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1929全球经济大危机时,资本主义列强的四种应对模式

2020年,一场由新冠病毒引发的经济萧条,席卷全球,造成数亿人失业与国家、阶层间高烈度的冲突,其带来的世界经济与社会危机之深,可能只有1929年大萧条可以与之相比。

1929年大萧条,是指1929-1933年发源于美国,并波及至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大危机,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资本主义列强都卷入其中,不可自拔。而资本主义列强为了走出经济泥沼,采取了不同的应对&突围模式,这些‘应对&突围模式’带来的意识形态、政治体制以及工业竞争等不可调和的冲突,最终让兵戎相见,爆发了人类历史上最残酷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那么,英美法德日等资本主义列强到底采取了哪些‘突围模式’,其背后的意识形态、政治体制以及工业竞争又是哪些,又为什么引发了他们之间不可调和的热战冲突,下边我们一一详述。

以史为鉴:1929全球经济大危机时,资本主义列强的四种应对模式


一:以德国为首,意大利、西班牙、日本为辅的‘法西斯突围模式’。

1

德国在一战之后,赔款割地送女人,倍受打击:失去了最重要的煤铁产区阿尔萨斯-洛林以及最重要的工业区-鲁尔区,经济发展举步维艰,高额的债务更是压得中低层人民,直不起腰来。

而1929年的全球经济大萧条,更是压垮德国经济的千斤坠:

一战后,德国主要靠美国主导的《道威斯计划》经济援助以及英美资本维持国家经济的基本经营,1929大萧条后,美国自顾不暇,经济援助和投资中断。

英法更是绝:为了度过危机,为了保护本国工业品的倾销市场,将其统治的殖民地,对一切外来工业国‘关闭’,这让德国工业品的主要出口市场,一下子消失了。

经济危机下,德国失业人口高达1000多万,政府公务员发不了工资,大量中小企业破产,城市里的医生、小业主长期没有营业收入,经济系统已经崩溃,人们生活困苦不堪。

而此时德国魏玛政府的两党,还在为党派私利,争斗不休;大规模的工人集会和阶层对抗暴力事件,层出不穷,这让德国民众,尤其是中低层官僚、小企业主、医生等为代表的小资产阶级,对民主政府,对阶级对抗,产生了绝望和愤恨。

这时候,鼓吹极端国家(种族)主义的希特勒集团趁势崛起,他们鼓吹结束阶层争斗(对内采取国家主义极权统治);一致对外(对外掠夺)。这非常符合中低层官僚、小企业主、医生等小资产阶级的利益诉求(社会稳定,才有收入,才能防止他们的阶层下滑,无论这种稳定是采用什么方式)。

对于更多的德国民众来说,在绝望的时刻,一个宣称‘恢复俾斯麦-德意志帝国时的荣光,鼓吹日耳曼人至上,犹太人是吸血鬼,是我们一战战败的最大罪魁祸首’的舆论导向,让绝望的德国民众情绪找到了一个发泄方向。

人们在无力时,最容易期待一个大英雄,骑着白马来挽救自己,德国人也不例外;这个时候,希特勒大喊:我来了。

1933年,当选德国总理的希特勒,以官僚公务员阶层和小资产阶级为核心力量。首先①收买大资本阶级阶层(容克地主、工业家、银行家):如保留容克地主阶层在德国军队的统治地位,承诺施行凯恩斯,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投资,让大工业家、银行家获利。其次②欺骗恐吓农民和工人阶层,在希特朗上台前期,他承诺为农民分配土地,为工人提高工资,但在他权力稳固后,所有的承诺均没有实现,有工人罢工发动,希特勒立即动用黑社会性质的冲锋队,予以血腥镇压;③建立精锐的党卫军,用于抗衡容克地主的国防军,用于监视一切反抗行动。

通过联合、欺骗、恐吓和枪杆子出政权,希特勒最终逼迫魏玛议会把立法、司法权力都转让给他出任总理的内阁,取得了法西斯极权统治。

以史为鉴:1929全球经济大危机时,资本主义列强的四种应对模式

当然了,希特勒能够取得法西斯极权,除了联合、欺骗、恐吓和枪杆子出政权的大棒政策外,还必须有胡萝卜政策:如果无法为千万人的失业、困苦和饥饿找到突破口,他的极权统治也无法稳定。

由于德国容克地主、工业家、银行家势力庞大,希特勒无法做到财富再分配,所以希特勒采用了极端的凯恩斯主义和国家资本主义:即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大工业投资来雇佣失业人口,维持社会稳定,但没有考虑到,在不调整社会阶层财富分配的情况下,这是用未来更大规模的过剩(意味着未来更大规模的失业),去拯救当下的过剩,并引发政府高速膨胀的赤字。

希特勒在上任的2年内,政府就投入50亿马克改进基础设施,修建铁路、高速公路网、大型水利设施等,创造了大量就业,并颁发多项社会保障,得到了工人阶级的认同,工业家也订单滚滚,相当满意。

在1933年2月1日,希特勒就保证:4年内消灭失业,他确实做到了,到1936年,还出现了严重的劳动力不足。即便是劳动力不足的情况下,希特勒没有让德国工人增加劳动时间来保持生产力,而是引进大量无偿劳工(从波兰、苏联等诸国抓来)。

同时为了兑现极端国家(种族)主义的宣传目标,回报容克军事集团的支持;希特勒又大搞军备竞赛,1933年,军费在公共开支中只占4%,到1938年,已经增到了50%。

以史为鉴:1929全球经济大危机时,资本主义列强的四种应对模式

希特勒建设的世界第一条高速公路


但是,这种极端的、急功近利的基建和工业投资是有问题的,很快德国就产生了庞大的产能过剩,政府财政赤字也到了极危险的境地。

庞大的产能过剩,无法由德国本土消耗(市场狭小,贫富不均),而英法美及其控制的广大殖民地市场,又因为应付1929大萧条,对德国关闭;政府财政赤字,也无法通过征税,在短时间解决。

那怎么办呢?通过抢来解决了!不开放给我市场,我就通过战争拿过来;财政赤字,则用掠夺犹太人的财富解决。

于是,德国走上了对外扩张和种族主义的不归路:先是通过掠夺国内犹太人,得到数亿马克财富;1938年,德国又吞并奥地利,获得了铁矿资源以及14亿马克的黄金及外汇储备,德国央行当时才有7600万马克黄金储备,这一下子就解决了财政赤字,更关键的是获得了奥地利的市场。

接着是苏台德、波兰、低地国家、北非、德国的战车已经刹不住了,在与英法苏争夺欧洲主导权和全球市场的过程中,爆发了惨烈的第二次世界大战。诞生哲学家马克思的国度,为了金钱疯狂了!

二战结果,大家都知道了:德国战败,德国的法西斯突围模式也失败了,不过惊奇的是:二战中,老牌帝国英法同样元气大伤,殖民地纷纷独立,德国得以在美国建立的二战全球贸易体系中自由竞争,而不必再受英法的阻碍,并主导建立欧盟统一市场,以战败的形式,实现了发动战争,对外掠夺没有实现的野望。

2

日本的突围模式和内在动机,和德国基本一致:由于一战期间,欧洲列强退出亚洲市场,让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日本,得到了黄金发展期,国内工业产能急需膨胀,但一战后,欧洲列国纷纷回到亚洲市场,特别是日本的主要出口市场:中国、朝鲜和东南亚,这让日本的工业产能迅速过剩,产生大量失业和金融泡沫,1929大萧条,更是让日本经济彻底崩溃,城市失业率达到了惊人的32%,社会阶层矛盾迅速激化。

于是,日本社会迅速右转,天皇、军队右翼、垄断财阀和城市小资产阶级达成了对外输出工业产能(社会矛盾)的共识,完成法西斯极权统治。

1931年,日本占领了拥有3000万人口和丰富矿藏资源的中国东北,即获得了日本消费工业品的专营倾销市场,又把国内的工业过剩产能源源不断的输送到中国东北,建设钢铁、铁路等基础设施(这就是所谓日本人建设中国东北的来源)。

占领中国东北,让日本暂时缓解了国内经济危机,并让日本从1930 年到1936年经济增长了50%,堪称‘经济奇迹’。

不过,随着日本贪婪的欲求不断扩大,发动了大东亚战争,与欧美争夺中国内陆市场,最终二战惨败,一夜回到解放前。

以史为鉴:1929全球经济大危机时,资本主义列强的四种应对模式

1920年代的东京地铁


二:美国的‘有限凯恩斯+国内转嫁危机突围模式’

美国1929大萧条,大家都了解的比较多了,这里不做赘述,主要介绍:美国是如何突围的。

美国的突围措施,主要是三条:

1. 使用凯恩斯主义,大力修建公共工程,以工代赈,增加就业人口,但是需要指出的是,美国的三权分立体制和自由资本势力的强大,让美国政府动用国家资本,进行基建和工业投资,增加就业人口的规模很有限,美国也无法真正解决财富不均衡以刺激内需,所以罗斯福新政并没有解决失业问题,只是有效的缓解了。

而在二战彻底爆发之前,美国失业率一直维持在15%左右,与大萧条时相比并无明显改善。

2. 为什么美国没有产生类似德国和日本的法西斯主义?除了前面所说的三权分立体制和自由资本势力的强大外;美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人口市场广大的资源禀赋,让美国可以内部分流和转嫁危机:如数百万失业人员分流到五十个州,或在当地从事临时工和散工(担当护林队员、季节性农民等等),或乞讨度日,这就分流了矛盾,不至于让社会矛盾激化到让极端思想有机可乘的地步;更重要的是,美国中西部经济差距大,大危机中,美国把一部分过剩产能转移到中西部,让东部工业企业,可以维持基本运营。这等于美国利用地大物博,中西部经济差距的优势,把东部危机、城市危机,转嫁到了中西部,转嫁到了农村。

3. 如果说罗斯福的凯恩斯新政与美国中西部缓冲了大萧条的冲击,是治标之举,那么作为二战的胜利者,战争经济才是解决美国大萧条的治本之良药。

美国利用远离亚欧大陆战场的优势,大发战争财,二战一爆发,美国企业就接到了大量军事武器和日用品的滚滚订单,国内经济一下子就欣欣向荣了,美国人或进入工厂,或参加军队,就业问题一下子就解决了,失业率跌到了前所未有的4%以下。

同时,美国人也迅速富裕起来,储蓄率从1920年代黄金时代的5.9%,攀升至1941-1945年的20.7%,诞生了一大批蓝领中产阶级,社会结构变得前所未有的稳定。

当然,战争经济会在战后,会产生更大规模的产能过剩,幸运的是,美国通过二战后建立的全球金融、军事和分工体系主导权,成功把过剩产能转移到了他国,战后历次的战后危机,美国也都无法炮制。

但这种习惯了利用他国战争和向外转移危机的经济发展模式,让美国一遇到困境,惯性埋怨别国,通过外部手段解决,而忽视了内部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改革,是迄今美国社会的一个爆雷点。

以史为鉴:1929全球经济大危机时,资本主义列强的四种应对模式

田纳西水利工程


三:英法‘闭关锁国的突围模式’。

1

英法是1929经济大萧条,遭受波及最少,恢复最快的资本主义列强。原因为何?无他,英法都有自留地-庞大的殖民地市场。

在危机爆发不久,英国就以大萧条为由,施行‘帝国特惠制’,将其殖民地市场对外关闭,建立高耸的贸易保护壁垒,搞闭关锁国式的突围。

帝国特惠制或英联邦特惠制的主要内容是:英国对从英联邦其他成员国输入的商品给予免税或减税优待,对从成员国以外输入农产品征收高额关税;英联邦其他成员国对从英国进口的工业品给予减税优待,同时提高从英国以外国家进口货物的关税率。

这使得英国将美国、德国、日本等竞争对手从英联邦的市场中赶了出去,自己享受工业产品对殖民地的倾销权,1938年,英国本土出口到其殖民地市场的货物占英联邦国家的40%。

英国靠着‘帝国特惠制’,不仅迅速从大萧条中恢复,并将一战后形成的美元霸权赶回了北美大陆,英镑重新拥有了在殖民地和远东地区的全球货币地位,可谓因祸得福。

2

法国的情况和英国类似,靠着殖民地市场,抚平了大萧条的外伤,更重要的是,法国很早进行了‘去工业化’,对外都是借贷,而不是输出工业品产能,被誉为欧洲的高利贷者。

再加上,法国每年从德国获得的巨额赔款和阿尔萨斯&洛林的资源(欧洲主要煤铁产区),很快就度过了危机。

但英法这种关上门,自己过日子的模式,却是德国法西斯化的最大诱因,正所谓成也闭关锁殖民地,倒也锁殖民地。

以史为鉴:1929全球经济大危机时,资本主义列强的四种应对模式

二战前英国殖民地市场分布


四:瑞典的‘民生社会主义-突围模式’

1929大萧条时,危机也波及到了资本主义新兴国家-瑞典,作为一个北欧小国,它既没有英法的殖民地专属市场,也有德日发动战争的实力和阶级基础(强大的军事集团),更有美国地大物博的天赋,把危机转嫁到内部消化。

所以,瑞典采用了更适合国情和本民族价值观(维京海盗以来形成的公有财产、平等、分享和协作理念)的政策:一方面,瑞典政府采用了凯恩斯主义,降低利率/取消金本位/建设少量公共工程,以创造就业;另一方面,1932年具有马克思价值观的社会民主党执政后,施行了更为积极的财富均衡-刺激内需的政策:包括退出失业、健康保险和家庭住房贴补,也包括通过高税收将财富二次分配给穷人,缩小工资差距等,导致瑞典日后成为世界上贫富差距最小的地区。

同时,瑞典在教育上施行近乎严苛的平等:大中小学不搞类似985、常青藤的等级化,保证所有人都能得到同等的教育;将原来的普通高中、商业高中、工业高中三类高中合并,成为综合高中,学习中提供不同的科目,使普通教育职业化、让职业教育普通化,理论和实践充分结合。

积极的财富均衡政策,让瑞典不用对外扩张和对内转移,平稳的度过了经济危机,为解决危机提供了一条区别于英美法德日的独特路线。

而普惠教育,更使得瑞典劳工普遍知识水准过硬,仅科研人员就占全国劳动总人口的16%,工程师和熟练技术师的比例更高;更为均衡的财富政策,让科研知识阶层不必为生计承受过分的精神痛苦,更专注于创造、创新。这为二战后,瑞典工业异军崛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以史为鉴:1929全球经济大危机时,资本主义列强的四种应对模式



从以上六个国家,四种突围模式的讲诉中,我们可以看到:经济危机外因是产能过剩,内因是国内财富分配不均衡。

而解决经济危机的方式,也是围绕解决产能过剩和财富不均衡展开。

德国和日本选择了极端凯恩斯模式(法西斯主义):极速的基建+工业投资,创造就业岗位,用未来更多的过剩,延迟今天的过剩,当过剩无法在国内消除时,就发动战争,对外占领市场,把产能倾销出去。

英国和法国选择了闭关锁国模式:用高关税和贸易壁垒,把外国商品统统挡在国外,给自身的过剩产能腾位。当然,这给殖民地的民众带来了生活成本的提高,可既然是殖民地,宗主国把危机代价转移给你,你也无能为力。

瑞典选择了民主社会主义模式:通过提供社会保障和财富的再均衡,刺激内需,促进经济的内循环。

美国选择了有限的凯恩斯+国家内部转嫁模式:通过有限的基础建设+工业投资,创造部分就业岗位,缓冲社会矛盾;剩余的社会矛盾,如大量失业人口和过剩产能,则通过分流到农村和中西部,挨过去。

当然,美国最后的危机解决,还是靠二战的战争经济和战后的全球霸权。

四种模式,哪一种更好,诸君自行判断。

而在2020年新冠病毒危机后,列国又将如何选择突围模式呢,这些突围模式将对中国有何影响?需要我们足够的洞察和警惕:要防止全球因为经济危机,而引发列国突围模式之间的火拼。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2

标签:凯恩斯   英法   希特勒   危机   模式   瑞典   列强   德国   英国   殖民地   日本   美国   萧条   资本主义   全球经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