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0万自然村落,在“数字乡村”时代,治理模式将会颠覆常规


230万自然村落,在“数字乡村”时代,治理模式将会颠覆常规

近日,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总结交流各地运用积分制经验做法,部署全国推广运用积分制工作。乡村治理中推广运用“积分制”,乡村治理重要事务量化为积分指标,农民群众日常行为进行评价积分,并根据积分结果给予相应激励。

不难看出,“数字乡村”试点在即的乡村治理模式,要以创新的姿态来示人,并以“积分制”的形式来做实验。

但是,偌大的一个中国,有着59万个行政村,230万左右的自然村或组,如何优化治理方式,转变认知理念,还得值得深思。

这就,必须以历史的、长远的、发展的眼光去审视,去考量,去研究,坚持问题导向,提出发展对策,是当前我国乡村发展非常紧迫的战略任务。

本人认为,乡村治理要有突破性的成效,还得转变理念,从过去的村党委治理,向村民自治到精英共治的理念转变。

为此,我们团队通过“可信村落-BaaS"项目,从几百万的自然村落里,筛选出108个超级验证节点,成为智慧乡村的示范,落地性的给乡村治理做一个创新模式。

如何让数字文明的曙光,照进“偏远、廉价、普通”的农村,保护原生态、守护一方乡野?

我们通过“智慧乡村”的落地,采取“区块链+大数据”等融合技术,配套“文旅手法”来驱动乡村的整体变革。

乡村是乡里人的栖居地,也是城市生态的保障,城市化进程后最后的“心灵家园”。

正应了,钱穆的那句“乡里人终需走进都市,城市人终需回归乡村。”

未来的乡村,会朝着“乡村旅居+田园康养”的方向来发展,但并不是所有的农村都适合,还得因地制宜的找发展的路子。

农村带有“人居”的属性。因为,它天然就是农民的栖居地。未来,将要迎接新居民或旅居、康养人群。这些人,才能带来“真金白银”,促使乡村经济的发展。所以,除了整治和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农村的治理模式,迫在眉睫。

在这个“十三五”收官之年,又是“十四五”时期乡村振兴规划之间,作为前置研究及补充,我们启动“智慧乡村"试点,给”数字乡村“开一个头。

230万自然村落,在“数字乡村”时代,治理模式将会颠覆常规

智慧乡村,其本质是“数据驱动的乡村”。

智慧乡村,重点在分布式价值互链网平台上,打造三个支撑板块,塑造一个自治管理中心,汇聚多个智慧应用。

三板块,即政务、商务、农务;

一中心,即智慧乡村的自治管理中心(DAO);

汇聚多个智慧应用:包括智慧+产业、智慧+养老、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扶贫等。

“政府、商务、农务”数据上链,建设三农大数据中心,打破数据孤岛,驱动整个乡村治理。

“可信村落-BaaS"是乡村的大脑,也是“智慧乡村”的大脑。真正激活几十万亿农村各类资源、资产的价值。为每一个资产赋有权证,给每一寸土地赋予价值,让每一个村民拥有信用,使每一个乡村走向全国。

“可信村落-BaaS"平台,将形成“可信村、可信人、可信物”的繁荣发展景象。

可信人

原住民、新住民、游客、农技专家、热爱一方水土的土专家、农业院校学生等,拥有唯一的私钥登录,建立自己的数字身份,拥有自己的数据。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拥有自己的一套数字身份,来安全地、私密地存储我们数字身份相关的所有信息。如果能够通过“数字村民”赋予公民一个权威可信的数字身份,村民就如同拥有了一把可以打开所有数字化服务场景大门的万能钥匙,不必再费力证明“我是我”。

可信物

由于区块链里的数据防篡改、可追溯的特性,村里的宅基地、农田、农产品、畜禽产品、农机、农技农法、劳务、民俗文化非遗、其他......都能够确权、上链,达到防伪溯源。

可信村

在乡村治理方面,部分地区的乡村治理存在一定的难度,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历史数据的缺失,这些乡村的基础数据没有得到有效地整理、归档和长久保存。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不仅是缺乏基础材料的留存归档意识,忽视了乡村的历史资料的保存,更有因技术条件不足造成的数据丢失。

百万村落上链,建成链上网络大联动大治理的工作体系,实现乡村社会治理“一张网 +一中心”,实现乡村村务、民生服务等,在线化、链上化,达到共建共享共发展的治理格局,形成万村互链互通的智慧网络体系。

“可信村落-BaaS"平台,引用区块链技术,打造乡村生态大数据存储和管理平台,能够保证生态大数据的安全存储和有效共享,成为建设"智慧乡村”的重要基础资料,推动产业区块链的落地发展。

平台上,通用积分系统,能够有效的打通(政务、商务、农务)三大板块的数据,激发村民参与意识,重建乡村诚信体系。

区块链是一种技术,但也是一种生产关系,社会治理是它非常重要的实践领域。

区块链技术,在乡村治理方面的实践。也就是,“可信村落-BaaS”平台上的政务板块的落地。

农村诚信体系薄弱、治理主体模糊、治理体系不完善,亟须重建乡村诚信体系。

乡村治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必须经过很长的路要走。

村情村务一涉及自家利益,村民就多不买账。村庄日常的治理和建设,实施时往往是基层村官剃头挑子一头热。

村规民约虽然倡导,却没有明确的奖惩规则,大多时候靠“人情”和“面子”;乡村,毕竟是一个熟人关系网。

除了以“村党委”领导治理、法治、德治、还得留给原住民一定的空间,让他们自治管理,还权与村民,得有自治管理中心的协助。每个村落,都会有一个自治管理中心的存在。

自治管理中心,汇集一些村里德高望重的长辈、乡贤、走出去的大学生、企业家、土著专家等,是一个跟政府沟通的桥梁,达到“精英共治”。

充分形成了自治管理中心协助、村民参与、科技支撑的自治格局。

乡村振兴是村民的振兴,乡村振兴中需要突破的瓶颈问题,是怎么激发村民的参与意识。

通过平台上的通用积分系统,科学记录每一位村民对乡村治理的付出和贡献,可记录每一次参与行为,并依靠这些公开透明的数据为他们提供相应的激励。

同时,进行实名制,让村民拥有自己的身份链(数字化身份),每一个人的诚信痕迹、诚信积分都和这个ID关联。赚取的通用积分,可以在商务板块里兑换旅游产品或在农务板块里面兑换优质农产品等。

从以前村庄事务“要我参与”到如今“我要参与”,从以前有时“老实人吃亏”到现在“德者有得”,从“任务命令”到“激励引导”……

激励不止于此,优先售卖各种农产品、村里项目优先用工、优先租赁民居、优先享受公共服务……

每个村民都是自适应的个性主体,通过日常行为数据的采集可给村民画像,村民通过贡献获取的积分记录,借助区块链技术可实现透明不可篡改。

而与传统的积分激励相比,区块链技术的助力也使贡献量的统计更具准确性和科学性。

乡村治理面临的所有问题,本质上都是乡村经济重构带来的。

千百年来,村民靠山吃山,凭借土地产出就可以获得经济回报。但随着城市化的推进,这种生产模式渐渐发生了一些变化。现在,城乡融合发展,让乡村有了新的希望。

“可信村落-BaaS”平台,通过竞选“超级节点”,每个村落就是验证点,也是服务器(三农大数据中心)规划布局点,验证节点需要负责验证事务和生成,打包交易信息,维护网络运行,参与乡村社区治理,确保网络的安全性,保障网络高效运行,将受到一定比例的通用数字积分激励;当验证点攻击网络或无法主动验证事务时,将受到一定的惩罚,从验证点的预选名额内剔除出去,质押的通用数字积分,全部没收,然后这些资金便会流入到奖励池,以供激励其它参与者。让村落本身有一个自我造血的基础,盘活乡村集体经济的有效发展。

“可信村落-BaaS”从开始,就考虑如何将公共资源结合到治理导向来分配,真正触及这一问题的本质,完全可以撬动、提升乡村治理效能。这样,就不会形成数据孤岛。

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保障了这一分配过程中的科学性和公平性。

通用数字积分系统的采用,让它能够成为“信用货币”来精准认定的流通。未来,人为的贡献值判断,将更多被以大数据为支撑的技术判断取代。每一分的价值如同“信用货币”,在乡村中的认定和流通将更精准。最终,在这个数字化的村落中,将确立新的信用体系。

只要信用体系重构,乡村治理体系,才会更加完善。

数字时代下“乡村治理”的新模式,才会更智慧。

文 / 李国民 / 跨界融合策划人 / 三农观察者 专注文旅、农旅、康养等项目的前期策划、规划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2

标签:村落   乡村   农务   数字   区块   可信   村民   板块   常规   积分   身份   体系   智慧   农村   模式   时代   数据   财经   技术   万自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