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岐茶社应该刺痛山东人的哪根神经?

两千多年前,齐国相国、山东“大汉”晏婴出使南方的楚国,留下了“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名言。

两千多年后,一家土生于山东的企业孵化器——凤岐茶社,却在移植南方的浙江后疯狂的成长为国家级众创平台,似乎反向验证了晏婴的话:

生于山东则亡,长于浙江则兴。

所以然者何?晏子曰,水土异也。

凤岐茶社应该刺痛山东人的哪根神经?

事件一出,媒体铺天盖地掀起了一次对山东营商环境的批判。

但是,如果我们将“水土”仅仅理解为营商环境,那么可以肯定的是:

山东这一年多的新旧动能转换仍然没有触及灵魂。

上世纪山东涌现出海尔、海信、双星、轻骑、小鸭等一大批名企,甚至出现“八十年代看广东,九十年代看山东”的时代标语。

难道,那个时候的营商环境比现在好?

如今,这些企业要么已然倒闭,要么裹足不前,难道仅仅是营商环境使然?

非也。世易时移,产业变矣!

山东过去的兴盛在于传统经济的垂直性,在一个行业里只要资源充足、踏实肯干就能够做大,这恰恰是山东人的强项。

但互联网经济的属性是平台性,讲究的是资源共享、利益共得、生态共赢。而被自给自足小农意识束缚的山东人,把对外的利益让渡看的太重,舍不得。

一旦舍不得,就失去了平台的吸聚力,就无法聚集资源、创造机遇,再好的种子也难以成长。

这是山东文化的痼疾,是意识变革的难产。

于政府,是不愿放权;于企业,是不想分利;于个人,是零和思维。

如果我们依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而把一切错误都归因于营商环境,我们就永远无法改变营商环境。

凤岐茶社应该刺痛山东人的哪根神经?

一场世界互联网峰会,让乌镇变成世界级平台

凤岐茶社事件直戳山东人痛点的是,山东为什么留不住一家未来会成长为国家级众创平台的企业孵化器?这个问题还会牵出一个老问题,为什么山东出不了好的互联网企业?

先看看凤岐茶社为什么迁到乌镇去。

最早采访凤岐茶社的大众网在2016年11月的报道披露,2015年5月,在北京“双创周”活动上,山东凤岐茶社作为典型发言代表,引发了浙江桐乡市招商部门注意,他们邀请凤岐茶社入驻乌镇发展。

乌镇是什么?是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永久举办地。凤岐茶社的创始人付骞说,桐乡招商部门给出的优惠条件有税收返还,免场地租金等,但正是“入驻乌镇”这个条件打动了他。

现在全国各地都在招商,四新企业走到哪都是香饽饽。对这些企业吸引力最大的是什么?以前,各地招商局长的杀手锏是土地和税收优惠这两大利器,现在,是平台。越是大平台聚集效应越强,越能让吸引过来的创新型企业以最小成本、最快的速度获取人才、技术、资金、信息、市场等要素。

这里,先不提凤岐茶社这个量级的创新因子,一个能吸引到重量级资源的超级平台对地方经济发展,对区域核心竞争力的塑造到底有多重要?看看济南国际医学科学中心对于山东省会城市济南肩负的战略引领作用,就很清楚了。

世界互联网大会目前在乌镇已举办了5届。浙江省委宣传部部长葛慧君说,这几届大会的成功举办,不仅让乌镇走向世界,更收获了一波政策“红包”:全国首家信息经济示范区、杭州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部省共同推进工业互联网发展合作协议、乌镇互联网创新发展综合试验区等,给数字浙江建设、“最多跑一次”改革带来新的机遇。

凤岐茶社应该刺痛山东人的哪根神经?

从1到100,凤岐茶社需要一个面向全国的“窗口”

那么,对于一家模式创新企业来说,“乌镇效应”是什么呢?

从媒体公开报道看,凤岐茶社承担的是孵化器的功能,它把典型的互联网思维注入到传统行业,提供相关运营和服务。凤岐茶社对传统企业的改造分三步:先对传统企业进行产权结构拆分;然后为其植入互联网、物联网基因;在成功转型后,助推这些企业或上市或被高价并购。

从公开报道中描述的细节来看,凤岐模式涉及到的互联网、物联网技术和设施门槛并不高。而互联网时代的模式创新,要求这些创新型企业具有很强的整合资源能力,快速复制的能力;并且由于产品、技术迭代非常快,必须抓住窗口期才能成功。

凤岐茶社在浙江改造的第一家企业是华腾牧业,用磁阀、感应器等一系列物联网设备对传统养猪模式进行改造。事实上,类似加入云平台+物联网+AI的智能养猪技术迭代很快。京东数科去年11月发布了“神农大脑”这套智能养猪系统,把AI算法、猪脸识别等最先进科技都武装进去,将养猪流程全面数字化,人工成本减少30%—50%左右,降低饲料使用量8%—10%。

还好,互联网头牌企业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产学研结合,联手养的“高级猪”是发生在2018年,否则像凤岐茶社这个体量的公司是没有任何竞争优势的,必须赶在窗口期快速复制、收割。

2015年的凤岐模式,从0到1这一步是在山东摸索出来的,但更关键的从1到100,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土壤和环境,才能快速复制?这是凤岐模式这样的互联网创新服务型企业的模式决定的。所以,凤岐茶社必须迈开大步快步走。

2016年11月大众网记者采访付骞时,他表示乌镇向他抛出橄榄枝时,他正准备要把这个模式向全国推广、复制,所以,必须要有一个面向全国的平台,最起码能提高曝光度。这个时候,还有比乌镇更好的“窗口”吗?

凤岐茶社应该刺痛山东人的哪根神经?

上市是企业最好的转型升级,凤岐茶社踏上的“浙江新通道”

“乌镇效应”的第二点,在于付骞说的,浙江传统企业基础好,有强烈的转型欲望。这个时候,服务型政府的作用就体现出来,凤岐茶社一进乌镇,乌镇振幅部门就按协议约定,向凤岐茶社介绍了5家迫切需要转型的传统企业。

而决定凤岐茶社成长为一个国家级众创平台,最关键是如何走好凤岐模式的第三步——在传统企业成功转型后,助推企业或上市或被高价并购。

经过凤岐茶社培育的养鸡企业丁香食品转型成功后,急需资金注入。这时凤岐茶社将一家投资机构介绍给丁香食品,丁香食品的估值提高到10倍,达到2亿。

“上市是企业最好的转型升级,并购重组是企业最快的转型升级。”这是浙江省将上市公司作为推动浙江经济转型升级牛鼻子的一句经典之语。

为了完成从“千家万户”到“精兵强将”的蜕变,浙江省为民营企业转型规划了一条路径,启动了“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的工程。

从这个角度看,凤岐茶社和它所孵化的企业成功背后,是一整套组合拳,华腾牧业、丁香食品这些传统企业的成功,离不了凤岐茶社这样的孵化器,更离不开浙江打通了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新通道。

而凤岐茶社搬到浙江,它的这一套运营模式,正好契合了浙江以资本市场撬动区域发展的思路,这才迎来凤岐茶社的跨越式发展,成长为一家国家级众创平台。

由于资本市场这个环节没有通畅,导致山东创投活动不活跃。这一点上,浙江正是山东需要学习的对象。

而这十年正是中国经济依靠资本驱动的十年,山东也正是在这十年间与粤苏浙拉开了差距,我们从山东的上市公司数量与广东、江苏、浙江之间的差距就可见一斑。

凤岐茶社应该刺痛山东人的哪根神经?

数字经济破题起势需要大平台

凤岐茶社和浙江乌镇的聚合,正是一个双赢模式。乌镇之前的标签只是一个旅游景区,但现在,“峰会效应”让乌镇脱胎换骨。2015年,当桐乡干部在北京招商时,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刚举行了第一届。即便刚办一届,桐乡当地招商干部也很明白,他们搞世界互联网大会不是为了赚吆喝的,而是能抓取到创新企业落在当地的,从而带动当地产业升级的。

同样的道理,同样的奇迹,也在贵州上演过。每年贵州数博会都能吸引来能全球不少重量级IT企业,每年能有一两家在贵州落地投资,对贵州的经济发展作用都相当大了。

事实上也是这么个道理,并且真正实现了。当年力推贵州大数据产业的“三驾马车”之一的贵州前省委书记陈敏尔调任重庆市委书记后,重庆的一个大动作是创办了重庆智博会,2018年8月首届重庆智博会一下来了包括微软、思科、谷歌、西门子、高通在内的500余家企业,马化腾马云李彦宏同时到场,“首战”便声势浩大,形成和深圳智博会齐名的数字经济产业双子盛会。在这一届大会上,微软、腾讯、阿里、科大讯飞、中国联通等都在重庆落地了重量级项目。

从这个角度讲,凤岐茶社崛起在乌镇的故事,更值得山东反思的是,如何建立一个汇聚、吸引各种创新因子,在全国甚至全球都具有影响力的平台。

现在,各省都在换“科创引擎”,特别是发展数字经济,面对的是全球资源的争夺。对于不占任何优势的省份而言,早期可能更需要一位政治家型的官员去做顶层设计,在全国甚至全球造势,这就需要地方官员具有更多的组织能力,协调各方资源的能力,尽快把一个在全国甚至全球都具有影响力的平台搭起来。

凤岐茶社应该刺痛山东人的哪根神经?

山东还有多少个“凤岐茶社”?

2019年3月,付骞在接受浙江新闻采访时表示,落户乌镇4年间,借助乌镇峰会效应,凤岐茶社已经在全国布局了13家众创空间和1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共有280家企业入孵,3000多家企业入库。

这些数据也在提醒当年在山东和凤岐茶社有过接触的一众招商官员,凤岐茶社离开山东到浙江发展,对山东可惜的不是一家企业走了,而是会培育新动能的一群人离开了。

为什么会看走眼?

凤岐茶社最早是从山东大学的众创空间做起的。可能在2015年看凤岐茶社时,这就是一群年轻人在折腾,看不出手上有什么资源。这也是很多地方官员在选择引进项目时,一个很现实的衡量指标:你到底能给我带来多少投资多少税收多少核心资源?

一位投资人在评论此事时说,找化客和凤岐茶社做的事情没有核心资源和壁垒,在济南属于普通项目,但跑出去就能跑起来,这是山东需要反思的。

凤岐茶社出走山东的2015年8月,从济钢辞职的年轻人崔贝创立了找化客,这是一个针对大宗化工产品交易的B2B电子商务平台。这一年年底齐鲁晚报记者在济南高新区一场小型创投对接会上见到崔贝,他正在四处找钱,四处见投资人,很焦虑。

2017年4月,崔贝将总部从济南迁到上海,在上海不到两年时间,公司业绩和市值已经翻了十几倍,还在陕西开了分公司。

崔贝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发展一个企业和抚养一个婴儿一样,小时候是最可能出现问题的,也最需要照顾。一旦能自理了,就不用太多扶助了。如果政策扶的多是青壮年企业,对新兴市场主体反而扶持不多,我们这样的科创公司就不得不离开了。”

凤岐茶社的离开固然有乌镇互联网窗口的引力,找化客离开是因为上海帮扶新兴企业政策到位,但深层次问题又是什么?

山东电子商务起步很早,但浙江却出了马云;凤岐茶社在山东起步,最后却离开山东迁到乌镇。一些山东官员太看重大项目了,却忘了大是从小发展起来的。

有多少人相信那些化平淡无奇为神奇的故事,可这就叫创新,一片草莽中,你真的不知道它会从哪里冒出来。

山东还有多少个“凤岐茶社”?

2018年,山东省老科协朱正昌、赵振东等院士专家提出了《关于复制、推广“凤岐茶社”模式,打造智慧农业齐鲁样板的建议》。朱正昌、赵振东等院士在建议中提出,“凤岐茶社”模式综合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较好地解决了制约智慧农业发展投入大、见效慢、落地难等系列难题,为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高效农业转变和新旧动能转换探索出一条有效路径。

事实上,在山东,像海尔COSMOPIat用工业互联网平台和物联网技术改造传统金乡大蒜的种植和销售;海尔产业金融深入到传统柳编、传统肉牛养殖、养鸡行业,走的也是智慧农业的路子。韩都衣舍孵化互联网品牌,这些都是企业以一己之力推动平台创新、模式创新,并且都取得了不俗战绩。对于活跃在这些企业平台上的创客而言,恐怕更需要的是一个灵活通畅的投融资环境,帮助他们顺利度过“婴儿期”。

尾声

去年,山东的官员一批批的去南方学习,把各种先进的做法搬到山东,却唯独没有把互联网的平台化思维带回来。

但这些缺乏灵魂的政策搞得再多,也不过是形而上学。

晏子曾经曰过:

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山东的水土,难道只能长大葱?

凤岐茶社应该刺痛山东人的哪根神经?

文字原创,图片来源于网络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6

标签:茶社   桐乡   孵化器   山东人   贵州   济南   重庆   山东   浙江   刺痛   官员   神经   传统   模式   环境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