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的地块,在过去时粮食产量很低,但现在的粮食产量咋高了呢?

#过去的农村打不来粮食究竟是啥原因#

凡是经历过“生产队时代”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在每年的365天当中,不但有360天需要天天吃粗粮,而且,还需要俭省着吃。否则,是一定会闹饥荒的。

同样的地块,在过去时粮食产量很低,但现在的粮食产量咋高了呢?

我们这里是山区,不但没有大块的田地,而且,常年干旱,水利条件也很差,几乎所有的农田都是旱地。在“生产队时代”的时候,每户每年平均只能分到七八十斤小麦,玉米穗大约能够分到二三百斤;分到最多的就是红薯,平均每户每年能够分到二千斤红薯。但是,如果将红薯晒成红薯干,也就只能够晒几百斤。对于动辄四五口或七八口的家庭来说,这么一点粮食着实不够吃。一旦敞开肚皮“大吃大喝”,总会有少吃没喝的日子出现,因此,当时的许多家庭都在为吃饭问题发愁。

同样的地块,在过去时粮食产量很低,但现在的粮食产量咋高了呢?

改革开放之后,生产队解散了,生产队的土地全部发包到户。自此以后,粮食产量蹭蹭地上涨,几乎所有的农户再也不用为吃饭问题发愁了。

同样的地块,在过去时粮食产量很低,但现在的粮食产量咋高了呢?

那么,同样的地块,在生产队的时候,粮食产量很低,但“包产到户”后,粮食产量怎么就高了呢?

一、种田积极性不同,从而导致粮食产量有高有低

在生产队的时候,实行的是“工分制”,虽然人们天天出工,到田地里劳动,但大都抱着“混工分”的心态在从事着各种农活。比如,锄地。本来一个人一天能够锄完的田地,社员们也不会在一天内锄完,因为锄完与不锄完工分是一样的,假若一天锄完了,不但会很累,而且,工分也没有增加,还不如多锄一天,不但能够挣到两天的工分,而且,还比较轻松。说白了,生产队的所有社员都存在一种吃“大锅饭”的心态,根本就没有什么种田的积极性。在这种情况下,粮食产量肯定不会太高。

而包产到户之后,人们的思想开始发生了变化。几乎所有的人都会认为:土地已经变成了“私有”,自己承包地里打的粮食可以完全拿到自己家里,别人是分不走一点的。于是,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充分调动了起来,不但起早贪黑地在田里干活,而且,还会想尽一切办法力争将自己的田地打理成一流的田地。这样一来,粮食产量肯定会大大提高。

二、投入不同,从而导致粮食产量有高有低

在生产队的时候,虽然在种田时也施用化肥,但生产队都舍不得多购买化肥,就我们生产队而言,几百亩耕地,顶多会购买一吨化肥,从而导致土壤中的养分很差。

而包产到户之后,个人的承包地由个人做主。为了提高粮食产量,人们会最大程度地施用化肥,从而使土壤中的养分在逐年增加。在这种情况下,粮食产量自然就会大大提高。

同样的地块,在过去时粮食产量很低,但现在的粮食产量咋高了呢?

一般来说,就是基于以上两种原因,才导致了“同样的地块,在生产队的时候,粮食产量很低,但‘包产到户’之后,粮食产量就高了”的结果出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5

标签:地块   俭省   包产到户   生产队   工分   社员   养分   红薯   田地   化肥   土壤   积极性   粮食   心态   平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