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在课桌上搭宋朝建筑,留守儿童在这里看到科技未来

很长一段时间,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孩子都面临着共同尴尬:

过去,因为缺少教学资源、硬件条件有限、网络不发达,乡镇里的孩子即使努力读书走出农村、扎根城市,仍然有一道天然的沟壑。

对于数字化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的陌生与不适应——需要他们迈过。

如今,技术造成的硬性鸿沟已经被大幅缩小,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看似让城市与乡镇的小孩有了同样的起跑线

但孩子们的生活中仍然缺少真正丰富的东西,仍然面临如何融入社会、选择未来的问题

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不等于认知的普及,新生代的农村孩子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却鲜有人来引导他们如何运用这些新的技术与知识,信息获取渠道的单一,限制了他们的想象力、以及未来的各种可能性。

湖北恩施的龙凤镇初级中学正是众多乡镇学校的缩影。

在恩施,“分数论”盛行,一切教育资源的优先级都让位于升学率,但只通过书本上学习的知识,真的可以让孩子们接触到更大的世界吗?

2019年,腾讯成长守护平台曾联合发起“童画车票项目”,带着恩施30个留守儿童第一次来到深圳和父母团聚。

在深圳,这些很少走出乡镇的孩子们第一次参观腾讯展厅,也第一次意识到,原来科技带来的不仅是娱乐、生活便捷,也能帮助他们去触摸人生的各种可能性。

虚拟的世界农村孩子已经不缺了,他们更需要这些可能性出现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地方,除了眼前的墙、远处的山、桌上的书以外,需要一个不一样的实体空间,能够启发他看到更大世界的空间

11月12日,腾讯游戏与成长守护平台联合发起了“未来教室”计划,旨在通过优质的数字内容与技术,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青少年,提供科技化教室、兴趣课程及配套设备。

目前,首间实体 “未来教室”已经落地于恩施龙凤镇初级中学。

本期显微故事讲述的是关于这间“未来教室”的故事:

龙凤初中是一所典型的乡镇中学,坐落在四线城市离市区15公里外的城郊地带,生源来自方圆五里的乡镇邻里,学生大多采取寄宿制——虽然升学率较高,学校也希望发展孩子们的课外教育,但所拥有的资源却实在有限……

腾讯成长守护“未来教室”的出现,让VR、3D打印这些技术在大多数人生活中还只是听闻,龙凤初中的学生们已经开始用可视化编程模拟太阳系运转了。

10月,成长守护平台还联合腾讯游戏旗下的光子工作室群、天美工作室群、魔方工作室群和北极光工作室群,组织志愿者前往“未来教室”与孩子们一起开展兴趣工作坊。

活动中,基于志愿者们在传统文化、历史、美术与社会公益等方面的知识积累与见解,为孩子们带来了四节丰富多彩的主题分享,并通过一堂“未来讨论课”,与孩子们畅聊他们对于未来的憧憬。

以下是关于他们的真实故事:

文 | 常宁宁

编辑 | 万芳


同学用编程控制了我的“宇宙”

那天之前,我没想过计算机课还能这样上

王晶鑫 龙凤初中9年级 15岁

去年7月,班主任幸老师说,下学期会有一群“神秘老师“将给我们上一节特殊的计算机课,内容和VR和编程有关。

VR?在幸老师提到之前,我甚至听都没听说过。

我家是典型的留守儿童家庭,爸爸常年在外送货,我妈则一边打零工、一边照顾我,我对这个世界的大多数认知,来自于学校老师和同学。

虽然我偶尔也会趁节假日用手机上网,但不过是随便看几个网页、点几条新闻而已。


3D打印、在课桌上搭宋朝建筑,留守儿童在这里看到科技未来


3D打印、在课桌上搭宋朝建筑,留守儿童在这里看到科技未来

图 | 王晶鑫家出租房

上学期学校新建了一间教室,在学校行政楼的第4层。

我只隔着教室玻璃看到过——那里和平时上课的教室不同,桌子是呈圆圈形摆放的,教室后排还放了很多奇形怪状的机器。


3D打印、在课桌上搭宋朝建筑,留守儿童在这里看到科技未来

图 | 未来教室一角

初次到未来教室的志愿者们也被未来教室的“先进”震惊,戏称完全是一个“科技体验店”的风格

10月19日,我们终于等到了上课的那一天。

我和同学们都提早到教室外排队,一边讨论我们要坐的位置,一边猜课上要用到什么有意思的机器。

进了教室我才发现,每个圆桌由6张扇形小桌组成、一共可以坐6人,每组都配有两台电脑和VR眼镜。

那节课的主题是“用编程控制小行星”,上课的是一个校外来的年轻男老师。

老师介绍到,通过电脑编程建立坐标系,用代码上控制星球的转动,就可以用VR眼镜身临其境地看着自己编写程序如何让行星运动。

我们被分成操作组和体验组——操作组的同学负责建坐标系,体验组的同学带上VR眼镜体验。

带上VR眼镜的瞬间,我看见了自己“创造”的宇宙,行星们正各自按照轨道运动着,似乎触手就可以碰到。

忽然,我眼前的宇宙发生了巨大变化:有的行星开始加速旋转,有的则猛然飞到好远的地方去。原来在我观察的同时,同学悄悄更改了参数。

所有的这一切都被我的VR眼镜记录了下来。

整个课程充满了趣味和参与感,一节课45分钟显得非常短暂。也让我第一次意识到,原来通过计算机编程可以自己创作出这么好玩的内容。

上完课,现在我最大的心愿就是未来能够持续上这样的课程,也有机会可以让我爸妈跟着我一起来体验科技带来的乐趣。

爱好也可以养活自己

我想和“未来教室“的志愿者一样加入腾讯

邓睿 龙凤初中8年级 14岁


我爸妈都是老师,平日他们对我的要求只有一个——考大学、找一份稳定的工作。

但我一点也不喜欢他们给我规划的人生,我想成为一名编剧,靠写作养活自己。

我初一就开始写网文,还会在平台上接一些写小说、剧本的任务,但爸妈很反对,他们觉得这是不务正业,怕我看太多杂书影响学习。

见他们态度很强硬,我就更不敢和他们说我的“编剧梦”了——我身边的同学也是,都觉得父母不理解,不愿意和父母聊未来、梦想之类的话题。

我最反感爸妈的一句话就是,“不好好读书,你未来靠什么养活自己?”

但参加这次“未来教室“的兴趣工作坊让我发现,读书和爱好并不违背。

让我记忆最深刻的是来自北极光工作室群的志愿者“老师“,讲述宋代文化与建筑艺术的分享内容。

我上过很多历史课,但很少有让我这么兴奋的。

通常在历史课上,老师会讲述书本上的内容,对着课件一起过考点、画重点,比较枯燥。

但在这次分享中,“老师“声情并茂地讲述了宋朝花朝节的习俗和由来,还介绍了很多宋朝冷知识——我平时就爱看历史小说,听到这些冷知识格外兴奋。

他们还特意订购了古代建筑拼装玩具,让我们动手拼出一个古城楼,感受宋朝人隐藏在古建筑背后的灵巧思维和生活习惯。

但古城的建筑结构很复杂,模型里包括了上百个小零件,大家刚拿到时都不知如何下手。

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进行分工合作,有人拼屋顶、有人拼房子主体,很快我们组的建筑雏形就出来了。


3D打印、在课桌上搭宋朝建筑,留守儿童在这里看到科技未来

图 | 上课图片

后来我才知道,原来这堂分享的“老师”是《天涯明月刀》的主创团队成员,平时他们的工作就是负责构建游戏的角色、场景和世界观。

我激动坏了,这也是我想做的事情——原来,工作也可以是自己喜欢的事情、自己的爱好也能变成自力更生的“饭碗”。

在我心里,这个“老师”一下就成了我的崇拜对象。

毫不夸张的说,那瞬间,我忽然就觉得自己的未来有了更明确的目标:

好好学习、考上大学,我就能够离他们、离自己的梦想更进一步,向父母证明我可以用自己的爱好养活自己。

有的东西不是通过老师就能改变的

比如孩子们的视野、好奇心和想象力

幸力前 龙凤初中英语老师 从教7年


我是恩施本地人,从出生到工作一直在这座城市生活。

恩施的教育很落后,还记得我小时候,上课时就靠老师写板书,一节课下来老师的袖口都落满粉笔灰。

我们用的木制书桌是从一代代学姐学长那传下来的,到我们手里时,桌上已经有很多刻字,弄得坑坑洼洼。

考试的时候,如果不垫一本书在试卷下面,笔尖就会戳破试卷。

那时候我对未来教室的幻想,就是老师人手能有一台笔记本、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新书桌。

大学毕业后,我成了一名英语老师,等十年后再到恩施的学校,才发现现在的教室比我那时畅想得好多了。

学校不仅普及了电子白板,让上课时老师可以用电脑播放PPT,教室里也有了空调。


3D打印、在课桌上搭宋朝建筑,留守儿童在这里看到科技未来

图 | 龙凤学校环境

我调入龙凤初中后,更感到了这所学校对科技的重视程度。

龙凤初中不仅有无线网络、智慧农场、信息技术教室,还有各种免费兴趣班。学校还鼓励大家参加创新大赛,多和外面的世界接触。

虽然学生们有了良好的硬件环境,但由于山区的限制还是存在一定滞后性、学生视野先天不足。

几年前,我曾去北京交流学习。给我留下的印象是,北京的孩子口语非常出色,而我们的孩子学得却是“哑巴英语”——尽管大家分数差不多,但实际运用的表现上差异悬殊。

还有些差异是我们老师再努力也很难改变的,比如如何给孩子提供更多元化的科技体验、如何满足孩子们不断膨胀的好奇心。

现在的学生更需要更多引导,让他们发自内心的愿意去了解和接触新事物。

去年7月,我随着班上的同学旁听了一节未来教室的体验课。

教室设计可能是参照了一些国外教学的标准,孩子们可以按照小组落座、踊跃发言。

这对老师和孩子来说,都是一种全新的体验。


3D打印、在课桌上搭宋朝建筑,留守儿童在这里看到科技未来

图 | 未来教室上课中

我也明显感觉到,孩子们进入教室后,从最开始的紧张、拘谨,很快就开始主动尝试编程、搭建“小行星”。

课后,不少孩子都会主动向别班孩子分享课程内容,甚至偷偷告诉我,他未来想从事科技行业。

那时我就知道,“未来教室”对孩子们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这间教室让孩子们接触课堂以外飞速发展的世界,让他们看见了未来的可能。

不要被环境限制了想象

互联网除了娱乐还能做哪些事情?

张裕来 龙凤初中信息技术老师 从教14年


2009年,大学毕业以后,我回到恩施老家成为了一名乡村教师。

我读初中的时候,电脑没有普及、大家只能从老师的板书上获得知识,更不用说VR设备、3D打印机这些东西了。

2012年,全州(恩施是少数民族自治州,下辖8个县市)开始推广现代化教学,这时候老师们才逐渐接触电脑。

孩子们可以通过课件看知识点,老师还能用PPT、音频、视频等各种方式增强教学效果,大家都特别愿意接受教育科技化的新趋势。


3D打印、在课桌上搭宋朝建筑,留守儿童在这里看到科技未来

图 | 龙凤初中学校还有智慧农场、兴趣教室等配套,硬件上属先进

但这也是个双刃剑——例如,对于自制力不强的孩子,计算机课就等于上网娱乐,有时候一上网,一节课就过去了。

所以,在我调到龙凤初中做信息技术老师后,每节课我都告诉孩子们,“互联网不止娱乐,还可以学习有用的技术,这些技术是可以改变生活的。”

因此,当得知腾讯要在我们学校建设“未来教室”时,我非常高兴。

我们学校在郊区,很多学生家庭条件差、没接触过电脑,甚至有些孩子因为从小对智能设备不熟悉,长大后也产生抵触心理。


3D打印、在课桌上搭宋朝建筑,留守儿童在这里看到科技未来

图 | 腾讯未来教室-亲子小屋一角

未来教室的出现则解决了这个问题。

还记得去年孩子们第一次体验未来教室时,大家都很激动地冲进教室,特别兴奋地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习编程和使用VR设备。

对于我们这样山区学校来说,孩子们可能分不清VR和AR的区别、甚至觉得这两个东西可能跟3D电影一样,而他们的父母可能都没机会看上一场3D电影。

如果他们不考出去,可能他们读大学前,甚至进入社会后,都不一定机会接触这些前沿技术。

现在,村外的世界已经天翻地覆了,大城市的孩子很早就开始接STEM课程。

受限于恩施的经济环境,学校想在校外请一个懂得STEM教学思维老师也很难,这导致我们有些学生甚至连电脑的电脑操作都搞不定。

接触不到科技,就是和时代脱轨,无论分数考得多高,这都不利于的孩子未来。

和腾讯成长守护“未来教室“的这次合作也让我从中收获良多。

虽然这只是一次体验课,但也让老师们看到,通过技术改善教学方式和思路的可能性。

而这些,最终的受益人都是孩子们。毕竟,越早认识到世界的广阔,越能拓宽他们的人生边界。

我找到了做“明星”的感觉

帮助孩子们打开视野和想象力太有成就感了

岳宗元 腾讯成长守护志愿者 26岁

我第一次体验到做“明星“的感觉,是给未来教室的孩子们上完课的时候。

课后,学生们把我围住,说喜欢我、想要我签名,我觉得这一趟:值了。

我从小在国际学校读书,毕业于美国大学。虽然一直接受优质教育,但父母很少陪伴在身边,算是个“城市留守儿童”。

所以我一直也想为乡镇地区,和我弟弟妹妹一样大的孩子做点什么。

当听到腾讯成长守护“未来教室”要去贫困地区“支教”时,我毫不犹豫地报名了。

我们所在的光子工作室群一共选派了3个志愿者,选定的分享题目是《从长恨歌到画境》。

接到任务伊始,团队内部就陷入紧张且担忧的状态:一是担心是害怕前期准备不扎实,误导学生;二是担心,课程趣味性不够,课堂冷场。

最后,我们决定先求“稳”——围绕故事背后大量史实展开,但等内容做出来,大家都感觉好像回到了“中学语文课”。


3D打印、在课桌上搭宋朝建筑,留守儿童在这里看到科技未来

图 | 光子工作室的三位志愿者

内容是扎实了,但过于冗长复杂,可能还是会让孩子们觉得枯燥无趣。

我们的初衷是希望通过轻松愉快的方式,让孩子们对传统文化里的知识产生兴趣,为什么不能通过游戏化的“沉浸式体验”呢?

这也是未来教室的愿景——通过科技化手段,让孩子们见识更大的世界。


3D打印、在课桌上搭宋朝建筑,留守儿童在这里看到科技未来

图 | 10月18日,为第二天正式开课做准备的志愿者们在彩排

最终,我们决定直接用《画境长恨歌》这款功能游戏作为作为内容分享的载体。

因为游戏本身是一个交互体验的形式,游戏里通过“生、灭、消”三种动作,来推进长恨歌的剧情发展。

到了上课的那一天,担心的“冷场”没有出现。孩子们一开始就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在许多环节踊跃参与,还主动跟我们讨论了许多与这首诗歌相关的背景知识。


3D打印、在课桌上搭宋朝建筑,留守儿童在这里看到科技未来

图 | 授课现场邀请学生上台模拟,学生们踊跃上台表演

这让我感觉到,孩子们都是天生有求知欲和想象力的。

他们在传统课堂上不愿意回答问题,可能是因为没有接触过有意思的内容,或受困于条件有限的教学环境。

在“未来课”的讨论环节,我问他们:你们期望未来的教室是什么样子呢?

大家一开始都说,“用电脑上课”、“用手机上课”……

但当我告诉他们,其实通过将来的技术,说不定有一天我们可以坐在教室里,周围环境却像在森林里上课,还能穿越到古代看恐龙时,他们眼睛亮了。


3D打印、在课桌上搭宋朝建筑,留守儿童在这里看到科技未来

图 | 孩子们踊跃晒出自己构想的“未来”

于是,孩子们纷纷开动想象力,画出了于“演唱会”、“高科技实验室”、“园林”各种自己想象中对未来的憧憬。

孩子们还用坚定的口气告诉我,“现在没有,不代表未来不会成真;自己一定努力,让这个未来实现”。

这也是我所认为的“未来教室”和科技赋予人们的意义。也许“未来教室”的一堂课并不能产生多大改变,但是给孩子们打开了一扇窗,让他们窥见了科技带来的可能性。

孩子的未来,不止步于这间教室

目前,这间落地于湖北恩施的腾讯成长守护“未来教室”,已经完成初步软硬件建设、投入进行试运营。

在“未来教室”里,邓睿感受了宋朝的多元文化、王晶鑫触摸到了宇宙星球,但未来教室可以给孩子们的还有更多。

通过腾讯游戏与成长守护平台的优质数字内容和技术能力,“未来教室”提供了科技化STEM课程,内容包括了增强现实技术(AR)、虚拟现实技术(VR)、人机交互与眼球追踪技术和人工智能(AI)等四大部分。

这些课程将逐步引导孩子们去了解、掌握,甚至设计出自己的产品。这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生,也终于能接触到大城市里的前沿技术,从而帮助他们去探索更多可能性。

而龙凤初中只是“未来教室”的第一站。

通过线上开放平台,“未来教室”目前所有的课程资料都将开源,可供免费下载,并支持课堂云直播。

腾讯希望通过这个开放平台,与没有条件定制化科技教育课程的地区与学校,共享“未来教室”的课程设计思路与内容,让未来教室发挥更长期、持续的价值。

后续,腾讯游戏与成长守护平台还将在四川省持续落地更多间“未来教室”,也希望有更多社会、公益力量加入,共同守护孩子们的未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3

标签:长恨歌   未来   腾讯   科技   宋朝   课桌   志愿者   乡镇   教室   初中   老师   课程   儿童   孩子   学校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