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俗语:“端午节里杀鞑子,鞑子不死我们死”,说的是咋回事?

端午节马上就要到了,在端午节期间,有很多民俗活动,比如,在有些地区要吃粽子、赛龙舟、沐浴、除毒等,但在我们这里,习俗是与其他地方不同的。我们这里的习俗是:在端午节这一天一定要包饺子祭祖。

农村俗语:“端午节里杀鞑子,鞑子不死我们死”,说的是咋回事?

那么,在端午节这一天为啥一定要包饺子祭祖呢?

我们这里的民间有这么一句俗语:“端午节里杀鞑子,鞑子不死我们死”。由于这句俗语有些晦涩难懂,因此,现在的许多年轻人都不知道这句俗语的意思究竟是什么。为了使大家都能够明白这句俗语究竟是在讲什么,同时,也为了讲明白在端午节这一天为啥一定要包饺子祭祖的问题,下面,我们就聊一聊这句俗语。

鞑子又称鞑虏,是我国历史上汉人对北方少数民族(比如,塔塔儿人等)的一种称呼。

一般说来,鞑子是生活在西伯利亚南部的一个游牧民族,后来,鞑子与蒙古民族融合在了一起,并随成吉思汗西征。

在蒙古兴起之前,鞑子生活在大兴安岭以西、阿尔泰山杭爱山以东地区,在欧亚民族大迁徙时他们也随同西迁,后来,鞑子归顺了蒙古人,因此,过去的汉族人将蒙古人与鞑子统称为鞑子。

据称,成吉思汗曾经数次带兵侵犯中原,一路上烧杀抢掠,无所不为,因此,中原百姓都非常痛恨成吉思汗,并将成吉思汗所带领的部队统称为“鞑子军”。

农村俗语:“端午节里杀鞑子,鞑子不死我们死”,说的是咋回事?

时间到了1644年,李自成率领的大顺军攻陷北京,崇祯帝在景山自杀,由于驻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降清 ,因此,多尔衮便以吴三桂为前导,指挥八旗兵,星夜兼程进入关内,并一举击败了大顺军,进占北京。同一年,顺治帝迁都北京,并祭告天地祖宗,表示他是全中国的君主。紧接着,清军开始南下剿灭农民军,但在剿灭农民军的过程中,清军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同时,清政府又颁布了剃发令,从而激起了民众的极大愤怒。

基于清王朝杀戮百姓的手段与成吉思汗相同,于是,民间便将清王朝也称为“鞑子”。在1840年时,英国人用军舰、洋枪和大炮轰开了中国的国门,而昏庸的咸丰皇帝却处处退让,从而使中国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农村俗语:“端午节里杀鞑子,鞑子不死我们死”,说的是咋回事?

西方列强的宰割和封建统治者的懦弱引起了以孙文为代表的同盟会成员的强烈不满,于是,以孙文为代表的同盟会提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三民主义宣传口号,并决意用革命的手段去推翻满清王朝的封建统治,以便建立一个崭新的民主主义国家。

以孙文为代表的同盟会成员的主张立即得到了中原地区民众的响应,于是,民间的一些英勇志士便将大量写有“端午节,杀鞑子,鞑子不死我们死”的字条用蜜蜡包裹后撒在地面上,以便让鸟儿吃了之后飞往各地排泄出来,打算在端午节这一天共同揭竿而起,推翻清王朝的统治。殊不知,这种方法不但没有成功,反而使满清王朝的地方官员获知了民间的“异动”,于是,满清王朝的地方官员便在端午节这一天开始大量搜捕打算暴动的英勇志士,许多英勇志士被满清王朝的地方官员抓走后再也没有回来。

民间为了纪念这些英勇志士们,便定下了规矩,一定要在端午节这一天包饺子祭祖,用以期盼全家人能够团圆。

农村俗语:“端午节里杀鞑子,鞑子不死我们死”,说的是咋回事?

这就是在端午节这一天我们这里为啥一定要包饺子祭祖说法的来历。不过,这种说法的来历似乎与历史记载有出入,因为,历史上记载的是“八月十五杀鞑子”,而不是“端午时节杀鞑子”,所以,这种说法的来历不一定是正确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6

标签:俗语   同盟会   端午节   大顺   成吉思汗   蒙古   王朝   中原   志士   满清   英勇   来历   北京   民间   农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