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家庭“富”不起来有哪些原因?

俗话说:“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


只靠财富来传承的家庭,富不过三代。唯有以德传承,才能让家庭兴旺发达,久经不衰!


良好的家风,不论在什么时候,都是一个家庭兴旺的根本。而一个家庭中如果出现以下三种现象,就很难富贵兴旺,有一个,你就要反思一下了!

一个家庭“富”不起来有哪些原因?

1

溺爱、纵容孩子


《颜氏家训》:有云:父母威严而有慧,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父母在子女面前,不止是一味宠爱,而是威严有慧,那子女们就会对父母敬畏、谨慎而孝顺。


父母与子女之间,有一个良好和谐的关系,才能让子女健康成长,家庭和睦,久经不衰。


《红楼梦》里的薛家,家大业大。但架不住那薛蟠挥霍成性,家业不仅受不住,还败的个一干二净。


这薛蟠幼年丧父,寡母王氏心疼孩子,从小就娇惯、纵容着他。


导致薛蟠胡作非为,视人命如草芥。仗着家中的势力,买下了英莲,打死了冯渊。即使惹上了人命官司,他母亲也并未多加关涉。


而薛家,在薛蟠如此折腾之下,不得不依靠贾府救济。曹雪芹用一个“惯”字,就点明了薛家衰败之故。


俗话说:惯子如杀子。一味娇惯子女,反而会害了他们。


子女,是一个家庭的未来。继承着父辈的梦想,传递给子孙后代。而家庭教育是人生起步的关键,它关系着一个家族的兴衰未来。


一味地溺爱、放纵子女,带来的,便是恶习缠身。家风不正,家必败!


2

不相信行善积德


《大宝积经》有偈说:假使百千劫,所造业不亡,因缘际会时,果报还自受。


万法皆空,因果不空。因缘际会之时,果报就都来了。所以,人活着,离不开因果,行善积德,才能广种善因。


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私人企业,号称第一财主——山东牟氏庄园。


这是一个从明朝末年延续至今的大家族,打破了富不过三代的记录,足足传了十代,发达了四百多年!这究竟是怎么做到的呢?


这个家族创业至今,就一直秉持着乐善好施,行善积德的理念。他们每年平均布施出去的粮食,有近百万斤!代代如此,也代代兴旺。


这个庄园没有围墙,也不需要护卫,因为当地整个县、整个市的人民都保卫他,因为知道这家人富裕,大家会都沾光,都有福。所以当地的人都自发的保护着这个庄子。


这个家族家教严格,强调子孙勤俭持家,奢侈便是败家之相。所以这个家族保持长富的秘诀就是:乐善好施,行善积德。


百般算计,不如积德行善。《易经》上讲: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行善的家族,自会积下余福,庇佑子孙。


3

抱怨、争吵


《朱子家训》里讲:家门和顺,虽饔飧不济,亦有余欢。


家庭和睦,再穷也能发家。有对夫妻,心胸狭窄,总爱为一点小事争吵不休。这天,妻子做了几个好菜,顺便去酒缸取点酒助兴。


谁知,妻子探头朝缸里一看,那里竟映着个女子,妻子大怒,想是丈夫偷藏了个女人到这里。于是,想都不想就骂起丈夫:“你这个混蛋,你过来看看这个女人,你藏到这里要做什么!”


丈夫不解地,急忙过来,探头往缸里一瞧,竟是个男人!丈夫不由分说地骂道:“你个坏婆娘,你自己做了亏心事,你还敢诬陷我!你说,你藏起的这个男人是谁!”
二人互不相让,吵得不可开交,又扯又咬,把家里砸的稀巴烂,也不小心砸碎了那缸,缸里的酒流光了,影子也不在了,这才发现,原来他们争吵的,不过是自己的影子而已。


其实,所有的抱怨和不平,到最后都可能只是一场令人啼笑皆非的无中生有。


一场争吵,吵不出结果,倒不如静下心来,好好沟通,事情才有解决的方向。抱怨和争吵,都是一剂毒药,它们穿插在生活的各个角落,一旦误食,便会伤筋动骨,误人误己。


《朱子家训》中曾说: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一个家庭,争吵多了,祸患也就不远了。人都说,家和万事兴,因为家和了,才会人和,而人和了,则处处都有贵人相助,想不发家,都难!


司马光家训里面说:积金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积书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中,以为子孙长久之计。


意思就是:留给子孙万贯家财,他们也未必能守得住;留下许多书籍,他们也未必能读。倒不如行善积德,方能让子孙受到长久的庇佑。


万贯家财,不如良好家风。一个好的家风,能让家庭兴旺发达,持久不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2

标签:富贵   万贯家财   家庭   行善积德   家风   家训   乐善好施   果报   家庭和睦   兴旺   子孙   子女   丈夫   父母   家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