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巨头的超级战事

阿里云年初放出去的话“3年再投2000亿”(点击蓝字查看详情),现在听到了回响——

7月31日,阿里云宣布位于南通、杭州和乌兰察布的3座超级数据中心正式落成并陆续开服。此番阿里云将新增超百万台服务器,辐射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三大经济带,加码新基建建设。

云巨头的超级战事

“蒙古包”——阿里云位于乌兰察布的超级数据中心

加上阿里云在张北、河源已建成的两座,阿里云超大规模数据中心的数量已经有5座。

这还不够。阿里巴巴IDC研发事业部总经理高山渊在当天的媒体通气会上还表示,未来阿里云还将在全国建立10座以上的超级数据中心,支持新基建发展。

按照高山渊认可的标准,超级数据中心不仅要在服务器规模上足够庞大(≥30万台),还得“结合上层业务的新技术应用”、“满足未来的可扩展性”这两个条件来打造,才算真的“超级”。

这注定是云巨头的战场。

云巨头的“圈地运动”

新冠疫情让全球经济发展陷入阴霾,却加快了云服务的增长。

据市场研究公司Dell'Oro Group最新预测报告,未来5年全球数据中心的资本支出预计将以6%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并增至超过2000亿美元。

该报告指出,美国四大云服务提供商亚马逊(AWS)、Facebook、谷歌和微软,有望在未来五年继续保持发展势头,且“服务器将继续被整合在更少的大型云数据中心”。

来自Synergy Research Group的最新数据印证了这一预测。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二季度末,超大规模运营的大型数据中心总数已增至541个——这个数字是5年前的两倍多。

云巨头的超级战事

2012Q4~2020Q2超级数据中心增长,图源 Synergy Research Group

而在超大规模运营商中,亚马逊和谷歌在过去12个月新开设的数据中心最多,占总数的一半以上;微软紧随其后。

海外云巨头对数据中心的布局,俨然新时代的“圈地运动”。

AWS-亚马逊数据中心的投建遍及全球。今年5月,亚马逊宣布已正式在非洲开设了第一个数据中心,并在南非开普敦启动了3个AWS可用区。

目前,亚马逊已经在24个国家和地区部署了77个区域性数据中心。目前唯一没有AWS覆盖的大陆,就只剩下南极洲。

Azure-在抢占云计算业务覆盖方面,微软Azure不遑多让。

在云业务方面,Azure进入早、发力晚、追得快。在新任总裁纳德拉治下,Azure成长迅猛。

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Q3 ,Azure不仅市场份额猛增59%,区域覆盖也进一步扩大,为其提供支持的数据中心达到58座。

Google Cloud-谷歌云的母公司财大气粗,对于投建数据中心非常舍得花钱。

今年2月底,谷歌宣布2020年投资计划,承诺将在加利福尼亚等美国11个州投资“超过100亿美元”,用来建设办公室和数据中心。

在美国境外,谷歌对数据中心的投资也非常惊人。6月下旬,谷歌云位于波兰的主事机构披露,将投入15~20亿美元投入波兰数据中心建设,该超级数据中心预计将在2021年投入运营。

云巨头的超级战事

超级数据中心内部

“超大规模”即未来竞争力

云巨头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抢地盘”建设数据中心的同时,也在数据中心规模上下功夫。

原因很简单——就像超级计算机是计算机最新技术的试炼场的一样,超级数据中心也是IT技术的IT技术创新的高地。

数据中心规模为什么一定要大?这是因为云计算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就来源于,其规模达到超级之后可以做很多小规模做不了事——比如对‘双11’的支持,对春运抢票、社会热点引起的网络压力的承载等等。

在高山渊看来,未来超大规模数据中心将是云计算厂商的核心竞争力。

近年来,各大云巨头在数据中心的革新上,主要围绕性能提升、清洁供电、高效制冷、智能运维、高带宽低时延传输等开展。

“自研+绿色”为关键词,阿里云5大超级数据中心在这些方面的提升体现得淋漓尽致。

据高山渊介绍,阿里云5大超级数据中心均大规模应用自研的软、硬技术,实现持续发展及弹 性可扩展,实现从芯片、部件、整机到云计算平台软硬件系统的深度研发和整合,包括飞天大规模操作系统、神龙云服务器、含光800芯片、天巡机器人、天基智能运维系统等核心自研技术。

云巨头的超级战事

数据中心内部

仅以神龙云服务器为例,作为阿里云针对云计算固有痛点自主研发的系统技术,它的出现解决了云计算的“不可承受之殇”——消除了虚拟化的性能损耗,从而让算力100%提供给业务应用。

做了同样工作的还有AWS(推出Nitro),两大巨头异曲同工,可以说是智者所谋者同。

而在绿色数据中心方面,阿里云的实践经验更为丰富。

使用多种创新技术取代传统供电系统和空调制冷系统——自然风冷、深层湖水制冷、浸没式液冷等技术因地制宜,很好地把绿色理念贯彻到分布在天南海北的超级数据中心。

在2019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阿里巴巴对外公布了一组有趣的数字:2005年,10笔电商交易要消耗的能源可以煮熟4个鸡蛋;2015年,10笔电商交易要消耗的能源可以煮熟1个鸡蛋;现在,使用最新的液冷技术后只够煮熟1个鹌鹑蛋了。

更值一提的是,阿里自研技术不仅自用,还面向行业开放。比如浸没式液冷等创新技术,已被阿里云拿到ODCC上开源获取,业界同行可以共享应用,一起参与到面向未来的IT创新之中。

“含蓝量”的军备竞赛

众所周知,数据中心的耗电量骇人——据统计全球数据中心的能耗与法国全境的用电量相当。

但如今,阿里云通过“自研+绿色”策略,不仅证明了数据中心的规模与能耗不是一场零和游戏,还指征了未来超级数据中心将是各大云厂商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其他云巨头也不会放过这个足可定义未来数字基础设施的机会,从“芯”到“云”、从“硬”到“软”、从局部到系统,云巨头们纷纷重新定义数据中心,打起一场“含蓝量”(能耗更绿色、技术更精进)的军备竞赛。

云巨头的超级战事

云白天蓝——阿里云张北超级数据中心外景

6月,AWS正式推出第六代亚马逊弹性计算云,其中有3个基于ARM的实例是由AWS设计研发的Graviton2 处理器(基于ARM架构)提供支持。AWS宣称,与当前基于 x86 处理器的实例相比,上述ARM架构实例的价格和性能可提高 40%。

在云服务效率提升方面,AWS不仅专注于芯片自研。在缩短网络延迟、优化服务器架构等方面,AWS也通过铺设光纤、自研Nitro系统、签订定制协议等方式进行改善。在今年举行的 re:Invent大会上,AWS披露了其正在用5年时间对数据中心的生态进行自上而下的优化。

与此同时,亚马逊还制定了2040年实现零碳排放的目标,积极在全球推进可再生能源项目,从而进一步加码数据中心的清洁用电能力。

与亚马逊相比,微软将实现零碳排放的目标设在了2030年,显得更加野心勃勃。

2016年,微软的工程师受到“潜艇”的启发,异想天开般地将数据中心打造成靠近海岸线的“潜艇”,这就是微软“海底数据中心”的由来。

云巨头的超级战事

微软探索“海底数据中心”,图片来自网络

使用便捷的海上风电、潮汐能为其充电,利用海水实现更好的冷却效果——如果微软这一探索最终能够规模复制,其“含蓝量”也将非常可观——微软CEO萨提亚还表示,微软这一探索还意在靠近居住在沿海城市50%的人群,从而进一步实现云计算平台的扩展。

在与能耗作战中,微软还大搞跨界创新,把氢能利用拉进自己的战壕。

当然,微软在数据中心内部也开展着系统性的创新——2010年微软Azure率先基于FPGA进行深度研发来匹配底层计算支持和优化;最近,依托Windows操作系统和Office办公软件,微软将Azure更加贴近用户,定义其为“世界计算机”……

……

目前的全球云市场,AWS仍牢牢占据份额第一,微软AZure、阿里云等也在迅速增长。各大巨头在成本、效率、服务等方面的角力,都在变更着人们对数据中心的认知,同时也酝酿着这一巨大市场的重构。

但显而易见的是,在提升核心竞争力面前,巨头们对绿色数据中心、超大规模数据中心、高效可扩展的数据中心等的重新定义,都是他们开展“军备竞赛”的目标。

这场追逐游戏中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各方所设定的目标,都围绕“消耗最小化、效益最大化”反复衡量。换句话说,作为手握未来发展命脉的巨人,云巨头必须对我们生活的蓝色星球负责。

如此而来,谁的“含蓝量”更高,谁更配得上蓝星最强。

云巨头的超级战事

液冷服务器集群

(声明:本文配图除特别说明外均来自阿里云)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5

标签:乌兰察布   巨头   亚马逊   神龙   波兰   张北   高山   军备   阿里   微软   战事   数据中心   规模   未来   服务器   财经   技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