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34个城市各项数据对比,南京、昆明的排名你绝对想不到

城运即人运,是刻在历史书上的箴言。

对于我们来说,家庭的发展和城市的节奏息息相关。

北上广深一直都是年轻人背起行囊逐梦的沃土。每年都有不计其数的毕业生踏上这片热土,同样也有不计其数的年轻人背离而去。而北上的人口疏解政策以及北上广深的高额房价,粉碎了大多数年轻人的梦想。

其实从2018年开始,社会上对年轻人“一定要去一线城市发展”的主流意识,有了一定的改观。

特别是随着新一线城市的崛起,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

生活城市的人,大家最关心什么?城市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各个城市的GDP、人均收入、医疗、教育城市、宜居指数如何呢?

让我们通过数据分析对34个城市做一个深度剖析!

一、市民待遇杭州超越深圳、广州,位列第三,天津排名倒数第十


有关研究从教育、医疗、环境、政府服务四大维度,对34个城市做测算,得出34个城市的市民待遇排行!

中国34个城市各项数据对比,南京、昆明的排名你绝对想不到


在排行榜中,北京、上海捍卫了一线城市”尊严”,分别位列第一、第二;杭州超越深圳、广州位列第三,市民待遇上已达到一线城市水平。

而珠三角城市市民待遇却落后于同类长三角城市。这对珠三角城市来说是一个警示:市民待遇的好坏,直接影响人才在一地扎根的意愿。

天津的表现令人吃惊,市民待遇排名倒数第十,比许多中西部城市都低。这主要因为天津医疗资源相对较少,环境质量相对更差。

无锡、佛山、泉州、东莞等工业城市都排在20名之外。这些城市的GDP已超过或接近万亿元,但市民待遇相对较差。这些工业城市需改变城市发展思路,弥补市民待遇短板,为城市的长远发展早做打算。

在城市竞争白热化的当前,民生福祉与经济发展一样,是城市实力的体现,关乎一座城市的长远发展。

从经济发展看,2019年末,GDP达万亿元的城市有17座,我们对这34座城市的人均GDP做了一个分析排行。

中国34个城市各项数据对比,南京、昆明的排名你绝对想不到


整体来看,深圳人均GDP排第一,江浙地区,无锡、苏州、南京都超越北上广重庆排名倒数第四,和石家庄、哈尔滨、福州未跨入世界银行对于高收入经济体的排名榜单,重庆在GDP总量排名全国第五的背景下,重庆人均GDP仅约1.09万美元,不过重庆常住人口在24城中最高,超过3000万


二、医疗、教育北京双第一,深圳、天津何时能补齐短板?

教育是一个城市的重要关系因素,无数北漂费尽心思想要一纸北京户口,也是因为教育。

北京学生享受到的教育资源是最好的,已成共识,这也是有充分的数据支撑。

有关研究中心选取双一流大学数量、普通中小学学生数量及生师比、教育财政支出占比等指标,评估一座城市的教育资源。测算结果显示,北京的教育实力全国第一。

中国34个城市各项数据对比,南京、昆明的排名你绝对想不到

不管是中小学还是大学,北京的教育资源都最为丰富。北京拥有全国最多的双一流学校,而且北京虽有2000多万常住人口,但中、小学生数量比成都、广州、深圳、郑州等城市少。

一方面北京的人口出生率更低,另一方面北京对非京户籍人员子女入学设有较高门槛。

数据显示:北京中学生师比仅6.24,也就是说1名北京中学教师只对应6.24名学生,是34座城市中负担最轻的。

“教育第二城”是南京。南京的高校数量仅次于北京、上海,拥有南京大学、东南大学两所A类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邮电大学等10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中小学教育方面,南京实力也不弱,小、中学生师比分别为10.22、15.25。

相比长三角地区学风浓郁,在此地区出生的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也是各区域最多的,珠三角地区的教育资源比较薄弱。

在高等教育中,广州、深圳、佛山、东莞出现明显的“不均”现象:高职高专教育资源丰富,但大学教育资源匮乏。

广州仅5所高校进入”双一流"高校名单,深圳、佛山、东莞榜上无名。当前,这三座城市正努力外培内引,试图补足高等教育的短板。深圳已成功引进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等优质高校,佛山已引进北京理工大学研究院,东莞则在筹备大湾区大学。

中部地区的教育资源也令人担忧。郑州、南昌、长沙分别位列倒数第一、第三、第五,武汉亦排在20名开外。


武汉、长沙高教资源相对丰富,也有多所至今仍实力超然的百年中学,但综合测算下来,整体教育资源相对较差。

不管是珠三角地区还是中部地区,这几年对外来人口都极具吸引力,但考虑到城市的进一步扩张和长远发展,必须加大对教育的投入。

对大城市来说,教育是一本万利的投资。已有研究表明,人口受教育程度的持续提高能够减轻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

而在医疗方面,从医疗研究榜单看出,北京依然是第一。北京拥有的医院数量仅次于重庆,医护资源也不缺乏。

中国34个城市各项数据对比,南京、昆明的排名你绝对想不到


而令人意外的是,许多沿海城市的医疗资源不如中西部城市。医疗资源最多的前十座城市中,中西部城市占据六席,其中中部城市独占四席。

昆明医疗资源得分仅次于北京。昆明医院数量比广州、郑州等千万人口城市都多。分摊到个体身上,每1000个昆明常住人口有9.22张床位、6名护士。

郑州拥被称为"全球最大医院"——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床位数让其他城市望尘莫及。郑州的千人床位数在34座城市中最多。


成都、武汉、长沙等医疗资源较丰富的中西部城市,同时也是强省会城市,GDP首位度超过或接近30%。

天津在医疗资源的表现,再一次让人惊讶。

天津有441个医院,但每1000名天津人只有4.37个床位,而全国每1000个人有6.03个床位。因此,天津定下未来15年内病床数接近翻番的目标不足为奇。

医疗资源和经济实力不匹配的城市还有佛山、东莞和深圳。深圳不如沈阳、乌鲁木齐,东莞比不过宁波、无锡、贵阳,佛山倒数第三。

深圳看病难一直饱受市民诟病,医院少、实力差、费用贵、分布不均,看大病就得往广州跑。这些年来,深圳花了不少钱来提高医疗服务水平,2019年深圳人均卫生健康支出达2496.35元,在各城市中排名第一。

从目前数据来看,深圳提高医疗服务水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城市准入榜南昌跃居第三!一线城市买房有多难?


过去五年,中国的城市新增了将近1亿人口。深圳、广州、成都、重庆等多个城市,常住人口增量均超过100万。

中国34个城市各项数据对比,南京、昆明的排名你绝对想不到

对外来人口来说,成为常住人口不难,难的是成为有当地户口的市民。这种难,也造成了国内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之间高达16%的差距。

在大城市漂泊,城镇化率普遍超过70%的各大城市,到底需要越过什么样的门槛,才能在一个城市落户扎根?

有关研究机构从流动自由、就业自由、创业自由、落户自由四个维度衡量一个人成为“真正的市民”的难度,得出34个城市准入榜。


中国34个城市各项数据对比,南京、昆明的排名你绝对想不到

“来了就是深圳人”所言不虚,深圳的市民准入得分最高,与其它城市拉开了差距;广州比较均衡,没有特别明显的短板,总分合计排名第二;南昌凭借最为宽松的落户政策,拿下第三;紧跟其后的几大城市分别是北京、杭州、沈阳、东莞、佛山。

珠三角地区表现尤为亮眼,深圳、广州、东莞、佛山四座城市全部进入前十。沈阳作为东北地区最大的城市,在人口净流出的劣势下,以宽松的落户政策展现出奋力吸纳人口的拼搏姿态。

哈尔滨、贵阳、长春三座城市得分最低,分别在就业自由、创业自由、流动自由方面测评分值靠后。

当前,地方政府的“市民准入竞争”整体处于胶着状态,一线和非一线城市各有优势。特别是以南昌为代表的二线城市,落实全面取消落户限制后,将大大提高对人口的吸纳力。在此基础上,它们还需要改善创新设施和创新环境,让更多人来了愿意留下来。

其实,去一个城市很简单,但想要在一个城市落户扎根并不容易。我们用房价这个比较直观的数据来展示在一线城市“安居”的难易程度。

我们以目前人均住房面积约为39平方米为准,以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测算,租住一套39平方米的一居室,在深圳、北京和上海需要付出超过一半的月收入,具体比例为60%、56%和51%。

中国34个城市各项数据对比,南京、昆明的排名你绝对想不到


租房难,买房更难!同样面积,按购买的话,在深圳需要49年,比一般人的工作年限都长,而在北京和上海则分别是34年和31年;如果将购房需求扩大至60平方米,深圳、北京和上海的居民则需要储蓄76年、52年和48年的收入。

这样的数字,单念出来就让人焦虑。“打工人”无比辛酸的租房生活再次被揭开!

对于我们生活的34座城市,已经分析完了,究竟该去那座城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

愿所有人都能自由逐梦!

注:本文参考资料来源南方周末城市(区域)研究中心,在此表示感谢!

中国34个城市各项数据对比,南京、昆明的排名你绝对想不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7

标签:南京   城市   昆明   佛山   郑州   东莞   天津   重庆   广州   深圳   北京   中国   想不到   人口   市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