大宗商品,比如铁矿石、钢材、铜等商品价格出现了不同程度回落。严监管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这表明,前期大宗商品价格过快上涨,既有供需错位原因,也确实存在市场跟风炒作甚至哄抬价格等背离基本面的现象。


政府出手后的大宗商品价格走势分析


不具备上期上涨基础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陈道富分析,今年以来大宗商品价格是由货币、供求错位和部分结构性变化等多种因素共同推动的,暂时性、短期性的因素是导致大宗商品价格快速上涨的主导因素。


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连平认为,新冠疫情冲击是导致本轮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重要因素。在需求方面,由于欧美等国所采取的扩张性政策力度非常之大,危机冲击后的各国需求处于快速恢复过程中。但疫情限制了许多相关社会活动,各种和生产有关的以及和运输交易等有关的活动,都处在被抑制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缺口就显得比较大。再加上投机因素,最终导致大宗商品价格出现较为明显的上涨过程。


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认为,本轮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不可能有“超级周期”,因为全球经济在疫情之前就处在下行周期当中,由于疫情的原因,使得供给跟不上,库存下降,所以这轮冲击是补库存周期,补库存周期都是短周期。疫情之后全球经济下行趋势并未改变,且未来中美需求大幅提升的可能性极低,伴随着资源大国在内的供给端恢复,长期来看供需两端都不支持大宗商品价格的持续上涨。


政府出手后的大宗商品价格走势分析


已传导至下游企业

本轮大宗商品价格迅速上涨已经对我国中下游企业带来了冲击。这也是监管层面频频出手调控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国宏观经济论坛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成本冲击已经在下游消费品制造业中显现出来,如果再进一步叠加半导体行业供给缺口、国际物流不畅、国际运输状况的紧张以及国际运费上涨等因素,制造业企业成本上升的压力会进一步增加。


报告指出,经历疫情冲击和过去一年左右的艰难度日,很多企业事实上已经没有能力承担进一步的成本冲击以及由此带来的亏损压力。同时,大量的中小企业集中在下游消费品制造业,本身抵抗成本冲击的能力就非常弱,这就意味着它需要进一步向下转嫁成本。一旦出现这样的转嫁,就带来最终消费价格大幅攀升,同样会对家庭消费产生巨大冲击,此时家庭消费需求的复苏乃至整体经济复苏过程可能就会受阻。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总经济师张永军称,要保持货币政策稳定性和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避免汇率过度变化对出口型中小微企业成本造成“两头挤压”。运用好价格调控手段,防止囤积居奇、哄抬价格。此外,要合理利用国家物资储备机制。对企业而言,应做好风险防控,合理调整产品结构,通过加强管理来抵消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带来的影响。


上述报告建议,政策层面需要提高对特定行业、特定企业的资金支持,从而应对其成本上升带来的资金压力。此时货币政策能够发挥作用的空间相对比较小,更多的还是在财政层面去发挥它的成本分担、对冲和缓解的功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8

标签:大宗   商品价格   囤积居奇   铁矿石   疫情   下游   层面   制造业   周期   出手   因素   成本   需求   政府   商品   价格   财经   企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