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朔城故事 传承马邑文化


讲好朔城故事 传承马邑文化

锦山秀水,靓城丽乡,魅力朔城闻百鸟争鸣,拥腴壤沃野,在充满阳光、绿色、健康的生态景观中,无处不飞花,一派山水相依的幸福景象。

5月17日下午,朔州市朔城区马邑博物馆馆长李文兰一行五人应邀来到朔城区第二小学校,为师生做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讲好朔城故事,传承马邑文化”专题讲座。

讲好朔城故事 传承马邑文化

学校少工委副主任赵静致欢迎词,感谢李馆长一行为学校传马邑文化,送精神财富。马邑博物馆讲解员马紫薇就朔城的发展历史以及马邑文化的精髓做了精彩讲解。

讲好朔城故事 传承马邑文化

紫薇讲到:朔城区地处边塞文化区域中心,经过历史积淀,不仅存留下丰富的文化遗产,而且形成了一种勤劳务实、豁达包容、忠勇刚毅、勇于担当的马邑人文精神,成为边塞文化的亮点。

朔城区古镇古寺有品,大山大水有情。 朔州老城历史悠久,其中千年古寺、全国现存三大辽金建筑之一的崇福寺坐落朔州老城中心。它与马邑博物馆、尉迟敬德庙、大戏台三大建筑隔街相对,相映成辉,共同构成气势宏大的古建筑群。其中,马邑博物馆占地5000平方米,尉迟敬德庙占地6000平方米,大戏台占地1500平方米。整个建筑规模宏大,古色古香,雕梁画栋,飞檐翘脊,兼纳远近,彰显出了深幽浩荡的文化生命力。与之相邻的古城墙公园,古色古香,气韵迷人,筑城养马、大秧歌、雁鱼灯、戏剧脸谱等雕塑诠释了马邑文化的独特性。保存完好的南城门历经沧桑,犹显老城风骨。古城墙、文昌阁、文庙,让古城文脉延伸发展。

讲好朔城故事 传承马邑文化

紫薇说:朔州老城是在2009年改造的,但其实朔州老城已经有2300多岁了。它始建于秦朝,扩建于北齐,重修于元末明初。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大将蒙恬率领30万大军出雁门北击匈奴,在今天的朔城区城关一带筑城养马以备胡人的入侵,后来人们就把这座养马的城池命名为了马邑,从此中国有了首座以马命名的城市。马邑一名在历史上影响最大、沿用时间最久,使用的范围也最广,因此朔城区的地域文化就是马邑文化。我们的博物馆也被命名为马邑博物馆。我们不仅是从秦朝开始与马结下了不解之缘,更早可追溯到俩万八千年前峙峪遗址。峙峪遗址,是1963年峙峪村的科学工作者在我们这里发现了大量的野马兽骨化石、以及世界上最早的一枚狩猎工具石镞。当时的郭沫若先生也在《中国史稿》中称其为猎马人,所以朔城区人也自称为猎马人。这就是朔城区这个地方和“马”的历史渊源。

北齐天保8年,也就是公元557年,当时的文宣帝高洋将治所由内蒙的和林格尔迁到了马邑城内。北齐的州城每边长是2000米,面积也就是4平方公里。到了明洪武年间,因为战事的需要,又复建州城,在北齐的基础上,取了原先城池面积范围的东南一角,也就是原来的四分之一。现在咱们所看到的老城就是按那个时候的情况复建的。到明洪武19年朱元璋派大将郑玉春重修州城,砖包四门,分别是东门文德门,西门武定门,北门镇塞门,南门承恩门。

讲好朔城故事 传承马邑文化

讲好朔城故事 传承马邑文化

讲好朔城故事 传承马邑文化

点赞朔城,古今交融,共赴文明之约。三万年始祖文化,史迹昭昭;两千年城邦文明,光华灿烂;一千年辽金胜迹,古韵依依;四十年改革开放,深情眷眷。人文朔城,是汉代文学家班婕妤,三国名将张辽,中华门神尉迟恭的故里,其古韵新风交相映衬,游牧农耕合壁同辉,文脉传承,清晰深阔,以工巧之匠心,致敬一方土地的传承与未来,雄踞晋北黄金旅游圈。

寻梦桑源,溯山宗水源。讲朔城故事,传承马邑文化,激发了朔城人热爱家乡的豪情,激励着朔城人为家乡不懈奋斗的激情。这次讲座,不仅使同学们了解了家乡璀璨的历史文化,也激发了同学们强烈的爱国情怀。作为新世纪的少年儿童,爱国爱家,传承好马邑文化,努力读书,为建设更加美好的家乡而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讲好朔城故事 传承马邑文化

讲好朔城故事 传承马邑文化

来源:朔城区第二小学校 刘宝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6

标签:和林格尔   朔州   文脉   北齐   文化   爱国   边塞   秦朝   小学校   古韵   馆长   紫薇   博物馆   家乡   城区   故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