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博物馆”字体屡遭调侃,本地人要求换牌匾,到底该不该换?

临近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为了隆重的纪念这一伟大时刻,很多地方都举办了书画摄影展。

艺术来源生活但高于生活,书画摄影也是艺术表现的形式之一,高于生活的部分取决于作品的形势和作者的理解。也正是由于这一点,导致了很多作品很难被普通大众理解,尤其是书法作品,被作者艺术化的字甚至出现了“不认识”的情况。

中国汉字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这几个主要环节的演变,每个字体的字形结构、书写特点都各有千秋。

“山东博物馆”字体屡遭调侃,本地人要求换牌匾,到底该不该换?

现在说起汉字,人们讲究基本上是横平竖直,但在书法上汉字的书写形式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些书法家的书写习惯会把左右结构的字写作上下结构,有的书法家还会习惯性的省略一些笔画。

从书法专业的角度来说,这些艺术化的写法也无可厚非,可有的书法作品用在一些醒目的地方上,就容易出现不必要的误会。“山东博物馆”这几个字就因为字体屡遭调侃,本地人要求换牌匾,可究竟该不该换,也众说纷纭。

“山东博物馆”字体屡遭调侃,本地人要求换牌匾,到底该不该换?

名家手笔

“山东博物馆”这几个都是常见字,之所以让很多人引起误会是因为这几个字是用草书写的,咋一看容易让人误读为“山东情妇馆”、“心系情妇波”等不同版本。

博物馆本身馆藏的都是历史文物,而且是一个十分庄重和严肃的地方,用草书的字体作为牌匾本就不是很合适,加上这几个字的写法又特殊,更容易让人啼笑皆非,所以本地人一直要求换牌匾。

为什么山东人明明知道这个牌匾容易闹笑话,还依然坚持不换呢?主要说法有两种,一种是山东省想利用名人效应来宣传自己的博物馆,因为这几个字是从郭沫若给山东省博物馆的贺词中提取出来的。

“山东博物馆”字体屡遭调侃,本地人要求换牌匾,到底该不该换?

山东省是一个历史文化大省,成立于1954年的山东省博物馆内陈列了很多藏品,以展示齐鲁文化为主,2010年更名为山东博物馆。

郭沫若在当代文坛上的地位毋庸置疑,所以当时的山东为了铭记郭沫若对此项工作的认同和重视,顺便利用名人效应来宣传博物馆就从贺词中提取了“山东博物馆”五个字作为牌匾上的字体样式。

郭沫若除了在文学史占有一席之地,其他领域的成就也不小,而他的草书也是十分有名的。就像泰山上有一处石碑上刻有“虫二”二字,历来让很多游客百思不得其解。基于个人在书法上的建树,郭沫若轻轻松松地给出了答案“风月无边”。

“山东博物馆”字体屡遭调侃,本地人要求换牌匾,到底该不该换?

繁体字中“风”字中间就是一个“虫”字,风月二字去掉各自的边框就是现在人们看到的“虫二”二字,这个答案可谓是妙极。

争议不断

中国许多有名的亭台楼阁、风景名胜,甚至是一些机关学校,标志性建筑物等都喜欢用名人题词作为牌匾。有的是取自历史文化名人,有的是请的当时有名的人物题词,为就是就增加知名度。

“山东博物馆”字体屡遭调侃,本地人要求换牌匾,到底该不该换?

从郭沫若给山东省博物馆的贺词中提出这几个字作为牌匾也算是一个寻常的做法,但因为字体屡遭调侃或许当时的人没有想到。

也许有人会说,难道郭沫若在写山东博物馆的时候就不能用点心吗?持有这样疑问的人其实是误会了郭沫若,这几个字虽然出自郭沫若之手,但并不是郭沫若为了题词而写的,是后人从他的贺词中截取的。

郭沫若写下的“山东博物馆”成为牌匾是无心插柳之事,是后人处于综合考虑而决定的。郭沫若确实给很多题写过牌匾,比如陕西历史博物馆、苏州博物馆等,他专门题词的牌匾用的都是方正的字体,既符合大众的认知,也不会引起歧义。

“山东博物馆”字体屡遭调侃,本地人要求换牌匾,到底该不该换?

郭沫若的草书以“回锋转向,逆入平出”为特色,就像他的浪漫主义诗歌一样,他的书法作品也有很多创新的地方。郭沫若既有文坛地位,书法作品也是独树一帜,所以把用他的字作为牌匾也无可厚非。

中国人向来有请名人题词的习惯,以郭沫若的地位,山东博物馆用他的字作为牌匾也十分的合适,所以有人从这一点出发,不主张换掉。

至于不换牌匾,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出自于行业人之口,因为一般人不认识而换牌匾显得有些幼稚。毕竟书法是高雅艺术之一,一般人不认识不代表所有人不认识,而且不认识的人是因为个人能力素质有限,并不是书法本身有问题。

“山东博物馆”字体屡遭调侃,本地人要求换牌匾,到底该不该换?

这样的说法看似也有道理,物以稀为贵,能让所有人都认识的字体自然是有的,可就没有意义了。

尚无定论

当地人要求换牌匾主要是因为当地人要向很多不明真相的游客解释,牌匾最初和最实用的目的就是给人以指示,让受众一眼看见就知道这个地方是干什么的。用常人容易引起误会的字体作为牌匾就没有发挥出牌匾的作用。

“山东博物馆”字体屡遭调侃,本地人要求换牌匾,到底该不该换?

一般的机关学校等地方惯用的牌匾都是楷书、隶书等容易辨认的字体,相对于草书来说这样方正的字体也显得严肃和庄重很多。

关于因为书法闹笑话的事情远不止山东博物馆这一处,网上也有很多段子,比如把“玄池嫣韵”误认为是“去他妈的”,还有把“坦荡”二字无读成“荡妇”等。

如果是从欣赏书法作品的角度来说,误读作品确实是读者的浅薄无知;可如果把这样的作品用在一些公众的地方上,就显得有些哗众取宠。

“山东博物馆”字体屡遭调侃,本地人要求换牌匾,到底该不该换?

还以山东博物馆为例,博物馆就是时间和历史的缩影,如果这几个字仅仅出现在郭沫若的贺词中,作为展品的一部分保存起来,对于后世人来说很有纪念意义,同时也是对郭沫若书法作品的一个展示。

可是这几个字以牌匾的形式出现在大众面前就容易引起不同的说法,关于到底应不应该换牌匾也是一个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事。

小结:

不管山东博物馆这几个字以何种形式出现,归根到底也没有实质性的影响,正所谓疑心生暗鬼,认为这几个字影响山东博物馆甚至是山东形象的人,也是个人的认知狭隘了。

“山东博物馆”字体屡遭调侃,本地人要求换牌匾,究竟该不该换,不知道还要争议多久。其实笔者认为大可不必换,因为懂得人自然懂,对于不懂的人来说,换与不换的意义也不大,为了外行而改内行,也不是一个明智之举。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7

标签:牌匾   本地人   山东   郭沫若   博物馆   字体   汉字   草书   山东省   书法作品   贺词   大众   书法   误会   地方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