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到底应该对标谁?

前 言

6月17日,一场“院士恳谈会”,116名两院院士,将山东的“招才引智”活动引向了最高端,从另一个角度也可看出,山东在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承受着越来越强的科技落后的压力。

山东到底应该对标谁?

此前整整一个月,5月17日,山东省通报了全省“双招双引”考核成绩单,省委书记刘家义说,山东新旧动能转换到了最吃劲的时候了,新动能真正主导发展尚待时日,转型阵痛加剧,投资压力陡增,这更凸显了“双招双引”的极端重要性。

科技、人才、产业、资本,在新经济领域,山东过去的欠账太多,最吃劲儿的到底是什么?后劲儿又要从哪里来?极端重要的“双招双引”到底要招来什么,引来什么?

可能,以山东之大,十六个地市能够给出十六个不同的答案。

但归根结底,什么土长什么苗,产业才是最终的承载。

就拿人才竞争来说,已经从“价格战”、“政策战”,转向“生态环境战”,产业环境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科技是否能落地、人才是否能生根、项目是否能长成产业森林。

比如,北斗导航智慧监测技术及应用产业化、高精度数字智能传感器两个项目落地济南,正是因为济南在这两个领域有产业基础,有承载的企业;而菏泽的牡丹资源则得到了全球著名的纯天然护肤品牌茱莉蔻的青睐。

反过来的话,恐怕就要闹出大笑话。

所以,从各个城市“双招双引”的对象入手,看他们学了什么,引了什么,才能更好的摸清山东此轮“双招双引”的成色。

谁能在旧力渐消之时,为“吃劲儿”的山东续上新力?

山东到底应该对标谁?

一、德州为什么敢于对接“大上海”?

“一等生”烟台瞄准的是韩企;济宁推介的两个重点城市是深圳和上海;德州奔赴嘉兴认真学习,接着奔赴上海对接洽谈;菏泽赶赴合肥、上海招商引资;东营、临沂、淄博这三市选择了“家门口”相互学习考察。

从16市双招双引路线图看,长三角城市群的核心城市上海,成为山东城市对接的重点。有意思的是,一向积极对接京津冀的德州,这次调转枪口向长三角。

德州双招双引为什么敢对接大上海?

山东到底应该对标谁?

山东“双招双引”,市委书记带头当“突击队长”。图为德州市委书记陈勇向嘉宾介绍德州市发展重点和发展方向。

2015年7月,德州作为山东唯一城市被列入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过去两年,德州有215个来自京津的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开工建设,到位资金172亿元。德州市规划建设北京高新技术产业转移转化基地自2018年6月投用以来,已先后有100余个北京高新技术企业项目入驻。

官方信息显示,目前,德州全市有450名专职人员瞄准京津等地“双招双引”。

今年3月,总投资80亿元的有研大尺寸硅材料规模化生产项目在德州开工,这个项目被省政府确定为2019年“头号”重点建设项目。集成电路产业是中国信息产业首要战略,有研半导体旗下的这个项目被各大城市激烈争夺,最终落户德州,将德州一下带入信息产业前沿阵地。

德州从对接京津冀中尝到了甜头,摸清了路数,这才敢于走出去,对接“大上海”,最主要的还是向嘉兴学习。

嘉兴市,正是长三角一体化中,对接龙头老大上海最活跃,也是最为受益的浙江城市。现在,嘉兴把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一体化作为首要发展战略,像嘉沪城际这样的基础设施已经互联互通,长三角一体化的深化更体现在行政审批、打通数字孤岛这些细节上。

德州要学的,正是定位一样的嘉兴如何从产业转移承接,升级为区域一体化。

山东到底应该对标谁?

二、产业链招商,青岛能抓住一个“华为”?

此次双招双引的另一大特点,就是“产业链招商”。

关于产业链招商,最近在山东流传最广的两个故事,一个是威海的3D打印机产业,一个是青岛请华为梳理信息产业链的故事。

威海高新区在与越南、重庆、湖南等地的激烈竞争中,成为惠普产业链的全球最佳合作伙伴。2017年惠普入驻威海高新区后,威海高新区先后引进了总投资12.4亿美元的产业链项目,形成年产能1200万台、年销售额2500亿元的激光打印机产业基地。

为了吸引更高技术含量的A3打印机落地,威海市负责招商的干部把打印机拆开,七大系统、8000多个零件,分门别类研究一遍,梳理出110多家供应商,一家家去谈,精准到部件的产业链招商,这样才带动起一个千亿产业集群的聚集。

2018年9月,惠普最重要的整机供应商、美国财富500强捷普公司制造业基地落地威海,这个项目将为惠普代工新一代激光打印机。

而青岛面临的挑战比威海要大的多,青岛把新一代信息技术“振芯筑魂”攻坚战,列为“7+N”攻坚战第一位,要夯实人工智能、集成电路、5G通信、高端软件等产业的基础,力争在2022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主营收入达到1000亿元。

山东到底应该对标谁?

青岛能打赢这场攻坚战吗?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呈现越来越强的马太效应。在和京深等地的竞跑中,若无外力进入,青岛的信息产业要保持不掉队都要付出很大努力,只有抓住产业链核心位置的企业,才有快速成长的可能。

3月25日,在深圳举行的青岛市“双招双引”推介会上,青岛市委书记王清宪在演讲中,邀请华为站在全球高度,为青岛设计信息产业的产业链,整合青岛的1900多家信息领域企业的产业资源,看看有哪些企业、哪些产品,哪些技术能够纳入他们的采购链,按照华为的标准设计、生产,华为也向这些企业开放平台和资源。

5月26日晚举行的青岛“高端制造业+人工智能”攻势作战方案答辩会上,华为产业发展集团副总裁燕兴与海尔集团总裁周云杰作为副答辩人参加了这场答辩会,正是“体现了青岛市希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明确主攻制高点,集合精锐力量着力突破的决心”——青岛媒体如此解读。

2014年,青岛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拟发展北斗卫星导航产业,他们发现所有这类企业都离不开数据资源,于是引进了北斗(青岛)导航位置服务数据中心。一年时间,相关企业奔着这个核心生产资料纷至沓来,北斗星通等24家上下游企业几乎把12层北斗大厦装满了。

现在,青岛正成为我国北斗产业发展的战略高地和北斗产业区域创新中心。

山东到底应该对标谁?

同样,济南手上也握有一张王牌——济南超算中心。作为云计算时代的基础设施,作为人工智能时代绕不开的超强基础算力,能否让它从技术红利变为产业红利,激发出“乘法效应”,形成一个千亿产业链?

产业链招商,比拼的不是土地,税收,而是瞄准行业龙头企业,围绕一个产业的主导产品,配套相关原材料、辅料、零部件和包装件等产品,形成供需上下游的规模效应。

否则,“捡到篮子里的都是菜”,项目同质化严重,招来引来也会“烂在筐里”。

那么,济南的“攻略”又是什么呢?

山东到底应该对标谁?

三、济南要学的上海:“有所为有所不为”

此轮山东“双招双引”中,“一等生”济南北上南下,5月23日在北京举办的济南市与央企合作对接会上,签了39个项目,总投资额1395亿元;5月30日,在上海举行的双招双引推介会上签了40个项目,引资1127亿元。

在这场把握变局,谋划明天的“双招双引”攻坚战中,济南必须问自己一个问题——

着眼于未来10年乃至更长时间,济南靠什么长久繁荣发展?必须加快构筑无法被取代、难以被撼动的战略优势,才能在关键时刻“能打抗摔”,压住阵脚,昂起山东的龙头?

济南必须要找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有所为有所不为。

来看这几组数据——

2018年,济南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也就是资金总量)达17060亿,居全省首位,而青岛为16121亿元,烟台仅为8211亿元。

济南市资金总量全省第一,这个优势怎么发挥?

2018年,济南市第三产业占GDP比重60.5%,居全省第一。

济南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局长张华说,截至目前,济南市金融机构已达705家,财务公司数量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第二,仅次于深圳。

再对比一下上海。

2018年,上海市服务业占GDP比重达69.9%,其中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达60.01%,双双过60%,已接近国外发达水平。

生产性服务业包括总集成总承包、供应链管理、研发设计、电子商务、检验检测、专业金融服务、节能环保等重点领域,这是衡量地区综合竞争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从上述两个占居全省首位的指标看,济南对标上海,做大做强现代服务业,是立足于自身优势的务实之举。

从济南在上海举行的这场对接会主题看,目的是深度对接世界500强,驻沪跨国公司、知名企业、金融机构、商会协会,大力引进高端前沿项目,加快打造央企和跨国公司在中国北方的总部基地和高端产业、科技、人才、现代服务业聚集地。

那么,济南对接的大上海,又是如何有所为有所不为?

2018年11月7日,上海市发布《上海市产业地图》,这份地图从一二三全产业角度,重点聚焦融合性数字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从空间和产业两个维度,形成16个区、67个重点区域、3+5+X区域以及金融、人工智能等27个行业的现状图和未来图,一共101张产业地图。

山东到底应该对标谁?

未来图明确了上海各区、重点区域以及重点行业的产业定位和空间布局。

这份决定上海未来产业发展的布局图、作战图的“产业地标”,显示了上海的有所为有所不为——

上海的未来产业聚焦点在哪?中心城区和郊区如何定位?16个区如何根据资源禀赋、因地制宜找准自己的位置,构筑格局特色的优势?这是上海一直思考的问题。

山东到底应该对标谁?

上海市经信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希望通过产业地图的指南作用,有效服务各类投资者,推动重大项目与产业地图的精准匹配,快速落地,引导社会资本向重点区域聚集,加快构建集产业链、创新链等融为一体的产业要素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城市经济密度。

急于昂起龙头的济南,需要的正是这样一本能够“正本清源”的地图。

尾 声

最近,青岛市委书记号召向济南学习,很有些紧迫感。

这其实是一件好事儿,比起一直理所当然做老大的青岛,过去始终缺乏存在感的省会济南,把自己变成“鲶鱼”,更能激发山东内部的活力。

君不见,王文涛、王忠林主政济南这几年,“被反超”的烟台、“低调”的潍坊、“闷声发财”的临沂,这些能和济南较劲儿的城市全都动了起来,潍坊、临沂都在打老三的主意,烟台一心想重回榜眼,就连多年的大哥青岛也被济南的气势如虹搞得颇有些紧张。

这种比学赶超的氛围,也倒逼着每座城市发自内心的拼命寻找适合自己的“双招双引”道路,哪怕对标同一座城市,所学的、应学的也有所不同。

但万变不离其宗,不管是“相似定位”、“产业链招商”,还是“有所为有所不为”;无论学北京、学上海还是学深圳,一定要学了“面子”更要学“里子”,才能真正把招商引资的项目变成结实的“肌肉”。

只有真正的“肌肉”,才能让吃劲儿的山东源源不断的吃上劲儿。

山东到底应该对标谁?

文字原创,图片来源于网络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7

标签:山东   德州   华为   济南市   威海   有所不为   有所为   济南   青岛   产业链   上海   重点   产业   项目   城市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