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岁老头为延续香火,娶18岁娇妻生得一子,其子后来影响中国千年

这些年,老少恋似乎越来越流行。从前也只是“父女恋”,到了后来,恋爱的双方的年龄差距越来越大,前些年还出了好多起“爷孙恋”,令人咂舌。

老少恋自古以来就已经有了,民间故事就有专门调侃这种情况的,还作成了一句诗“一枝梨花压海棠”广为流传。

在古代,两个人结合的年龄是有着明确的规定的,不合理法规定的婚姻被称为野合。而影响了华夏人民的思想几千年的圣人孔子,其实就是野合的产物。

66岁老头为延续香火,娶18岁娇妻生得一子,其子后来影响中国千年

何谓“野合”

那么什么是野合呢?

古代关于男女婚姻年龄有这样一种说法:男孩子八个月大开始开始长牙齿,到了八岁牙齿就会掉,因此在二八之数,也就是十六岁的时候就可以结婚了,到了八八之数,也就是六十四岁之后就不能再结婚了;而女孩子七个月大开始长牙,七岁就会掉牙,因此十四岁就可以结婚,到了四十九岁之后就不能结婚了。没到年龄范围或者是过了年龄范围的人与他人结成的婚姻,就是野合。

也就是说,于古人而言,男子适宜结婚的年龄为十六岁到六十四岁,而女子则是十四岁到四十九岁。需要注意的是,超过规定年龄的婚姻,只是不符合礼仪的要求,但这并非是与人伦有碍。

孔子的父亲梁纥求娶他的母亲颜徵在的时候已经有六十六岁了,这也在礼法规定的结婚年龄之外,因此孔子就被视为野合的产物,实际上孔子的父母是有着婚姻关系的,不过礼法上并不承认。

那么,是什么样的原因让重视礼法的古人破坏“礼”也要结婚呢?

66岁老头为延续香火,娶18岁娇妻生得一子,其子后来影响中国千年

后继无人的叔梁纥

叔梁纥是春秋时期州的诸侯国宋公的后人,为了躲避战乱,因此就来到了鲁国定居。他是一个很有能耐的人,能文能武,也曾经两度为鲁国立下了战功,在鲁国有着不小的知名度,因此进入官场。

进入官场的叔梁纥可算是如鱼得水了,他的仕途不错,风光无限,美中不足的是他跟自己的正妻施氏一连生了九个孩子,胎胎皆为弄瓦之喜;他唯一的儿子孟皮是妾室所生,天生就患有足疾,既为庶子又是残疾,名不顺言不正,无法成为叔梁纥的继承人。

周礼对于子嗣虽然没有做出明确规定,但是在宗法上却又极为重视嫡子,而大部分古人都将“承祀”看得非常重要,没有一个比较完美的后嗣的叔梁纥,该怎么办呢?

66岁老头为延续香火,娶18岁娇妻生得一子,其子后来影响中国千年

为香火老夫求少妻

此时叔梁纥的妻子施氏已经去世,妾室的年龄也不小了,为了延续自己的香火,叔梁纥做了一个十分大胆的行动——求娶颜氏的女儿。

当时鲁国的颜氏有三个女儿,在国内皆有美名。叔梁纥通过多年的宦海沉浮,已经是陬大夫了。在颜氏看来,叔梁纥的年龄偏大,性格也有些急躁,但总的来说他的综合素质还是不错的。而他家的祖上累世积德,后代一定会出圣贤之人,跟他结为姻亲也未尝不可。

虽然这样说,但叔梁纥的年龄毕竟是大了,小儿女门爱娇俏,喜欢翩翩少年郎,未必愿意嫁给他。果然当他提出这件事的时候,长女和次女均不应声,只有速来乖巧懂事的幼女颜徵在愿意听父亲的要求。因此鲁氏就将小女儿许给了叔梁纥。

这时候叔梁纥的年龄是六十六岁,颜徵在的年龄是十八岁,他们的婚姻虽然有父母之命,但于礼不合,当时的人不大愿意接受这一点,因此他们的婚姻比较低调,婚后就住在尼山上。

之后孔子出生,叔梁纥也算是后继有人了。

66岁老头为延续香火,娶18岁娇妻生得一子,其子后来影响中国千年

后继有人

叔梁纥和颜徵在的孩子就是孔子,也就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三岁的时候,叔梁纥就因年迈去世了,临终前还一再交代自己的妻子好好将孔丘抚养成人。在母亲的教育下,孔丘自幼就接受了正统的教导,这为他将来的儒教思想打下了基础。

尽管在孔子成长过程中,父亲这个角色一直都是缺失的,但是他的母亲颜徵在却并未让他感受到落差,在颜徵在的帮助下,孔子得以健康的成长。

66岁老头为延续香火,娶18岁娇妻生得一子,其子后来影响中国千年

结语

叔梁纥为了延续自己的香火宁愿“野合”也要续娶正值芳龄的颜徵在,生下了孔子。而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影响了后世数千年,因此他的后人一直被尊为“衍圣公”,衍圣公的世系一直延续了下来,叔梁纥的愿望也算彻底完成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8

标签:周礼   儒教   香火   儒家   孔子   后继有人   礼法   学派   中国   古人   老头   也就是   千年   父亲   年龄   母亲   婚姻   思想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