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投资学:娃,不能养在一个篮子里

“所有人都应该多生娃”。


“生娃,本质上就是一种家庭投资,多生娃才是最佳的投资策略”。


这几天,有朋自远方来,我陪他喝了几顿大酒,从朋友嘴里,听到了这个有点操蛋的“生育投资学”。


从京城来的绿总,背着刺眼的学历光环,纵横驰骋北京创投圈近十年,末了也只是混了个票友的咖位,目前的投资成绩是:


亏掉了祖上传下来的五套房。


正好赶上人口普查出结果,我们又聊到了生娃这个问题。


我作为一个资深丁克,从幼儿园时期就立志:


好男儿不孕不育。


这场人间苦旅,等我明白的时候,就已经回不去了,我不能让悲剧重演。


但一顿饭的功夫,让绿总给我侃晕了。


1


多生娃才是利益最大化的逻辑是什么呢?


第一, 分布式养老


绿总的生育投资学,核心就是一个“分布式养老”的概念。


任何投资,都需要一个好故事。


“养儿防老”就是几千年来骗无数人心甘情愿砸下“生育投资”的融资故事。


但是,在剧烈城市化之后的“少子”社会,这个故事破产了。


如果一个家庭只生一个孩子,怎么还能指望“养孩”能“防老”呢?


独生子女,小时候确实幸福,集“六个钱包”的宠爱于一身。


但是长大后就悲催了:


他们同样需要负担“六个钱包”的经济支援和精神需求。


每次看到这张《独生子女》的照片,就会心底一寒:


生育投资学:娃,不能养在一个篮子里


我是家里的独子,父母健在,祖辈的老人尚精神矍铄。


平时工作忙,也就过年能回家待几天。


基本靠电话联系,但是就连周末,给家里老人打个电话,都得“错峰”。


真要嘘寒问暖,雨露均沾,一个下午就没了,,,,


且不谈“照顾”,连最“廉价”的精神关怀都很难做好。


钱的压力只是一方面,情感,时间和精力对于独生子女来说,都是巨大的负担。


那怎么办?


鸡蛋,不要放到一个篮子里。


需求,更不能指望着一个孩子来满足。


多生几个娃,就是“去中心化”。


心野,愿意出去闯,就放他去拼事业。


孩子愿意留在父母身边,安生过日子的,那就在家陪父母,其乐融融。


有的娃贴心,那就当小棉袄;


有的娃不贴心,那就随他浪。


父母对孩子有私心,有需求,这很正常,但是指望一个孩子满足全部,那矛盾必然是不可避免的。


我坚持做丁克,父母是我最大的羁绊。


如果我有几个兄弟姐妹,我不生,他们肯定有人愿意生。


兄弟姊妹多,大家可以分担彼此的期望:


孩子按照父母的想法活,对孩子不公平。


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活,必然父母就要做牺牲。


世上安得两全法,不负父母不负娃?


绿总的答案是:多生几个。


2


第二,多生娃,可以“分散风险”。


乌尔里希·贝克讲,我们处在一个“风险社会”中。


人类对社会生活和自然的干预范围、深度越来越大,任何决策,行为,日常生活,都蕴藏着巨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孩子长大成人,从来不是理所当然,而是一场冒险。


一个更尖锐的社会矛盾,“失独家庭"。


2012年《大国空巢》作者推算,我们从1975年到2010年大约有2.18亿个独生子女家庭。


按照概率计算,其中可能会有1009万人或在25岁之前死亡,这也意味着会有1000万以上的家庭成为“失独家庭”。


我们每天从热搜上看到的那些意外事故,重病,自杀,车祸等等新闻,可能没有想到这背后,一天,我们的社会,又会新增多少“失独家庭”。


设身处地替他们想一下,一个家庭,父母十几年含辛茹苦养大的孩子,耗费了多少情感,多大的心力,一旦发生意外,对他们来说那是多大的伤痛?


怎么能接受得了呢?


如果孩子多,悲痛之后,或许生活还能继续;


如果只有这一个孩子,这个家庭此后的几十年,怎么过呢?


真喜欢孩子的家庭,还是得多生。


3


第三,分散投资,分散期望


为什么现在的家长,鸡娃鸡到死?拼了命的逼孩子?


归根结底,这是一个期望管理的问题。


三代单传,一根独苗,爹妈怎么可能放宽心?


归根结底,还是因为“输不起”。


所以家长才会越来越鸡,教育从恨不得胎教抓起,武装到牙齿“精细化"育儿。


这就好比买股票,你全部身家,重仓一只股票,心态怎么能不扭曲?


因为只有“孤注”,所以才只能“孤注一掷”。


这就是赌。


独生子女们过的更难,最吓人的一句话是什么?


你是我们全家,唯一的希望。


这不把孩子逼死吗?


六个人守着一根独苗,孩子怎么敢做自己?


阿半之前讲,富人养娃是低赔率,高胜率。


绿总的“生育投资学”不这么认为,他觉得:


无论穷富,生娃都是“低胜率”。


成功从来都是低概率,哪怕父母基因再好,家里再有钱,孩子成才也是低概率事件。


我认识的那些“成功人士”朋友们,有一个普遍的共识:


孩子这辈子,大概率不会超过自己。


我们也可以放眼观察一下企业家和娱乐圈的二代们,有几个比父母做的好的?


按理说,他们资源也好,基因也好,踩在父辈的肩膀上,不应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吗?


但,看看那些X默,X祖名,X思聪,X馥莉,,,


别说超越父辈,接班做及格的有几个?


鸡娃最猛的那些“新中产”可能还没意识到,自己的教育,无论砸下多少成本,大概率也是个不如自己的结果。


天赋,本质上是一种“基因彩票”,是一个概率问题。


大家都经历过高考,你早就应该意识到,教育更多是“筛选天才”,而不能“制造天才”。


既然是“基因彩票”,那些真指望着孩子“出人头地”的父母,多生几个,多抽几次签,或许成功的几率会更大。


多生娃,有点像生物学中的“R策略”:


多生后代,减少对后代个体的投资,通过增加数量来增加胜率,王宝强家里兄妹四个,他是老三,岳云鹏兄妹6个,他是老六。


多娃家庭,就好比一个“投资组合”,甚至想一个指数基金,收益预期会稳定很多。


绿总喝了一口酒,总结道:


巴菲特投资是赌国运,多生娃,某种程度上也是在赌国运。


越是人丁兴旺,越是国运昌隆,家族的投资回报预期就会越高。


4


第四,多生娃,是“政策套利”


很多人也想多生,但是压力大呀,自己都活不好,生一堆孩子压力不更大了?


其实,鸡娃成本高,但是养娃,成本并不高。


公立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在一般城镇,不要学区房,不要非重点不可,不要培训班,成本是很低的。


这要得益于国家对于整个教育系统,全国范围的,普惠性质的,大规模的补贴。


但如果做丁克,不去享受这份社会福利,就相当于缴了“丁克税”。


怎么才能多“套利”呢?


绿总,依旧是那句话:


还是要多生娃。


5


绿总,讲完这些,又端起了那摇晃的红酒杯。


我开始陷入沉思:


一直以来,我设想的育儿理念: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


一定要富养,一定要给孩子最好的。


我吃过的苦,不能让孩子再吃。


我被匮乏感折磨过,我知道那种滋味,所以,我不能让我的孩子再经历这一切。


都说是人间苦旅,走这一趟,不是开玩笑的。


浪荡人间几十年,我过的不算开心。


当年父母没问过我的意见,就把我带到这个世上,我花了好长的时间才跟自己和解。


我一直觉得,家庭父母,如果做不了孩子的坚实后盾,没有这个金刚钻,就别揽这个瓷器活儿了。


为了一己私利,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本身就是一种辜负。


所以越想越不敢生。


但绿总劝我,匮乏、稀缺,本身就是教育的一部分。


匮乏,就算你拼了老命付出,孩子这一生可能避免吗?


心理学上讲,“满分妈妈”最不可取,越是面面俱到,保护的越好,越容易出问题。


“60分妈妈”才是一个健康的状态。


家庭教育只是教育的一部分,你不能,也不必,给孩子一切。


更何况,你也给不了。


如今整个社会的家长们都太“紧绷”了,其实大可不必,难依旧是难,但是必须承认,所有人比以前还是过得好多了。


心态怎么才能放松呢?


还是要多生。


见我哑口无言,若有所思,绿总举起摇晃的红酒杯,解开我腰间的红玫瑰,邀我在这媚惑的夜里沉醉。


霓虹闪烁,我突然打了一个寒颤:


生娃,那是另一个人的一生,真的该从投资回报的角度去理解吗?


我一下子抓住了绿总的手,说:


不要啊,,,


人家有话要对你讲,,,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出于行业及保护相关当事人的考量,本文部分信息存在化用,调整,虚构,仅供讨论,敬请谅解**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9

标签:独苗   国运   独生子女   父辈   匮乏   概率   基因   分散   家里   父母   人间   成本   孩子   家庭   社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