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地方法人银行如何绝地求生?

业务背景

在新冠肺炎疫情、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等多重因素影响下,我国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与此同时,银行机构也面临着营收利润增速放缓和不良资产上升的压力。特别是地方法人机构,在经历几年严监管后正处于业务转型的关键期,其业绩和发展情况如何、又应怎样面对现阶段的挑战,更是受到广泛关注。

近期,人民银行发布了《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2021)》(以下简称《报告》),其中特别以专题的形式探讨了地方法人银行的发展和挑战。这一专题中指出,地方法人银行信贷增速加快,支持实体经济力度加大,存款保持较快增长,资产质量总体可控。但部分银行面临竞争压力加大、抗风险能力不高、金融科技发展不足、公司治理机制有待完善等问题, 应引导地方法人银行回归当地、回归本源,坚守 “支农支小”定位,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健全可持续的银行资本补充渠道,加快加大不良贷款处置化解,加强对金融科技发展的政策支持,促进地方法人银行稳健规范经营。

面临痛点

根据不同类型和区域的银行机构情况,对我国4000余家地方法人银行中的402家进行了抽样调查,抽样结果具有一定代表性。

调查结果显示,2020年末样本银行总资产增速为10.2%,同比上升3.3个百分点,其中各项贷款占比54.1%,债券投资占比上升。特别是在支持政策引导下,样本银行持续优化信贷结构,一方面小微企业、制造业等领域的信贷投放力度明显增强,样本银行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增长15.2%,制造业贷款余额增长11%,增速较上年分别提高3.5个和8.9个百分点;另一方面,样本银行股权及其他投资占比和表外理财占比下降,理财和资管业务正得以逐步规范。资产质量显现出总体风险可控和存在地方差异的特征。2020年末,样本银行资本充足率为13.3%,不良贷款率为1.92%;其中,东部和西部地区资本充足率较高且不良贷款率有所改善,中部和东北地区资本充足率略高于监管要求,不良贷款率在2020年也有不同程度的上升。《报告》还特别提示,疫情对企业经营的影响具有滞后性,后期不良贷款存在上升压力。因此面临的痛点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公司治理机制不完善

地方法人银行公司治理机制不完善、风险处置手段单一以及经营偏离主责主业、业务结构错配的问题,指出部分法人银行机构利用同业、理财、表外业务过度扩张资产负债表,或存在信贷投放主要满足地方政府平台融资需求的倾向,对小微、民营企业在客户培育、产品研发、风险管理、激励约束等方面的资源投入明显不足,偏离定位。

(二)制约未来可持续性发展

地方法人银行因盈利减缓和资本补充能力不足影响支持实体经济可持续性的潜在问题。调查结果显示,2020年样本银行净息差同比下降0.13个百分点,为近三年来最低水平,净息差收窄削弱了盈利能力,较大程度上造成资产利润率同比下降0.2个百分点。同时,2020年末样本银行资本净额增速为5.48%,同比下降6.25个百分点。盈利增速降缓造成的低利润留存和外源性资本补充不足,可能会制约部分地方法人银行在未来支持实体经济的可持续性。

如何应对

(一)挖掘“非标化”客户需求

随着金融技术的日趋标准化、普及化以及第三方技术服务的补充,金融科技在长期看不会再是地方法人银行的短板。在严监管和市场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地方法人银行在与大中型银行展开存量市场竞争的基础上,还应当将更多技术和线下力量用以挖掘那些线上标准化技术覆盖不到的非标准化客户和动态需求,以期保有可持续的业务发展潜力。

(二)加快自有贷款产品、非贷款金融服务建设

地方法人银行不能通过互联网场景快速获客了,就只能通过自营产品获客。自营产品需要有相比传统大行明显的差异性,比如贷款产品面向场景的裂变能力,比如江苏苏宁银行微商贷在烟草、税务、ERP、汽车服务、餐饮、新型农业经营等场景的裂变;还要有辅助于贷款产品的非贷款综合金融服务,在这方面,浙商银行做得不错。该行积极通过非贷款金融服务促进供应链金融获客,比如对于企业的财务管理、融资管理等非贷款服务能力。其非贷款金融服务已经包括易企银(虚拟财务公司)平台、涌金司库、池化融资平台等,可降低企业融资敞口、降低企业财务成本、提升企业内部资源余缺调剂的能力。

(三)城商行可采取合并重组加快自身发展速度

一些较小城市的城商行受到地区分割限制,资产规模偏小,经营和风险管控实力较弱,科技和业务成本较高,合并起来可以提升资本实力,降低成本,增强品牌。四川银行、中原银行、江苏银行都是合并重组而来的,都获得了很好的发展。但是,地方法人银行也要有实力才能在合并重组中为本行和高级管理人员获取更加有利的位置。

同业做法

北京银行坚持以稳健经营融入新发展格局,成为第一家总资产突破3万亿元的城市商业银行。截至2020年末,北京银行表内资产2.9万亿元,同比增长6%,规模继续保持城商行“领头羊”地位。存款总额1.64万亿元,同比增长7%;贷款总额1.57万亿,同比增长8.4%;营业收入642.99亿元,同比增长1.85%;2020年,北京银行品牌价值达597亿元,位居中国银行业第7位;2021年一季度,北京银行延续良好发展势头,存款总额达到1.69万亿元,贷款总额达到1.63万亿元,表内资产3.03万亿元,成为全国第一家规模超过3万亿的城商行。

坚持以服务首都夯实“主场优势”,北京地区贷款增速达到12%。北京银行充分发挥“主场优势”深耕首都市场,推动信贷资源向北京城市副中心、大兴临空经济区、冬奥会场馆建设等重点领域倾斜。年内累计承销京津冀地区企业债务融资工具838亿元,累计投放京津冀项目银团贷款271亿元,并购贷款24亿元,全力支持京津冀协同发展。聚焦“两区”建设,举办“自贸新片区、金融新征程”北京自贸业务论坛,发布北京自贸区金融服务方案,高效服务自贸区内企业。截至2020年末,北京地区贷款余额7536亿元,同比增长800亿元,增幅12%,立足北京、服务首都的“主场优势”更加凸显。除北京地区外,北京银行积极优化区域布局,重点布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为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注入金融活水。

坚持以深耕普惠小微擦亮初心使命,担当“首都银行业稳企业保就业的主力军”,科技、文化金融特色持续彰显。2020年,北京银行以初心赴使命,全力做好“六稳六保”金融服务工作,与广大小微企业守望相助、共克时艰。用好政策工具,累计运用人行再贷款再贴现资金发放贷款305亿元,北京地区同业排名第一,被监管部门评价为“首都银行业稳企业保就业的主力军”;发行400亿元抗疫主题小微金融债券,推出专属抗疫产品“京诚贷”,首批入驻“北京市首贷服务中心”,累计首贷支持小微企业4687户、金额642.6亿元。截至2020年末,普惠金融贷款余额929亿元,同比增长30.4%,2021年一季度末,普惠金融贷款余额进一步增长至1072亿元,同比增长43%。继续擦亮科技、文化金融特色,升级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产品“智权贷”,研发文化产业园区专属信贷产品“文园贷”,参加文化产业园区授牌活动并发布“京彩文园”文化产业园区专属金融服务方案,支持《夺冠》《金刚川》《紧急救援》等多部优秀影视作品。截至2020年末,全行科技金融贷款余额1614亿元,较年初增48亿元;文化金融贷款余额675亿元,较年初增36亿元。两大特色金融业务占对公贷款比重25%,占总贷款比重15%,为全行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澎湃动力。

坚持以零售转型开启“第二增长曲线”,零售业务规模与盈利贡献显著提升。截至2020年末,北京银行零售AUM余额达到7748亿元,同比增长612亿元;零售贷款规模达5050亿元,较年初增长14.1%,显著高于全行贷款增速。零售利息净收入136亿元,同比增长12.6%;零售中间业务净收入同比增长18%,财富管理类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1%。手机银行APP客户同比提升39%,信用卡新增客户同比增长66%,基金销量同比增长104%,基金手续费收入同比增长122%,市场影响力显著提升。个贷不良率0.41%,保持同业较低水平。截至今年一季度末,零售AUM迈上8000亿元台阶,零售利润贡献占比较年初提升3.4个百分点,零售中间业务净收入同比增长55%,基金手续费收入超过去年全年水平,展现出强劲增长势头。

坚持以“客户倍增”推动公司业务做优做强,年新增客户首次突破1万户,机构业务“护城河”更加稳固。2020年,北京银行狠抓“公司客户倍增”计划实施,通过做大做实客群基础带动存贷款规模高质量增长,年末本外币公司存款规模达到12375亿元,较年初增长5.9%;全行公司有效客户数量13.6万户,较年初增长8.1%,客户增长首次突破1万户。深耕财政、社保、医保、税务、教育、医疗、工会、公积金等八大机构业务场景,成功开立北京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账户,实现社保业务新突破;公私联动推进“智慧教育”场景建设,“校园缴费”产品在57家院校机构落地。加快交易银行门户建设,推出“银企互联”APP 、“银企慧联”APP,提高银企交互效率,打通银企沟通“最后一公里”;积极打造供应链金融生态圈,推出全系列线上贸易融资产品“京e证+京e贴+京信链”,形成“证、票、链”有机融合。投行业务量质双升,银团业务市场排名保持城商行第一位,截至2020年末,累计牵头银团项目组团规模746.07亿元;加强债券“承销+投资”联动,落地中信银行400亿元二级资本债承销业务、华兴银行标准化票据承销和投资业务,带动轻资本转型。

坚持以科技赋能驱动数字化转型,科技投入占营收比重提升至3.4%,“京匠工程”十大项目群呈现出多点突破、次第开花的生动局面。2020年,北京银行进一步加快数字化转型的步伐,科技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达到3.4%,金融科技投入持续加大。优化科技组织架构,形成信息科技管理部、软件开发中心、系统运营中心“一部两中心”的信息技术条线架构;北银金融科技公司步入快速发展轨道;新设数字金融部和数据管理部,推动全行数字金融创新体系和数据治理体系持续完善;在电子银行部增设客户体验室,引领端到端的客户旅程优化。顺义新数据中心投产启用,构建起顺义、和平里、西安“两地三中心”新架构。启动“京匠工程”十大项目群建设,投产开放银行平台,打造“易点办公”门户、“京准查”平台,支撑全行经营管理数字化升级。2021年一季度,进一步启动科技创新提升“211”工程。在全行上下的共同努力下,科技赋能的体系日渐强大、数字化转型的格局更加完善,为北京银行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解决方案

金融机构在经济的资金和分配流动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商业银行又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作为经营风险的机构,商业银行时刻面临着各种风险因素,而如何及时的进行风险识别、评估、计量以及防控成为商业银行日常经营管理的主题。

《信贷风险高层参考》是银联信为各金融机构高管及部门经理量身定做的风险研究报告,通过广泛收集信贷领域风险信息,对风险信息进行正确筛选、加工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重大信息本身或信息隐含风险进行分析评论,帮助银行高层进行及时有效地风险识别。

新形势下,地方法人银行如何绝地求生?

宏观领域

一方面收集国家政府部门出台的相关政策信息,并做出准确的解读;另一方面收集宏观领域相关经济金融数据信息,并做出恰当的点评。

中观领域

主要侧重收集行业领域、区域领域与信贷业务相关的风险信息,指出这些风险信息所隐含的潜在威胁。

微观领域

主要侧重银行实务方面,要全面监测银行业的一举一动,善于辨别和揭示银行在信贷政策调整变化中、体制改革过程中、业务操作过程中、产品创新设计中所表露或隐含的信贷风险。

风险速递

搜集银行业每日面临的风险资讯,通过信息加工,简明扼要地呈现给客户。范围涉及行业、区域、银行经营、同业竞争等领域,覆盖面广。

私信“小信”可免费获取样刊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2

标签:法人   银行   地方   绝地   余额   北京   年末   样本   贷款   资本   风险   领域   客户   业务   金融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